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馬甲塑身衣.png)
2019-07-12
塑腰─令人遺憾的再流行?!
許多一般女性或是產後的媽媽渴望擁有纖細曼妙的體態,再加上女明星們大力在不同媒體上廣告宣傳形成風潮,穿減肥、塑身相關服裝已成了女性要雕塑身材的選項之一,希望能快速達到想要的效果。
塑身服裝包括馬甲塑身衣(corsets)、束腹緊身衣(girdles)、塑身衣(shapewear)等,從最早的馬甲塑身衣到近期流行的束腰帶(waist
trainers),雖然概念有些許差異,但它們同樣都對女性身體形成束縛,嚴重更將傷害健康。
「束腰帶」(WAIST TRAINER) V.S「馬甲塑身衣」(CORSET)
事實上,馬甲塑身衣回到時尚流行圈已經有一陣子,不過,在2016年Prada曾設計過比較功利主義的款式,是偏向寬鬆厚實的剪裁與毛衣。雖然這樣的風格還是有強調腰身,但跟過去的性感概念已不相同。但是這次2019年秋冬時尚界擁抱傳統的風格,又回到整件的馬甲塑身衣以及腰部收緊的寬面腰帶。在社群媒體上也出現上百萬以「腰部鍛鍊(waist
training)」為標籤的貼文,這是一種復古、身體修飾、拜物主義與角色扮演文化下的現象。
馬甲塑身衣設計師Thomas指出,馬甲塑身衣和束腰帶是完全不同的市場。束腰帶在1980-1990年代是被用來幫助減重,在之後的30年間,女性愈來愈想要更快速的減重,於是束腰帶市場就是利用這個點賺錢,不斷賣給女性錯誤的期待。而馬甲塑身衣的重點不是在減重,它是要強調妳的身形並讚美妳的曲線。
限制妳的行動並對健康有害!
塑身類的服裝在16世紀開始出現時,穿著的主要目的是要維持挺直的姿勢;直到1800年代,它們才成為女性時尚流行必備的一環,變得更緊、更壓縮束縛。
馬甲塑身衣讓許多女人生活更辛苦,限制她們無法舒服移動或坐著,甚至阻礙基本功能像是吃飯和呼吸。關注美麗的部落客Lawrence已經穿了一年的束腰帶,束腰帶讓她非常不舒服而且很痛,當脫掉的時候,她會呼吸短促且胃痛。她沒有察覺身形有任何改變,只有當穿著的時候會有效果,一旦脫掉,腰部就會回到原形。多數人的看法會認為它是讓人痛苦的設計,要壓迫女人的身體。
束腰帶會勒得你呼吸困難、讓你的器官被壓縮。除了身體不適和疼痛之外,她認為當你無法達到預期的結果時,也會出現情緒上的問題。營養師兼運動生理學家,同時是《身體善良》(Body
Kindness)一書的作者Scritchfield表示,藉著壓縮腰部讓它變得順從是個迷思,而且還會造成危險。穿一整天如果出現皮膚摩擦或流汗,將會導致皮膚問題。有些束腰帶宣稱會提高身體溫度,讓你在健身時增加減重的效果;可是體溫升高,如果沒有喝水,你將會出現脫水症狀,更嚴重甚至會中暑。
腰部是女人身體最後一個被剝削的部位
對產後婦女來說,穿馬甲塑身衣是另一個讓她們心情低潮的因素。時尚評論家Franklin認為馬甲塑身衣是一個不合理的期待,它也正常化了一個觀念-讓身材回到產前的狀態會比懷孕生產更被關注。
過去已經有大量聚光燈都被放在臉、唇、頭髮、胸部、大腿和屁股這些部位上,而腰部已被遺忘許久。現在這股「腰部形塑」的再流行,要求你要有想改變身體的慾望,並將自己打扮地過度女性化和高度性感化(hypersexualised)。整個產業強化著女性特質的概念,並從他們所創造出的「難以達成的身體」之中賺取大把鈔票。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6.27)
+ read more

2019-07-09
英國「路徑地圖」對抗性別不平等!
