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育健康

為何不將孕婦納入人體試驗?
2008.10.22
為何不將孕婦納入人體試驗?
為了避免傷害孕婦及胎兒的健康,懷孕婦女是被排除在人體試驗之外的。但是,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Duke University)的婦產科與生物倫理學專家Anne Drapkin Lyerly表示,現在應該是要正視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美國醫療協會(_Institute of Medicine_)從1994年便開始建議應該要將懷孕婦女視為臨床試驗「可能的」候選人,且懷孕婦女的確也需要更安全的藥物和治療方法,但臨床試驗仍將懷孕婦女排除在外。 過去由於荷爾蒙和女性有可能會懷孕的因素,人體試驗的受試者一直將女性排除在外,一直到最近二十幾年,人們才慢慢認知到女性被排除在人體試驗外,的確免除了藥物試驗所帶來的風險,但相同的,新藥所帶來的益處女性也沒使用到。 許多懷孕婦女在懷孕期間仍然需要服用藥物或接受治療。有些慢性疾病在懷孕期間是很普遍的,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此外,精神疾病、癌症、免疫系統疾病等也都有可能在懷孕期間發生。如果醫師不瞭解藥物在懷孕婦女身上如何起作用、有沒有副作用等問題,就只能靠「推測」來提供醫療建議的話,對懷孕婦女的健康影響更大。 能否將懷孕婦女納入人體實驗的受試者有許多考量,最重要的不外乎是懷孕婦女和胎兒的健康,其次還必須考量研究各種疾病的先後順序、藥廠與政府的角色定位等。要將孕婦列入受試者資格恐怕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有許多倫理上的爭議是值得我們先思考的。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eminist Approaches to Bioethics
+ read more
小孩罹患精神疾病受男性年齡影響
2008.09.11
小孩罹患精神疾病受男性年齡影響
雙極症(bipolar disorder)是一種會造成情緒極大起伏的精神疾病,包括出現憂鬱症和躁症的症狀。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等精神疾病與父親的年齡是有相關性的。去年則有一份丹麥的研究發現,父親的年紀越大,小孩罹患雙極症的風險越高,今年一份更大型的瑞典研究則再次支持這樣的理論。   這份研究包括13,428位病患,這些病患是在1932-1991年間出生,且都被診斷出罹患雙極症,研究人員同時也取樣相同性別、相同出生年份、但沒有罹患雙極症的人當作對照組。在控制胎次、父母親年齡、社經地位、精神疾病家族史等變因後發現,父親年紀越大,小孩得雙極症的風險越高。大約是在父親年齡40歲時,風險開始明顯上升,到55歲之後,風險大幅提高。父親55歲以上的小孩罹患雙極症的風險,比父親年齡在20餘歲的小孩高1.37倍。   研究人員表示,父親年齡越大會提高小孩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過去有學者將此歸因於年紀較大的父親的人格特質,此外,原因也有可能在於老化的精子。男性終其一生要不斷地製造精子,而製造精子的過程便會涉及到基因的複製,基因一旦需要複製就有可能會出錯,特別是當男性老化的時候。而女性出生時卵巢中卵子的數目就已經足夠供其一生使用,所以女性一輩子都不需要再製造卵子,自然不會涉及基因複製的問題,因此,母親的年齡在同樣的情況下不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資料來源:Archive of General Psychiatry  
+ read more
[記者會] 2008/05/10「親善母嬰,累壞母親?!」(新聞稿)
2008.05.10
[記者會] 2008/05/10「親善母嬰,累壞母親?!」(新聞...
2008/5/10 政府多年來致力於推廣母乳哺育,營造母嬰親善的環境,此為立意良好之政策。然而,由於過度制式化且偏頗的政策內容加上醫院因績效考核的壓力,在執行上過於嚴苛且沒有彈性,使許多無法哺餵母乳的母親感到壓力與罪惡感,也讓母親沒有選擇的空間。值此母親節前夕,婦女團體及黃淑英立委希望能透過重新檢視母嬰親善環境的政策,傾聽母親的需求,尊重個別差異,提供母親一個真正親善的哺育環境。 母嬰親善環境標準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之精神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母嬰親善環境的精神在於推廣母乳哺育,同時對於有需求之母親應該提供使用母乳替代品的資訊。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至少八成的母親哺餵母乳;如果母親不哺餵母乳,醫護人員應和她們討論適合其狀況之餵食方式,其中包括提供配方奶的資訊,例如,教導配方奶哺餵的相關注意事項、哺餵用具清潔程序等。 然而,臺灣母嬰親善醫院的標準,要求100%的哺餵母乳率,且規定醫療院所只給予母乳哺育資訊,卻未要求提供任何資訊給無法/不哺餵母乳的母親,將母乳哺育視為產婦哺乳唯一的選擇,使無法哺餵母乳的母親缺乏其他餵食方式的資訊,顯見台灣母嬰親善醫院之標準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尊重母親選擇」之精神。 