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19-09-17
每16個就有1個美國女性第一次性行為是...
美國疾病管理局(CDC)最近一項調查指出,美國每16名女性就有1名第一次性行為是被強迫的。
研究人員調查了2011年至2017年期間13,310名18至44歲的女性,發現其中6.5%女性的第一次性行為是被迫的。這相當於在研究期間有335萬美國女性有這樣的經驗。
她們被迫發生性行為時的平均年齡為15.6歲,攻擊者平均年齡為27歲。而第一次性行為是自願的女性平均為17.4歲,其男性對象平均21歲。
被迫發生性行為的女性有56.4%是受到言語壓力、50%攻擊對象較年長、46.3%身體被壓倒、26.5%人身安全被威脅、25.1%身體被傷害、22%被下藥、16.2%被伴侶威脅結束關係。這些數據顯示,非自願的性經驗更多是跟言語或情緒上的壓迫有關,而非直接的暴力,但同樣會導致跟身體暴力一樣程度的嚴重後果。
婦科問題重重
相較於自願發生性行為的女性,被迫者非預期懷孕的可能性幾乎是兩倍,人工流產的可能性高出50%、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增加60%、罹患骨盆腔發炎的風險是兩倍多、月經問題的風險也高出80%。
非婦科問題也更常見
她們使用非法藥物的可能性高出3倍,健康狀況不佳的風險是2倍,由於身體或精神健康而難以工作的風險也超過兩倍。雖然,女性可能在第一次發生性行為之前就已經經歷過一些負面的健康結果,但是女孩被迫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很小,因此很有可能這些不好的健康狀況是經歷了性暴力之後發生的。
研究人員Laura
Hawks表示,我們的文化急需改變,以確保所有種族的年輕女孩在家中和學校都是安全的。我們應提供一個可以在她們需要時尋求幫助的環境,並且當暴力發生時我們有資源可以隨時提供治療。雖然
#MeToo運動已經開啟了對話,但我認為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讓女孩和女人免受性暴力。
該份研究評論者指出,很顯然被強迫的性經驗可能導致生殖部位的創傷、感染愛滋病毒等性病或意外懷孕。但對於許多女性來說,最嚴重或最持久的後果可能她們在年輕且脆弱時期被強迫發生性行為所導致的精神創傷。
編譯來源:
* Reuters(2019.09.17)
* Medpage Today(2019.09.17)
* Association Between Forced Sexual Initiation and Health Outcomes
Among US Women.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6, 201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9-16
素食者中風風險較高?
最近研究顯示,素食者比非素食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低,但是中風風險較高。飲食專家表示,無論人們的飲食選擇如何,攝取多種食物對健康最有益。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分析了長期大型研究計畫EPIC-Oxford的數據,該研究計畫主要關注飲食和健康。研究對象共有48,188人,有一半是非素食者,34%為素食者,17%為魚素者(肉類只吃海鮮的人)。
研究追蹤了18年,期間有2,820例冠狀動脈心臟病和1,072例中風,中風包括519例缺血性中風、300例出血性中風。
研究發現,相較於非素食者,魚素者冠心病風險低了13%,素食者低了22%。不過,素食者的中風風險比非素食者高了20%,並且主要為出血性中風,而即使研究考量了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結果仍然不變。研究表示,素食者中風風險較高可能與體內維生素B12較低有關。
難道素食是個不健康的選擇?
由於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確定素食與中風的關係。或許中風風險較高可能跟一個人的飲食型態無關,而是跟不吃肉的人其他生活習慣有關。
不過,研究指出了一個重要訊息,擬定飲食計畫是有意義的,並且吃各種各樣的食物對健康有益。
素食定義隨著時間改變
英國營養學會一位營養師提醒,在理解研究結果時要注意,雖然研究在1993-2001年及2010年分別調查了參與者的飲食內容,但現今典型的素食可能跟過去的素食不同。如今,素的便利食品種類大幅增加,相較於過去素食變得較為普遍。
素食者在飲食方面該注意什麼?
維生素B12是維持神經系統及血管健康重要元素,而素食者雖然可以從強化早餐穀片等食品中攝取,但比非素食者仍較為缺乏。
此外,鐵也不容易從素食中攝取,因此素食者要確保飲食中包括全麥麵包或麵粉、乾果和豆類等食物。素食者也要確保攝取足夠的膽鹼,以免影響大腦健康。
編譯來源:BBC(2019.09.0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9-15
醫學會聯合聲明:睪固酮治療只適用於性...