女性一生中從就學到工作退休都要面對許多不平等的狀況,近日英國政府宣布要推出一份「路徑地圖」來對抗這些性別不平等,其中主要檢視女性的工作權和職場性騷擾問題。
在接受BBC廣播的訪談中,英國婦女與平等部部長Penny
Mordaunt表示,女性平均需要有更高的資格條件才能進入職場,然後必須非常努力工作,但是她們卻依舊收入比較少,也很難儲蓄。
路徑地圖─從校園到職場
「路徑地圖」從8個主要議題切入,包括在特定一些產業、職業以及學校態度等面向的性別不平等。追蹤女性在每個人生階段所碰到的打擊,通常是在經濟上的受挫。這些遭遇讓她們比社會一般人平均擁有比較少的選擇權,導致最後財務出現不穩定。數據顯示,在過去幾十年,女人有50%的機率較可能受困在低薪階層。
Mordaunt表示,職場性騷擾諮詢會將於下周舉行,政府將會提出要雇主對員工間發生騷擾問題負責的提案。她還希望終止育嬰假歧視問題、提供更好的托育服務、確保離婚時將養老年金納入考量、以及推動照顧者的受雇權。
它會有用嗎?各方看法不一
英國特許管理學院(the Chartered Management
Institute)執行長Francke表示,這份地圖充滿企圖心、是全面且合作性的,好好執行將可能改變整個遊戲規則。
英國平等與人權委員會副主席Waters認為,英國的性別不平等問題是根深蒂固的,無法被快速解決。政府需要有具體的行動的作為來清理這些持續有害女性發展潛能的所有障礙。
而終止對婦女暴力組織共同執行長Green則認為這些提議只是很小的調整,真正需要做的是社會職場中有大的文化轉變,必須徹底將防止職場性騷擾的責任,由個別員工身上轉移至雇主方。
編譯來源:BBC News(2019.07.03)
+ read more

2019-06-25
拒穿高跟鞋—僅是日本女性的心聲嗎?
我們習慣用時尚、幻想以及女性主義來討論高跟鞋,但很少談論這是商業禮儀或是工作場所的義務,儘管對大多數的女性來說,這正是高跟鞋代表的意義。
長久以來的穿與不穿高跟鞋的話題在兩星期前因日本女星石川優美遞交了一份請願書而再度引發討論,要求政府禁止命令員工穿高跟鞋。她之前在推特上發動了#KuToo連署。#KuToo
其實是日文的雙關語,同時代表著「鞋子(kutsu)」跟「疼痛(kutsuu)」_,_伴隨著近日備受高度認同的#MeToo
運動,這份請願書至少收集了兩萬三千個連署。但日本厚生勞動省則回應:在工作場合穿著高跟鞋是「必要且恰當的」。
事實上,要求男性穿西裝、領帶和要求女性穿上高跟鞋是很不一樣的。那樣的男性穿著不會妨礙行動或是造成疼痛。高跟鞋長久以來是對女性身體壓抑以及被強迫的悠久歷史。
倘若說穿著高跟鞋只是為了增加高度,那麼有更多的人會把講台穿在腳下。那些因為看起來高一點而體驗到職業好處的男性們,應該也會穿著高跟鞋。但是並沒有,因為高跟鞋被認為是女性的。
在70年代和80年代,高跟鞋被認為是女性職業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工作、尋求成功和權力的行為被視為男性化的傳承。高跟鞋是雄性野心的觀念和掌控自己財務命運必要的對立象徵。
相較於重新配置一個女性友善的工作場所,全球社會一直以來聚焦在女性如何能符合一個不適合她們的工作場所。多數的雜誌文章仍然把重心放在女性應該如何做、如何說話、如何穿著,如何得到專業尊重的價值。甚至像某些詞彙
:「女性賦權」以及「挺身而進」這些都強調了女性需要去找尋、辦到或是成為什麼重要的角色,而非去重新架構這些傷害她們的系統。
#KuToo暗喻著#MeToo是恰當的,因為兩種原因都以「選擇」及「同意」為中心;兩項運動都是關於新時代的女性選擇挑戰一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件,並且說出可以不用這樣的!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早在2017年加拿大的哥倫比亞省已修正了法律禁止雇主要求員工穿高跟鞋。而女性在工作場合被要求穿裙子、擦口紅這樣的性別角色期待迷思在台灣一直存在,我們也習以為常;但我們相信在台灣勞動部不會發表像日本一樣的聲明。
編譯來源:TheGuardian(2019.06.10)
+ read more

2019-06-24
人工流產需要醫師挺身支持!