政策的推動過於制式,未考慮個別差異 除了母嬰親善標準的嚴格外,醫療院所在執行母嬰親善環境政策時,可能會因為便宜行事或評鑑壓力而過於制式,卻未能考慮不同產婦的需求,提供符合產婦需求的環境,讓無法達到「標準」的產婦面臨沮喪、焦慮與無力之困境,如:母親產後因無法分泌母乳請醫護人員提供配方奶,但遭醫護人員拒絕;讓無法哺餵母乳的母親深感罪惡感等。再者,對於無法哺餵母乳或是泌乳量不足的母親,醫護人員應該提供其他的資訊和配套措施,例如:如何混合哺餵嬰幼兒。 雙親共同育兒落實母嬰親善 依據衛生署針對現代父母與嬰幼兒相處時間的調查顯示:母親每週與寶寶相處的時間達47小時,但是父親卻只花24小時在孩子身上,只有母親的一半。另外,根據兒福聯盟所做的調查,許多媽媽認為育嬰過程中,最辛苦的就是餵母乳,且夜間的照顧工作,八成以上都由媽媽負責,有超過四成的母親每天睡眠的時間不到六小時,顯見父親在照顧嬰兒的過程中,幾乎就是一個隱形的父親,反倒是剛生產完、最需要休息的母親負擔最重的照顧工作。新生命的降臨對許多父母來說是溫馨而充滿期待,然而,不論是母嬰同房或母乳哺育政策,都不見父親角色的參與,此舉等於間接剝奪父親與嬰兒相處的權利。 真正友善的母嬰親善環境,除了母乳哺育的推廣外,更重要的是仔細聆聽母親的需求,尊重她們所做的決定,提供其所需要的協助,並將父親陪產及隨時提供支援的空間納入考量,營造一個能讓父母親共同學習哺育嬰兒的環境。
+ read more
男嬰的高死亡率是生理因素
2008.04.01
男嬰的高死亡率是生理因素
美國賓州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根據1751-2004年來自3大洲15個國家的數據發現,在已開發國家中男嬰的死亡率較女嬰高,而這個性別差異在1970年代時達到高峰,當時男嬰的死亡率比女嬰高出將近30%。   這個差距隨著如剖腹產、新生兒加護中心等醫學的進步而逐漸縮小。尤其新生兒加護中心所帶給男嬰的益處遠大於女嬰,因為研究發現男嬰早產的機率較女嬰高出60%,因此較容易受早產的併發症所苦。且男嬰的免疫系統較虛弱,容易受到感染。此外,由於男嬰的頭型和體型較大,死亡率和生產併發症的發生率也較高。而過去幾年來醫療科技與服務的進步,則大幅降低了這些因子對新生兒的影響。   這份研究的其中一位研究員Eileen Crimmins表示,許多數據皆指出各個年齡層的男性死亡率都較女性高,一般人將此歸因於行為因素。但是在嬰兒時期,行為尚不足以成為影響因子,因為初生嬰兒的行為還未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這也是這份研究的發現:男嬰的高死亡率其實是生理因素。     資料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read more
男性對胎兒的影響
2008.02.29
男性對胎兒的影響
  懷孕期間母體因接觸有毒物質或暴露在不良環境下,可能對胎兒所造成的影響,一直都是醫學界研究的重點之一。不過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會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的並不只限於來自母體的因素,男性接觸有毒物質也會對胎兒產生負面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是有可能遺傳的。   在一場由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ancement Science)所主辦的,名為「重新檢視父親與胎兒」(The Father and Fetus Revisited)的跨領域論壇會議中,許多研究發現,男性若暴露在含有潛在有毒物質之環境,或使用治療性或休閒性的藥物,都有可能對胎兒產生不好的影響,整體來說可能使新生兒體重過輕、增加幼兒癌症發生的機率以及各種發展上、行為上與內分泌方面的異常;其中抽煙有可能會增加脊柱分裂(spina bifida)與顎裂(cleft palate)的風險,而喝酒則和心臟疾病有相關性。且這樣的影響效果甚至可能是持續數代的。   我們的社會長久以來將胎兒的健康單獨視為母親的責任,這顯然不是正確的概念。
+ read more
被忽略的一群
2008.02.14
被忽略的一群
  根據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Nicholas Fisk和Rifat Atun兩位教授所做的研究發現,從1980年起至今,被列為研究中和已上市的藥品總數約超過37,000種,而其中針對孕婦健康所研發的藥物卻只有17種。這個數目還不到心血管疾病專用藥物種類數的3%,甚至連葛雷克氏症(Lou Gehrig’s Disease)這種罕見疾病專用的藥物數量都有34種。如此巨大的差異其背後可能的成因與所代表的意義都值得我們去深思。   Fisk教授表示,製藥界對婦產科相關藥物的研發缺乏興趣的原因,可能是為了避免日後許多與生產相關的醫療訴訟及其所需的龐大費用。此外,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產科所提供的市場利益較少,以及非適應症(off-label use)藥物管理系統的限制。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將近五十萬名婦女與七百萬名嬰兒死於與懷孕或生產相關的疾病。面對這樣的統計數字,現行的藥物管理政策、研究補助辦法與製藥商的經營模式似乎需要更進一步的檢討與改進。   資料來源:公共圖書科學期刊(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journal, PLoS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