長久以來,醫師常提供「睪固酮(testosterone)」給女性來處理一系列的症狀,但其效果及風險始終不確定。最近,多個國際知名醫學會聯合發表「全球立場聲明」,確認睪固酮治療對於女性的效益及潛在風險。這是第一次專家們對於如何提供女性睾固酮治療有了共識。
什麼樣的女性能受益於「睪固酮治療」?
聲明確認了提供睾固酮治療給有性慾低落症(HSDD)的停經女性是適當的,這種治療有助於改善她們的性慾,並進一步減緩因性慾低落引起的失落與擔憂。對於有性慾低落症的停經前女性,則還需要更大型的研究來確認利弊。
這份聲明提供了醫師關於開立睪固酮治療處方及劑量的建議,如:不應用血液中總睪固酮數值來診斷女性是否有性慾低落症。
「睪固酮治療」適用於女性其他症狀嗎?
聲明強調現有證據不支持治療用於女性其他的症狀或醫學狀況,例如:情緒低落、憂鬱、疲憊、記憶衰退、熱潮紅、頭痛及預防乳癌等。聲明的作者表示,希望這將使可能受益的女性得到治療,同時保護女性免於不適當的睾固酮治療。
一位內分泌醫師表示,我們身處於將「睪固酮」視為萬靈丹的時代,這份聲明能抗衡藥廠為牟取利益而對睪酮治療進行的炒作。
「睪固酮治療」的潛在風險
聲明指出,口服的睪固酮治療對脂肪及膽固醇數值可能有負面影響,因此並不建議。短期使用非口服的睪固酮療法對於停經前女性體內脂肪樣態並沒有顯著的不良影響。
對於乳房健康,證據顯示睪固酮治療不會增加乳房密度,而既有資料指出,短期經皮膚給藥的睪固酮療法不會影響乳癌風險。
由於隨機臨床試驗通常會排除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女性,因此這份聲明的建議不適用於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女性。
再者,女性接受睪固酮治療長期的安全性尚未確定。聲明指出,其所檢視的研究中研究時間最長只有24個月。因此,還需要有更長期、深入的分析,來了解女性接受這種療法的風險。
呼籲要有更多研究
撰寫聲明的專家們呼籲,產業、學界及贊助機構認識到需要進一步研究睪固酮治療用於不同年齡女性的利弊,並需要研發專門給女性的睪固酮治療。
目前睪固酮療法是為男性而設計,並沒有提供給女性的睪固酮治療,因此醫師通常在提供女性這種治療時,不是將給男性使用的睪固酮療法調整劑量,就是使用複合療法(compounded
therapies)。
聲明建議,在合理情況下,男性使用的睪固酮治療可以低劑量提供給女性,但應定期追蹤血液中總睪固酮數值。重要的是,提供給女性的劑量不應讓血液總睪固酮數值高於女性停經前正常的睪固酮數值。另外,除非政府許可的治療選項無法獲得,不建議使用複合的療法。
這份聲明是由一群跨國且跨科別的工作小組所撰寫,小組成員都是國際知名醫學會的代表。聲明經過醫學會專家委員會的同行評審,並獲得11個醫學會背書。已被翻譯成13國語言以改善全球女性性健康。
11個醫學會為:國際更年期學會、內分泌學會、歐洲更年期和男性更年期協會、國際性醫學學會、國際女性性健康研究學會、北美更年期協會、拉丁美洲更年期及停經聯合會、皇家婦產科學院、國際內分泌學會,澳大利亞內分泌學會、澳大利亞皇家和紐西蘭皇家婦產科學院。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9.02)
* Medscape Medical New(2019.09.02)
* Global Consensus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Use of Testosterone
Therapy for Women.(2019.09.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9-14
婦女何時容易受孕不能只算日子!