近期美國對於人工流產的限制與阻礙持續增加中,情況陸續在多州蔓延開來。針對此現象,日前美國性與生殖健康研究與政策機構Guttmacher
Institute的研究員Nash表示,醫師們應該要支持病患取得生產的健康照護,包括安全的人工流產服務,他們對女性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她在新英蘭醫藥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中寫到,「要符合一些鞏固醫療照顧的核心價值-慈善、正義、尊重自主權-醫師們在確保病患獲得所需資訊的這個方面可以發揮作用,以利病患得到包含人工流產在內的全面性生產照護。」
美國限制人工流產狀況
在美國,有6,400萬名生育年齡的女性,其中超過2,900萬名(43%)居住在法律有限制人工流產的州,而另有1,500萬名(22%)則住在對人工流產相對支持的州。
事實上,限制人工流產不是最近才有的現象。美國在「_羅伊訴韋德案_」(Roe
v.
Wade)後的46年間,有1,200個限制人工流產的法案被通過,幾乎是每一個州都至少有一個針對人工流產的禁令。但是在2019年1-5月間,就有32個州發動不同的人工流產禁令法案,截至6月初,已共有12個州通過26個禁令。
美國高等法院最近期處理有關人工流產禁令的案件是在2016年的「全體婦女健康訴黑勒施泰特案」(Whole
Woman's Health v.
Hellerstedt)。該案例提到,法院必須檢視限制所宣稱的好處的證據以及其所造成的現實負擔之間的平衡。不過,NASH提到,病患還是必須去查這些拼湊的法律、規定和法院裁決,因為每個州都不相同。
這些禁令對婦女帶來經濟和照顧負擔
病患面對著愈來愈多取得人工流產服務的障礙,新禁令和現有的限制都為她們帶來經濟與照顧上的負擔。Nash表示,妊娠10周進行人工流產需花費500美元,因為公共與私人商業保險都沒有給付該費用,或是基於隱私為由,女性一般都需要自付。她還補充提到,60%要人工流產的女性都已經有小孩了,當她們被迫需要再安排托育,這會造成另一個麻煩。
Nash向那些對尋求生產照護服務的病患充滿敵意的政策制定者、部分健康照護機構喊話。亞利桑那州、印度安納州、德州以及威斯康辛州都已刪減家庭計畫服務的補助,並限制可以獲得補助的機構數。她也指出那些提供錯誤資訊的所謂「危機懷孕中心」,他們是企圖要暗示女性繼續懷孕生產。
Nash寫到,「最終,這些行動開展的方式將對病患與病患照護發生戲劇化的影響。就我來看,如果我們相信病患擁有身體自主權以及決定自己的生活與未來的權利,我們就需要支持人工流產的權利。」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9.06.21)
+ read more

2019-06-21
是時候視糖如菸了嗎?
