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禿頭、灰髮比肥胖更具心臟病風險?!
2017.12.08
男性禿頭、灰髮比肥胖更具心臟病風險?!
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吸煙和缺乏運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傳統」風險因素,而最近研究顯示,40歲以下有雄性禿和灰髮的男性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比沒有這些狀況的男性高出5倍以上,比糖尿病帶來的風險還高。研究表示,風險清單應加入中年雄性禿和灰髮。   該研究分析790名40歲以下冠心病患者,並以1270名年齡相匹配且健康的人作為對照。該團隊使用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血液檢查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來評估參與者的健康狀況;雄性禿的狀況以0代表無禿髮、1代表輕度禿髮、2中度禿髮及3嚴重禿髮;灰髮的部分則以其灰髮及白髮的百分比表示。研究團隊以這些資料為基礎去分析冠心病者及對照組,試圖了解雄性禿、灰髮與冠狀動脈損傷的關係。   結果顯示,有冠心病的男性一半有灰髮,有49%有雄性禿,而健康男性則只有30%有灰髮,27%有雄性禿。研究表示雄性禿增加了5.6倍的冠心病風險,灰髮則增加了5.3倍的風險。雄性禿及灰髮所增加的風險比肥胖增加約4倍的風險更高。   研究作者Patil博士表示,年輕男性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上升,但卻無法被傳統的風險因素解釋。而中年雄性禿及灰髮被發現與動脈老化或硬化程度相關,可能是冠心病潛在的風險因子。   帶領研究的Sharma博士呼應上述的說法,認為中年雄性禿及灰髮應被認為是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因素,這些因素反映出生理(血管)年齡而不是自出生日起算的年齡,因此在判斷總心血管疾病風險上扮演重要角色。目前醫師多以常識來判斷生理年齡,我們需要有實證的衡量來判斷。   Humane博士建議有中年雄性禿及灰髮的男性額外做冠心病檢查,並透過改善生活習慣降低疾病風險。此外,Humane博士提醒,開立史達汀給有中年雄性禿與灰髮的男性之前應先確定雄性禿及灰髮與冠心病之間的因果關係。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1.30)、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ardiological Society of India        
+ read more
避免失智,女性從降血壓開始!
2017.10.26
避免失智,女性從降血壓開始!
最近研究發現高血壓對失智的風險有性別差異。女性在40歲有高血壓,失智風險增加了73%,但同年齡的男性,有高血壓並沒有增加失智的風險。   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ornia健康照護系統中的成人健康資料,共7,238筆。1964-1973年間,這些人平均年齡33歲,所有人當時都被測量血壓,並在他們平均年齡為44歲時再次測量血壓。資料顯示,在30歲左右,男性約有31%有高血壓、女性則有14%;在40歲左右,男性約有25%有高血壓,女性則有18%。   1996-2015年間,研究團隊追蹤了5,646位還存活成人的資料,在這段期間有532位被診斷罹患了失智症。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在30歲有高血壓其失智風險並沒有比同年齡、沒有高血壓的女性高,但是到了40歲有高血壓的女性,失智風險就增加了73%。而對男性來說,不論是在30歲或40歲有高血壓皆未使失智風險增加。這些結果在研究團隊考量了其他影響因素,如身體質量指數(BMI)、糖尿病及吸菸與否以後仍然成立。   研究表示,雖然高血壓較常發生於中年男性身上,但是中年有高血壓對女性來說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換言之,中年高血壓對女性大腦健康來說是更危險的影響,並且影響可能不限於失智症。   研究者Rachel Whitmer博士表示,過去已知高血壓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研究結果進一步發現發生高血壓的年齡對失智症風險的影響及高血壓影響失智症風險的性別差異。   對於研究的限制,Doug Brown博士表示,需留意這份研究是以1960-1970年代北加州的人為分析對象,那時候治療高血壓的方式並不如現在進步,因此無法確定研究結論對其他族群的適切性。   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單位的Rosa Sancho博士表示,對心臟有益的對大腦也有益,目前實證顯示健康的生活習慣如不吸菸、適量飲酒、保持活躍、飲食均衡、定期檢查膽固醇等都有助於保持大腦健康。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171005)、Daily Mail(171005)、UPI(171004)、Neurology(171004)      
+ read more
追求完美身材是致命的!
2017.10.02
追求完美身材是致命的!
