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20-04-09
胎兒可能在子宮內感染COVID-19嗎?
對武漢肺炎的研究持續累積中,也不斷更新我們對COVID-19的認識。早先的研究顯示,罹患武漢肺炎的孕婦不會傳染給子宮裡的胎兒。但根據最新的小型研究,垂直感染的可能性還是存在,也有早產的可能。
胎兒可能在子宮內或分娩過程感染COVID-19
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對33例來自武漢兒童醫院感染COVID-19婦女所生的新生兒進行檢查,三名新生兒(近10%)感染了病毒。三名嬰兒均患有肺炎,這是COVID-19的主要併發症。但是只有兩人發燒,另一人有呼吸急促和呼吸窘迫症候群。
研究小組指出,醫生在分娩過程執行了嚴格的感染控制和預防程序,因此新生兒很可能是在子宮內或分娩過程中感染。對孕婦進行篩檢並實施嚴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對受感染的母親進行檢疫以及密切監測有感染COVID-19風險的新生兒皆至關重要。
然而,研究作者亦指出,病情最嚴重的嬰兒其症狀可能來自於早產、窒息和敗血症,不一定是病毒感染。
罹患武漢肺炎孕婦 早產率上升
來自美國普林斯頓社區醫院婦產科醫師Brandon
Lingenfelter博士表示,一項對32名來自中國和香港感染COVID-19的孕婦進行的研究,發現47%婦女早產,早產率有所增加。
準媽媽們無須驚慌 但要留心
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和英國國民保健署擔心,如果女性感染COVID-19,她們可能更容易流產、早產和胎兒生長受限。不過目前的研究證據都還太少,需要更多數據來佐證。
儘管如此,準媽媽們還是要多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如果覺得自己出現相關症狀,應盡快就醫。
為了減少感染的風險,孕婦應與人群保持距離,盡量待在家中避免聚會。準爸媽們應該要有可能在家中待幾個月的準備,需要儲備食物、普通藥品、溫度計以及肥皂、衛生紙和洗滌劑等其他家居用品。如果可能可以使用送貨服務,不要去人潮眾多的市場和商店。
編譯來源:US News(2020.04.06)、JAMA Pediatr(2020.03.26)、Daily
Mail(2020.03.26)、STAT NEWS(2020.03.2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60606153221_drugs-9.jpg)
2020-04-08
抗發炎藥有害新冠狀病毒患者缺乏證據
上月專家提出警告,「布洛芬(ibuprofen)」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可能因削弱免疫系統抵抗病毒的能力,而使新冠狀病毒患者病情惡化。不過,最近倫敦國王學院的科學家指出,沒有證據顯示「布洛芬」對新冠狀病毒患者有害。
當專家提出關於「布洛芬」的警告後,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即不再建議人們服用「布洛芬」。當時英國政府的首席科學顧問也表示,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明智的做法是避免服用「布洛芬」。
證據並未支持或反對使用抗發炎藥
最近一份研究從有關新冠狀病毒之研究中找到13項探討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影響之研究並做了文獻回顧,在這些抗發炎藥中「布洛芬」是其中之一。結果顯示,證據並未支持或反對使用抗發炎藥。
研究人員表示,圍繞著「布洛芬」的訊息相互矛盾,而醫學證據目前尚無定論。
癌症和器官移植患者感染嚴重新冠狀病毒的風險較高,尤其是因為他們可能會為了治療而服用可能影響免疫系統運作之藥物,如:抗發炎藥。
如果這些患者感染了新冠狀病毒,他們的醫生就需要知道要停止服用哪些藥物以避免其病情加重。
研究團隊寫道:「目前的文獻在關於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以治療新冠狀病毒患者方面尚無結論。」。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透過抑制控制著發炎反應的酵素來發揮功能,有助於減輕大多數新冠狀病毒患者會有的疼痛或發燒。
一些醫生警告,抗發炎作用可能會削弱人體對感染的反應,減慢患者從新冠狀病毒康復的時間。
致力於初級保健研究的P.