過去十年中,吸菸已被邊緣化及汙名。英國政府從2007年的禁菸令到十年後規範菸盒的包裝,一切都是為了阻止人們養成這種習慣。而有跡象顯示政府對糖的管理也正朝同樣的方向發展。
智囊團建議政府規範業者「樸素包裝」
2018年起,英國含糖飲料廠商開始被徵稅,可能使含糖飲料變貴而降低人們購買意願。而現在一個智囊團—公共政策研究所(IPPR)建議,甜食、零食和含糖飲料應該如同菸盒一樣,政府在包裝上規範「樸素包裝(plain
packaging)」,亦即規定包裝盒不得展示品牌圖像,只允許製造商在包裝盒上以指定的大小、字體和位置露出品牌名稱。並且要印上健康警告和其他法律要求的訊息。智囊團希望藉此減少其吸引力,因為人們過度地吃甜食。
IPPR主任認為這個方法可以帶來真正的改變。樸素的包裝將幫助所有人做出更好的選擇,並且可以降低忙碌的父母被小孩吵著要買東西的麻煩。他也希望看到其他一系列措施一起被採用,包括禁止垃圾食品廣告。這個建議已傳達給部長們。
不過,要求樸素包裝會太超過嗎?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將糖與菸類比,不盡合宜。因為菸是會讓人上癮,且危害他人的產品。糖是當過量使用會會傷害自己的產品。在自然界中,糖可能是傳播花粉、種子的誘因;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小快樂。糖只是肥胖原因其中的一部份,僅抓一個罪魁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業者反對
對於「樸素包裝」業者很快地表示反對,貿易機構「食品和飲料聯合會」認為品牌塑造是基本的商業自由,並且對競爭至關重要。
政府態度越趨嚴格、行動越趨大膽
菸草業也提出了同樣的論點,但歷屆政府仍然表現出越來越強硬的態度。而有趣的是,英國政府並未完全排除對糖類產品規範「樸素包裝」。相反地,衛生和社會關懷部正在等待英國首席醫療官Dame
Sally Davies的裁示。
為什麼英國政府如此積極?因為他們認識到如果要實現2030年將兒童肥胖率降低一半的雄心,就需要採取大膽措施。
Dame Sally
Davies被要求審查目前英國正在執行的措施,以確保不遺餘力。事實上,她表示IPPR提出的另一項建議—向其他不健康食品如同含糖飲料一樣徵稅是個務實的選擇。而據稱她對樸素包裝的想法持開放態度,當然這將是一個更為激進的措施。
但從過去十年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太可能發生的事很快就會變成可能。
在2000年初,健康倡議者和學術機構不斷推動禁止在公共場所吸菸。當時政府一次又一次地向這些行動潑冷水。但是,當Patricia
Hewitt成為衛生部長,事情開始慢慢改變,為更激進的措施鋪路。而公共場所禁菸似乎有效,吸菸率在短短十多年內下降了三分之一。
澳洲是第一個引入菸草製品樸素包裝政策的國家,其經驗顯示隨後吸菸率降低四分之一可歸因於此政策。
編譯來源:BBC(2019.06.04)
+ read more

2019-06-19
忽視「性別」威脅人類健康!
聯合國永續發展設定目標,要在2030年之前達成讓全世界人口都能健康生活的願景,但如果沒有消除性別不平等或是改變社會對女性及男性的態度,這個抱負將不可能會實現。
近期《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刊登「性別平等、社會規範及健康」系列專題文章,提到儘管大家都知道社會的性別角色期待對人一生的健康影響會是什麼,政府及健康機構卻一直在性別平等上很難有進步。
系列專題領導委員會主席Darmstadt醫學博士表示,有許多關於性別(gender)與健康的迷思必須被破除,例如:性別不會影響健康,但事實是它影響很大;性別不會被改變,但健康會;性別是種難以捉摸的觀念無法被衡量,其實不是。這個系列專題提供關於性別對健康影響的新認識,並呈現目前在健康系統、政策、法律及計畫中存在能改善健康的機會。
性別平等、社會規範及健康:主要發現
男女暴露於疾病和不利於健康的風險因子經驗不同,這樣的性別差異會和其他的不平等(年紀、階級、種族、性傾向等)互相影響,加大對健康與健康系統的負面作用。
當健康研究及健康資料蒐集存在性別偏見及不完整時,健康系統與健康照護的供給也被發現忽視並強化性別不平等。企業利益沒有逃過檢視,大公司被發現為了獲利而操弄性別,造成對健康不利影響。
但好消息是,有些如:免費基礎教育、有薪生育假等政策、法律或是計畫可以促進性別平等與健康,不過目前還未普及全球。
性別與健康行動:世界準備好了嗎?
