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19-11-19
妳認識妳的私密處嗎?
在社群媒體上流傳著許多圍繞在陰道這個主題上的錯誤迷思。在北美行醫25年,致力維護女性健康的美國婦產科醫生Gunter,日前推出最新著作《陰道聖經》(The
Virginal
Bible)。該書出版後在多國暢銷熱賣,書中有許多實用性建議,旨在增能及幫助女性了解自身的健康。
以下是Gunter認為每個女性都該了解關於陰道的五個事實。
1.先認識妳的外陰部
陰道是在妳的體內,一條會連接子宮與外面世界的肌肉通道。妳從外面所看到的是外陰部(vulva)。
Gunter認為「當你無法說出陰道或外陰部這些字,就意味著它好像是什麼骯髒和令人羞恥的東西。」因此使用正確的術語很重要,而不要使用委婉用語。
她指出,外陰的醫學術語pudenda來自拉丁語pudet,意思是「令人羞恥的」。使用這樣的標籤不但傷害女性情感,還可能在就醫時產生問題,因為患者可能不知道如何準確描述病情,因而導致無法獲得正確的治療。
2.陰道會自我清潔!
Gunter觀察到近十年女性開始認為必須使用陰道清潔產品來改變陰道的氣味。,在北美,去年有高達57%的女性曾清洗過她們的陰道,其中許多都表示這麼做是受到性伴侶的鼓勵。
然而,Gunter表示,「陰道就像一個能自動清潔的烤箱,」根本無須清潔陰道,用有香味的清潔用品灌洗陰道,就像是讓妳的陰道抽菸。她也反對近年來興起的用蒸汽熏陰道的做法,因為可能會灼傷陰道。事實上,即便只用清水也會打破陰道內脆弱的生態平衡,增加傳染性病的風險。
不過Gunter不反對女性用溫和清潔劑清洗外陰的做法。但她提醒,如果用肥皂來清潔陰部,可能會破壞外陰部那層具保護防水功能的酸性保護膜。
更年期女性由於體內荷爾蒙的改變可能會陰道乾燥或感覺不舒服,這時使用一點椰子油和橄欖油是可以的。
陰道細胞每96小時就會汰換更新一次,速度比皮膚任何其它部位要快得多,因此有較快的癒合能力。
3.妳的陰道像是個花園
陰道中含有大量「好菌」來維持陰道的健康。Gunter表示,「陰道微生物就像是各種細菌共同起作用的花園,來保持陰道生態系統的健康。」。
陰道內弱酸性的環境,是由好菌產生的物質所形成的。它可以阻止「有害」細菌生存,以及讓一切保持潤滑。這就是為什麼不要用消毒巾擦拭陰道內部的原因,保持陰道內的細菌平衡很重要。
同樣地,Gunter也建議女性不要用吹風機吹外陰部,因為那裡的皮膚就是要保持濕潤。
4.陰部除毛有風險
Gunter注意到,近年來有一種潮流,一些女性喜歡把陰毛全部清除掉,這樣一來會讓陰虱這種寄生蟲「無家可歸」。但是,陰部除毛也有風險,可能會造成皮膚輕微損傷,嚴重甚至發生割傷、擦傷和感染。
如果讓專業人員做熱蠟除毛處理,一定要注意不要重複使用熱蠟專用木棒,以免交叉傳染。如果是用剃鬚刀脫毛,要適當保護好肌膚,然後順著毛髮生長方向剃毛,以避免發生毛囊阻塞而造成毛髮倒生的情形,那可能會有感染風險。
Gunter表示,陰毛對皮膚有屏障與保護的功能。
5.更年期會影響陰道
女性在後進入更年期,卵巢停止排卵,體內荷爾蒙濃度會顯著下降。低濃度的雌激素會影響陰道和外陰部。曾經濕潤的組織細胞可能會因此萎縮,導致陰道乾燥和性交疼痛。這或許令人心情憂鬱,但大多數女性可以尋求醫生的幫助,或是自行到藥局購買潤滑劑使用得到緩解。
Gunter表示,最重要的是,女性應該了解這些變化,不要默默忍受痛苦。
有一種迷思認為,如果女性在停經後保持性生活,會有助於陰部潤滑,但Gunter說,陰道組織出現微挫傷,將容易引發感染。
編譯來源:BBC News(2019.11.0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18
蘋果公司Apple Card被爆性別歧視!