Little教授說:「許多國家進行的病例對照研究提供了大量文獻指出,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可能拉長呼吸道感染併發症或不適的病程。」。
但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員G.
FitzGerald在《科學》雜誌上則表示,法國部長提出關於布洛芬的建議具誤導性。
在這一片混亂中,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正在調查該問題。
布洛芬的商品「Nurofen」製造商「利潔時Reckitt
Benckiser」強調,30多年來此藥被民眾用來自我治療發燒和止痛,包括治療病毒性疾病。目前並沒有任何可靠的科學證據顯示布洛芬的非處方使用與新冠狀病毒病情惡化有關。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4.0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07
支架及繞道手術沒有比藥物治療更能避免...
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動脈變窄使流向心臟的血液變少的疾病,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患者的症狀可能有所不同,有些人根本沒有症狀,直到有胸痛、心臟病發作或突然心臟驟停才知道自己患有心臟病。其治療的方式有保守性的藥物治療及侵入性的支架植入或繞道手術。
保守性的藥物治療比較好?還是侵入性的裝支架或繞道手術比較好?這是10幾年來心臟醫學一直想瞭解問題。
根據兩項新的、具里程碑意義的跨國研究(ISCHEMIA),常用於治療動脈阻塞的繞道手術和支架植入等侵入性手術,並沒有比只透過藥物和改變生活方式更能降低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心臟病發作和死亡的風險。但是,侵入性手術可以為某些有胸痛的患者更好地緩解症狀及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跨國研究ISCHEMIA結果: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臨床試驗由NIH下的「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資助,從2012年8月到2018年1月,ISCHEMIA研究在37個國家或地區招募了5,179名平均64歲的患者,包含狀況穩定的患者及中度至重度的患者。研究比較了一開始使用保守治療策略或使用侵入性治療策略對心臟病發作、因不穩定心絞痛住院、心臟衰竭、經急救後心臟驟停和死於心血管疾病等影響,也包含患者生活品質的影響。
研究作者Y.
Rosenberg說:「過去研究得出的結論與ISCHEMIA研究相似,但過去研究被批評沒有包含病情夠嚴重而能從治療中獲益的患者。ISCHEMIA只對壓力測試結果最嚴重的患者進行研究。我們應在重視患者生活習慣及遵循醫囑服藥的情況下應用這些發現,這些發現可能會改變臨床指引及實務。」。
到試驗結束時,兩組之間的死亡率被證明基本相同:在進行侵入性治療的參與者有145人死亡,而僅接受保守治療的參與者有144人死亡。只接受保守治療的參與者有352有心臟病發作等事件,而接受侵入性治療的患者中有318人。
跨國研究ISCHEMIA結果:生活品質
對於有心絞痛或胸痛的患者,侵入性治療比保守治療更能改善生活的品質,在沒有此症狀的人中則未顯示這樣的益處。
主要研究作者D.
Maron醫學博士說:「整體來說,根據患者的生活品質和臨床結果,沒有症狀的患者無需進行侵入性手術。對於患有心絞痛的人而言,一開始透過藥物和改變生活方式來治療是同樣安全的,如果症狀持續,再討論是否接受侵入性治療。」。
後記
這兩項研究於3月30日發表於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旨在解決一個心臟病學領域數十年爭議。研究人員已於2019年11月在美國心臟學會年會上發布了初步研究結果,而這次發表的論文呈現了正式的結果。研究名為「ISCHEMIA(比較藥物和侵入性方法對健康之成效之國際研究)」,是相關研究中規模最大、最重要的研究之一。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20.03.30)
* David J. Maron, M.D et al. Initial Invasive or Conservative
Strategy for Stable Coronary Disease. New Eng J Med. Published: Mar
30, 2020.DOI: 10.1056/NEJMoa1915922
* John A. Spertus, M.D. et al. Health-Status Outcomes with Invasive
or Conservative Care in Coronary Disease. New Eng J Med. Published:
Mar 30, 2020. DOI: 10.1056/NEJMoa1916370
* Sripal Bangalore, M.D. et al. Management of Corona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Kidney Disease. New Eng J Med. Published: Mar
30, 2020. DOI: 10.1056/NEJMoa1915925
* John A. Spertus, M.D. et al. Health Status after Invasive or
Conservative Care in Coronary and Advanced Kidney Disease. New Eng J
Med. Published: Mar 30, 2020. DOI: 10.1056/NEJMoa191637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06
咖啡加檸檬─對身體有益嗎?