女性經期的長短因人而異。
根據UCL and Natural
Cycles所做的一項新研究,參加研究的婦女之平均經期為29.3天,65%的婦女是25-30天,只有13%的經期是28天。
這是至今有關經期最大的回顧研究之一。它分析的資料包括瑞典、美國和英國124,648位婦女,超過600,000經期,可以幫助伴侶更了解什麼時候是最可能懷孕的。
完整的經期是由月經來潮第一天到下一次月經來潮,並以排卵為分界點分成兩個階段:卵泡期和黃體期。研究專家發現卵泡期平均為16.9天,黃體期平均為12.4天。在25-45歲之間,每年平均經期減少0.18天,平均卵泡期減少0.19天。肥胖婦女的平均經期變異是0.4天或14%。體重不足和非肥胖的婦女經期長度的變異比較少。
想要懷孕的婦女應在排卵時─容易受孕的時間─性交。但是排卵並不是固定地在第14天發生,因此確認容易受孕的時間很重要,單看經期日是不足的,也應追蹤其他指標,如基礎體溫。
因為經期和卵泡期的長短有個人差異,特別是在平均範圍(25-30天)之外的人,在估算容易受孕的時間時應該是採取更個人化的方式。已有幾個研究指出,只基於經期日來估算日子的應用程式,可能完完全全錯過容易受孕的時間。
受孕覺知的應用程式
受孕覺知應用程式是在幫助婦女確認其容易受孕的時間,該應用程式連結著一個龐大的受孕資料庫,能從大量月經週期的數據中增進對容易受孕時間的認識。
資料庫收集的資料來自2016年9月至2019年2月中使用應用程式的婦女,他們年紀介於18-45歲、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15-50之間,並在過去12個月未曽使用荷爾蒙避孕法。而已有身體狀況的(如有多囊性卵巢症狀、低甲狀腺或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停經的皆已排除。
手機應用程式中個人健康監控的廣泛使用製造出大量的經期資料,若將真實世界數據和在控制情境中的傳統臨床研究互相驗證,新的科學發現將潛力無窮。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8.2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9-13
MeToo運動的反撲:不願反省的父權心理...
2017年《紐約時報》等媒體揭露,美國娛樂圈有權勢男性的性騷擾和性侵害行徑,帶動全球反性侵性騷的#MeToo運動。一時令人大感振奮,許多人認為揭露問題並懲罰應受責備的人具有遏阻效果,能減少女性被壓迫的情形,真是如此嗎?
美國休士頓大學Leanne
Atwater教授和她的同事持懷疑態度,甚至擔心可能會有造成一些不利的後果。
2018年初,Leanne
Atwater教授的研究小組展開研究,以確定他們擔心的事是否有根據。他們設計兩項意見調查,一份詢問男性,一份詢問女性,發給不同產業的從業人員,總共蒐集152名男性和303名女性回覆的資料。
男人說:「我不知道這會構成性騷擾!」
這是真的嗎?
#MeToo運動中有許多關於「灰色地帶」的討論,男人經常聲稱他們無法判斷怎麼樣會構成騷擾、不知道性騷擾是什麼,他們甚至害怕和女人握手或談話,怕她認為這是騷擾。既然女人會抗議,最簡單的就是完全避免接觸!
2018年的研究徹底揭穿男人「對不適當行為感到困惑」的論點。研究人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詢問19種行為,例如通過電子郵件向下屬寄發黃色笑話、評論女性下屬的外表等,讓受訪者將其歸類是否為騷擾行為。令人驚訝的是,女人和男人對構成騷擾的判斷大多一致。
「大多數男性其實都知道性騷擾是什麼,大多數女性也都知道」,
Leanne博士表示。那種「男人是無心的,女人真是小題大作」的想法並不是真的。如果真的有,女性在定義騷擾時會更為寬容。
研究人員接著探討工作場所的性騷擾發生率,63%的女性表示自己遭受過騷擾、33%的人表示不只經歷過一次。遭到性騷擾的女性中,只有20%會通報,沒有舉報的女性,主要是害怕對面負面後果,並擔心自己會被貼上「惹事生非」的標籤。女性的年齡、女性從事藍領或白領職務、她是否已婚等,都與遭受性騷擾的可能性無關。此外,5%的男性承認曾騷擾同事,另有20%的男性表示,自己「可能」騷擾過同事。
METOO運動的反效果
這項研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有關MeToo運動造成的反效果。