系列專題主編Horton博士表示,「在#MeToo及#TimesUp的時代,串聯全球健康的社會運動與性別平等是實在、急迫、必須且可以達成的。但是,更保守勢力的反擊,如對性與生育健康的權利出現全球噤聲規則及倒退,不僅威脅對女性與男性的健康效益,也傷害未來效益的可能性。政治領導者到目前為止對於性別、社會對性別的態度與其對健康的影響都表現冷漠,但這個系列專題提供讓社會與政治徹底變革的證據與展望。」
這個展望來自5個以證據為基礎的建議:
*
降低性別不平等促進健康成效,例如:免費教育與有薪產假。
*
改革工作職場與勞動力,例如:彈性工作、育嬰假及同工同酬。
*
補足性別及性別相關態度行為的資料落差,以對貧窮健康有更佳的了解,並強化促進健康的基礎。
*
充權和投資公民社會團體;公民社會倡議性別平等的政治空間正在萎縮。
* 加強獨立問責制度,以確保承諾可以被兌現。
系列專題特別強調有多個將健康系統納入性別變革策略以改善健康的機會,並列出具體的建議,包括:提高女性在健康領導及治療角色中的能見度、肯認並回饋照顧角色、處理職場性騷擾與暴力、以及創造條件以改變女性與健康系統互動的方式。
一篇刊登在《刺胳針兒童及青春期健康》期刊的原著文章進一步佐證這次系列專題的發現,一個人青春期陽剛及陰柔的性別表現會影響他們在成年時期的健康,包括可能從事較危險或健康的行為,以及不同的健康成效。
這個前瞻性研究探索超過1萬2千名美國人的性別表現對健康的影響,時間從青春期直到成年初期。結果顯示,青春期的性別表現與成年時期的健康狀態呈現相關性,而且不受成年時的性別表現所影響。從某些健康的結果看來,其風險來自陽剛或陰柔特質,與個人的生理性別是什麼沒有關係的。
研究領導作者Shakya提到:「當我們對『性別』是由社會建構且強化的意識逐漸提升時,我們才會開始將關注的焦點放在瞭解社會的性別表現對我們一生健康福祉的影響程度。」
性別與健康的國際證據基礎
系列專題指出許多性別不平等如何對健康有害的例子、以及那些左右人們如何認識性別的不明文規定,來支持這些發現:
* 童年疾病照護的尋求(衣索比亞)
* 青少年/女體重控制與心理健康(南非、巴西)
* 學校同儕對青少年/女健康的影響(美國)
* 婚前性行為與愛滋病(尚比亞)
*
婦女在家外工作與不活動性小兒麻痺疫苗(IPV)(奈及利亞)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5.30)
+ read more

2019-06-12
蘇院長拍板:生產事故救濟 產婦生產死...
昨日,在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大會中,行政院蘇貞昌院長支持台灣女人連線的提議,提高「生產事故救濟」給付上限,將產婦死亡救濟由200萬提高至400萬。
台灣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推動生產事故救濟多年,2016年法案施行後仍不斷關注檢討。對於產婦死亡及重大傷害的救濟額度上限,始終認為有失公允。2018年5月的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提出「檢討『生產事故救濟制度』救濟項目及給付金額的合理性,並做必要的修正」之建言,未獲回應;同年12月於行政院性平小組會議中,建議衛福部檢討救濟金額之合理性並調整金額。衛福部於今年5月初公告調高產婦死亡及重大傷害的救濟額度上限各20萬元。
然而,這樣的微調還是無視給付的不合理,及缺乏對受害者的同理。因此,2019年5月甫落幕的健康行動會議,再度提出「再次檢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各項救濟金之合理性,並做必要修正」之建議。
昨日(11日)舉行之行政院性平會,台女連再度在大會提案檢討。蘇貞昌院長裁示,同意生產事故救濟給付額度朝增加的方向辦理,例如產婦死亡給付由最高新台幣200萬元調高至400萬元。並請衛福部設想各種狀況,減少爭議,全力辦理,如菸捐挹注經費不足,將編列預算支應。
擔任行政院性平會委員,並於會中提案之台女連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雖然一直推動救濟金額合宜的調整,但沒想到這麼快就有進展。感謝蘇貞昌院長看見女性生產的公共性,願意投注國家資源來支持。
什麼是較適當的救濟金額?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立法之初,其事故救濟金額是比照《藥害救濟法》而非疫苗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訂出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的給付比「藥害救濟」高出許多,原因是,接種疫苗的人是健康的人,很多時候更是配合國家政策接種,有「利他」意涵,而使用藥物是在治療「自己」的疾病。所以當發生疫苗傷害時,就可獲得較多救濟。
產婦多是健康的人,其生育子女除了是為己,也是延續國家的命脈,更有「利他」的意義。因此,若因生產發生死亡或重大傷害,其救濟金額應比照疫苗救濟,而不是藥害救濟,才符合救濟精神!
