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性別差異
2008.09.16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性別差異
類風濕性關節炎存在著許多性別上的差異,例如,女性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比例大約是男性的三倍。此外,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出現在女性和男性身上的症狀是差不多的,但是女性所經歷的症狀似乎比男性嚴重,因此影響女性生活品質的程度也比男性大的多。 瑞典_Karolinska_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最近便發表一篇研究,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性別差異提供一個重要的思考。其表示研究發現一樣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在男性身上發揮的效益較女性好;但是,即使女性的關節炎症狀得到和男性一樣的改善,女性仍然會覺得較不舒服。也就是說,不論在客觀上(關節腫脹等症狀的改善程度)或主觀上(病人自身的經驗),男性的反應都比女性好很多。 _Karolinska_ Institute的Ronald van Vollenhoven教授表示,治療的目的是要減輕病人的痛苦,因此,醫師在評估用藥時,應該要考量每一個個案的差異性,而這個差異性除了客觀上的因素外,也應該將病人主觀的觀點納入考量。
+ read more
女性口腔健康須知
2008.09.03
女性口腔健康須知
賓州牙科協會(Pennsylvania Dental Association)最近發佈一份聲明提醒社會大眾:女性和男性對口腔健康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尤其女性在各個人生階段,包括青春期、懷孕、更年期,口腔健康的狀況都不盡相同。 女性在各個人生階段對口腔健康的需求不同,主要和荷爾蒙濃度不同有關。在青春期時,荷爾蒙濃度的上升使牙齦變的較敏感、容易浮腫,也因此較可能發生口腔發炎。 若女性長期使用避孕藥,容易導致齒齦炎,再者,使用避孕藥的女性發生_乾性齒槽炎的風險是一般女性的兩倍。_ _懷孕婦女因為荷爾蒙濃度增加,牙齦容易發炎,若不治療的話,有可能會導致牙周病。若婦女在懷孕期間被診斷出牙周病的話,胎兒早產或過輕的風險較高。而避免牙周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刷牙兩次,並每天用牙線潔牙。此外,由於胎兒的牙齒大約是在婦女懷孕期的3-6個月開始形成,因此,懷孕婦女應該要攝取充足的營養素,包括,鈣質、蛋白質、磷、維他命A、C、D。若需要照X光片或是進行手術,應該告訴牙醫生自己已懷孕或有懷孕的可能。_ 更年期婦女常容易有口乾症和齒齦炎,此時可以和牙醫師討論,他或許能建議一些方法來減輕牙齦的不舒服和刺激唾液分泌。  
+ read more
氣喘的性別差異
2008.08.27
氣喘的性別差異
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在青春期前,男孩比女孩容易有氣喘的問題,但是一過青春期,情勢就逆轉了,男性有氣喘問題的比例逐漸下降,女性的比例卻不見減少,因此,青春期之後反而女性有氣喘問題的比例比較高。 這份研究的對象是1,041位有輕微或中度氣喘的孩童,年齡於研究之初界於5-12歲,其中有四成女性。研究人員每年都進行Methacholine試驗,Methacholine是一種會引起呼吸道輕微收縮的藥物,研究人員藉此來檢視孩童呼吸道和氣喘的狀況,平均進行了8.6年。結果發現在10歲時,男孩和女孩使用2mg/ml的Methacholine,都會減少20%的最大呼氣量(FEV),但是到了12歲,女孩仍維持在2mg/ml,但是男孩卻需要3mg/ml才能達到一樣的結果,且隨著年紀越大,差異性越大。 氣管的「過度敏感度」是氣喘的一個指標,從這份研究可以發現,男孩的過度敏感度隨著年齡逐漸降低,但是女孩卻幾乎維持不變。 雖然研究人員沒有受試者詳細的荷爾蒙濃度資料,但是由於此時間點正好是青春期,因此,研究人員猜測這樣的差異應該跟荷爾蒙有關,特別是雌激素和黃體激素,且更年期婦女在使用荷爾蒙療法時,也會增加氣喘的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這份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醫生開藥時,應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患者調整藥品的劑量,特別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青少女。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read more
醫學研究仍充滿性別盲
2008.05.27
醫學研究仍充滿性別盲
現今的醫學研究真的有注意到女性的健康需求嗎?最近有一組來自澳洲的研究人員及心臟病學家提出了這樣的質疑。為了瞭解現況,研究人員分析了400份於2003-2006年間在澳洲進行的醫學研究,且這些研究結果都曾刊登於醫學期刊。研究人員針對「這些研究的參與者的性別比」、「參與者全是男性與全是女性的比例」,以及「研究是否進行性別統計與分析」等面向進行檢視。 結果發現,乍看之下女性參與者的比例並不比男性低,所有的參與者中有73%是女性,但是,女性參與者的比例較高是因為有些大型研究僅以女性為主。若分析男、女參與者皆包含在內的研究的話,便會發現男性參與者平均是女性的三倍。而且雖然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性別是研究中很重要的變因,但是真正有做性別統計與分析的研究甚少,在藥物研究中尤其缺乏。 研究人員表示,傳統醫學研究將白人男性視為「標準的樣本」,因此認為適用於白人男性的藥物與醫療器材,便理所當然的也適用於女性和其他種族的人,但是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許多疾病的發生率、對治療的反應、長期使用藥物的結果等都有著顯著的性別差異。也就是說傳統醫學的研究模型存在著很多性別盲和種族盲。此外,醫學研究仍然將女性健康的焦點放在生殖健康,而男性健康則包含所有疾病,也因此除了有關生育健康的研究之外,有關各種疾病的研究,女性參與者的比例都是很低的。 另外一組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也針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做了檢視,結果發現只有25%的研究有做性別分析,此發現與澳洲的研究相呼應。該研究人員表示,分別針對女性和男性病人提供適合的治療和照護,是實踐全人醫療的第一步。 資料來源:Mayo Clinic Proceedings
+ read more
女人,不該憤怒嗎?
