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1.26
追求「完美」,不歸路-英少女以自殺收場
來自英國康瓦爾郡(Cornwall, UK)的18歲少女Hannah
Carpenter有份好工作、也有男朋友以及關心她的父母;看似擁有一切人人稱羨的生活,卻選擇結束生命。
Hannah在13歲時罹患飲食失調症(eating
disorder),她的家人都認為他已經痊癒,但在他死後卻在她手機中發現上千張自拍的照片與影片,這些照片與影片都加註了負面評論的標題,像是:我這樣看起來很胖嗎?
Hannah的父親表示,他認為Hannah一直努力讓自己變成雜誌或網路上那些被讚美的樣子,但這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完美形象,而這讓Hannah承受很大的壓力。
我們的社會對於完美身形的喜好確實存在主流價值與一些既定的想像-如纖瘦但有曲線、白皙光滑的皮膚等,我們或許難以改變、撼動這樣的價值觀,但我們必須要認清的是:雖然它是多數人認同的,但不代表它就是對的、唯一的。美,不是只有一種樣子。我們可以追求美,但不是別人告訴我們的那種,而是發自我們自己內心,認為自己最自在、自信且快樂的樣子。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
+ read more

2015.10.15
性愛後憂鬱:一種很多女生都有的「病」?
有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在探討慾望、喚起性慾與性高潮等問題,不過,少有研究關注女性在性愛後的反應、感受,甚或性愛後焦躁症(postcoital
dysphoria, PCD)的問題。日前,學者Robert
Schweizer主持了一項研究,檢視女性依戀焦慮、迴避、自我分化與出現性愛後焦躁症之間的關係。
性愛後焦躁症指的是在性行為後出現易哭、感覺沮喪或憂鬱、焦慮、煩亂,甚或覺得遭受侵犯等特徵。在這份由230位女大學生參與的線上調查研究顯示,46%的參與者截至目前為止至少都有過一次性愛後焦躁的經驗;5.1%的參與者在過去4周內出現數次性愛後焦躁的症狀。
這樣的研究結果看起來似乎有很多女性都有性愛後焦躁症,但是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大家,這篇研究僅調查了女大學生,結果不一定適合推估到所有女性身上。同時邀請大家一起做些小反省:
為何性愛後焦躁症的研究只針對女性?難道男性在性事過後就不會有負面情緒出現嗎?
另一方面,這些負面情緒的出現是不是真的應該被視為一種病症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畢竟,在很多時候,男女對於性事的認知與期待是不一樣的。一方面,因為生理構造的差異,必須承擔懷孕風險的女性通常會較男性更在意後續關係的發展與穩定性;另一方面,社會文化的影響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素,諸如貞操、處女情節等許多加諸在女性身上的道德規範都會引起女性壓力與情緒。
其實,我們更希望這些問題能透過充分的溝通、互相了解體諒等良好的兩性互動方式解決,而不是以一個病症來看待。
資料來源:Wiley、Sexu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06.09
壓力真的對你的健康有害嗎?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經驗-朋友們提到他們覺得「壓力超級大」,但在我們仔細瞭解造成壓力的事件始末後,卻發現有時候朋友確實面臨難題,但有時他們卻可能表現的過於誇張了。關於這樣的現象,心理學家Kelly
McGonigaly在她的新書《The Upside of
Stress》中談到,當一個概念有很多涵義時,我們可能無法非常準確掌握它,她以2011年一項包含三萬名美國人的研究為例,研究發現高度的壓力可能增加43%的死亡風險,從這樣簡單的結論看起來似乎是說明壓力會與健康成反比,但事實上該風險增加的情形只出現在那些認為壓力會有害健康的人身上!
而這並非「壓力等同於災難,而無憂無慮的生活才是幸福」的認知假設會出現問題的唯一證據。過去許多調查都曾證實,全球前幾名壓力最大的國家通常也正好都在最快樂國家的排行榜上有名,顯示高度的壓力為生活帶來更高層次的意義。更有些研究指出減少壓力可能會引發憂鬱症,而這造成一個尷尬的狀況-坊間許多叫我們如何打擊壓力的書籍及廣告,反而可能藉由強化「我們應該逃離與解除壓力」的念頭而使得情況更糟。
大部分的人大概都會認為只有令人討厭的積極思考者才會轉換念頭,不把壓力視為不愉快的吧,但這也並不代表我們不應試著把壓力重新定位為與快樂無關的東西。壓力有時會是受苦,有時卻會是種挑戰,端看我們以何種心態面對,McGonigaly認為這就是你期望的是什麼就會得到什麼的道理。曾經有一項研究發現,當飯店清掃人員被鼓勵將繁重的工作視為是種好的運動,他們就比較健康,反之健康表現就較差,這就是個例證。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跳出來質疑,如果我們一直說服每個人將繁重且過量的工作都視為好的,那麼我們又何必要求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制度呢?但這並非本文所要主張的論點,重要的是這些勞力付出者願意將工作視為一種成長的機會,可是這不意謂著他們一定必須要這麼想。只是要提醒大家,壓力並非總是如想像中的可怕,有時看似折磨人的任務也能被解讀成具有吸引力的挑戰!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 read more