要跟上不斷增加的健康資訊、健康食物與時尚趨勢來追求完美身材,對多數人來說都太困難。最新的研究指出,現代社會追求完美的壓力增加了自殺的風險。   Instagram、Twitter和Facebook等社群平台,有許多13歲以下的兒童在使用。但這些平台卻充滿女性展示胸部、腹部和臀部的圖像。這類圖像長期地轟炸,等於在鼓勵女孩發展成類似的外觀,讓許多人對於擁有「完美」的身體感到有壓力。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人員回顧了45項研究結論,與過去50年中追求完美造成的壓力引起的自殺研究。約有11,747人參與研究,研究人員發現發現13種形式的完美主義與自殺念頭有關。這些形式包括對錯誤的關注、對行為的懷疑、父母的批評和個人標準等。   研究的主要作者Martin Smith博士採訪了自殺者的家人和朋友,他說,完美主義是致命的,要求完美從來都不是健康的、合適的。Smith博士表示,自殺的成年人中有56%顯示出追求完美是來自外部的壓力。   追求完美身材的壓力,讓青少女焦慮與沮喪症狀的比例上升。研究團隊指出,「看起來完美」已對年輕女孩造成壓力,令人擔心。   根據Girlguiding UK 2016年女童態度調查(The Girls’ Attitudes Survey),7至21歲的女童和青少女對身體的信心大幅度下降。61%的人表示,她們對自己的外表感到開心,低於2011年進行的調查的73%。多數7至10歲女孩表示,如果人們能停止評價女孩與女性的外表,她們的生活將會得到改善。   調查指出,7至10歲的女孩中,大約30%的人相信她們因為外表被評價、25%的女孩覺得她們必須是完美的、35%的女孩同意女性的外表比能力重要、36%表示她們被培養成認為外表是她們最重要的條件。   英國兒童事務專員Anne Longfield說,這麼多年輕女孩認為她們的外表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多數的人覺得自己必須是完美的,這是令人不安的。對於身體形態的追求,如果沒有正確的支持,就會失控地進入飲食失調或精神健康問題。     編譯來源:Journal of Personality、Daily Mail (2017.09.12)       Perfectionism can be DEADLY': Any pressure put on
+ read more
美專家敦促為青少年、成人提供非處方避孕藥
2017.03.21
美專家敦促為青少年、成人提供非處方避孕藥
根據研究顯示,2015年美國青少年出生率降至歷史最低,每千名15至19歲的女孩中僅有22.3名活產。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情況與避孕藥取得容易有關,並建議將口服避孕藥由處方藥改為非處方藥,提供給青少年和成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審查了過去幾十年來所發表的相關研究,發現大量證據支持口服避孕藥以非處方藥方式提供而不是限於處方藥。   這些研究的內容包含了青少年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各種避孕方式的懷孕風險、青少年正確使用避孕藥的能力,以及避孕藥易於取得(作為非處方藥)可能對性行為的影響以及可能減少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擔憂。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兒科助理教授Krishna Upadhya博士指出:幾十年的研究表明,大多數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在18歲之前,提早使用避孕措施可以降低青少年懷孕的風險。我們的結論也強調,讓青少年更容易取得各種避孕工具並不會導致更多的性行為,但會減少意外懷孕的發生。   Upadhya和其研究團隊指出,青少年有足夠的推理能力,因此能夠對口服避孕藥的使用與否做出明智的決定。且學生的生活相較之下較為單純,較不會遭遇到特殊情況與行為的束縛,因此青少年更可能每天按時地服用。此外,青少年避孕失敗率與成年女性相比並沒有顯著差異。並且,青少年約有9成的時間能正確回答關於避孕使用方式的問題。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也發現,當藥物取得的方便性有所提升後,青少年的事後緊急避孕藥(plan B)使用率有所上升,從2002年的8%增加到2011~2013年間的22%。[推薦閱讀:事後避孕藥與一般口服避孕藥有甚麼不同?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放寬事後避孕藥服務了誰?;開放事後避孕藥好嗎?(影片)]   研究人員結論:口服避孕藥是普遍、安全和有效預防婦女和青少年懷孕的方法。 任何未來的非處方藥都有可能使青少年受益,而且沒有科學的理由限制不同年齡的取用。   不過,這樣的建議是否能夠完全複製到台灣值得好好思考。畢竟國情間有很大的不同,不論是在醫療體制、社會文化價值與教育上都有許多差異。現今台灣的性教育執行仍有許多值得檢討改進之處,關於安全性行為的教導既不夠普及也不盡正確;貿然開放反而可能不利於良好情感關係與性別平權概念的發展(誠如本篇研究所發現,事後避孕藥使用率上升的狀況雖然可能與青少年出生率降低有關,但從社會文化與女性健康長遠的角度看來,這是否是一個值得欣喜的現象仍值得質疑)。期許我們的政府與社會能夠以人民身心健康福祉為思量此議題的出發點,首先投入更多心力提倡、重視安全性行為與性教育,其後再來考量藥品開放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資料來源:青少年健康期刊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 read more
治療一體適用,不利年輕「心」患者?
