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

媽媽還是醫師比較受孕婦信賴?
2019.12.20
媽媽還是醫師比較受孕婦信賴?
最新研究指出,孕婦更常向她們母親尋求建議與協助,而不是醫學專家。許多準媽媽認為,她們母親的建議跟專業醫學建議一樣好,甚至更好。   來自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社會學系的Danielle Bessett助理教授進行了這項研究,對64位孕婦和23位孕婦的母親進行追蹤調查與深度訪談。   Bessett教授表示,大多數懷孕指導書籍只強調遵從醫師的建議,就算是以對胎兒發育和孕期生活方式逐月指導著稱的書籍也是如此,並認為來自母親或朋友的建議是過時的,這直接或間接地促成孕婦與母親之間的「世代分離」。   不同族群女性 對母親的依賴不同 研究將懷孕女性分為兩組進行觀察:「擁有大學或大學以上學歷的孕婦」和「擁有大學以下學歷的孕婦」。   儘管這兩個群體的母親都對她們有影響,但少數族裔(黑人及拉丁裔)和大學以下學歷且對醫護人員幾乎沒有信任的孕婦,與她們母親的聯繫最強。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孕婦都有採取健康妊娠的行動,並不是反科學或反醫學。但有明確證據指出,相較於受過高等教育的孕婦,醫師和醫療院所對少數族裔與教育程度較低的女性有較少的傾聽和照護。   教育程度較低女性的回饋有一個共同點:「醫護人員缺乏傾聽」和「經常感到被貶低」,尤其是當她們告訴醫師自己的母親這樣說的時候。這些可能都與她們更強烈地依賴母親並將母親列為最有價值的資訊來源有關,因為她們的母親更願意傾聽她們的話。   Bessett教授說,懷孕指導書籍大多認為孕婦的母親只會提供過時的建議,但這並未考慮到母親所提供的情感依賴價值。   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與她們母親的互動,則和指導書籍中提到的很相似,但並沒有像書中所暗示的那樣完全分離,她們的關係更具體。   研究發現,儘管受過較高程度教育的女性更有可能聽取醫療建議、向醫師尋求更多飲食和檢查方面的建議,但仍會在育兒和情感上向母親尋求支持與建議,並談論很多身體因懷孕而改變的情形。   來自母親的支持不同 教育程度較低的族群有一個特徵是,孕婦的母親上次懷孕時間距離並不長,因此能提供更多的建議和支持。   教育程較低女性的母親常常有一個較小的孩子,如果母女倆相隔18至20歲,那麼母親在女兒懷孕前不久可能還在懷孕或養育小孩,在這方面媽媽的建議仍然很管用。   相反,受過高等教育女性通常在30歲之後才生育,在這種情況下,母親的建議可能有些過時,與當今的現代醫學指南也不太相關。即便如此,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仍能從母親那裡得知身體如何變化,這依然具有很大的價值。並且,母親是與家庭遺傳相關資訊的寶貴來源,這是只有母親才能做出的貢獻。   兩組間最顯著的差異之一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更重視科學資訊和現代技術對懷孕健康的影響。但與其說是「世代分離」,不如說她們傾向和自己的母親一起閱讀懷孕指導書籍,而她們的母親也對科學有著替代性的投入,因為這是她們幾十年前懷孕時所沒有的。這些母親意識到,她們的分娩經歷與當今女性的醫療介入大不相同,因此不太可能嘗試做主或從她們的懷孕經歷出發。   母親的支持無可取代 研究人員指出,在現今這個錯誤資訊漫天飛的情況下,我們必須了解家庭何時可能是這種錯誤資訊的來源,又是在何時為準媽媽提供了重要的意見,因為在某些時候「媽媽真的比較懂」!   Bessett教授表示,指導書籍將醫學奉為唯一的指導,但這並不是女性獲取資訊的唯一來源。相關書籍沒有考慮到在懷孕期間,孕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低壓力、溫暖的互動和情感上的支持,切斷與母親的聯繫會帶來很大的傷害。她補充說:「醫療建議並不總是黑白分明的,醫師及相關人員如果能採用更全面的方法並真正地聆聽患者的聲音,將可以帶來更多情感上正面的支持。」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12.04)、Science Daily(2019.11.2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全球暖化跟早產有關?
2019.12.16
全球暖化跟早產有關?
