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

卵巢「搬家」,育齡癌症婦女可保住生育力
2004.11.08
卵巢「搬家」,育齡癌症婦女可保住生育力
 育齡婦女在接受癌症治療,如放射線、化療與外科手術後,可能導致提前停經或喪失生育能力。但是現在接受癌症治療的女性,仍然有機會可以保留生育力。荷蘭醫界全球首例成功地將整個卵巢移植至手臂,讓一位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在接受化療後,仍然能以自己的卵巢製造卵子,用來作試管嬰兒。   為避免育齡癌症婦女因放射線治療使卵巢功能遭到破壞,過去醫界曾經將患者的卵巢吊高一點,懸於小腸後面;如今則是整個卵巢乾坤大挪移至手臂上。這項全球首例的手術兩年前首次刊載在美國「癌症」期刊上,依據目前的文獻記載,卵巢組織移植最長存活時間約為18個月,原因是重新移植的卵巢組織遭到破壞,容易缺血死亡。    除了將卵巢移至身體其他部位以外,還有另一種方式是將卵巢組織先取出冷凍,待患者結束療程後,再將卵巢組織植回肚皮下方或原來的卵巢。依據醫學期刊「刺胳針」報導,比利時在今年9月宣布一名罹患淋巴癌並接受癌症治療的婦女,在經過卵巢組織切除、冷凍與再接回卵巢與輸卵管後,仍然能順利懷孕產子的案例。不過,卵巢組織經過冰凍再解凍,都會損害到原來正常的功能,透過這種方式生下的小孩則需要接受特別的醫療照護,以確保健康。   目前國內醫界已完成冷凍卵巢重新植回體內的動物實驗,並在一週後發現卵巢成功地恢復功能,這項研究預計在明年展開人體實驗。醫界表示,以國內的顯微手術發展,將人類卵巢移植至身體其他部位,或是將冷凍卵巢組織植回體內並不困難,未來真正要突破的是移植後的卵巢仍能維持正常的生育功能,且不會提早死亡。    
+ read more
剖腹產嬰兒可能增加過敏風險
2004.10.21
剖腹產嬰兒可能增加過敏風險
   自然產與剖腹產之優劣一直是爭議不斷,而德國新的研究可以給正在考慮生產方式的婦女參考。由德國嬰幼兒營養計畫在孩童時期疾病檔案(_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_)所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剖腹產嬰兒對牛奶過敏的機率是自然產嬰兒的兩倍;同時,小孩在一歲前發生腹瀉的機率也較高。    這項研究團隊是由位於慕尼黑的Ludwig-Maximilians大學所組成,而所研究的855位嬰兒都餵食至少4個月的母乳,並在12個月大時抽血檢驗有無過敏反應。此外,這些嬰兒都是在事前規劃好的剖腹產中出生,而非因早產或緊急因素而剖腹產的嬰兒。    研究團隊認為,剖腹產時無菌的生產環境是主要因素,因為在無菌空間內不只沒有害菌,連幫助免疫系統發展的益菌也同樣無法存活。消化道內的細菌對免疫反應的發展而言很重要,自然產的嬰兒出生時經過的環境是母親陰道等處的細菌,同時也是新生兒所需;但頗腹產嬰兒出生過程的則是醫院的環境,而這個環境卻會改變甚至延遲嬰兒腸內的細菌正常繁殖。    然而專家學者同時也表示,關於初生兒在臨床的微生物發現是不足、甚至相互矛盾的,因此在更多研究之前並無法下定論。    
+ read more
孕婦照牙齒X光可能導致胎兒體重不足   
2004.04.30
孕婦照牙齒X光可能導致胎兒體重不足   
    早先的研究調查已提出X光與胎兒體重不足( 2500g )的關係,但人們認為只有直接照射到子宮及胎兒時才有影響,牙齒的X光並沒有被考慮在內。位於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醫療團隊在2004年4月24日出版的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AMA)上發表成果顯示,孕婦如果密集地照牙齒X光( 0.4m Gy以上),會有比其他孕婦多將近三倍胎兒體重不足的可能。 這項研究是由Dr. Philippe Hujoel所領導的華盛頓大學醫療團隊,在檢視1993-2000年牙齒保險公司的紀錄時發現。在5,585名新生兒中,有1,117名體重不足,其中1.9%曾照牙齒X光在0.4mGy以上。 Dr. Philippe Hujoel表示,要完全阻絕孕婦照牙齒X光很難,因為有些婦女在看牙醫時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英國牙醫協會發言人表示,照牙齒X光導致胎兒體重不足的機率其實很低。醫師在非常必要時才會要求病人照牙齒的X光,且大部分的醫師在處理孕婦的牙齒時也會格外小心,但婦女還是要告知牙醫自己已懷孕或可能懷孕。
+ read more
產檢可驗血取代羊膜穿刺      
2004.03.04
產檢可驗血取代羊膜穿刺      
(自由時報;吳直耕編譯)   美國科學家二日表示,他們已研發出一種新技術,只要檢驗孕婦的血液樣本就可得知胎兒是否有先天性的異常現象(如胎兒的神經管缺損),不須要再使用到有較高風險的羊膜穿刺術。   目前產前檢查常用的羊膜穿刺術與絨毛膜取樣可信度雖高,但具有侵入性且可能造成流產,使許多孕婦望之卻步。 替代羊膜穿刺術的取代方法之一是從孕婦的血液取得「游離的胎兒DNA」(free foetal DNA),用以檢驗遺傳性的異常現象。但這種檢驗方式一直不可靠,因為無法大量取得這種DNA。   如今,馬里蘭州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科學家使用甲醛(formaldehyde)穩定血液細胞的薄膜組織,使得能被檢驗的DNA樣本大幅增加。科學家指出,若不使用甲醛,DNA樣本會在擷取或處理過程中被摧毀。   不使用甲醛的樣本,平均只能取出7.7%的DNA。但根據科學家針對69名女性所做的初步研究,使用甲醛的樣本平均取出的DNA達25%,其中有四分之一的樣本可取出50%或更多的DNA。科學家表示, 這項發現將對臨床醫學產生重大影響。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