2017.03.16
治療一體適用,不利年輕「心」患者?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膽固醇表現不同於年長者,以相同方式檢測其疾病風險可能造成低估。   由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生Bradley Collins主持的研究團隊,針對45歲以下的男性及50歲以下的女性進行追蹤,共分析了800多份醫療紀錄,他們全部都因心臟疾病而被治療過。   研究分析顯示,這些有心臟疾病的年輕患者,比起擁有高含量的低密度脂蛋白(LDL, 俗稱壞膽固醇),更多人擁有低含量的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具體而言,90%的男性及75%的女性被發現有低含量的高密度脂蛋白。   研究團隊認為此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醫師判斷是否要開立降低膽固醇的藥物給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而由於他們發現過去用來計算心臟疾病風險的傳統方法,可能低估了年輕患者的風險,因此最終他們希望能研發出適合年輕心臟疾病患者的風險評估工具。   研究團隊現已計畫進行後續的研究來了解低密度脂蛋白是否也能預測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再發病的風險,以及了解在這群研究對象中是否有基因的因素在影響他們的表現。最後,研究團隊表示,此研究尚處初步研究階段,待經同行評審後才能做出確定的結果。    資料來源: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女性承受更多工作壓力!
2017.01.04
女性承受更多工作壓力!
英國衛生安全署(HSE,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公佈了2016年與工作有關的壓力、焦慮及抑鬱的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5至54歲的女性比起她們的男性同事,承受更多的壓力。壓力的高峰值落在35-44歲,許多這個年齡層的女性不僅背負工作壓力,還有著家庭責任,例如照顧孩子與年邁的父母。 HSE的統計數字來自每季對38,000戶家庭進行訪談的「勞動力調查」(Labour Force Survey),這個調查是政府主要的就業數據資料。統計學家表示,壓力值的數字,在近幾年呈現廣泛、穩定的狀態。 根據HSE公佈的數字,從25歲開始,女性就比男性感到更多的壓力,這將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持續下去。根據2014-2016年間的數據,16-24歲、25-34歲和35-44歲的男性,工作相關壓力值明顯低於平均值。相較之下,25-34歲、35-44歲和45-54歲的女性,工作相關壓力值都高於平均值。統計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女性擔任許多第一線工作的主要人員,例如教學和護理。 在過去三年中,約有20萬例男性反應工作相關壓力,女性則是272,000例。這代表女性的工作壓力、焦慮和抑鬱的將近是男性的1.4倍。 HSE表示,最高工作壓力值的職業和行業,在衛生部門和經濟部門的調查都是一致的,造成工作壓力的原因一樣是工作量太高、缺乏管理階層支持、和組織的變革。報告還顯示,工作相關的壓力、抑鬱和焦慮佔工作相關健康不良的37%。 來自倫敦的精神醫師Judith Mohring曾治療許多專業女性,她表示,比起男性,女性面對相當高程度與工作有關的壓力、焦慮和抑鬱。可能的原因來自:必須證明她們跟男人一樣優秀、缺乏升遷機會、不平等的薪資等,工作場所裡的男性至上主義以及家庭照顧責任都帶給女性更多的職業壓力,若是家庭依賴她們的收入程度高,她們的壓力更大。 Mohring醫生說:「女性不滿意低於男性的工資、工作環境的不安全與職業缺乏發展的潛力,她們常常覺得沒有和較高層級的主管(通常是男性)互動的機會,讓她們在面對組織調整時,處於較差的處境。」 Mohring醫生呼籲公司要為女性提供更彈性的工作條件、更好的職業安全和升遷機會,例如在家工作就是很重要的進展。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