蘋果公司於今年8月推出信用卡Apple
Card,而最近此信用卡被發現為男女提供了不同的信用額度,被質疑性別歧視。紐約金融服務部門已開始調查蘋果是否有違反紐約州法。
自從蘋果的Apple
Card被爆性別歧視後引起了抱怨,如科技企業老闆抱怨Apple
Card給他的信用額度是他妻子獲得的信用額度的20倍,儘管他妻子的信用評分比較高。蘋果聯合創始人Steve
Wozniak也抱怨了同樣的問題,儘管他們夫婦的帳戶及資產都是共有的。
目前,紐約金融服務部門已經聯繫經營Apple
Card的負責人Goldman
Sachs。該部門於聲明中表示,不論是有意或無意,只要演算法導致婦女或其他受保護族群受到歧視都違反了紐約州法。他們將進行調查以確定蘋果公司是否違法,並確保所有消費者,不論性別,均受到平等對待。
對Apple
Card提出抱怨的科技企業老闆表示,這件事凸顯了不只是人會歧視,演算法也會。Apple
Card是個具有性別歧視的企劃,但問題無關蘋果公司高層的意圖,而是關乎他們在演算法中加入了怎樣的信念。他們做的事反映出來的正是歧視。
信用卡的投資銀行表示,我們決定信用額度的依據是客戶的信譽,而不是根據用戶的性別、種族、年齡、性取向或法律禁止的任何其他因素。
英國BBC的科技新聞編輯表示,這件事顯示非預期的偏見已經侵入了決定信用卡額度的系統。背後原因可能是這套演算法被發展出來的時候,用來訓練這套演算法所使用的資料顯示女性的金融風險比男性高。這會導致軟體原則上會分配較低的信用額度給女性,即使軟體背後的演算法所依據的假設可能不符合多數人口的狀況。
此外,軟體本身可能也是個黑箱,亦即只產生判斷結果而不會說明軟體是如何決定每個結果的。這進一步增加了問題的複雜性。過去五到六年我們在解釋機器學習科技的決定方面有很大的進步,但是有些時候仍然不夠理想。
編譯來源:BBC(2019.11.1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60111145309_medical-06-1455841-638x550.jpg)
2019-11-16
你在吃這種抗發炎藥嗎?小心糖尿病!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服用一種常見的抗發炎藥–糖皮質類固醇(glucocorticoids),僅一周後就可能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皮質類固醇可用來治療氣喘、關節炎、過敏、濕疹及腸躁症等。最近科學家發現,服用此類固醇中最常見的種類prednisolone七天後就會傷害身體調節血糖的功能。而眾所周知,血糖控制不佳會導致胰島素阻抗,這被認為是引起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雖然過去已知長期服用prednisolone類固醇容易引發糖尿病,但這份研究指出,時程比以前想像的要短很多。這是首次探討糖皮質類固醇對健康男性短期代謝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即使在低劑量下,血糖代謝也會受到損害,繼續治療可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怎麼做的
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從牛津生物銀行召募了16名健康的男性志願者。6名志願者接受了10毫克的prednisolone,另外10名志願者接受了15毫克的prednisolone。試驗為期7天,藥物劑量非常低。在試驗前後,科學家測量了參與者的體重和代謝指標。
研究發現,空腹血糖指數、體重和整體健康狀況並未受到該藥物的影響,膽固醇指數也保持不變。但是,那些服用15毫克的prednisolone參與者的身體「明顯」不能控制血糖,這意味著他們不能有效使用胰島素。這會導致多種健康問題,其中之一就是糖尿病。
研究並未提供參與者的血糖指數,也沒有研究在研究結束後胰島素阻抗是否恢復正常。
研究作者表示,目前已知糖皮質類固醇與糖尿病有關。但是,過去相關研究大多數是在治療後很久才進行研究,並且是在研究高劑量下對人體代謝的影響。研究團隊表示,在開始糖皮質類固醇治療之前,需要警告患者有關糖尿病的風險,並給予預防建議。
專家怎麼說
一位糖尿病和肥胖症資深博士表示,這種風險已為英國醫生所熟知。醫師僅在有限的時間內開立類固醇,以平衡其益處與潛在危害。
英國糖尿病協會主管表示,我們知道糖皮質類固醇可能導致高血糖和糖尿病,但仍需要了解為什麼會發生以及該預防它。而儘管這項研究有助於更清楚地了解服用糖皮質類固醇期間體內發生的情況,但這是一項非常小的短期研究。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11.1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15
千禧世代強烈需要更好的育嬰措施!