受訪者表示,他們預期會看到一些對MeToo運動的正面影響:例如,74%的女性表示,她們認為自己現在比較願意挺身而出,反對性騷擾;77%的男性預期自己以後會更加小心,避免可能不當的行為。
但超過10%的男性和女性認為,他們會比以往更「不」願意雇用有魅力的女性;22%的男性和44%的女性預測,男性會更傾向在社交互動方面(例如下班後去小酌時)排斥女性;將近三分之一的男性認為,他們以後較不願意和女性單獨會面。
56%的女性表示,她們預期男性會繼續騷擾女性,但會採取更多預防措施,以免被逮到;58%的男性預測,一般來說,男性會比以前害怕遭到不公平的指責。
情況越來越糟 女人被視為麻煩製造者
2018的研究是在MeToo運動聲勢壯大後不久進行的,而且其中大部分著重在對未來情形的預期。研究人員在2019年初,向不同的對象做了後續的問卷調查,發現男性更不願意與女同事互動。有幾個值得注意的態度:
* 27%的男性避免與女同事進行一對一的單獨談話
*
21%男性表示,他們不願意聘僱女性從事需要密切互動的工作,例如需要商務旅行的工作
* 19%的男性不願意聘僱有魅力的女性
結果顯示,MeToo運動出現的反效果比預期更大。例如,2018年15%的男性表示他們不願意聘僱女性從事需要密切互動的工作,而2019年這一比例為21%。
而且,不只男人「害怕」女人,似乎連女性也越來越擔心僱用女性。2018年的調查發現,超過10%的受訪者(包含男性和女性)表示,他們僱用「有魅力女性」的意願下降,2019年男性不願意雇用「有魅力女性」的比例成長至19%,(2019年女性聘僱「有魅力的女性」的比例尚未公開。)這意味著,不只男性,連女性都內化了「厭女症」,認為女性會帶來麻煩。
如果知道什麼是性騷擾 男人為什麼不避免就好?
其實大多數男人都知道友誼的擁抱和令人感到噁心的擁抱之間的區別,他們非常清楚什麼是騷擾、什麼不是騷擾。那為什麼這麼多男人害怕在工作中與女性互動呢?
可能的答案是,多數男人並不那麼害怕被指責,但他們對MeToo運動感到憤怒。他們很生氣被迫反省自己的行為,檢視他們一直認為理所當然的權力結構,他們透過拒絕互動來懲罰女性。
值得注意的是,《哈佛商業評論》對2019研究文章的評論以「MeToo的反挫(MeToo
Backlash)」來下標,可以看到這些文字如何巧妙地暗示MeToo運動走得太遠,被強烈反對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這是另一種檢討受害者的形式,另一種讓女性安靜地回到原位的方法。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8.29)、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9.08)、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9.08.2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9-12
性不是「對」女人做的事!
大家可能覺得男女已經很平等,就算在「性」事上也一樣。真的是如此嗎?最近一份4000人的調查透露出不一樣的結果。
異性戀性行為是實現男性高潮的過程
這項調查發現,在異性戀的性行為中,超過40%的人認為男人比女人更想要做愛,將近50%的人認為在性愛上,男人比較會發起做愛、有性高潮,且掌有主導權,可以決定性行為什麼時候結束。相較之下,女人比較會拒絕做愛,且會「配合伴侶」而做愛。
這些結果表示,「性是屬於男性的」的觀點還持續存在。女性高潮被認為是難以捉摸的。但事實上,這種「高潮差距」僅存在於異性戀,來自將陰莖插入成就的性高潮視為性的核心的結果,缺乏兩性相互的理解、努力和溝通。女同性戀者間沒有這個問題。
令人悲傷的是,女人對於自己在做愛過程中經歷快樂或高潮的期望也比較低,並且認為這是正常的,這樣的想法可能造成惡性循環。如果女人相信「配合伴侶做愛」是一種常態,她們就不太可能表達和探索自己的需求與慾望,也會因為有壓力而不去表達疼痛或不舒服。
女人應該要能期待和享受愉悅平等的性生活,但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我們應該要挑戰,表現得激進些。
性的歧視 讓女人需要為「被」性侵負責
只有1%的人認為男人會拒絕性行為,2%的人認為男人會為了配合而做愛。這些對性的性別歧視,可能讓男人發展出更大權力,成為男人糾纏或強迫女人性行為的基礎。
因為男人通常比較想要、比較需要性生活,而女性的動機較少、又比較常拒絕,這樣的雙重標準讓女人成為性的「看守者」,負責管理自己的性互動及身體的界線。這意味著什麼?