過去有研究指出,當溫度升高,懷孕女性發生高血壓和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增加。最近一項研究則指出,溫度上升可能跟早產有關。   來自美國的研究團隊分析了1969年至1988年間超過5,600萬筆的出生數據,發現在溫度高於攝氏32.2°C的日子裡,出生率上升了5%。隔天的出生率也有所提高,可能是因為分娩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溫度下降後,出生率下降。   分析結果顯示,氣溫升高影響婦女懷孕時間平均縮短了六天,但有些嬰兒早產了兩週。研究團隊估計,由於溫度上升,每年平均有25,000名嬰兒較早出生。這可能是因為溫度上升影響孕婦體內荷爾蒙變化。氣候變暖加速生育的原因是它增加了母親體內催產素(oxytocin),提早促使子宮收縮,將嬰兒推出來,從而導致早產。   這項研究期結束於30年前,目前的影響可能比預期的還要大。   英國倫敦皇家學院(King's College)的產科教授Andrew Shennan並未參與這項研究,他表示,這份研究結果是有效且經過充分調查,但並未將婦女分娩的原因納入分析。有很大比例的分娩,尤其在美國,是由醫生催生的,可能是引產或剖腹產。這背後有其社會因素,例如婦女因高溫不舒服而要求分娩等,還需要更多的瞭解與分析。   Shennan教授補充,在過去,極端的溫度,不論是高溫還是低溫,都與死產和分娩風險有關,其中的機制尚不清楚。但就像許多健康狀況一樣,溫度會影響人體的基本功能、血液流動和呼吸。在炎熱的天氣時,女性應盡量保持涼爽並補充水分,在寒冷的天氣時則要保溫。考慮到世界各地溫度的差異很大,而且大多數婦女懷孕正常,溫度不太可能成為影響分娩的重要危險因素。     編譯來源:Nature Climate Change(2019.12.02)、Daily Mail(2019.12.02)、CNN(2019.12.02)、abc NEWS(2019.12.0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性行為有助孕婦催生嗎?!
2019.11.09
性行為有助孕婦催生嗎?!
一直有這樣的傳言存在著,孕婦大概在懷孕滿37週時,透過發生性行為可以產生催生的效果,讓肚子裡的寶寶快點來到這世上。但最近終於有一項義大利研究對其進行檢視,最後要大家還是把這個說法放到一邊去吧,不要太相信它。   傳言背後的理論是什麼? 「性行為可以催生」背後存在一些理論假設-性交之後會提高子宮收縮的強度,甚至女性高潮也和子宮收縮有關。而精子據說含有豐富的前列腺素E和F2α,該成分與孕婦催生使用的藥物相同。另外也有證據指出,性行為後數小時,孕婦子宮黏液中的前列腺濃度將增加,會控制血流和催生。以上都是假設性行為可以催生的理由。   不過顯然它們都沒有獲得支持。研究團隊發現,發生以及沒有性行為兩者,會出現自然分娩的情形相似。而性行為不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也無須對其多加限制。   研究資料與結果 研究團隊收集在2019年6月以前的相關臨床試驗資料,對其中品質較高的3個臨床試驗進行分析。當中共包含1,500名曾經至少有一胎催生經驗的女性。   其中兩個馬來西亞研究要求參與研究的實驗組孕婦在37週足月時盡可能發生性行為、控制組則不被鼓勵或禁止。第三個來自葡萄牙的研究則要求孕婦在37週足月後每星期發生兩次性行為、或是完全避免。最後結果顯示,發生性行為和出現自然分娩、或和人工催生之間都沒有相互關連性。   但由於研究資料都是女性自我報告的性質,因此研究者無法確切掌握性行為實際發生的頻率。未來研究還需要再適當評估性高潮、侵入性性交、使用保險套、性交頻率及其他因子對足月後催生的影響。   刺激乳頭可能有效果 儘管性行為催生缺乏證據支持,但研究團隊在另外有719名女性參與的6個研究中發現,連續三天每天刺激乳頭至少1小時,會提高女性生產的機率。主要是因為刺激乳頭會分泌催產素,使得子宮頸會變得柔軟並擴張。   英國國民健保署(NHS)表示,目前沒有任何方式能讓孕婦可以自行在家裡就開始生產,包括草藥健康食品、性交、針灸、泡熱水澡與使用蓖麻油都沒有獲得科學證據支持。   此研究刊登於《性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編譯來源:DailyMail(2019.10.3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生產時需不需要切開會陰?
2019.11.06
生產時需不需要切開會陰?