社會傳統存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近年來少數男性開始翻轉這樣的觀念,想在育兒工作上與伴侶共盡心力。現在,一些國際企業為了照顧員工需求,提供絕佳的育嬰留職福利,並希望公司藉此在高度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中能更具吸引力。
在台灣,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男女受僱者在任職滿六個月後,於子女3歲前都可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時間最長可達兩年。若雙親都要提出申請,休假時間由雙方共同分配。另依就業保險法規定,被保險人之保險年資滿一年以上,於子女3歲前可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以被保險人育嬰留職停薪之當月起前六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6成計算,每一子女合計最長發給六個月。
休育嬰假不是件容易事,尤其當涉及到代價問題。英國工會聯合會(TUC)指出,勞工暫時停止工作時僅能仰賴法定薪資(1、2),而該金額由於只有勞工自己原來週薪的9成或更低(148.68英鎊/週),這時候勞工可能就會傾向放棄休假。根據英國伯明罕大學分析顯示,2017-2018年間只有1%(9,200名)的新家長申請休育嬰假。
企業制定更好育嬰政策回應員工需求
剛休完三個月育嬰假回到工作崗位的網路科技公司顧問Puri先生說到,辦公室男職員們都表示希望能像他一樣休育嬰假,就他的觀察,很多男人都不知道他們可以這麼做,而許多公司企業也還在努力瞭解要怎麼協助這些新手爸爸們。目前已有一些企業正在提供非僅限女性、更好的育嬰假政策例子可以參考。
以英國安本標準人壽公司(Standard Life
Aberdeen)為例,公司甫宣布的新政策,將提供雙親九個月全薪的育嬰假。同時也不受申請者的性別、家庭組成型式及在職時間長短所影響。申請通過後,育嬰假在兩年內最多可分三次使用完。此外,公司也提出一些要盡力讓有孩子的員工在職場工作經驗上達到男女平等的作法。
安本標準人壽公司倫敦分部的業務發展總監Coombs先生將在明年四月迎接第一個小孩,他表示,公司新政策提供彈性,對他來說非常重要,這不再是全有或全無的狀況。
高盛集團公司(Goldman
Sachs)也提供英國員工26週全薪的育嬰假,甚至外加補助取卵1萬英鎊及捐卵2萬英鎊的手術費用。高盛執行長Soloman先生表示,政策是為了讓員工可以在投入工作的同時也能發展與照顧家庭。
女性因懷孕面臨職場歧視仍嚴重
儘管如此,非常慷慨大方的職場育嬰假措施仍佔相當少數,女性因懷孕在職場受挫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發起「懷孕然後完蛋」(Pregnant
Then
Screwed)運動團體的Brearley,就是在她告知公司懷孕消息後的隔天遭革職。她引用英國平等及人權委員會的資料,表示每年英國有高達5萬4名母親覺得她們因為懷孕必須離職。她成立團體就是為了要幫助面臨與她相同處境的女性。
最後,我們還有更多需要做的,不只是針對那些需要照顧家庭新成員的人,還有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顧的家庭。我們必須也要思考到這一點,以及未來勞動力的發展。
編譯來源:BBC NEWS(2019.11.0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14
卵子是怎麼變成可計價的商品?