最近的風潮聚焦於飲用檸檬咖啡對健康的潛在益處。有人說,這種混合有助於融化脂肪、緩解頭痛和腹瀉。
由於咖啡和檸檬各有多重健康效果,你可能會想知道同時飲用這兩種飲品是否具有其他額外的益處。
咖啡和檸檬都有許多已證實的健康益處,這主要與抗氧化劑的高含量有關。抗氧化劑會保護你的身體免受過量自由基的有害影響。咖啡和檸檬含有可抗癌的植物化合物。它們還可以保護你免受慢性疾病,如心臟病和糖尿病。
關於喝檸檬咖啡的好處,主要有四個說法。以下是科學對它們的看法。
1.它有助於融化脂肪
這種觀念在涉及使用檸檬的各種潮流中很普遍,但最終,檸檬和咖啡都不能融化脂肪。
擺脫你不需要的脂肪的唯一方法是減少卡路里或燃燒更多的卡路里。因此,檸檬咖啡可以融化脂肪的這種主張是錯誤的。
然而,研究表明,咖啡可以減輕你的體重,就像是為什麼有些人在喝完酒後可能會稍微減輕體重的原因一樣。
最近的研究發現,咖啡因可以刺激棕色脂肪組織(BAT),一種代謝活性脂肪組織,棕色脂肪組織(BAT)主要是代謝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換句話說,潛在的減肥效果可能是由於咖啡中的咖啡因,而不是咖啡和檸檬的混合物。
2.它緩解頭痛
頭痛和偏頭痛已被列為全球50歲以下者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對於咖啡是否可以緩解頭痛的研究還不一致。
一派說法是,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血管收縮作用,這意味著它可以緊縮血管,從而減少了流向頭部的血流量並減輕疼痛。並且咖啡因可以增強用於頭痛和偏頭痛的藥物作用。
然而,另一派認為咖啡因伴隨著其他食物或飲品,像是巧克力、酒精和柑橘類水果,可能會成為頭痛的誘因。
因此,喝檸檬咖啡可能會緩解或加重頭痛。如果它確實有助於減少疼痛,那又是因為咖啡中的咖啡因,而不是咖啡和檸檬飲料本身。
3.它可以緩解腹瀉
這種治療方式需要吃咖啡豆與檸檬,而不是將它製成飲品引用。
儘管如此,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食用檸檬可以治療腹瀉,而咖啡會刺激你的結腸,這增加了你如廁的需要。
此外,腹瀉會導致身體水分的顯著流失,從而導致脫水,咖啡的利尿作用可能惡化脫水現象。.
4.它提供護膚的效果
研究表明,咖啡和檸檬的抗氧化成分都可能為皮膚帶來益處,因此這種說法背後似乎有一絲道理。
一方面,咖啡的CGA含量被認為能改善皮膚的血液流動和水化作用(hydration)。研究表明,飲用咖啡可以減少皮膚屑、提高平滑度,並減少角質層的惡化。
另一方面,檸檬的維生素C含量可以刺激膠原蛋白的產生,膠原蛋白是一種蛋白質,為您的皮膚提供力量和彈性,並減少由陽光照射引起的自由基造成的皮膚損傷。
各有好處,混喝否?隨意!
然而,你仍然可能透過單獨飲用咖啡和檸檬來獲得這些好處,因為沒有證據表明,只有當兩者混合時,才會產生這種作用。
飲用檸檬咖啡的大部分好處似乎是因為咖啡,儘管檸檬在護膚品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然而,沒有證據表明它們應該一起被飲用,以獲得更大的利益。要注意的是,檸檬咖啡的缺點,就是兩種成分的缺點,包括:可能會損害睡眠、導致咖啡因成癮及增加流產的風險。同時,極少數情況下檸檬可能會導致過敏。
編譯來源:Healthline(2020.03.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02
防治新冠狀病毒的新曙光—維生素D?!
