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育健康

空汙PM2.5恐致早產及新生兒猝死機率提高 醫界籲訂標準
2012.01.03
空汙PM2.5恐致早產及新生兒猝死機率提高 醫界籲訂標準
PM(Particulate Matter)指的是空氣汙染中的細懸浮微粒,汽機車排放廢氣、工業區石化業排放的化合物都是最大的汙染源, PM2.5代表直徑等於或小於2.5微米的細懸浮微粒,可透過空氣進入人體肺部深處,細懸浮顆粒愈小愈易致癌。台灣婦產科醫學會2011年5月8日召開記者會表示,空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高,孕婦吸入後恐增加早產、新生兒體重過輕以及猝死的機率。2011年9月WHO公佈「PM2.5空氣濃度排名」,台灣在38個被偵測的國家之中,排名第32名,顯見台灣的空氣污染程度相當嚴重,民進黨立委黃淑英、田秋堇在2011年12月22日與醫界及環保人士再次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能嚴訂空污標準。   彰化醫界聯盟成員、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葉光芃表示,PM2.5濃度聯合國及美、日兩國明定的標準日平均值應低於35微克/立方公尺、年平均標準值應低於10及15微克/立方公尺;新加坡標準年平均值為16-19、歐盟是20。台灣的年平均值達35-40微克/立方公尺,是美國、新加坡的兩到三倍。   台北市以WHO公佈的排名來看,在全球565個城市排名中,才排第551名。台灣南部地區的污染值更是北部的三至四倍。PM2.5空污對人類心血管及呼吸系統健康的傷害早已被醫學研究所證實,胎兒、嬰幼兒、年長者及相關疾病患者,都可能因此觸發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PM2.5大約是頭髮直徑的二十八分之一,微粒太小無法被鼻毛所吸附,會直接穿透肺泡進入血管,經由血液循環至全身,造成過敏、氣喘、肺氣腫、肺癌、心血管疾病、肝癌、血液疾病等罹病風險。   目前菸害防制法雖規定孕婦不得吸菸,然而事實上,細懸浮微粒對健康的危害不亞於吸菸,只是過去未曾察覺。孕婦暴露於細懸浮微粒中,會經胎盤影響胎兒發育,除了有早產風險之外,新生兒的體重及肺部功能都比沒有暴露的差,過敏反應與猝死機率亦較高。   台大醫院外科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表示,在國內大多是男性抽煙,但一輩子不抽菸的女性罹患肺癌的比例也很高,他認為空氣污染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並強調髒的水、食物可以不喝不吃,但髒空氣可以不呼吸嗎?空氣污染是看不到的死亡威脅!   立法委員黃淑英則指出,馬政府雖然在選前宣佈停見國光石化,卻又通過六輕的擴建,讓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持續在台灣擴張,繼續危害民眾的健康。各界齊聲呼籲政府正視空氣污染問題,應儘快訂定管制標準,創造較好的環境品質,保障婦幼健康。    
+ read more
由避免意外懷孕墮胎逆轉少子化?誤會大了!
2011.08.25
由避免意外懷孕墮胎逆轉少子化?誤會大了!
依據國民健康局民國97年「第十次家庭與生育力」調查,20-49歲已婚婦女77.2%曾經有非計畫懷孕經驗。若依懷孕結果觀之,計畫懷孕婦女以人工流產終止懷孕的比例較低,大約在3%至6%左右,但非計畫懷孕婦女採取「人工流產」終止懷孕之比例則高達2至4成,明顯高於計畫懷孕婦女,並隨懷孕次序遞增。此一調查結果發表在八月出刊之台灣公共衛生學會雜誌,意外被外界解讀成:「墮胎是造成少子化之原因」,國民健康局特別提出澄清。其實已婚且已有子女之女性意外懷孕,固然有一部分會墮胎,仍有許多選擇生下來,真正造成少子化的是晚婚、不婚等原因。 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主任洪百薰表示,該文獻是著眼於分析我國已婚婦女意外懷孕的情況,發現已婚女性對懷孕較傾向於以順其自然的方式為之,有高達67.8% 的第三次懷孕是來自非計畫懷孕,甚至願意重複非計畫懷孕。雖然有一部分會因純屬意外而進行人工流產,但即使是到了第四次懷孕且屬於計畫之外,仍有高達近六成會把孩子生下來。且在整個調查訪問的4,301名20-49歲已婚女性中,已婚的2,860位僅151位未曾懷孕,佔5.3% ,其餘均為已懷孕或已生產,可見只要有結婚,大多數婦女願意生,順其自然生,少子化問題並不是出在已婚婦女! 在同一個調查(第十次家庭與生育力調查)中,未婚女性佔20-49歲女性的33.5%,且僅44%明確表達有結婚意願,希望結婚的年齡平均為30.8歲。