近年來,人工生殖市場蓬勃發展,全球有超過250億美元的商機,預估到2026年將增加至410億美元。台灣同樣出現許多生殖技術公司,為不孕夫妻及女性帶來新希望。
人工生殖技術(ART,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係指透過生殖醫學的介入,將精子、卵子以非性交的人工方式在體外受精,然後植入母體達到受孕生育目的之技術。很多時候,不孕是因為精子或卵子不足或不良,因此必須外求,促成精卵的交易。
只是,大家可能都忘記了,在人工生殖技術出現之前,卵子就是個細胞。不是實驗室中可控制的東西、不是可以交易的物品、更不是跨國的商品。
女性的卵究竟如何從細胞變成有價格的商品呢?這開始於多數人都想不到的地方:農場。
這一步是這樣開始的…
早在1920年代,農民就在對動物進行人工授精等技術。1950年代開始,美國、英國和澳洲的科學家開發了體外受精技術,從狗、兔子、小鼠和綿羊身上取得卵子,在實驗室中進行受精,再將胚胎植入子宮。成功產下健康動物之後,一些醫生和科學家認為這個方法可能可以適用於人類。然而,接下來卻歷經了20多年的實驗和失敗的治療,此間涉及數千名女性。
1978年,全球第一個試管嬰兒Louise出生,登上世界各地的頭條新聞。
在數十年前,試管嬰兒存在爭議,曾出現多番論戰,Louise家甚至收到許多「仇恨郵件」,充滿謾罵、侮辱與威脅。教宗庇護十二世、保羅六世等人都曾譴責人工授精與試管嬰兒,澳洲、英國和美國等地的天主教主教也表示這違反了道德和自然法則,一些女性主義者則譴責試管嬰兒是對女性的實驗。
台灣的第一名試管嬰兒「張小弟」,誕生於1985年,當時也受到許多關注。
卵子的商品化
從試管嬰兒的早期開始,女性的卵子便成為有價格的商品,方法則有很多種。
在某些國家,無法用自己卵子受孕的女性、同性戀或異性戀夫妻可以購買別人的卵,例如美國加州、紐約等地區,可以向年輕女性(通常是需要籌措學費的學生)購買卵子。一個卵子的費用在18萬至46萬元台幣之間,具體價格取決於提供卵子女性的條件。如果女性有規律運動、亮眼的外表,並有優秀的大學成績,她也許可以要求更高的價格。
澳洲、德國或法國等國家則有較嚴格的限制,禁止購買卵子。在這種情況下,有需求的人可能會與限制性較低國家的診所聯繫,例如美國、西班牙和南非的某些州。診所可以安排從年輕、生育能力強,通常是比較貧窮的女性那裡購買卵子,並在海外診所進行試管嬰兒。由於這逃避了國家法規,目前沒有這類國際卵子交易市場價值的可靠數據。
夫妻通常想要一個與他們相似的捐贈者,因為他們不希望別人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遺傳後代。因此,診所會強調匹配販賣者與購買者的外觀和膚色(例如藍眼睛、黑髮、高大)。在某些地方,例如美國加州,如果購買者願意為付費,則可以要求各種條件,例如學位。
在台灣,用錢買卵子是非法的,但是可以捐贈卵子,就像捐血或器官捐贈一樣。〈人工生殖法〉規定,女性在20歲至40歲間可捐贈卵子,雖是無償,但可給予營養費,上限為
9萬9千元。而一生中只能讓一對夫妻活產一次,也就是如果接受捐贈卵子的女性已有活產寶寶,就不能再次捐贈。
大冷凍時代
大約從2010年開始,出現了冷凍卵子的風潮,鼓勵女性在生育能力下降前冷凍自己的卵子,在日後要懷孕時就有品質較好的卵子可以使用。
這種出於個人或社會因素地冷凍卵子與醫療原因凍卵不同。接受癌症治療的女性會考慮先將卵子冷凍,因為化療和放射治療可能會破壞卵子生育能力。
雖然收費不盡相同,但凍卵通常很昂貴,可能的費用包括:取卵費用(包含藥物與手術)約是10萬元台幣;成功凍卵之後,每年還必須付1萬元左右的保管費用。若後續要進行試管嬰兒療程,費用大約是15萬元。
冷凍卵子甚至成為時尚標誌
凍卵已成為Vogue和Glamour等女性雜誌的熱門話題,許多名人、明星也表達對凍卵的興趣,甚至表示自己已經凍卵。2014年,媒體報導了Google以及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律師事務所等向女性員工提供凍卵機會,作為薪酬待遇的一部分。凍卵被形塑為明智的、時尚的職業女性的選擇。
凍卵意味著女性可以延後生育,直到職業和經濟狀況有穩定的狀態。她們的想法是,可以在30多歲或40多歲時將卵子解凍來懷孕。但是,取卵過程與高齡生產可能面對的風險,很少在討論中出現,女性更沒有被充分告知相關的規定,以為冷凍了卵子就能在數年後成功懷孕。
在台灣,法律規定只有「不孕夫妻」才可以進行人工生殖。也就是說,一名女性即使在年輕時凍卵,如果沒有結婚,或者與她的丈夫在醫學上沒有被認定為「不孕夫妻」,那也無法使用冷凍的卵子來進行人工生殖。
女人需要的真的是凍卵嗎?