武漢病毒大流行,有些人不太會受到影響,這是由於他們的免疫系統可以有效抵抗感染。在抗生素及有效疫苗問世之前,已經有廣泛的研究在了解能促成如此強大的免疫系統的「宿主因子」(host
factors),這些研究應成為當今應對新冠狀病毒大流行的重要資訊。
一般會關注的宿主因子包括:維生素(例如A和C)、礦物質(例如鋅和鎂)和Omega-3脂肪酸。其中,影響新冠狀病毒患者存活率最重要、研究最多的宿主因子可能是維生素D,它是皮膚暴露於陽光中的紫外線B下而產生的。
預防新冠狀病毒方法露曙光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公共衛生專家J.C.
Umhau概述了在冬季和初春皮膚產生較少維生素D如何導致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大流行(其中可能包括新冠狀病毒)。這份被引用了近一千次的評論認為,維生素D較低的人群(肥胖者、老年人以及皮膚黝黑的人群)每天可能需要5,000
IU 維生素D才能防止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維生素D預防急性呼吸道感染
2017年,一份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研究使用來自25個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做了系統性回顧分析。在這些研究中,研究人員提供參與者維生素D或安慰劑,再比較他們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發生率,共有超過11,000名參與者。研究指出,補充維生素D是安全的,並且可以預防急性呼吸道感染。每週或每天吃維生素D的受試者及缺乏維生素D的受試者受益最大。
該研究指出,治療4位維生素D不足的人即可預防1例急性感染。重症照護的研究也記錄了維生素D對急診室中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存活率的重要作用。維生素D活性對於免疫防禦至關重要,它透過幾種機制來影響免疫:維持細胞間的緊密連結、促進抗菌肽(如抗菌蛋白Cathelicidin和Defensins)的作用以及緩解發炎反應。
具實證基礎的預防方法
積極地辨識及治療患有維生素D缺乏症的人是降低感染新冠狀病毒風險的一種可能策略。正如英國醫學期刊的評論所述,定期服用維生素D3可減輕感染,儘管最佳口服劑量尚有爭議。以靜脈注射的劑量看似無法有效對抗感染,這可能是由於維生素D代謝失調所致。
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替代方法是曬太陽。由於將整個身體暴露在大陽光下可以長期有效地改善維生素D缺乏症,因此可以大大增強人的免疫防禦能力。
這篇文章沒有為維生素D補充品能預防或治療新冠狀病毒背書,旨在於刺激討論及提升人們關於容易感染新冠狀病毒可能因子的意識。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並未陳述對抗冠狀病毒的有效性,並且研究參與者有將近一半是來自印度及阿富汗的嬰兒。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0.03.2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01
一天喝多少水是安全的?
你的腎臟每個小時可排除0.8至1公升的水,所以理論上你可以一天喝20公升的水。然而,這是假設喝水是按照均衡的速度。
有些水中毒的致命案例,患者在三小時或更短時間之內喝7公升的水。突然喝這麼多水增加了血液中的含水量,減少了血液中礦物質(電解質)的濃度,包括鈉、鉀和鎂。
當礦物質的濃度變得比身體細胞內的更少,水經由滲透進入細胞中,以平衡濃度,導致細胞膨脹起來。在腦部,這樣的膨脹特別危險,因為腦被頭蓋骨包圍在內,無法伸展。壓力的增加會造成腦部的傷害,甚至死亡。
編譯來源:Science Focus Magazine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31
精子是如何釋出DNA,以便與卵子DNA結合...
