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1.04
父親年齡與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有關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精神疾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醫界一般認為精神分裂症發生的原因和基因與環境都有關係。一份丹麥的大型研究發現,男性在有第一個小孩時的年紀越大,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越高。
這份研究分析了超過兩百萬位在1955-1992年間於丹麥出生的小孩,研究人員在父親初次有小孩的年齡與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中找到相關性,但是父親的年齡對第二胎之後的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就沒有產生影響。數據發現:25-29歲父親的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比率為0.5%、30餘歲的比率為0.7%、40餘歲的比率為1.2%、50餘歲為2%。
過去有不少研究排除了母親年齡的因素,直指父親的年齡與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有關;大部分的研究人員推測,有可能是因為年紀較大的男性,精子中的基因出現異常的機率較高,因此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亦較可能出現異常。但是這份研究對這樣的說法提出質疑,因為如果這個理論成立的話,所有高齡男性的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都會提高,而不是只有第一胎小孩。因此,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的Liselotte
Petersen教授,也是這份研究的負責人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支持另外一種理論:有先天淺在精神分裂症傾向、但本身沒有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男性傾向較晚有小孩,而其原因目前未明。
研究人員強調,絕大部分年紀較大的男性所生的小孩並不會罹患精神分裂症,這份研究只是幫助釐清父母親年齡與精神分裂症的相關性,以及試圖瞭解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資料來源: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 read more

2008.12.10
研究品質影響研究結果!-人工流產不影響心理健康
許多人堅稱女性在進行人工流產後,會遭受長期的精神疾病所困擾,甚至連美國最高法院都將「影響女性心理健康」視為限縮女性進行人工流產的理由之一。但是,最近一份文獻回顧的研究發現,有關於人工流產與女性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可信度較高、品質較好的研究結果都顯示,不論女性有沒有進行人工流產,都不會影響女性長期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說指稱女性在人工流產後會被精神疾病所困擾的說法,缺乏有效的、可信的研究證據。
研究人員在篩選要納入文獻分析的研究時,根據幾個標準來挑選品質較好的研究,包括:研究的參與者必須要超過100人、人工流產後追蹤的時間必須超過90天、研究必須要有對照組。最後研究人員篩選出21篇有關人工流產和心理衛生的研究,樣本數在120-133,950位婦女間,最長的追蹤期達25年,這些研究是在1989年1月到2008年8月間進行的。研究人員最後再根據每一份研究的研究方法將所有的研究排名。
結果發現品質較好的研究,都發現有人工流產和沒有人工流產的女性,心理健康的狀態沒有顯著的差異;而品質較差的研究,則容易做出「人工流產會影響女性心理健康」的結論。
資料來源:避孕期刊(Contraception)
+ read more

2008.09.11
小孩罹患精神疾病受男性年齡影響
雙極症(bipolar
disorder)是一種會造成情緒極大起伏的精神疾病,包括出現憂鬱症和躁症的症狀。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等精神疾病與父親的年齡是有相關性的。去年則有一份丹麥的研究發現,父親的年紀越大,小孩罹患雙極症的風險越高,今年一份更大型的瑞典研究則再次支持這樣的理論。
這份研究包括13,428位病患,這些病患是在1932-1991年間出生,且都被診斷出罹患雙極症,研究人員同時也取樣相同性別、相同出生年份、但沒有罹患雙極症的人當作對照組。在控制胎次、父母親年齡、社經地位、精神疾病家族史等變因後發現,父親年紀越大,小孩得雙極症的風險越高。大約是在父親年齡40歲時,風險開始明顯上升,到55歲之後,風險大幅提高。父親55歲以上的小孩罹患雙極症的風險,比父親年齡在20餘歲的小孩高1.37倍。
研究人員表示,父親年齡越大會提高小孩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過去有學者將此歸因於年紀較大的父親的人格特質,此外,原因也有可能在於老化的精子。男性終其一生要不斷地製造精子,而製造精子的過程便會涉及到基因的複製,基因一旦需要複製就有可能會出錯,特別是當男性老化的時候。而女性出生時卵巢中卵子的數目就已經足夠供其一生使用,所以女性一輩子都不需要再製造卵子,自然不會涉及基因複製的問題,因此,母親的年齡在同樣的情況下不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資料來源:Archive of General Psychiatry
+ read more