如果女性是性行為的「看守者」,那麼女性若表現出慾望就可能受到譴責,並且女性需要為每一次性互動承擔全部責任。亦即,如果女人的界限被打破,甚至遭受性暴力,女人被認為應該要負責。所以當發生性侵害時,為了確定是否發生主要是女性受到調查。而男人的行為顯然不需要仔細地檢查,因為普遍認為男人就是一直努力地爭取發生性行為。這會讓性暴力被修飾為只是男性爭取發生性關係失敗的不幸後果,這些都是會產生嚴重悲劇的巨大迷思。
而這樣的想法也經常是性侵起訴失敗的原因之一,因為警方和檢察官認為一個「未能守護」自己的女人是失敗的,而一個越線的男人是正常的,所以這不是犯罪。
令人吃驚的世代差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超過70%的人認為男女都有可能在性行為中享受自己,但這個數字卻在18至24歲間減少到58%。
和一般的想像不同,年輕人不是「最進步」的,這需要進一步調查,但可能與「色情」被默認為是性知識來源有關。
性騷擾和色情研究員Fiona Vera
Gray博士表示,年輕人有著退步的態度,可能說明了政府對性教育的延遲讓這個世代的年輕人透過色情刊物或影片等內容來理解性行為和性別關係,建立了既不正確又充滿歧視的性觀念。
性不是「對」女人做的事
是兩人共同經歷的情感交流
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讓社會無法阻止、減少和防止性侵害發生。如果對性能夠有平等的想法,事情就會很不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性行為需要進行更多、更坦率的對話,男人需要知道自己的責任。我們必須停止:「性是『對』女人做的事情」這樣的想法,讓男女在性關係中相互同意、平等和愉快成為常態。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8.2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9-11
預防乳癌:服用雌激素抑制藥物
為減低乳癌風險,2013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ST)建議停經婦女服用兩種藥物Tamoxifen
和Raloxifene,在今年的指引增加了第三種芳香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 AIs)。
芳香酶抑制劑是一種治療停經後乳癌的治療藥物,可減低身體中的雌激素,使乳癌細胞難以成長,可減少乳癌風險達50%。
建議服用AIs的對象是,沒有乳癌症狀35歲以上的婦女,包括之前有乳房良性瘤,其乳癌風險增加,但對藥物的副作用低的婦女。
對於乳癌風險低的婦女,或過去/現在已診斷出乳癌的婦女,工作小組並不建議使用這三種藥物。
乳癌是婦女第二惡性腫瘤死因,僅次於肺癌。乳癌風險包括:年長、家族史、有BRCA基因突變或胸腔曾照過輻射等。男性也會罹患乳癌,但比率少於1%。
乳房X光檢查是目前檢測乳癌早期階段的主要方式,而降低乳癌風險的藥物可以提供更多防癌選項。根據美國2016年的研究發現,乳癌高風險的婦女中只有16.3%使用這些藥物。
檢視46個研究後得出的建議
研究顯示,Tamoxifen、Raloxifene及芳香酶抑制劑都和減少侵入性乳癌相關。十項隨機臨床實驗顯示,這三種藥物可以減少「侵入性雌激素接受器陽性反應」的乳癌達50%。
不過,這些藥物也有副作用,包括:熱潮紅、疲倦、頭痛、噁心和情緒不穩定。每位婦女需要個別評估以了解自己是否適合服藥。
醫師應謹慎考量病人罹患乳癌的風險因素,並結合藥物潛在的傷害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服藥,不是每個人都適用。對乳癌風險沒有增加的婦女,這些藥物的傷害可能超過益處。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9.03)、Eurekalert(2019.09.0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9-11
你累了嗎?看看她做了多少工作吧!