精子進入卵子,形成受精卵,發育成胚胎,最終嬰兒出生。但是,母親的一半基因組(DNA)如何真正與父親的一半基因組合,並形成一個新個體的基因組?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名為SPRK1的酶引領著解開精子特殊的蛋白histone包裝,釋出基因組,然後,父系基因組與卵子內的基因組結合重組。所有事情發生在幾個小時內。
精子比體內的正常細胞小20倍。雖然精子攜帶的遺傳物質只有普通細胞的一半,但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折疊和包裝才能容納所有遺傳物質。大自然使用的其中一種方法,是藉由將DNA包裝在特殊蛋白histones裡。
Xiang-Dong
Fu博士說:「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只有興趣回答一個關於生命開始的基本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其中一個步驟,可能會使一些人出現機能失靈,並造成夫婦難以受孕。現在我們知道SPRK1在其中扮演角色,可以進一步探索其在不孕症中的潛在作用。」
Fu博士及其團隊接下來希望能確定下達精子與母體基因組同步化指令的信號為何。
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3月12日「細胞」期刊(CELL) 。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30
女性更長壽的秘密是什麼?
如今有研究破解了這個謎,指出:擁有一對相同性染色體與更長的壽命有關,亦即,性染色體第二個副本提供了保護作用。
相同性染色體的第二個副本具有保護作用的想法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在哺乳動物中,雌性性染色體XX,具有兩個相同的X,雄性則為XY只有一個X。因此雄性的壽命較雌性短;在鳥類中,雄性平均壽命較長,牠們具有兩個Z染色體,而雌鳥則具有一個Z和一個W染色體。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這種趨勢很普遍。他們收集了從昆蟲、魚類到哺乳動物的229種動物的性染色體和壽命的數據,不包括雌雄同體的物種以及其性別受環境條件影響的物種,例如綠海龜。
結果顯示,具有兩個相同性染色體的個體平均壽命比具有兩個不同性染色體或僅具有一個性染色體的個體長17.6%。
兩個相同染色體可以互相扶持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支持了被稱為「未受保護的X染色體假設」的理論。在人類細胞中,性染色體組合通常是XY(男性)或XX(女性)。女性的每個細胞中只有一個X染色體被隨機地活化。
結果是,女性其中一個X染色體出現有害突變不會影響所有細胞,因此可以掩蓋其影響。相比之下,由於雄性只有一個X染色體,因此這個染色體任何有害的突變都更容易暴露出來。
研究小組發現,在雄性有兩個相同性染色體的物種中,這些雄性的平均壽命比雌性長7.1%。在雌性擁有兩個相同性別染色體的物種中,例如人類,雌性的平均壽命比雄性長20.9%。
研究人員指出,壽命差距的程度也可能反映了其他因素,例如:爭取性伴侶男性傾向於承擔更大的風險,如:建立領土、長途跋涉以尋找伴侶及與同性競爭的壓力。
還有其他的因素可能解釋為什麼壽命差距的大小會有差異,包括雌激素似乎可以保護染色體的末端不被破壞,這與衰老有關。
研究作者Z.
Xirocostas說:「我們的研究表明,未受保護的X染色體可能是影響壽命的潛在遺傳因素,但是許多外部因素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壽命,例如掠食、危險行為、建立領土和獲得優質營養等。」。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S.
