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減重手術後一年內應避免懷孕
2013.01.21
女性在減重手術後一年內應避免懷孕
最近一項英國回顧性研究指出,曾經動過減重手術的女性,應至少等待一年以上的時間再準備懷孕,而且也應充分瞭解減重手術後懷孕的相關資訊。   這項研究報告提到,肥胖會提高懷孕生產相關併發症,育齡女性的肥胖盛行率從2005年24.2%逐年持續上升,預計在2015年將達28.3%,但育齡女性接受減重手術的人數也愈來愈多。過去有研究發現,女性在減重手術後才懷孕,發生併發症的機率,會比肥胖女性懷孕低;不過,減重手術後懷孕也存在併發症風險,如束帶滑脫與移動導致嚴重嘔吐,24%在減重後懷孕曾發生胃間隔術的間隔洩漏問題。   依據目前研究證據,研究作者建議在減重手術結束的至少一年內,病患應該避免懷孕生產。在收集到的證據中,其中一個研究就指出,在減重手術後的18個月內懷孕,發生自然流產的機率(31%),比18個月後才懷孕卻自然流產(18%),高出13%。   此外,研究也建議在手術後想懷孕生產的女性,在還未懷孕的階段應瞭解避孕、營養、增重及維他命補充等資訊與接受相關諮詢,產科及外科應將這個族群的女性視為高風險,並集結多種科別的醫師提供她們整合性的照護。      資料來源:婦產科期刊(The Obstetrician & Gynaecologist)    
+ read more
美FDA核准第二款新減肥藥Qsymia
2012.07.19
美FDA核准第二款新減肥藥Qsymia
  17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第二款減肥藥Qsymia,該藥含芬他命(Phentermine)與妥泰(Topiramate)兩種成份,適用對象與6月27日所核准的Belviq相同,為BMI值在30以上,或BMI值在27以上、且同時有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或異常血脂症其中一種與體重相關疾病的成年人,提供病患做為搭配飲食及運動的藥物減重治療。   美FDA指出,兩項試驗結果顯示,與使用安慰組比較,每日服用高劑量Qsymia(15毫克 phentermine及92毫克topiramate)一年後,病患分別平均減重6.7%、8.9%,且服用建議或最高劑量,有超過六成病患至少減去5%體重。   但FDA也警告,Qsymia的藥物標示需標明懷孕婦女不得使用,因為Topiramate成分恐增加新生兒發生唇顎裂的風險,青光眼與甲狀腺亢進病患也不可使用,最後,藥物可能會增加心律,因此最近有不穩定心臟病的病患同樣不被建議使用。   FDA並要求Vivus製造廠需進行10個上市後研究,其中包括評估長期使用對心血管的影響及安全性。而Qsymia最常見的副作用則有手腳出現刺麻感、昏眩、味覺改變、失眠、便祕及口乾。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合法的減肥藥物並非完全無安全疑慮,且通常在藥物上市後才會陸續發現副作用或嚴重傷害的案例。台灣現今瘦身美容風氣仍盛行,目前台灣合法之減肥藥包括處方藥羅氏鮮及非處方藥康孅伴,在國內外曾被發現出現肝傷害、腸胃不適等等副作用,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女性應盡量選擇以適當的飲食與運動的方式,維持健康的體重,若使用藥物減重則應注意藥物副作用及可能對健康的傷害。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 read more
美FDA核准新減肥藥Belviq
2012.07.02
美FDA核准新減肥藥Belviq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6月27日核准含lorcaserin hydrochloride成分的新減肥藥Belviq,此藥核可用於BMI值在30以上,或BMI值在27以上、且同時有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或異常血脂症其中一種與體重相關疾病的成年人,提供病患做為搭配飲食及運動的藥物減重治療。   Belviq由艾瑞納製藥(Arena Pharmaceuticals Inc)製造,藥物主要作用在大腦的受體,使人易有飽足感、食慾降低。FDA在新聞稿中提到,三項大型隨機研究結果顯示,服用Belviq組與安慰劑組相比,前者減重達5%以上的患者比例為後者的兩倍以上,不過整體而言,服用Belviq一年只比使用安慰劑多減去約3-3.7%的體重。   1997年,fenfluramine與dexfenfluramine減肥藥曾因會傷害心臟瓣膜功能而被要求下市,而Belviq目前的試驗資料顯示,每天服用10毫克劑量兩次,沒有被發現會影響心臟的2B型接受器之變化,但充血性心臟病病患若要服用Belviq仍須注意小心,且目前Belviq尚未在嚴重瓣膜性心臟病病患身上進行研究。   非糖尿病患者使用Belviq的常見副作用,包括頭痛、暈眩、昏厥、噁心、口乾及便秘,糖尿病患者使用則有發生低血糖、頭痛、背痛、咳嗽及昏厥等症狀。FDA也要求艾瑞納製藥須進行六項Belviq上市後追蹤研究,包括長期追蹤評估Belviq對心臟病及中風等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2002年減肥藥諾美婷在台核准上市,使用者眾多擁有高市佔率,但在2010年該藥物被證實會增加嚴重心血管疾病風險,包括高血壓、中風及心臟病問題,歐盟、美國、加拿大等國相繼下市,我國隨後也跟進,顯示合法的減肥藥物並非完全無安全疑慮,且通常在藥物上市後才會陸續發現副作用或嚴重傷害的案例。台灣現今瘦身美容風氣仍盛行,目前台灣合法之減肥藥包括處方藥羅氏鮮及非處方藥康孅伴,在國內外曾被發現出現肝傷害、腸胃不適等等副作用,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女性應盡量選擇以適當的飲食與運動的方式,維持健康的體重,若使用藥物減重則應注意藥物副作用及可能對健康的傷害。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 read more
