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活飲食

為何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會在冬天猖獗?
2017.12.06
為何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會在冬天猖獗?
常聽到:「天冷了,小心感冒!」冬天是感冒與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開始大肆蔓延的季節。台灣政府自10月開始,呼籲民眾接種流感疫苗。   感冒一般會自行痊癒,而流行性感冒每年在全球據估計帶走25至50萬條人命,到底為什麼氣溫直線下滑會讓病毒感染像野火般快速擴散開來呢?   感冒與流感的差別? 感冒與流感的症狀表現有什麼不同?大多數時候常見的感冒症狀有三個:喉嚨痛、鼻塞和咳嗽,約有超過200個病毒會造成前述症狀,不過鼻病毒是最常見的罪魁禍首。很幸運的,大約有25%感染感冒病毒的人是完全沒有出現任何症狀的。   流感則是流感病毒(influenza)造成,分為流感病毒A、B、C三種,與感冒有許多相同的症狀表現,但得到流感還會出現高燒、疼痛、冷汗或顫抖症狀,這些是明顯可以與一般感冒有所區分的差異。   季節性 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特別監控流感發生的季節,指出雖然任何時間流感都有可能出現,不過還是可歸納一個可預測的模式,大約是在10月左右開始出現,常在冬天最冷時達到高峰,某些時候可能會持續到隔年五月才結束。   2013年分析顯示,在全球溫帶地區,低溫及低濕度是流感發生的主要因素;而在熱帶地區則可能在下雨與悶濕的季節或是全年度都會爆發流感。這聽起來似乎有違常理,但科學家也難以完全理解這個看起來衝突的現象。有一些理論提出解釋,包括從低溫會影響病毒行為以及我們身上的免疫系統抵抗病毒的能力,到在人群擁擠之處久待及日曬少的緣故。   冷空氣影響身體的第一道防線 一般感冒和流感病毒透過鼻子進入我們的身體,鼻黏膜對這些微生物入侵者有防禦機制,鼻子會分泌黏液,病毒會被黏稠的鼻涕所困住,慢慢由鼻內通道上的纖毛帶動,我們再吞入,然後胃酸使這些微生物被中和掉。然而一旦冷空氣使鼻內通道的溫度下降,將會降低鼻黏液清潔的速度,使病毒可以存活更久,並試圖穿透鼻涕進入我們的體內。此時免疫系統啟動攻擊的機制,一種名為吞噬細胞的特殊免疫細胞會吸入並消化病毒,但這個過程同樣會因為低溫而變慢。   過去研究顯示,維他命D會影響體內製造抗微生物分子的作用,因此會抑制流感病毒複製的情形。而冬天的紫外線輻射量比夏天來得低,直接影響人體製造維他命D的多寡,因此有人在冬天會為了預防流感,特別攝取維他命D補充品。但對於其是否真正具有預防效果的相關研究,結論並不一致。另一個說法是,我們在冬天比較少進行戶外活動,待在室內人潮擁擠的地方會讓病毒更亦傳染開來,同時室內暖氣降低空氣濕度,這些都可能導致流感蔓延。但我們之中大部分人,一年到頭其實都在擁擠的空間生活,這個理論說法其實無法解釋流感流行的發生率狀況,反而有些科學家相信氣溫、濕度、旅行和人群擁擠全都會影響病毒傳遞的整體風險。   如何預防 在冬天發生感冒的機率非常高,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估計,每位成人每年大概會感冒二至三次。最好保護自己的方式是勤用肥皂洗手、避免觸碰眼睛、鼻子和嘴巴、以及和已經被病毒感冒的病人保持距離,這些規則同樣適用在流感,美國疾病管制局建議民眾每年注射一次流感疫苗是最佳的預防感染方式。當你出現高燒不退、症狀未改善、變嚴重或不尋常、或是感覺胸痛,記得要前往醫療院所就診。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1.17)      
+ read more
想長壽?看看你的基因和生活方式!
2017.10.23
想長壽?看看你的基因和生活方式!