在出生統計資料也發現,我國各年齡層已婚女性之生育率,近10年來並沒有明顯下降,但是各年齡層女性之「有偶率」則大幅滑落(圖1、圖2),25-29歲女性有偶率僅29%,到30-34歲也僅達57%有偶,晚婚、不婚,其實才是少子化最重要的原因。 為因應少子女化現象,行政院衛生署除配合內政部「人口政策白皮書」擬定相關對策外,並已由法規面防止性別失衡及協助無法生育家庭獲得生育服務,另研議於「懷孕期間」及「生產後」等不同之階段,提供各種醫療保健服務,以鼓勵其生育,包括: 一、 對於無法生育者之服務:(1)持續執行人工生殖法;(2)持續研擬「代孕生殖法草案」。 二、 於婦女懷孕及生產前後,提供優質生育保健服務與諮詢:提供孕婦10次產前檢查、提供生育保健—遺傳醫學相關措施之費用減免或補助,並且健全服務網絡功能,提升檢驗服務品質。規劃擬成立孕產婦身心關懷諮詢專線。 三、 提供新生兒完善之醫療保健服務:全面提供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提供7歲以下兒童免費預防保健服務、強化發展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服務,供5歲以下兒童牙齒塗氟、弱勢兒童臼齒窩溝封劑及低收入戶之新生兒聽力篩檢等項服務。 四、 減少不當墮胎:(1)成立出生性別比工作小組,研議防止出生性別比例失衡情形之相關策略;(2)已公告「醫師執行非性聯遺傳疾病診斷所施行產前性別篩選之處置,或僅以胎兒性別差異為由進行之人工流產等行為,為醫師法第28條之4第一款規定不得從事之醫療行為」;(3)持續監測院所及接生者之出生性別比,加強違規查察;(4)未來不排除將可疑者移送檢調單位調查有無觸犯刑法墮胎罪。 五、 另,本署亦利用母乳哺育宣導之機會,以海報、親子影片徵選等各種行銷活動,加強親子幸福與家庭價值之宣導。   資料來源: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
國民黨不讓女性安心生產
2011.06.01
國民黨不讓女性安心生產
媒體報導蘆洲某女士於剖腹產時因前置性胎盤導致產後大量失血,雖已摘除子宮,但因她失血過久致腳跟壞死,恐將截肢;另一方面,該婦產科診所之醫護人員則出面控訴家屬的包圍抗爭,讓大家不敢上班,並表示截肢之說子虛烏有。上述案例只是冰山一角,類似的情節其實這幾年來不斷地上演。 依據衛生署的資料,婦產科的醫療糾紛,佔歷年醫審會調查醫療糾紛案件的十五%,除了讓婦女及家人飽受長期訴訟之苦,亦使產科醫師面臨非理性的抗爭與報復,降低醫師從事產科的意願,嚴重影響產科之醫療品質。 為了讓女性能安心生產,改善醫病關係,台灣女人連線等婦女團體與立法委員黃淑英共同提出生產風險補償條例,卻於五月二十四日及三十一日的程序委員會,連續兩次遭國民黨退回! 少子女化已成為國安問題,建立女人生產時的保障機制議題,也廣為大家討論,二○○八年馬英九先生於競選總統期間承諾將「編列生育風險處理預算」,然衛生署直到今年才表示將於明年開始試辦,相關辦法至今仍尚未完成!令人不解的是,成立生產風險補償基金已有社會共識,「生產風險補償條例草案」亦經朝野委員共同連署,國民黨籍委員卻又於程序委員會退回該法案! 婦女團體自二○○一年開始推動生產風險補償機制,終於二○○七年研擬「生產風險補償基金」試辦計畫,然而在政黨輪替之後該計畫胎死腹中,延宕至今!我們呼籲國民黨不應基於政黨偏見,阻擋法案,朝野委員應儘速通過生產風險補償條例,營造一個友善的生產環境,讓台灣女性能安心生產!   ◎ 陳竹儀(作者為台灣女人連線成員) 資料來源:本篇刊於2011年6月1日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1/today-o2.htm
+ read more
在第一與第二胎間過度增重 將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
2011.05.25
在第一與第二胎間過度增重 將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