無論你多麼想否認,很明顯地,女性是國家的主要勞動者!而且她們所付出的勞動力,大多是無酬勞的。
關於經濟或經濟發展的所有討論當中,最常忽略「無償勞動」的貢獻和影響。
做家務事和照護孩童時並無酬勞,也不會被計算在國家的GDP內。但是,如果是付錢給別人去做這些事,就會被包含進
GDP 數據報告中。
根據最近公佈的最新調查—「澳洲家庭、收入和勞動力動態調查(HILDA)」顯示,澳洲社會的家務勞動幾乎都是由女性完成的。這樣的狀況在這五年來並沒有太大改善,澳洲的男性應該多少要感到有點羞愧。
HILDA調查將數據中的異性戀家庭分成不同群體—主要由男性負責賺錢養家、女性負責賺錢養家,或者男女一同擔起賺錢養家。並且區分他們是否有扶養孩童。
如果我們僅看那些沒有撫養孩童的家庭,我們會發現無論誰主要負責賺錢養家,女性花費在家務勞動上的時間都比男性更長。
也許你會想反駁說:但是男性花費更多時間在整理修繕屋子外面的事務,這些都沒有被算進去家務勞動的時間。很抱歉,HILDA調查的「家務勞動」定義有包括這些整理修繕,也有將時數計算進去。
HILDA調查的「家務勞動」定義包含了:(一)家庭雜務,像是外出購買食材或日常用品,銀行業務,支付帳單,和記帳等財務管理等等(但不包括接送小孩去學校或參加其他活動),(二)家事,像是準備三餐,洗碗,清潔打掃家裡,洗燙衣服和裁縫等等。(三)打理屋子和屋外的事情,像是維修,整修,塗油漆等等維持房子的家務,或者修理保養汽車,園藝修整等等的事務。所以,就如同我說的,HILDA調查的「家務勞動」定義涵蓋了所有和家有關的勞動內容(『接送小孩』被定義成『托育和照護』,這個我們等等討論)。
公允而言,當我們將男女在外有酬勞支付的工作時數(包含上下班)也算進去時,男性有酬勞的勞動時數加上無酬勞的家務勞動時數後,勞動總時數平均比女性還多,但是這僅發生在沒有小孩且男性是主要賺錢養家的夫妻身上。
當夫妻一旦有了小孩,事情就不一樣了。
你可能會開始想說該不會是因為加上哺育母乳的時間,所以女性勞動總時數大大增加吧?但並非如此,HILDA調查將「孩童托育和照護」定義為與小孩一起玩耍、協助並照護他們、教導和積極監督他們,或者接送他們去托育所、學校或參加其他活動等等。
無論在哪種家庭當中,平均而言,女性都比男性一週多花7個小時在兒童托育照護上。
驚人的是,在有小孩的家庭之中,當男性擔任主要賺錢養家時,平均而言,男性僅花費11小時在兒童托育和照護,而女性則是花費26小時。而在女性擔任主要賺錢養家的家庭當中,女性平均花費19.3小時在孩童托育和照護上,而男性則花費11.2小時。也就是說,無論誰負責養家,女性都比男性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孩童托育和照護上。
當我們再加上家務勞動的時數時,我們很清楚看到,男性花費比較少時間在孩童托育和照護上並非因為他們把時間都拿去幫忙做家務了。
在一同賺錢養家的夫妻當中(且賺的錢一樣多),女性平均比男性多做1.5倍的家務勞動和兒童托育照護---
大約是一週多做14小時!女性主要負責賺錢的家庭當中,女性仍然是比男性多做很多,平均一週多做13小時。
若是將有酬勞的工作時數加上去,能不能看起來平衡一些呢?(也就是說,是否因為男性在外工作時數很長,所以導致較少時間做家務勞動和孩童托育照護呢?)對於男性是主要賺錢養家的家庭而言,沒錯,將有酬勞的工作時數加上去後,的確男女雙方的勞動總時數是差不多的。但是,在其他兩種類型的家庭當中,卻遠遠不是這麼一回事。
在雙方收入等同的家庭當中,將所有勞動時數加總起來後,女性還是平均一週多做4.5小時的勞動,也就是大約比男伴多做6%。在女性負擔多數的家庭中,女性竟然比起男伴勞動總時數多出19%,也就是一週平均多做13個小時的勞動。
這也難怪在所有類型的家庭當中,女性對於自己是否擁有足夠自由時間的這件事,滿意度都遠遠低於男性!
好消息是,如果跟以前比,現在的狀況似乎算是稍微有一點改善了。
在2002-2004年時,雙方收入等同的家庭當中,女性所做的家務勞動和孩童托育照護的總時數是男伴的1.7倍,比現在的1.5倍還糟糕。
但是同期間女性在外工作時數卻比現在還長,也就是說若是把在外工作的勞動時數加上去後,看起來總數和比例分配還是沒有什麼改變,目前的狀況可能和2002-2004年的期間差不多。
所以,總之,男人當然可以彼此自我安慰,繼續相信比起以往的男性,現在的男性已經多做了許多家務勞動和孩童照護!但是,無論男性多麼想要否認,很明顯地,女性是國家的主要勞動者!而且她們所付出的勞動力,大多是無酬勞的。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7.3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9-10
有些瘦是父母生成的!