在加拿大,最近幾年生產時「會陰切開術」」的比例減低,然而新的研究指出,生產時用鉗子或真空吸取來協助時,這樣的趨勢需要進一步檢驗。   會陰切開術是為了在生產時減少會陰的傷害,將產道擴大的切割手術。   會陰切開術曾經被視為例行公事,但在1990年代開始減少,因為有一系列的研究顯示這個做法不僅無法保護婦女不受傷害,實際上增加疼痛並且延長復原的時間。然而這樣的發現只適用於陰道產對於生產時發生問題,需鉗子或真空吸取來協助時,會陰切開術是有利的。   一項新的研究發表在「加拿大醫科協會」期刊發現,在沒有使用生產輔助儀器時,會陰切開術嚴重撕裂的風險高,而有使用時,特別是鉗子,應考慮採取會陰切開術。   UBC婦產科研究專家以為,原本只是推薦對「無輔助儀器」的陰道產,要避免例行的會陰切開術,卻被過份普及到所有的陰道產,使得有益於「輔助生產」的會陰切開術大幅減少。     這個研究裏的專家,使用加拿大健康機構的資料來分析2004-2017年間,超過250萬生產中,會陰切開術的趨勢。他們發現大致看來,會陰切開術的比例在「非輔助」和「輔助」生產正在下降中,即使會陰切開術對後者可以保護預防嚴重的撕裂。   研究專家又檢視了會陰切開術和生產肛門括約肌的傷害(OASI)(會陰嚴重撕裂的特徵)之間的關係。嚴重的會陰撕裂會導致短期和長期的疼痛、感染、性交問題和失禁。在加拿大和其他工業國家,最近幾年OASI的比例增加達15%。在2017年一年內,加拿大有18%的婦女以鉗子或真空取出嬰兒後,診斷出有OASI。   對第一次陰道產的婦女來説,會陰切開術可減少OASI的風險達42%。   這個發現顯示,產科醫師將會陰切開術的導引普及到所有的陰道產時會引發傷害,應該謹慎,特別是頭胎生産,以及剖腹產之後的陰道產。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0.2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懷孕後期平躺睡覺 影響新生兒體重
2019.10.31
懷孕後期平躺睡覺 影響新生兒體重
最新研究指出,懷孕晚期平躺睡覺的孕婦可能生出體重較輕的嬰兒。   懷孕後期平躺睡覺 新生兒體重較輕但仍健康 來自美國奧克蘭大學的研究團隊,為了瞭解媽媽懷孕後期的睡覺姿勢是否影響新生兒體重,回顧了四項相關研究,對1,760名、平均年齡30.25歲、懷孕28週以上女性的睡眠姿勢與產下的新生兒體重進行分析。   有57名女性(3.2%)表示,在過去的1至4周,她們傾向平躺睡覺。結果發現這些媽媽的新生兒體重比其他新生兒輕,平均體重為3410公克,以其他姿勢睡覺(如側睡)母親的新生兒平均體重是3554公克,相差了144公克。不過兩組嬰兒的體重都是健康的,但差異在統計上確有意義。   除了平躺睡覺,往左或往右側睡則沒有明顯的差異,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研究規模相對較小。   為什麼平躺睡覺對新生兒造成影響? 科學家們認為,在懷孕後期,孕婦平躺可能和子宮的血流減少有關,可能會限制胎兒的生長。   輸送氧氣給胎兒的動脈是位於女性後腹腔沿著脊椎右側的血管,如果孕婦平躺,就會壓迫到背部的血管,可能導致血液循環減少和胎兒心率下降。特別是在懷孕後期,子宮、胎兒和羊水等越來越重的時候,被認為會壓迫下腔靜脈和主動脈,減少對胎兒的氧氣和營養供應。   孕婦側睡運動 2017年年底英國慈善機構TOMMY’S 發起「孕婦側睡 #SleepOnSide」運動,並得到英國國家健康署NHS、皇家婦產科學院、皇家助產士學院和皇家醫師學院的支持,澳洲也響應。   台灣女人連線為響應此一運動,翻譯了相關影片、圖示與常見問答,可進一步瞭解側睡對孕婦及胎兒的好處。     更多相關閱讀 媽媽的睡姿會影響胎兒健康嗎? 懷孕晚期側睡可降低胎死腹中的風險!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10.02)、JAMA(2019.10.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分娩方式影響新生兒腸道細菌群?
2019.10.19
分娩方式影響新生兒腸道細菌群?
過去,人們認為新生兒腸道的微生物群可能來自在產道中吞嚥的細菌。但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新生兒腸道的細菌組成可能與分娩方式有關。陰道分娩的新生兒腸道微生物不是來自陰道細菌,而是來自母親陣痛時的糞便,可能是出生時吸收的。   研究怎麼說? 這項研究歷時七年,從約600名嬰兒和175名母親採集了1,679個糞便樣本,進行分析比對。   分析結果發現,陰道產新生兒腸道中的細菌,大部分是從母親身上來的。而剖腹產嬰兒則有更多與醫院環境有關的病菌,包括表現出抗藥性的菌株,有些高達30%。這個發現可能解釋了剖腹產新生兒發生哮喘、過敏和其他免疫狀況機率較高的原因。   然而,當嬰兒成長至6到9個月時,陰道產與剖腹產嬰兒腸道細菌的幾乎沒有差異。   研究小組希望擴大研究範圍,包括在家中出生的嬰兒。他們還希望更仔細地研究具有抗藥性的醫院病菌於剖腹產新生兒腸道中存在的時間有多長,以及這是否會對新生兒造成任何風險。   媽媽們不需要驚慌 研究作者Trevor Lawley表示,這是迄今為止對新生兒腸道微生物最大的基因組研究,目前還不清楚這些腸道細菌的差異對健康是否有長期的影響,選擇剖腹產的媽媽們不需緊張,這項發現也不應成為阻止產婦進行剖腹產的理由。   另一位作者Nigel Field強調隨著嬰兒的成長、進食和對環境中細菌的吸收,腸道微生物變得越來越相似。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Alison Wright副院長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具有開創性,但不應阻止婦女進行剖腹產。在許多情況下,剖腹產是挽救生命的過程,對婦女和新生兒可能是正確的選擇。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9.18)、BBC NEWS(2019.09.18)、The Guardian(2019.09.1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