對於許多女性來說,當她們完成大學教育、有了工作,找到伴侶並建立穩定的家庭考慮生育子女時,適合的生理時間已經過去了。並且隨著購屋困難度的提高、學習時間越來越長以及職場壓力不斷增加等因素,女性在30歲前育兒變得越來越困難,女性開始尋求凍卵來處理不斷下降的生育力。
但是,一旦開始治療,女性很快就會發現沒有任何醫療程序可以彌補卵子下降的生育力。36歲以上女性將卵子解凍後進行體外受精成功懷孕率小於33%,活產率在2%至12%之間,活產率隨年紀提高而下降。
隨著卵子越來越珍貴,如果可能的話,女性願意付出高額的代價來保護它們。如果在她們的國家不能購買卵子,尋求跨國購買卵子更是昂貴。澳洲最近一份報告建議,更多的公共生育診所可能可以改變這種情形,建議使用公共精子和卵子庫,讓女性不必支付鉅額費用也能獲得生育保護。
但是,生育力隨著年齡下降是無法改變的現實,卵子去商品化的最好方法其實是制定相關政策並提高職場的友善程度,支持女性在生育力下降之前生育。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10.0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13
預防攝護腺癌有譜!
目前已知年齡、種族和家族病史是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這些都是個人無法控制的因子。最近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另外兩個風險因子─游離睪固酮和IGF-I生長激素。調節他們血中濃度,可能降低男性罹癌風險。
過去研究指出,血液中兩種荷爾蒙—游離睪固酮和IGF-I生長激素可能與攝護腺癌有關。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進一步聚焦於它們的濃度與攝護腺癌的關係。
研究的進行及發現
他們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200,452名男性的血液樣本,這些男性在加入英國生物銀行研究計畫時沒有接受任何荷爾蒙治療也沒有癌症。研究追蹤了6至7年後有5,412人罹患攝護腺癌和296人因此過世。
研究發現,血液中兩種荷爾蒙濃度較高的男性更有可能被診斷出患有攝護腺癌。每升血液中IGF-I生長激素濃度每增加5nmol,攝護腺癌風險就會增加9%。每升血液每增加50pmol的游離睪固酮,攝護腺癌風險就會增加10%。
此外,相較於IGF-I生長激素濃度最低的男性,濃度最高的男性的罹癌風險高出25%;相較於游離睪固酮濃度最低的男性,濃度最高的男性的罹癌的風險高18%。
由於研究規模龐大,研究人員能夠考量排除可能影響癌症風險的其他因子,如身體大小、社會經濟狀況和糖尿病等。
研究作者表示,這類研究雖然無法說明這些因素與癌的關聯,但是我們知道睪固酮會影響攝護腺的正常生長和功能,而IGF-I生長激素則會刺激我們體內的細胞生長。這項研究告訴我們,這兩種荷爾蒙可能是將飲食、生活方式和體重等因素與攝護腺癌風險聯繫起來的一種機制,這樣的發現有助於我們找到疾病預防策略。
一位未參與研究的倫敦帝國大學泌尿外科教授表示,這些結果很重要,因為它們顯示至少有一些因素是我們可以加以控制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這可能意味著我們可以提供男性更好的建議來降低自身風險。
更多相關閱讀:
攝護腺癌患者常因缺乏風險意識而死亡!
