其他慢性疾病

什麼樣的工作最傷膝蓋?
2020.07.28
什麼樣的工作最傷膝蓋?
因膝蓋關節炎所需的關節置換手術越來越普遍,人們想知道除了跑、下樓梯等,究竟哪些工作最會導致傷害。   根據涵蓋100萬的工人的71個研究做的分析,風險最大的職業有農業、建築、採礦、服務業和料理家務;工作需要過度的跪、蹲、站立高舉和爬樓梯都會增加風險。   澳洲悉尼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及南安普敦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 * 木匠、砌磚工以及地板安裝工人膝蓋關節炎的風險是久坐工作者的3倍; * 農人的膝蓋關節炎的風險多達64%,比營造商和建築工人的63%稍微高些; * 料理家務的人也承載著風險,而無薪家務勞動者面對的風險則多了93%; * 有些職業對膝蓋的負荷較少。研究發現商界、林業、捕漁、機械工、水電工、技術人員和郵差膝蓋關節炎的風險在統計上不明顯。   悉尼大學的資深研究員Dr.David Hunter指出,膝蓋關節炎是全球失業和失能的首要原因,所以預防職災很重要。   根據紐約骨科外科醫師,關節炎發生的開始是軟骨衰退,骨頭相接觸,引起疼痛和腫脹,限制功能,因而影響生活作息。大部分的時候原因不明,也可能是因為受傷。   紐約市Lenox Hill醫院的Dr. J. Schildhorn指出:「關節炎有基因的關係,也有生活型態之故。最大風險因素是過重或肥胖。各階層的人皆有關節炎的案例。」。   膝蓋關節炎是老化的疾病,人們壽命越長,難怪越來越多受苦,關節置換手術的數目也大增。但沒有奇蹟般的痊癒。   軟骨沒有真正再生的能力,使得關節炎難以治療。最好的辦法是,營養的飲食、注意體重。伸展和瑜珈類的運動,幇助關節更有彈性。   治療包括止痛藥、物理或行為療法,若無效,則要膝蓋置換手術。   膝蓋關節炎是機械式的磨損,有些人的軟骨比其他人更有彈性。如果軟骨很軟且薄,任何治療都沒有辦法,和生活型態或工作完全沒有關係。雇主可以做的是,協助提供物理治療,教導員工工作如何減低對膝蓋的壓力,會有幫助。   研究發表在《關節照謢和研究》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Day (2020.07.1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停經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2020.07.06
停經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停經使得婦女更容易發生一些健康上的問題。依據加拿大老化縱向研究的資料所做的一個新研究,指出停經是發生代謝症候群或其中一部分的一個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中央型肥胖和高血糖。   代謝症候群的案例隨年齡而增加,在加拿大60-79歲的婦女高達38%。了解起因很重要,因為這些症狀會增加心臟疾病和癌症的風險,婦女死亡的兩個主要原因。     過去已有研究顯示停經和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性,和老化無關。這個新的研究分析超過10,000個45-85歲婦女的資料,發現停經和代謝症候群增加的風險有正向關聯。   然而,好消息是針對有代謝症候群的婦女,改變生活的型態,可以有效地預防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停經年齡和荷爾蒙療法的使用也可能改變這種正向的關聯,然而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量化其影響。   研究結果重新確認了停經和代謝症候群的關聯。代謝症候群相當於心血管風險增加,而心臟病仍然是婦女主要死亡原因,這個研究強調了中年婦女心血管風險的檢查和減少風險的策略的重要性。   研究結果發表在「更年期」,北美更年期學會的期刊。   編譯來源: Eurekalert (2020.07.0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減少卡路里能延年益壽又健康!
2020.04.25
減少卡路里能延年益壽又健康!