Austad教授表示,具有兩個相同性染色體能延年益壽的理論頗具吸引力。它在理解長壽的性別差異方面起著一定作用,但這當然不是唯一的因素。冒險行為和父母角色似乎也很重要,例如:貓頭鷹猴的雄性比雌性更長壽,而這個物種的雄性是主要照顧幼兒的一方,不過該雄性有兩個不同的性染色體。」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0.03.0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29
痛感的性別差異
女人和男人對痛的經驗和表達各有不同,形成有效治療女人疼痛的挑戰。
增加人們對痛的性別差異的意識固然有幫助,但是許多婦女在得到適當治療方面依舊面臨著障礙。
當婦女表示她的擔心時,常被視為很情緒化,使得她和醫師無法建立治療關係,並影響了她為自己發聲的可能。
2015年美國麻醉師學會一份文獻回顧發現,即使有療效的選擇很廣泛,通常婦女還是在忍受不必要的疼痛,並傾向以可能不太有效、有害的藥物來治療。
2019年《健康婦女》對慢性疼痛的調查發現,有38%的婦女疼痛超過三個月,認為她們的醫師並不當回事;45%的婦女覺得醫師大致了解她們的慢性疼痛;17%則説醫師完全不了解。
生理性別差異和社會性別差異
生物學上的「性別」和心理建構上的「性別」都會影響對痛的認知和表達。
「生理性別」會影響會發生疼痛的身體狀況,例如:女人比男人更容易發生導致慢性疼痛的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
「生理性別」也影響到脊髓和腦部對疼痛刺激的解讀。新生兒在接受必要治療中所產生的疼痛,也被指認出來有兩性的差異,這似乎表示天生就已經在腦子裡了。
脊髓和腦部處理疼痛信號也會隨時間改變,因素如年齡、疼痛的經驗、雌激素和其他荷爾蒙、或是其他病症如憂鬱、緊張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正要出爐的研究裡顯示女人和男人對於鴉片類藥物的反應不同,因為Μ-型類鴉片受體不同。實驗室裡的動物,雄性比雌性痛得較快速,痛解除時間較長。
佛羅里達Gainesville大學研究的結果指出,對同樣的刺激,女人比男人覺得更痛。
在另一面,「社會性別」可影響一個人如何表達疼痛。有些文化比較能夠接受婦女抱怨疼痛,而男性表達疼痛則被視為弱者的表現。女性比男性多慢性疼痛讓她們更能清楚表達她們的親身體驗。
2019年「美國疼痛學會」的科學集會中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將近3/4的婦女在遭受性侵一星期之後,出現新的疼痛或更嚴重,大部分的案例中,疼痛持續了幾個星期。
治療的差距
男女在治療上有沒有差距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治療受傷後急性的疼痛,無法等同於治療婦女因為其它身體狀況引起的慢性疼痛。
這個領域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對痛的影響。我們應要瞭解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影響疼痛,以及兩性對於鴉片類藥物、其他藥品和治療方式的反應有何不同。
我們也需要更多健康照護者的專業教育,讓他們更了解「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對痛的差異。
認識和支持「兩性的差異」是有效處理疼痛的重要部分。每個人疼痛的經驗皆有其獨特性,能夠認同生物、心理及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是醫師處理疼痛的要件。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0.03.1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obese man.jpeg)
2020-03-28
嚴重新冠狀病毒患者有六成肥胖
英國國民健康服務(NHS)的稽查指出,因為新冠狀病毒而出現嚴重症狀的患者中有63%是肥胖,37%是60歲以下。
英國重症照護國家稽查和研究中心分析了上周四以前住進加護病房194名新冠狀病毒患者。這份分析是首次對需要全天候照護的患者進行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提高醫生對新病毒的了解。
分析顯示,肥胖者有較高的風險出現新冠狀病毒嚴重併發症,這一發現將引起衛生單位的關注,因為英國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肥胖。
超過三分之一的重症患者在60歲以下,顯示不只有高齡者風險較高。
該報告還發現,需要重症照護的新冠狀病毒患者中有71%為男性,9%同時患有「嚴重合併症」如潛在的心臟病或肺部疾病,還有兩名患者懷孕。
許多研究顯示,肥胖的人更有可能遭受嚴重併發症或死於流感等感染。
為什麼肥胖者惡化風險高?
醫生表示,由於肥胖者的免疫系統一直試圖保護和修復發炎對細胞造成的損害,免疫系統利用其所有能量來抵禦發炎,這意味著身體的防禦系統幾乎沒有資源來防禦像新冠狀病毒這樣的感染。
肥胖者的飲食中也多缺乏纖維與抗氧化物質,這些營養可保持免疫系統健康。
體重過重使橫膈膜和肺部難以擴張和吸入氧氣。缺氧,會使器官將開始衰竭。
這些因素可以解釋為什麼與健康人相比,當新冠狀病毒來襲時,肥胖者的肺部往往會更快地惡化。
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可能會增加肥胖者罹患嚴重的新冠狀病毒疾病的風險。研究指出,運動會增加某些免疫細胞的數量,從而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但肥胖者多缺乏運動。動脈阻塞也使攜帶免疫細胞的血液難以循環至身體的各個部位以抵抗感染。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3.2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