攝護腺肥大藥物恐延遲癌症診斷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0.3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12
科學家的腦中應有性別!
日前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
150週年紀念特別版邀請五位專家共同撰文,指出將生理性別(sex)及社會性別(gender)因素納入,會有助科學家改善他們的實驗研究、降低偏見並促進新發現與創新的機會。
共同作者之一英國艾希特大學Ellis博士表示,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在研究中已愈來愈重要,但研究者對其誤解與忽視的情形仍常見。生理性別包含雌性/生理女性、雄性/生理男性或雌雄同體/陰陽人;社會性別則指心理與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個人的社會性別認同。
此專文以海洋科學、生物醫學、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為主題,闡述納入生理及社會性別已促成更進一步的深刻認識,例子包括海洋貝類回應氣候變遷的性別差異、性別化社交機器人等,並認為這些觀念可以廣泛應用到所有的科學學科。
* 撞擊測試假人
過去製作撞擊測試假人是以男性體格作為範本。一項研究發現,因為這樣,造成在發生類似的撞擊事件時,美國女性駕駛受傷的機率比男性駕駛高出47%。這樣的洞見無疑可以幫助工程師設計更複雜的測試平台,從而防止重大傷害或挽救生命。
* 免疫細胞、染色體組與性荷爾蒙
人體免疫細胞會出現不同的作用,這取決於它們是否具有XX或XY染色體組或處於體內不同濃度的性荷爾蒙。這對於抗體治療和新的癌症免疫療法可能具有令人興奮的意義。未來某一天,有相同疾病的男女可能將會接受完全不同的治療。而患者應詢問醫療人員,他們被建議的治療方法是否對與他們相同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人是一樣有效的。
* 動物疼痛反應與研究者性別
一項老鼠研究驚訝地發現,動物呈現疼痛的程度會隨著是否有男性研究者在實驗室裡而有變化。結論是動物會對男人身上的味道出現反應,而且雌性老鼠比雄性老鼠更加敏感。
* 氣候變化與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也有許多例子凸顯出生理性別的重要性。以海龜為例,孵化時的溫度會決定幼龜的性別,因此,氣候變化將會對海龜造成巨大威脅,導致可能出現部分的烏龜整體雌性化的現象。此外,海洋生物學也提醒我們要挑戰生理性別是二元僵化的預設,如,小丑魚就是先雄後雌的雌雄同體生物(protandrous
hermaphrodites)。
* 性別化社交機器人
人們會使用經驗法則(mental
shortcuts)來評估非人類實體,並將社交機器人擬人化,賦予機器人性別身分。而經驗和實驗研究已證實,這會影響我們對新興科技的認知。再者,性別化機器人具有高度社會及倫理意涵,社交機器人的研發人員、以及想要在人們生活的各領域運用機器人的相關人士都該把這個點加入考量。現有文獻是理解設計及使用新科技中生理及社會性別角色的開始,未來應進一步探究性別化科技在實際生活中的影響。
這篇專文的目的是要提高透明度、促進融入及重新設定研究預設值,並呼籲研究者、研究贊助單位、期刊及大學相互合作,努力落實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的分析方法。最後結論提到,「眼睛已經開啟,經由將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分析納入研究人員的工作,他們會增進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卓越性和社會責任感。」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1.0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11
不是所有身體活動都對心臟有益!