2012年,紀錄片導演M. Mosley拍了科學紀錄片《吃得少活得久》,探討了延年益壽方法背後的科學。當時他得出的結論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是限制卡路里。   八年後的今天,我們有更有力的證據證明限制卡路里或間歇性禁食(每週有兩天要減少卡路里)的好處。   第一個證據來自1930年代。研究人員提供一組老鼠低熱量飲食,他們驚奇地發現,那些攝取比一般正常飲食的卡路里少30%的老鼠,壽命延長了40%。壽命較長的老鼠也不太容易患上與年齡相關的常見疾病,例如癌症和心臟病。   隨後的研究顯示,幾乎所有吃卡路里控制飲食的動物都是如此—牠們不僅壽命更長,而且更健康。   那人類呢?最近一項名為CALERIE的研究探討了長期控制卡路里對非肥胖人群的影響,研究人員隨機將218名體重正常的健康人分為兩組,一組每日卡路里攝取量減少15%並持續兩年,另一組維持正常飲食。   卡路里控制組的人體重減輕了平均9公斤,這並不意外,但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人許多風險因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包括膽固醇、血壓和C反應蛋白(一種發炎的指標)。他們還表示睡眠、情緒、性慾和生活品質有改善。   主要研究作者L. Redman說:「我們發現,即使是已經健康且精實的人,也可以從卡路里控制法中受益。」。   卡路里控制法的好處 另一個最近的發現是卡路里控制可以抑制常見的、與年齡相關的發炎反應,而發炎被普遍認為是引起失智症、心臟病和癌症的主要因素。   導演Mosley表示:「就我個人而言,長期限制卡路里的想法有點挑戰,這就是為什麼我決定選擇5:2的飲食方式,就是一星期中選擇兩天嚴格控制卡路里攝取。這是目前流行的間歇性斷食形式,它大大地改善了我的健康」。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最近一篇論文檢視了所有現有的相關研究,其結論是:另一種最近流行的間歇性斷食的形式—每日限時斷食法(進食時間限制在6至8小時內)的好處很廣泛,不僅可以改善血糖和血壓,還可以增強抗壓力和抑制發炎。   這些都是為什麼減少卡路里的好理由。     編譯來源:ScienceFocus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痛感的性別差異
2020.03.29
痛感的性別差異
女人和男人對痛的經驗和表達各有不同,形成有效治療女人疼痛的挑戰。   增加人們對痛的性別差異的意識固然有幫助,但是許多婦女在得到適當治療方面依舊面臨著障礙。   當婦女表示她的擔心時,常被視為很情緒化,使得她和醫師無法建立治療關係,並影響了她為自己發聲的可能。   2015年美國麻醉師學會一份文獻回顧發現,即使有療效的選擇很廣泛,通常婦女還是在忍受不必要的疼痛,並傾向以可能不太有效、有害的藥物來治療。   2019年《健康婦女》對慢性疼痛的調查發現,有38%的婦女疼痛超過三個月,認為她們的醫師並不當回事;45%的婦女覺得醫師大致了解她們的慢性疼痛;17%則説醫師完全不了解。   生理性別差異和社會性別差異 生物學上的「性別」和心理建構上的「性別」都會影響對痛的認知和表達。   「生理性別」會影響會發生疼痛的身體狀況,例如:女人比男人更容易發生導致慢性疼痛的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   「生理性別」也影響到脊髓和腦部對疼痛刺激的解讀。新生兒在接受必要治療中所產生的疼痛,也被指認出來有兩性的差異,這似乎表示天生就已經在腦子裡了。   脊髓和腦部處理疼痛信號也會隨時間改變,因素如年齡、疼痛的經驗、雌激素和其他荷爾蒙、或是其他病症如憂鬱、緊張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正要出爐的研究裡顯示女人和男人對於鴉片類藥物的反應不同,因為Μ-型類鴉片受體不同。實驗室裡的動物,雄性比雌性痛得較快速,痛解除時間較長。   佛羅里達Gainesville大學研究的結果指出,對同樣的刺激,女人比男人覺得更痛。   在另一面,「社會性別」可影響一個人如何表達疼痛。有些文化比較能夠接受婦女抱怨疼痛,而男性表達疼痛則被視為弱者的表現。女性比男性多慢性疼痛讓她們更能清楚表達她們的親身體驗。   2019年「美國疼痛學會」的科學集會中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將近3/4的婦女在遭受性侵一星期之後,出現新的疼痛或更嚴重,大部分的案例中,疼痛持續了幾個星期。   治療的差距 男女在治療上有沒有差距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治療受傷後急性的疼痛,無法等同於治療婦女因為其它身體狀況引起的慢性疼痛。   這個領域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對痛的影響。我們應要瞭解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影響疼痛,以及兩性對於鴉片類藥物、其他藥品和治療方式的反應有何不同。   我們也需要更多健康照護者的專業教育,讓他們更了解「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對痛的差異。   認識和支持「兩性的差異」是有效處理疼痛的重要部分。每個人疼痛的經驗皆有其獨特性,能夠認同生物、心理及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是醫師處理疼痛的要件。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0.03.1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瑜珈、太極、氣功能改善下背痛嗎?
2020.02.11
瑜珈、太極、氣功能改善下背痛嗎?