2015.04.29
甜到心坎裡~壓力來臨時,喝點甜的吧!
很多人在壓力大或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對於甜食特別渴望。近日一份新研究證實了飲用含糖飲料確實能夠鎮定皮質醇(一種幫助人體在壓力下維持穩定性以利生理機能運作的賀爾蒙;長期壓力會影響其分泌過量)與壓力引起的腦內反應。
研究總共有19位年齡介於18~40歲之間的女性參與。研究開始前與結束後的3.5天,參與者都被要求待在研究中心並按照研究人員的指示進行低糖飲食;接受數學測驗與核磁共振造影檢查,供研究人員蒐集其大腦對於壓力的反應;也提供唾液樣本供研究人員測量皮質醇含量。在為期12天的正式實驗階段,受試者被要求每日按三餐飲用研究人員指定的含糖飲料,且參與實驗期間不能飲用其他非研究人員許可的含糖飲料;同時,研究人員特別指定其中一部分的人飲用以代糖製成的甜飲。
研究人員發現,與飲用代糖飲品的受試者相比,飲用一般含糖飲料的受試者在接受數學測驗時所測得的皮質醇含量明顯降低;且腦部海馬迴區塊(處理記憶與感知壓力的重要區域)的活動也較活躍。
研究者Laugero博士解釋,通常在人體感知到壓力時,海馬迴的活動量是會下降的。這次的研究結果不但對於人們在遭受壓力時對甜食產生慾望的現象提供了新線索;同時,也驗證代糖對於人體內分泌系統的影響與一般蔗糖不同,無助於幫助減緩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最後,Laugero博士強調,雖然研究結果顯示甜食有助於人體對於壓力的反應,但是仍要謹記食用過量甜食對於身體健康有害,如導致肥胖。台灣女人健康網也在此提醒大家,嗜甜對於健康的傷害時有所聞,不只是肥胖,也可能提升慢性病、高血壓、心臟病、子宮內膜癌發生的風險;讓年輕女性的初經提前報到;食用人工甜味劑則可能讓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因此,用甜品舒壓或許是個誘人的選擇,但還是要慎選非以代糖所製成的品項,並且注意不要攝取過量!
資料來源:美國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期刊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2015.04.07
不寂寞,活得久!
要怎麼做才能活得比較久呢?很多人會建議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注重飲食健康,或是定期看醫生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根據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發現,寂寞與社會疏離對於壽命長短所造成的威脅與肥胖無異。
這份研究分析了過往數份健康研究的資料,總數超過3百萬筆,除了年齡、性別與身體健康狀況外,同時包含參與者的寂寞、社會疏離與獨居狀況。
在年齡、性別與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受到控制的情況下,研究人員發現社會互動的缺乏將會增加死亡風險;另一方面,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則為身體健康帶來正向的影響。
同時,研究也發現寂寞造成的死亡風險有年齡上的差異,在較年輕的群體中,寂寞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更為明顯。雖然年紀越大越可能變得孤單,並且需要面對越來越高的死亡風險,但是根據本次研究發現,學者認為寂寞與社會疏離能幫助預測65歲以下群體的過早死亡風險。
學者說明,寂寞與社會疏離是兩種非常不一樣的狀況。舉例而言,有些人的身邊雖然不乏他人陪伴,但仍然感到孤單,這是寂寞;有些人偏好一個人過生活,刻意與他人保持距離,這是社會疏離。即便意義不同,這兩者對於壽命長短的影響卻是一樣的。
研究學者Tim
Smith認為,當代人們的孤單指數不但是本世紀之最,更是整個人類發展過程之最。未來,勢必會因此出現與寂寞相關的流行病。他表示,本次研究的啟示是,當我們的心理狀態越正向,我們的情緒與身體都能越好的運作。
資料來源: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read more

2015.03.18
男人比女人自戀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所進行的一份有關「自戀」的研究顯示,不論在哪個世代或哪個年紀,男性都比女性自戀。
這份研究進行了超過三十年,檢視超過355篇的期刊、論文、專業手冊等文獻,總共涵蓋超過47萬5千名的參與者;研究人員從三個與自戀有關的面向來分析其中的性別差異,這三個面向包括:領導能力、自我表現和權利意識。
分析結果發現性別差異最大的面向出現在權利意識,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剝削他人,而且更容易自認為應擁有某些特權;在領導能力的部分,男性對權力的慾望較高;而在自我表現的部分則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也就是女性和男性一樣自負。
研究負責人Emily
Grijalva教授指出,自戀傾向和許多人際關係障礙有關,包括無法維持健康且長期穩定的情感關係、出現不道德行為、有攻擊性;但自戀同時也可以增強自信心、穩定情緒、較有意願成為領袖人物。
像自戀這樣的人格特質很可能是從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或社會期待所演變而來,現今社會上缺乏女性領導人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因為刻板印象認為女性不適任領導者的角色。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會從旁觀察並學習性別角色,當發展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時就會受到批評,特別是對女性來說,當女性表現的積極進取、有野心、有威信的時候,通常都會得到負面的評價,這也因此對女性造成壓力,壓抑女性顯現自信的行為。
資料來源:Psychological Bulleti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