慢性腎臟病提高減肥手術後發生合併症風險
2012.03.06
慢性腎臟病提高減肥手術後發生合併症風險
據過去研究顯示減肥手術可以改善肥胖相關合併症並降低死亡率,但手術也可能增加腎臟相關疾病的風險,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慢性腎臟病患在減肥手術後發生合併症的風險大於一般人,不過該機率仍低。   研究團隊分析27,736位病情嚴重程度不一的慢性腎臟病患,在2006-2008年間經歷減肥手術的資料。結果顯示,腎臟功能正常及第一期慢性腎臟病患者在術後發生合併症的機率為4.6%,而第五期慢性病患者的合併症發生率則增高為9.9%。罹患第三期以上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通常較年長,減肥手術後發生與肥胖相關的合併症盛行率較高,這些合併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及周邊血管疾病等。   經過多重變項分析後,嚴重程度每增加一期的病患,合併症發生風險就提高30%,然而雖然相對風險較高,可是絕對風險仍然很低。   研究建議,雖然減肥手術對腎臟病患者的效益是否大於風險仍未有定數,但醫師仍應仔細考慮這些病患實行手術後的合併症發生風險,優先於減肥手術所帶來的益處。     資料來源:美國腎臟學會臨床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 read more
美消保團體:減肥藥恐致腎結石、胰臟炎及肝傷害
2011.05.12
美消保團體:減肥藥恐致腎結石、胰臟炎及肝傷害
四月美消保團體「公眾」(Public Citizen)致函美國FDA撤銷含orlistat成分的減肥藥物羅氏鮮(Xenical)與康孅伴(Alli),這是其於近五年內的第二次動作。雖然FDA已於去年在藥品仿單標示上警告藥物可能對肝造成傷害,但「公眾」仍覺不夠。 該團體針對FDA藥物不良反應報告的整理分析中指出,兩項藥物與47例嚴重胰臟炎與73例腎結石相關。2006年亦曾發現羅氏鮮在臨床研究中,會導致白老鼠出現結腸癌的前兆徵狀,曾要求FDA禁止該藥物,但遭拒絕。該團體表示,這些藥物會對許多重要器官造成嚴重傷害,卻對減重只產生極小的效果。 美國因這兩項藥物的市場銷售量已逐年下降,有專家認為FDA並不會立即要求產品下架或撤銷藥證,而可能讓藥物自行慢慢消失於市面上。許多美國醫師也回應,即使藥物被撤銷禁止對他們來說影響不大,因為他們通常不會建議過重患者使用這些藥物。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衛生署已於96年提醒使用含orlistat成分之減肥藥者應小心膽結石發生的風險,且目前台灣的不良藥物通報情形,21件中雖多數為減肥無效或造成腸胃不適,但仍出現發生肝功能衰竭、結腸癌與陰道出血各1例嚴重導致住院的狀況。台灣現今瘦身美容風氣仍盛行,使用減肥藥物之情形較為普遍,民眾仍須多加注意使用減肥藥物的副作用與可能對健康的危害。     資料來源:美國公眾健康研究團體(Public Citizen’s Health Research Group)    
+ read more
含sibutramine成分減肥藥,全面下架!
2010.10.09
含sibutramine成分減肥藥,全面下架!
含sibutramine成分藥品使用風險效益備受各國衛生主管機關關注。歐盟於2010年1月建議各會員國暫停販售。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於今年1月22日要求將具有心臟血管疾病病史者列為該藥品之使用禁忌。 澳洲與美國於2010年10月8日皆公布,含sibutramine成分藥品將全面下架。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於10月8、9日召開會議,根據各國最新評估資料,確認該成分藥品之風險高於臨床效益,因此,廢止所有該成分藥品許可證。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依據藥事法規定,自99年10月11日廢止所有該成分藥品許可證,並要求該成分藥品許可證持有藥商於1個月內收回市售品,藥商、藥局、醫療機構應自99年10月11日起立即停止輸入、製造、批發、陳列、調劑、零售。 衛生署核可含sibutramine成分藥品包括:美善愛麗纖膠囊、諾妤膠囊、樂消脂膠囊、「十全」細體纖膠囊、寧脂婷膠囊、卡卡膠囊、曲美亭膠囊、「永信」妙立婷膠囊、輕婷膠囊、「亞培」諾美婷膠囊、漾婷膠囊 資料來源: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