為了瞭解哪些基因和生活方式,對壽命有顯著影響,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做了一個大型的統合分析研究(meta analysis)。研究團隊一共分析了有25筆研究的資料,涵蓋三個大陸:歐洲,澳洲,和北美洲,共606,059個人的資料,除了有他們的基因組合,也把他們父母的壽命考慮在內。   兩個基因的變數影響壽命 研究發現兩個基因區的變數會影響壽命,一個是HLA-DQA1/DRB1基因區變數,和免疫系統的功能有關,可延長壽命6個月;另一個是LPA基因伸展(genetic stretch)的變數,和調適血液中的膽固醇有關,會減壽8個月。   專家在研究報告中,第一次確認了基因變數在預測壽命中的角色。其他基因的特質造成不同型態的上癮或疾病,也被認為和壽命減少有關。   生活方式主要影響吸煙、體重、教育 科學家解釋,煙癮(尼古丁癮)是造成基因突變最危險的因子,可導致肺癌和其他肺部的疾病。長期一天抽20根的煙,減壽大約6.8年。但若戒煙,則可翻轉影響而多活些時候。   超重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每多一公斤,減壽7個月。專家說:「我們發現,平均來說,每天抽一包煙,減壽7年;減重1公斤,則增壽兩個月。」   另一個有趣又令人驚訝的研究發現,是教育的影響,特別是超越義務教育,追求更多的學習時。專家指出,除了一般義務教育以外,花在學習一年的時間,就可以增壽11個月。     編譯來源:Journal Nature、Medical News Today(2017.10.16)    
+ read more
穿內褲的健康哲學
2017.10.11
穿內褲的健康哲學
婦產科醫生警告,穿內褲可能會增加女性陰部細菌感染的風險。   美國婦女健康第一把交椅Donnica Moore醫師指出,內褲容易讓陰部積聚熱量和汗水,成為細菌的溫床。如果內褲材質是由蕾絲或不透氣材料,如:合成纖維製成,則風險會增加。這些材質會刺激陰道的細膩皮膚,引起皮疹和過敏反應。   Moore醫師表示,陰部也像身體其他部位一樣需要透氣,總是把女性陰部包覆起來並不好。因此,建議在可能的情況下不必穿內褲,例如在睡覺的時候。   不過,她也提醒,不穿內褲容易使陰唇及外陰部被外褲的接縫處摩擦,而形成細小傷口,成為細菌感染的途徑。因此建議:若是穿著緊身褲仍應穿著內褲,並選擇棉質、輕薄的材質。丁字褲容易前後移動,對陰道及陰唇容易有摩擦,而且形成了大腸桿菌由後往前感染的途徑。   此外,容易流汗或是運動後的人最好勤換內褲,因為溫暖、潮濕的環境正是孳生念珠菌及細菌最適合的條件。若有尿失禁問題,更應有替換內褲,或者使用薄衛生棉墊並勤更換。   除了內褲會刺激到陰部,洗衣精、芳香烘衣紙(dryer sheets)、肥皂等清潔用品也是刺激的來源之一。陰部的組織遠比手肘的還敏感,而許多洗衣精及芳香烘衣紙含有高濃度的香精容易刺激陰部,造成陰部不適。讓陰部像花園一樣香不見得是好事。   再者,研究顯示,肥皂和潤滑劑可能會損害敏感組織,並提高女性感染皰疹、衣原體(chlamydia)和愛滋病毒的風險。該研究的作者Joelle Brown表示,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陰部使用沐浴露和肥皂可能會增加細菌性陰道炎的風險,以及細菌失衡時發生的病症及性傳播感染。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9.28)    
+ read more
久站比久坐更傷「心」!
2017.09.18
久站比久坐更傷「心」!
  最近職場上出現可使人站立的書桌,避免員工久坐並促進健康生活。但是,一項新的研究指出,站著一整天其實本身就會帶來健康風險。全天候站著工作,可能使心臟疾病風險增加兩倍。   加拿大多倫多工作與健康的研究人員分析了7,320名員工,花了12年記錄他們一週是否站著、坐著或混合站及坐至少15小時,並分析他們的工作習慣與心臟疾病風險的關係。每位員工必須沒有心臟疾病才有資格參加這項研究。   這項為時2003年到2015年的研究發現,如果工作中站立時間很長,相較於長時間坐著的人心臟疾病的風險是其兩倍。此外,研究還發現工作中坐與站混和的工作習慣對不同性別有不同影響。坐與站立相結合的男性患心臟疾病的風險低於長時間坐著的男性;但是坐與站混和的女性比長時間坐著的女性高出80%罹患心臟疾病。   研究人員在分析每位參與者時考慮了身體質量指數(BMI)、工作對體力的需求程度和人口屬性的影響。結果仍然顯示,在工作時站立對身體健康的傷害更大,而不是坐著。   長時間站立會讓血液向下集中在腿部,因為腿部壓力過大所以容易產生靜脈曲張,不僅可能造成疼痛,還可能因為心臟必須更費力地將血液從身體的下半部循環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專家建議工作中長時間站立的人們偶爾坐下來幫助身體的血液循環。   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久坐會影響腸胃健康,久站/走則會影響腰、背及腿部,適時站起來或坐下來休息有助於避免身體痠痛或不適。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9.05)    
+ read more
肥皂傷害精子活動力!?