妊娠糖尿病會發生在懷孕期間,可能導致婦女在懷孕最後數週與生產過後發生嚴重併發症,如孕婦及其胎兒皆得到糖尿病。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婦女在一次的懷孕生產過程中若曾得到妊娠糖尿病,則下次懷孕生產該病症復發的機率很高,再加上在懷孕前與過程中,增加過多的體重也會使該機率大幅提高。 這項來自北加州的研究採樣22,351位女性,追蹤時間長達十年之久。結果發現,在懷頭兩胎之間,體重增加達12-17磅(5.4-7.7公斤)的女性,與體重無太大變化的婦女相比,得到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將高出兩倍以上;超過18磅(8.2公斤)以上者,該風險將高出三倍以上。 此外,如果在生產後減重達6磅(2.7公斤)以上,可降低50%以上妊娠糖尿病的罹患風險,但這個風險數據的改變主要在過重女性減重的這個群體中可發現,因此建議有妊娠糖尿病史的過重女性,可透過生活形態的改變健康減重。 研究最後特別表示,若一般正常體重的女性被診斷出有妊娠糖尿病,有可能是基因本身就易罹患該病症,如想要透過減重以降低下次懷孕再次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效果將可能並不顯著。     資料來源: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減少碳水化合物可預防產後膽結石
2011.05.13
減少碳水化合物可預防產後膽結石
膽結石是女性在懷孕過程與產後階段,因非婦科症狀導致住院最常見的狀況之一。過去已曾有研究推測,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與進行膽囊手術機率的增加具相關性,在此研究中又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採樣3,070位過去無膽結石病史、或未曾接受膽囊切除術的女性,在她們懷孕期間以及產後第4-6週之間,進行系列超音波檢查,並讓她們於懷孕後期填寫飲食調查問卷,其中紀錄了不同的碳水化合物類型。 結果顯示,整體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來看,5.1%的女性膽囊有淤泥碎片、2.8%有膽結石、2.3%則從膽囊碎片發展成膽結石。在所有碳水化合物中,攝取過多的果糖最易導致膽結石的形成,因其會減少刺激胰島素分泌,使肝臟脂肪易生成堆積,增加血清三酸甘油脂,促使發生肝臟胰島素抵抗(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與瘦素抵抗(leptin resistance),進而導致膽結石。 至於為何會在懷孕期間發生,研究者表示,懷孕期間體內荷爾蒙的改變,易引起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與胰島素抵抗的發生,降低膽酸合成,並增加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進入超飽和狀態,形成膽結石。 另外發現,攝取半乳糖導致膽結石形成的風險最低,然此結果尚須更多研究的支持。該研究最後提醒,懷孕期間透過飲食調整,減少精緻糖類的食用,多攝取取複合式碳水化合物,可有效幫助減少副作用及膽囊疾病的風險。    
+ read more
美研究:孕婦使用藥物治療的狀況逐年增加
2011.04.26
美研究:孕婦使用藥物治療的狀況逐年增加
近日來自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孕婦使用藥物的狀況極為普遍且持續增加,並隨社經地位、產婦年紀、族群與居住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 過去已有研究表示產前藥物治療可能會造成胎兒先天性缺陷,然關於大多數醫師處方或非處方的藥物所帶來的風險與安全性,卻缺乏足夠的資訊提供。此導致孕婦可能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藥物會對胎兒造成健康風險,另一方面,對於藥物的潛在傷害存有疑慮,也會影響孕婦的藥物選擇。 這項研究蒐集1976-2008年間美國波士頓大學斯隆流行病學中心(Slone Epidemiology Center)研究先天缺陷的資料、1997-2003年間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預防先天缺陷的研究資料,並訪談30,000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藥物的女性。 結果顯示,在懷孕的前三個月裡,70-80%的女性曾使用至少一次的藥物治療;在過去的30年間,這項比例已增加了6成,且使用四次或四次以上的孕婦人數,增加了3倍,其中抗憂鬱藥物使用的成長幅度尤其驚人。此外,藥物使用的程度與女性年紀、教育程度成正比,且非拉丁美洲裔之白人女性使用程度亦較高。 最後研究表示這些資料除了指出現今有哪些藥物普遍被使用,亟需有更多研究針對它們的風險與安全性做出分析,也認為應加強對於孕婦藥物使用狀況的掌握追蹤。同時,關於藥物治療的使用方式是否隨時間而有所改變,亦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