+ read more

2019-05-28
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順利落...
台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與全國各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於今(28)日齊聚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本屆會議以「給女性安全友善的健康環境」為題,聚焦生育議題及醫療植入物管理的討論。
上午的會議中,團體代表們與衛生福利部代表就孕婦高風險用藥藥袋標示、HPV疫苗全面施打、母嬰親善與母乳哺育、醫美違法廣告查處、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研究等議題的現況、政策制訂與改善方向進行提問與回應討論,會中團體代表們充分反應意見與需求,由衛福部代表帶回繼續研議。今年三大主軸議題-產科「開放醫院」合作模式、生產事故救濟及高風險醫療植入物,台灣女人連線則針對目前國內相關制度、法案與管理政策進行檢討,會中由秘書長陳書芳報告。最後,為提供政府相關政策建言,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共同擬定了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會後,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一同拜會衛福部,遞交行動宣言,並就女性健康相關議題提出意見與建議。在衛福部陳時中部長的主持下,衛福部承諾將進一步研商相關政策落實的規劃,並在過程中邀請相關團體代表提供意見,召開會議蒐集相關意見。
以下為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之訴求:
*
訂定產科開放醫院試辦計畫,以公立醫院為對象率先施行,並將醫師及助產師納入合作對象。
*
檢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之法案精神的詮釋,並加強宣導,以完善對女性的健康照護。
*
再次檢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各項救濟金之合理性,並做必要修正。
*
建置高風險醫療植入物「使用登錄」制度,追蹤個案健康情形與監測醫療器材風險。
*
為落實更周全的告知同意過程,對於高風險醫療植入物使用個案應提供「健康風險檢核表」。
完整宣言內容請見
第22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 read more

2019-05-20
#Me Too倡議活動難以撼動醫療領域
自從2017年,#Me
Too倡議活動如星火燎原般地席捲國際社會,撼動了政治、學術、商業、演藝、慈善界等。這些活動讓人們看到性騷擾、性暴力的普遍性及嚴重性。
不過,雖然許多領域的性別平等議題獲得改善,但醫學領域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性別不平等。例如:男女醫師的薪資差距雖然三年來首次變小,但女醫師仍比男醫師平均少了90,490美元;女醫師在進修、獲得國家研究補助、發表研究及進行臨床試驗等方面與男醫師仍有落差;或者女醫師在日常工作中經常被視為護士等非醫師的醫事人員。
2018年3月一間美國製藥市調公司利用其技術平台詢問女醫師:「身為一名女醫師是什麼感覺?」,並在2019年3月問了同樣的問題且多加了一個問題,特別提到了#Me
Too的影響。
#ME TOO一年,身為女醫師的感受有何變化?
結果顯示,女醫師的工作生活中有三種負面經驗在一年中增加了三倍甚至四倍,分別為:女醫師比男醫師容易被視為非專業人員;被歧視;在被男性主宰的職場中工作。
認為女醫師比男醫師容易被視為非專業人員的人,一年間增加了26%(2018年為10%)。具體的例子如:患者和同事不斷評論女醫師的外表;受訓中要面對來自年長男醫師的注視、評價及偏見;或者是雖然女醫師以姓氏向患者自我介紹,但患者會以名字稱呼女醫師(男醫師少有這種經驗)等。
而認為醫學領域是由男性主宰的女醫師,一年增加了11%(2018年為4%)。例如:一位受訪者表示自己是醫院中唯二女性外科醫師中唯一全職的,而男女醫師的休息室相連且無遮蔽,因此女醫師很難自在地休息。
此外,連續兩年的調查中只有約20%的受訪者表示身為女醫師的感受是完全正面的。不到10%認為其經驗與性別無關,亦即他們的經驗與男醫師並無二致。
#ME TOO倡議活動是否影響了醫學領域?