2017.09.16
肥皂傷害精子活動力!?
新研究指出,常見於肥皂、洗髮精、防曬乳、潤膚乳、化妝品、特定藥物、食物及塑料製品等的化學防腐劑-「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Parabens)會降低精子的品質及能動性,也會損害精子DNA。   研究團隊分析315名看不孕門診的男性的尿液、精液樣本,檢測這些男性尿液中的「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含量及精子的狀況,研究團隊也訪談了這些男性。   研究發現,尿液中含有「對羥基苯甲酸酯」與大小及形狀異常的精子數量增加顯著相關,而過去有研究指出精子異常與不孕有關。此成分也會使精子的DNA受損,並且降低精子的能動性,代表精子會變得較沒有能力游到卵子。其中的一種類型—「對羥基苯甲酸丁酯(butyl paraben)」被發現對精子品質降低關聯性特別高。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Marisa Bartolomei說明,「對羥基苯甲酸酯」廣泛存在於很多產品中,並且常見的類別為「對羥基苯甲酸丁酯(butyl paraben)」、「對羥基苯甲酸甲酯(methylparaben)」及「對羥基苯甲酸丙酯(propylparaben)」,有時會和其他防腐劑混和以達到更強的效果。   在歐洲部分「對羥基苯甲酸酯」類別被禁止放入化妝品中,但在美國被允許。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NIH),「對羥基苯甲酸酯」可能帶來生殖、神經及免疫系統方面的副作用。由於此成分廣泛出現在很多日常生活產品中,避免使用到此化學物質很難,人們目前能做的就是選擇有標示不含「對羥基苯甲酸酯」的個人用品。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18)    
+ read more
女性牙周病恐增加癌症風險?!
2017.08.11
女性牙周病恐增加癌症風險?!
牙周病,是因牙齦感染和發炎引起的,它影響許多成年人,在老年人中尤其常見。不久前研究發現牙周病會影響女性受孕機會,最近又有研究發現中年女性的牙周病與某些癌症風險升高有關,如食管癌,乳腺癌和膽囊。   約州立大學的Jean Wactawski-Wende博士及其團隊為了解牙周病與女性罹患癌症風險之間的相關性,研究人員與65,869名參與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Observational Study的婦女合作。這些婦女的年齡在54歲到86歲之間。   參與者在1999年至2003年期間用問卷的方式說明自己是否被診斷有牙周病,並被追蹤是否有罹癌直到2013年9月。平均來說,追蹤每位參與者的時間為8.32年。在此期間,有7,149名婦女被診斷患有一種癌症。   研究發現,被診斷有牙周病的婦女罹患任何類型癌症的風險比沒有牙周病的女性高出14%,最常見的癌症類型為食道癌。與沒有口腔健康問題的婦女相比,牙周病患者的罹食的比率高出三倍以上。其他與牙周病顯著相關的癌症還有肺癌、膽囊癌、黑素瘤或皮膚癌及乳癌。研究還發現,牙周病與乳癌、肺癌及膽囊癌的相關性在吸煙婦女身上呈現更顯著的相關。   Wactawski-Wende博士解釋,由於食管靠近口腔,因此牙周病原體可能更容易感染食道粘膜,並增加該部位的癌症風險。此外,牙周病和膽囊癌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新的發現。研究主持人Ngozi Nwizu博士強調,過去雖然已發現膽囊癌患者有慢性發炎的情形,但這是第一個發現膽囊癌與牙周病相關的研究。   究竟是什麼導致牙周病與各種類型的癌症之間具有聯繫尚未被理解。研究人員認為原因可能是,口腔中的細菌和其他病原體會通過唾液或患病的牙齦組織進入血液。通過這種方式,病原體可以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並影響癌症風險。但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實際的機制。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08.01)、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2017.0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