一項研究發現,有些纖瘦的人之所以能夠輕鬆地保持體重,是因為基因讓他們的脂肪細胞的代謝更有效率。
科學家邀請了一群可以隨其喜好地吃卻不會增加體重的男女,並檢視他們的脂肪細胞活動。
研究發現,這群人胃中的脂肪細胞的大小幾乎只有一般人的脂肪細胞的一半,並且比體重屬於平均值的人產生更多能量來分解脂肪。這些發現增強了人們認為瘦的人在保持身材方面具有一定遺傳優勢的觀念。
徒勞的脂肪循環
雀巢健康科學研究所的團隊召募了30名BMI為18.5以下的男女,他們沒有紊亂的飲食模式,食量及運動量皆正常。研究團隊從這群人的胃切下少量白色脂肪進行分析,並採集了他們的血液、尿液和糞便。
研究發現,這群人的脂肪細胞具有異常高的基因表現,這些基因參與分解和製造脂肪。此外,這群人的脂肪細胞具有更活躍的粒線體,它有較高的工作效率,讓脂肪細胞會更有效地分解並重建自己。
研究人員將這一過程稱為「徒勞的脂肪循環」,可以解釋為什麼苗條的人體重不容易增加。他們的脂肪細胞在遺傳上傾向於燃燒較多的脂肪以釋放能量,並重建新的脂肪細胞,因此他們沒有機會囤積脂肪讓體重增加。而不斷燃燒脂肪的循環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的脂肪細胞較小,比正常體重的人小40%。當脂肪組織的脂肪細胞少且大,可能跟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關。
這些發現最終可以為減肥治療創造新的途徑。過去研究發現,肥胖的人的脂肪細胞的粒線體有缺陷,這意味著它們不能燃燒脂肪,可能導致代謝失調相關的疾病如糖尿病。
這些參與者的糞便沒有顯示任何差異。不過,他們有較低水平的肌酸,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肌肉量較少,因為肌酸水平低通常是肌肉量減少的標誌。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9.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9-10
睡得太多或太少對心臟都不好!
最近研究指出,適量的睡眠可以保護心臟健康,而且不論你是否有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結果依然成立。
研究利用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的資料進行分析,共檢視了461,347名年齡在40-69歲的人他們每晚的睡眠時數、7年的醫療記錄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
結果顯示,相較於睡眠時數為6-9小時的人,睡少於6小時的人罹患首次心臟病的風險高了20%,睡超過9小時的人的風險高了34%。並且若每晚睡6-9小時,可以讓那些因遺傳因素而容易有心臟病的人首次心臟病發風險降低18%。
睡眠時數是一個獨立的風險因子
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睡眠習慣與心臟健康之間的關聯。然而,多數研究是觀察性的,代表這些研究只能呈現相關性,但不能確定因果關係。
由於許多因素會影響睡眠和心臟健康,因此很難確定到底是睡眠不佳導致心臟問題,還是心臟問題導致睡眠不佳。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團隊分析大量數據,並在分析時結合基因研究及排除30種可能同時影響心臟健康及睡眠的因子,包括:身體活動、精神健康、收入、教育程度及身體組成等。
結果顯示,睡眠持續時間是心臟病發作的獨立風險因子。當人們睡眠時數越偏離6-9小時這個範圍,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就越高。例如,每晚睡5個小時的人,第一次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比睡7-8個小時的人高52%。每晚睡10個小時的人有兩倍的風險。
睡太少跟心臟病之間可能是因果關係
研究團隊使用「孟德爾隨機化(MR)」的方法來確認睡眠持續時間短是心臟病發作的獨立風險因子。MR分析顯示,若一個人有睡眠時數較短的基因變異,他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更高。
過去研究發現了超過24種與睡眠持續時間短相關的基因變異。透過使用基因變異,MR可以確定風險因素和疾病之間的關聯是否為因果關係。
研究作者表示,這讓他們更加相信這裡存在因果關係,是睡眠持續時間,而不是其他因素影響著心臟健康。
研究得出一個充滿希望的訊息:不管你遺傳了什麼心臟病風險因子,適當的睡眠時數可能降低心臟病風險,就像健康飲食、不吸菸及其他方式一樣。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9.09.0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