當我們談到預防心血管疾病,身體活動是經常被提到的有效方法。不過,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在某些情況下,身體活動可能傷害心血管健康。
身體活動是一個涵義廣泛的概念,並且很少有研究探討各種活動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最近一份研究欲了解所有類型的身體活動是否有益,或者在某些情況下身體活動是否有害。並且特別希望了解工作時的身體活動可能帶來的後果,如經常背負重物等。
運動、工作或休閒時的身體活動影響不同
這份研究分析了巴黎前瞻性研究III的數據。巴黎前瞻性研究III追蹤了一萬多名參與者的健康狀況長達十年,這些參與者的年齡在50至75歲之間。
參與者填寫了一份關於在三種情境下的身體活動的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的調查表:運動時的身體活動、工作時的身體活動及和休閒時的身體活動(如園藝)。
研究使用頸動脈超音波成像技術,根據其動脈的健康狀況評估參與者的心血管健康。這種方法可用於測量「壓力感受性反射(baroreflex)」的敏感度,這是身體自動適應血壓突然變化的機制。當該機制受損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並增加心臟驟停的風險。
長期做體力活恐傷「心」
研究人員區分了兩種壓力感受性反射:「機械壓力反射」和「神經壓力反射」。異常的機械壓力反射往往與衰老引起心血管疾病有關,而異常的神經壓力反射往往與可能導致心臟驟停的心律失常有關。
研究顯示,高強度的運動與更好的神經壓力反射有關。相反,工作中的身體活動似乎與異常的神經壓力反射和動脈硬化程度較高密切相關,因此可能對心血管有害,尤其可能與心律失常有關。
研究提醒,結果並不代表工作中的身體活動對健康有害,而是指長期做很吃重的工作如舉重物可能對健康有負面影響。
研究人員將嘗試在其他人口群驗證結果,並更詳細地探討身體活動與健康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作者表示,這項研究對於耗體力的勞務方面有重要的啟示。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1.0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09
性行為有助孕婦催生嗎?!
一直有這樣的傳言存在著,孕婦大概在懷孕滿37週時,透過發生性行為可以產生催生的效果,讓肚子裡的寶寶快點來到這世上。但最近終於有一項義大利研究對其進行檢視,最後要大家還是把這個說法放到一邊去吧,不要太相信它。
傳言背後的理論是什麼?
「性行為可以催生」背後存在一些理論假設-性交之後會提高子宮收縮的強度,甚至女性高潮也和子宮收縮有關。而精子據說含有豐富的前列腺素E和F2α,該成分與孕婦催生使用的藥物相同。另外也有證據指出,性行為後數小時,孕婦子宮黏液中的前列腺濃度將增加,會控制血流和催生。以上都是假設性行為可以催生的理由。
不過顯然它們都沒有獲得支持。研究團隊發現,發生以及沒有性行為兩者,會出現自然分娩的情形相似。而性行為不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也無須對其多加限制。
研究資料與結果
研究團隊收集在2019年6月以前的相關臨床試驗資料,對其中品質較高的3個臨床試驗進行分析。當中共包含1,500名曾經至少有一胎催生經驗的女性。
其中兩個馬來西亞研究要求參與研究的實驗組孕婦在37週足月時盡可能發生性行為、控制組則不被鼓勵或禁止。第三個來自葡萄牙的研究則要求孕婦在37週足月後每星期發生兩次性行為、或是完全避免。最後結果顯示,發生性行為和出現自然分娩、或和人工催生之間都沒有相互關連性。
但由於研究資料都是女性自我報告的性質,因此研究者無法確切掌握性行為實際發生的頻率。未來研究還需要再適當評估性高潮、侵入性性交、使用保險套、性交頻率及其他因子對足月後催生的影響。
刺激乳頭可能有效果
儘管性行為催生缺乏證據支持,但研究團隊在另外有719名女性參與的6個研究中發現,連續三天每天刺激乳頭至少1小時,會提高女性生產的機率。主要是因為刺激乳頭會分泌催產素,使得子宮頸會變得柔軟並擴張。
英國國民健保署(NHS)表示,目前沒有任何方式能讓孕婦可以自行在家裡就開始生產,包括草藥健康食品、性交、針灸、泡熱水澡與使用蓖麻油都沒有獲得科學證據支持。
此研究刊登於《性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編譯來源:DailyMail(2019.10.3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08
女人流產該如何預防、治療及支持?