2019年的調查顯示66%的女醫師認為#MeToo倡議活動並未改變其工作上的行為;近20%的女醫師表示,倡議活動給予他們「遏制」騷擾的力量,而不是忍受性別歧視;而8%表示變得更加意識到在過去女醫生必須付出多少心血才能讓今天的女醫師在醫學上被認真對待。
完成這份調查的公司執行長表示,調查的結果最有希望的是許多人不再對問題置之不理,而已經開始在三個方面採取行動以求改變,這將改善下一代女性在醫學領域的經驗。這三個方面分別為:
* 成立非營利組織
一些受訪者成立了非營利組織,以幫助女醫生取得突破,這也將直接影響對患者的照護品質。例如:組織Brave
Enough鼓勵女性擔任領導者,特別是女醫師;組織Time's
Up
Healthcare致力於提供醫學領域中的女性公平、安全和有尊嚴的工作。
* 督導
部分受訪者提供了督導方案,例如拉丁美洲督導小組,鼓勵女性不要害怕走上醫學的道路。
* 重新建構社會的性別期待
男醫生很少需要提醒患者或工作人員他們是醫生,女醫生卻經常不得不這樣做,並且經常要處理他人對其外觀和吸引力的不恰當評論。面對這個問題,已經有女醫師開始進行公開討論。
此外,美國醫學會成立了「會員改變醫學倡議活動」,其中包含了關注女醫師的經驗。當女性佔醫療從業者75%(36%為醫師),而職業倦怠正讓有才華的員工離職之際,醫療領域關注女性的需求,培育最好的從業者實刻不容緩。
醫療領域的領導者需要特別關注整個團隊,特別是女性的工作經驗,並在他們的資源消耗殆盡前解決問題。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雖然#Me
Too倡議活動對女性醫師的工作環境及條件沒有太大影響,但是有更多女性的性別意識因此提升,有助於未來進一步改善女性在醫學領域的經驗。
編譯來源:STAT(2019.05.01)
+ read more
/4e02e02c7ad54ef686e48af82f949dee_th.jpg)
2019-05-03
不斷尋求整型可能是因為心生病了
在許多醫美廣告中,常見恢復期短、不需住院、隔天可上班等字眼,「快速整型」成為許多人尋求改變的選擇。但有醫師指出,提供整型手術的從業人員應該要能辨別尋求整型的民眾心理上是否需要協助,以避免造成傷害。
英格蘭國民保健署醫療主任Powis教授提出警告,民眾進行整型手術之前,需要對醫療診所提供的服務進行適當的檢查以評估自己是否適合接受手術,包括注射肉毒桿菌、皮膚雷射和植髮等。
Powis教授說,我們知道外表是對年輕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理想化圖像的轟炸和快速整型的方便正在助長民眾的焦慮。但我們不能只靠政府收拾殘局,我們需要社會各界負起責任,並採取行動防止可避免的傷害。提供整型手術的人員應該正式註冊並接受訓練,以發現有身體形象困擾或其它心理問題的人。
目前英格蘭有一個新的醫美業者聯合委員會:Joint
Council for Cosmetic
Practitioners,提供醫療專業人士加入。從業人員可以進行線上培訓,以瞭解他們的客戶是否適合進行醫美療程。Powis教授表示,這是「重要一步」,但目前參與者仍然太少。
線上課程包含了:認識精神疾病的跡象和症狀;外表心理學;如果尋求整型手術者有精神疾病的徵兆,告訴他們可以在哪裡獲得幫助等資訊。
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表可能是生病了
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是一種精神障礙,患者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表並對自己的外表缺陷有幻想,大約每50人中有1人受此影響。在大多數病例中,患者在意的是一個或數個很小或根本不存在的缺陷。因為這種過度關注,日常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可能使人們對其外表感到極度痛苦。並使他們尋求快速的醫美手術,但這無助於潛在的心理狀況。
來自身體畸形恐懼症基金會的Kitty
Wallace說,類似打肉毒這樣的手術大街上到處都有診所可進行,使人們處於風險之中,並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產生破壞性影響。很高興看到NHS和專業人士引領變革,但我們需要社會各方改變態度,採取行動保護弱勢群體。
編譯來源:BBC NEWS(2019.04.2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