許多人有下背痛的問題。典型治療下背痛的方法涉及治療,如鴉片類藥物、手術等和自我調理。最關鍵的是盡可能降低鴉片類藥物使用及增加以身體運動為基礎的療法,藉此降低疼痛、增加身體功能及安全。   患者通常被建議以非藥理的治療方法來處置下背痛,如運動、身心介入療法(mind-body interventions)等,但這些方法真的有用嗎?最近一項回顧研究檢視了三種以身體活動為基礎的身心介入療法:瑜珈、太極及氣功對慢性下背痛的影響。   研究還發現,做瑜珈強度越大、時間越長可以降低背痛;而太極能減低20歲男性的急性背痛,並且比做伸展更能降低年輕男性下背痛。   許多退伍軍人及現役軍人有慢性下背痛,並且情況很普遍。這份研究所檢視的文獻中有兩篇聚焦於退伍軍人的活動形式,尤其是瑜珈。研究指出,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以身體活動為基礎的身心介入療法可能對有慢性下背痛的退伍軍人有益。   由於關於氣功的文獻只有3篇,因此研究人員不清楚這是否有助於治療慢性下背痛。目前有文獻支持瑜珈具正面影響,但太極和氣功對改善下背痛的效果仍缺乏研究。   有慢性下背痛的人面臨身體功能受限、因失能難以執業及長期失能的風險增加。並且由於治療成本如鴉片類藥物、住院、手術及缺勤等,慢性下背痛導致的經濟負擔很大。   瑜珈、太極及氣功可能可以用作替代藥物、手術等治療的另類選擇,但是研究認為還需要更多臨床試驗及量化證據醫師才能更有信心地提供這些處置方法來改善患者的下背痛。   回顧性研究的文獻 研究人員找了625篇經過同行評審的文獻,其中32篇符合研究的篩選標準而被納入研究。結果顯示,多數文獻指出三種身體活動能有效治療下背痛,在減輕疼痛、憂鬱、焦慮及與疼痛有關的失能及改善身體功能方面有正面影響。   這份回顧研究所檢視的文獻包含隨機與非隨機的研究,共有3,484名33-79歲的參與者。關於瑜珈的研究有25篇、太極4篇、氣功3篇。多數研究是在印度進行,其次為美國,此外還有澳洲與德國。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2.0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存在性別偏見?!
2019.11.04
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存在性別偏見?!
在過去的五十年中,男性使用腎臟移植或透析的比率一直顯著高於女性,科學家認為,這種持續性的現象背後是因為生物學因素而不是性別不平等所致。   研究對涵蓋歐洲9個國家、230,378名接受腎臟替代療法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資料橫跨1965年至2015年,他們分析了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使用率的性別差異。   研究發現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的使用率顯著增加。男性的使用率從每百萬名有12名上升至173名,女性則是從每百萬名有8名上升至98名。   男性的使用率一直比女性來得多。例如,在1975-1984年,19歲以下的年輕患者的男女比例為1.2,在2005-2015年該比率為1.3。同樣,對於75歲以上的患者,該比例從2.4變為2.5。   研究人員解釋,如果男女的差異是性別歧視所致,那麼差距可能不會保持如此一致。他們假設,如果不平等和不公正是導致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使用率有性別差異的原因,那麼接受手術的男女比應隨著時間和地理區域發生變化。而研究發現這種差距在擁有不同健康政策和醫療可近度的國家中是一致的。不過,這一觀點純屬推測,因為研究未提供任何有關醫療可近度的資訊。   一篇評論指出,儘管不能完全駁斥性別不平等的可能性,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差異是基於生物學的因素。因為在這40年中社會經歷了重大的變革,但男女接受手術的比率仍持續地存在差異,表示可能是生物學而非性別歧視所導致的現象。   一種可能的生物學解釋是,女性慢性腎臟病發展得比男性慢,所以女性較晚才會接受腎臟移植或透析治療。而女性的疾病發展較慢的原因包括:停經前荷爾蒙提供了保護、男女在氧化壓力的差異、生活方式及女性較會遵循醫囑等。   另一個潛在的解釋是,女性腎功能異常的標準並未充分反應男女體型大小的差異,可能不足以讓腎功能檢測正確呈現女性的狀況,從而導致婦女被過度診斷,並高估了疾病的嚴重程度。如果對女性的慢性腎臟病嚴重程度進行了錯誤的校準,就會顯得女性病程發展的較男性慢。   台灣並無統計腎臟替代療法之男女使用情形,是否有性別差異存在及背後的原因都有待研究進一步了解。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9.10.2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