2008.01.11
矽膠隆乳對女性生心理的影響
美國的整形外科醫師正在重新回顧過去的科學研究,再次評估矽膠隆乳對女性健康的影響。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發現,與一般社會大眾的認知不盡相同。研究發現想要隆乳的女性對自我外表的要求並不比一般女性高,也就是說這些女性並不為自己整體的身體形象所苦,想要隆乳的動機僅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胸部。因此,隆乳後對女性心理所產生的正面影響,也僅限於自己對胸部的觀感。大部分的女性便表示隆乳後對自己的胸部比較不會覺得困窘、沮喪、或試圖想遮掩。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矽膠隆乳有可能提高子宮頸癌、外陰癌、肺癌等的風險,與乳癌的相關性更是關注的焦點,但是,美國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回顧過去的研究發現,支持隆乳會增加乳癌風險的研究是很少的,目前尚未有足夠的證據證實矽膠隆乳會影響癌症的風險。若隆乳女性的癌症風險增加,大多是歸因於自身的生活形態,例如,吸煙等。
另外一個爭議點就是矽膠隆乳對母乳哺育的影響。隆乳的女性可能會擔心矽會不會隨著母乳傳給嬰兒,因而影響其生長發育。然而,研究發現隆乳女性的母乳中,含有的矽濃度與一般婦女相較,並沒有顯著的不同。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雖然此研究發現隆乳的女性對整體身體形象的要求並不比一般女性高,然而,胸部亦屬於身體的一部份,很難與整體的身體形象切割。此外,除了以上幾點之外,矽膠隆乳的爭議還包括:結締組織疾病、矽膠的破裂率和滲透率、隆乳的副作用、自殺率等,都還尚待釐清。
資料來源:整形與重建手術期刊(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 read more

2007.04.30
懷孕期的壓力影響孩童發展
以往有研究發現,婦女在懷孕其間經歷壓力的話,將來小孩在心智和行為上發生問題的機率會比較高。去年則發現了另一個有爭議性的研究結果:美國一位科學家報導,適度的壓力反而會對兩歲孩童的心智能力有助益。而最近倫敦帝國大學(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研究發現,孕婦壓力過大時,體內分泌的皮質醇激素就會上升,而高濃度的皮質醇有可能影響胎兒的腦部發展,以及日後的社會技巧、語言能力與記憶力。
這次研究對象為125位有做過羊膜穿刺術的婦女,並對她們進行產前產後的壓力分析,且持續追蹤她們的嬰兒至18個月大。研究者發現:在懷孕過程中曾經歷壓力事件的婦女,如家庭暴力、伴侶爭吵等,其孩童心智發展的分數較低。
學者Vivette
Glover表示,有百分之十五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兒童,有認知遲緩、焦慮等症狀,可能是因為婦女在懷孕過程中所經歷的壓力所導致。如果孕婦的伴侶未給予適當的情緒支持,或處於有壓力的環境裡,對於胎兒發展會有負面的影響。
+ read more

2007.04.16
民眾的心理健康需求未被滿足
一份由精神科醫師組成的研究團隊,於1993~1999年針對美國馬里蘭州城市Baltimre中816人進行訪談的研究顯示,將近有30%的民眾需要心理健康照護,其中又以酒精依賴(14%)和重度憂鬱(11%)最需要接受相關治療,但是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獲得幫助,且以人數較少、屬於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較容易獲得幫助。
研究團體主持人Dr. Erick Messias,同時任教於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的精神科醫師指出,造成多數人不願尋求協助的原因,可能是有些人認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好起來,此外,相關治療較缺乏效率、社會文化對於心理疾病的污名化、以及相關保險較少涵蓋心理健康給付,亦降低民眾尋求相關協助的意願。
此外,Messias也提到,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可能不容易決定自己的問題需要何種協助,如找人談談或者吃藥,他提出可以檢視自己的睡眠狀況、工作、人際關係狀況,例如常覺得很累,而睡一整天或睡不著,可能表示有心事導致你無法放鬆而容易感到疲倦。
Messias亦指出心理健康照護需要更多相關專業人力的投入,包含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相關治療師組成的團隊。Messias更以自身為例,如果能有一位心理學家協助他治療患者,能夠多解決一倍的工作量。
檢視國內的心理健康相關法令與政策,也存在重治療輕預防、經費資源、人力不足的問題。以近期立法院審理完畢的「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為例,本次修法雖增加對於保障精神病患的保障,但整體而言未見政府對於心理健康預防網絡的建構,對於促進民眾心理健康以及預防層面的仍嫌不足。不論是站在促進民眾健康的立場,或者考量國家經費資源使用效益,相關政策、法律均應秉持「預防重於治療」原則,才是根本解決問題之道。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