2008.04.25
女人,不該憤怒嗎?
這可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事實了:在工作的場所,當男性發飆時,人們多半抱持著正面的態度;但若是女性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卻會被當作是能力不足。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Victoria Brescoll與西北大學的Eric Uhlmann教授針對這樣的現象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無論原來的職位是什麼,任何表現出情緒的女性都可能會因此失去她的工作地位,或是讓她的工作能力受到質疑,而影響她的薪資。 在這份研究中,研究人員請男女演員扮演求職者,並將求職過程拍攝成錄影帶,受試者必須在觀看錄影帶之後做出職業表現的評鑑,例如,該給多少薪水、可賦予多少責任、可勝任什麼職位等。實驗的結果呈現相當一致的結論:不管受試者是男性或女性都一致認為,與憤怒的女性求職者相比,一個憤怒的男性求職者應該得到較高的工作地位、較多的薪水,且對其工作表現也有較高的期待。而當求職者出現悲傷的情緒時,上述的差異大多變的不明顯,唯獨「薪資」仍是男性較高。但是,若男性求職者試圖解釋他們的情緒反應,受試者反而對他會有負面的印象,因為認為這是一種軟弱的行為。相反的,受試者對女性的解釋行為多半是可以接受的。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這份研究結果符合了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性別角色的期待,男性是陽剛的,可以表現憤怒、生氣等情緒,相反的,女性若憤怒,就會被解讀為情緒化。其實不管是女性還是男性,這些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都會無形地限制人的發展,真正重要的是要跳脫性別角色的框架,讓自己自由的發展。 資料來源: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
+ read more
拉子健康 要妳/你知道
2008.04.21
拉子健康 要妳/你知道
女同志健康行為調查報告 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2007年12月公佈臺灣第一份的女同志健康行為調查報告。台北市女權會於2007年七月至九月間以網路問卷方式,針對臺灣女同志社群的健康行為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含女同志的「婦科醫療」、「安全性行為」、「生育」與「心理支持與老年規劃」等項目。此次調查共有1523份有效樣本,問卷結果勾勒出台灣女同志社群的健康行為及現況。以下為女權會調查的結果與建議。 一、醫療系統服務不友善,醫療照護人員缺乏敏感度 調查指出女同志社群的就醫滿意度未達30%,其中28.2%的受訪者願意向醫護人員告知性傾向,而也有受訪者曾因性別氣質在就醫時造成困擾,顯示台灣現行的醫療系統對女同志並不友善。再者,訪問者中僅有8.7%的受訪者做過婦癌篩檢,曝露了女同志社群對於健康預防的資訊不足。 二、安全性行為的宣導不足 女女之間的性行為,若沒有採取安全措施,經由體液、血液也有感染性傳染病的危險。但在調查中,受訪者僅有5.5%會使用保險套或指套;而口交時確實會使用保險套或口交膜者,僅占1.4%。因政府積極宣導的安全性行為大多針對異性戀性行為和男同志間的性行為,使得女同志對於安全性行為的觀念急需建立。 三、女同志親權關係無保障 在調查中,未來想要有小孩的女同志占了66.5%,但目前社會對同志的污名嚴重影響女同志生育的意願。且台灣的社會環境並無對女同志生育的支持系統,也缺乏女同志親權的法令保障,女同志生育被迫承受高度的風險。 四、需建立心理支持系統 女同志面臨多方的生活壓力,調查中曾使用諮商或輔導機構的比例占18.6%;且50%以上希望能夠找女性或女同志心理諮商師,政府應當針對女同志族群提供相關的諮商輔導服務。 五、同志老年生活的福利制度 數據顯示會擔心未來老年生活的受訪女同志占64.9%,其中90%的受訪者認為理財投資是養老的重要規劃,並最希望獲得老年同志的健康照護資訊。因目前社會的老年制度多以異性戀為主,未將老年女同志加入老年政策之中,使女同志社群對於老年安養十分憂心。 台北市女權會希望藉由這份女同志健康行為調查報告,喚起女同志社群對於自身健康、醫療權益的重視。同時,更希望拋磚引玉,讓大眾、醫療人員、政府更進一步認識女同志的健康、醫療照護需求,並期許專家學者多進行女同志健康的相關研究。以下提供幾點建議,期盼政府及醫療體制能夠共同積極創造對性別多元族群友善的支持環境與服務。 1. 醫療系統需提升服務品質,加強培育醫療照護人員的性別平等教育,提供相關的診療需求與方針。同時也應鼓勵相關研究,提倡符合女同志族群照護需求的服務與福利制度。 2. 政府應落實多元家庭政策綱領,修法認可女同志伴侶的配偶關係,以及保障其與子女的親權;並積極創造同志友善空間與社區,讓社會逐漸打開多元的性別視野。 3. 政府應與心理諮商、輔導機構合作,將性別多元文化納入諮詢輔導培育的課程,使其具備性別敏感度與觀點的服務。 4. 政府應規劃保障老年同志生活的福利政策,並積極宣導現階段的政策措施,使女同志社群了解可享的福利。 詳細報告內容請見「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