流產是令人感到痛苦的事件,那些經歷過的人突然之間失去了迎接新生活和建立家庭的希望。如果此後懷孕時間延遲,或者需要進行生殖治療才能懷孕,在情感上就更令人難以接受。
許多醫生將流產視為「自然法則」,並未完全意識到流產對女性和親屬的情感和心理影響。可幸的是,這種觀點正在變化,並且有越來越多人在倡議應對流產的原因、預防和管理進行研究。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同時,經歷過流產的人容易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憂鬱症和焦慮症。因此,除了繼續研究外,重點還應放在提供支持上!
為什麼會發生流產?
流產很常見,影響了全世界15-20%的孕婦。許多經歷流產的夫婦不願談起,並且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親友或同事也經歷過流產。
通常,流產的婦女會感到內疚,並會不停思考導致流產所有可能的原因。但是流產很少是由母親所做的任何事情造成的。
有些流產可能是由子宮內膜問題引起的,而有許多原因會改變子宮內膜對發育中的胎盤的反應,包括:子宮形狀不規則、荷爾蒙紊亂(如甲狀腺疾病)、存在難以使胎盤發育的抗體(稱為產科抗磷脂抗體)、代謝問題(如糖尿病)、凝血障礙、維生素缺乏和生活方式(如吸煙)等。但是,這些因素的確切影響需要更多的研究。
造成流產主要的原因是胚胎的染色體太多或太少,大約50%的流產被認為是由於染色體的問題。並且這一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這是因為儲存在卵巢中的卵子難敵歲月的耗損。
具有異常染色體數的胚胎不是無法在子宮著床就是會發生流產,唯一的例外是胚胎的第21、13或18號染色體複製過多,這可能導致新生兒患有諸如唐氏症的染色體疾病。
夫妻年齡會對結果有影響嗎?
儘管父親的年齡確實會影響流產風險,但母親的年齡的影響更大。
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她們帶有完整染色體的卵子剩下不多。當女性在30多歲和40多歲時嘗試生育時,她們面臨生育問題和流產的風險就更高。
如果使用試管嬰兒技術產生染色體正常的胚胎,並移植到子宮中,則與年齡相關的流產風險將消失。有了這些胚胎,健康的40歲女性使用自己的卵子懷孕的流產風險與25歲的女性相同。
反復流產的原因
當夫妻不只經歷一次流產,稱為反復流產。2018年歐洲生殖醫學會的指引建議,兩次流產之後就應檢查原因,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皇家婦產科學院則建議在三次流產後進行檢查。
如果流產後可以對胎兒進行組織切片,就可以確定胎兒的染色體數是否正常。如果診斷出胎兒染色體異常,這不是反復流產的原因,會發生可能只是不幸遇上了。如果胎兒染色體正常,就會轉而對子宮內膜或胎盤因子進行檢查,主要是確定是否有:使胎盤難以發育的抗體、子宮異常或甲狀腺疾病。
精子的DNA損傷也會導致流產,因此可能會提供男性伴侶精子DNA損傷的檢驗,以及荷爾蒙、代謝和遺傳疾病的檢測。
此外,也可能進行子宮腔鏡檢查或超音波檢查,以確保沒有組織性的問題,如息肉。
如何治療流產?
治療流產,夫妻會需要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選擇,例如:不吸菸、不酗酒、不吸毒和調整高糖飲食,以改善卵子、精子、胚胎和子宮內膜細胞的品質。若有維生素缺乏也會得到處理。
如果流產原因是有使胎盤難以發育的抗體,可用阿斯匹靈和血液稀釋劑治療;若是子宮異常引起則需要手術來改善;若是因為甲狀腺疾病則可通過補充荷爾蒙來治療。
如果有檢測到遺傳異常,則需要轉介遺傳學家。夫妻可以考慮試管嬰兒,這樣就可以在將胚胎植入子宮之前對其進行基因測試。
展望未來
確認胎兒染色體是否異常,是對流產的組織細胞進行染色體的比對檢驗,但有時這些細胞不會生長。所以,使用從細胞提取的DNA進行新的染色體檢測是可行的,並且可能提供更可靠和準確的結果。
此外,目前正在探索新的免疫標記和細胞,以改善對產科抗磷脂症候群和其他導致流產的免疫原因的診斷。更準確地識別導致流產的免疫原因。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10.2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