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活動

2023-01-26
停經症狀可能在更年期之前出現
情緒波動、潮熱、盜汗、睡不好,這些都是停經期的衰弱症狀。但現在新的研究指出,這些症狀可能在女性停經之前很久就開始了。
研究作者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護理學院的助理教授Yamnia
Cortés說:「處於生育後期的女性,如果月經規律,但注意到週期長度或持續時間的變化,可能會出現許多通常與更年期相關的症狀。」
在停經期間和前後,女性荷爾蒙雌激素的產生減少。根據北美更年期協會
(NAMS) 的數據,美國女性通常在 40 到 58
歲之間經歷更年期。
停經前的時間稱為更年期。相比之下,晚期生殖階段先於更年期,其特點是月經週期長度、持續時間和流量發生細微變化。這是生育能力開始下降,荷爾蒙模式開始波動的時候。
在這項研究中,超過 350 名 35 至 55
歲講西班牙語的女性完成了一項關於她們的月經週期模式以及與更年期相關症狀的調查。
研究人員發現了什麼?
在生育晚期和更年期組中,有相似比例的女性報告了18
種常見的更年期症狀中的 8
種,包括:睡眠障礙、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疲勞、易怒、焦慮、悲傷、頭痛以及尿頻、尿急或漏尿。
研究顯示,睡眠障礙,例如難以入睡或半夜醒來,是兩組女性的首要症狀。
與停經期婦女相比,處於生育後期的婦女報告肌肉骨骼問題和性興趣下降的可能性較小。兩組女性都表示,她們的症狀影響了她們的人際關係和整體生活品質。
這項僅包括講西班牙語女性的新研究,和 Cortés在
2021年對講英語女性的研究有類似發現。
Cortés說,預先警告就是預先武裝。她建議道:「與您的醫療保健提供者討論更年期過渡期間會發生什麼,以及您現在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準備。」
如何避免這些早發症狀
NAMS 醫學主任Stephanie Faubion
博士說,女性可以在停經前、停經期間甚至停經後採取很多措施來避免這些症狀。
Faubion
說,如果症狀是相對輕微的潮熱或睡眠障礙,女性可以嘗試改變生活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
女性可以針對其他問題採取基於症狀的方法。例如,睡眠保健措施
—包括避免攝入咖啡因、劇烈運動或睡前長時間看螢幕、適度飲酒以及保持規律的睡眠覺醒週期—
可以改善睡眠。
如果症狀更麻煩或影響生活品質,請諮詢您的醫療保健提供者以討論治療方法,如果仍然需要避孕,可能包括避孕藥。
抗抑鬱藥可能對主要出現情緒症狀的女性有幫助。陰道乾燥的女性可以嘗試定期使用陰道保濕霜來幫助保持水分或性活動的潤滑劑。
紐約市 NYU Langone Health更年期專家Laurie
Jeffers說:「月經長度和流量的細微差異對應於荷爾蒙的變化,」因此女性應該在年輕時就開始與她們的醫療保健提供者討論她們的月經週期長度和症狀。
「對於女性來說,追踪她們的周期並真正了解它們是關鍵,」「它是低技術且簡單,我們從中獲得了最多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除非我們進行追踪,否則我們不會看到的後期生殖階段的細微變化。」
這項新研究於 1 月 10 日發表在《_更年期_》雜誌上。
編譯來源:HealthDay (2023.01.11)
+ read more

2023-01-17
助聽器可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
聽力損失不僅僅意味著老年人需要調高電視音量。它與一系列健康問題有關,包括失智症。
最新的衰老研究不僅表明這兩者存在關聯,還讓科學家們相信聽力損失實際上可能是失智症的一個原因。
研究人員提出一個關鍵問題:助聽器能否降低一個人患失智症的風險?
近日,一個聯邦醫療保險受益者的橫向研究顯示,中度到嚴重的失聰和較高的失智盛行率有關。
根據「國家健康和老化趨勢研究(NHATS)」的報告,在其2,413位老人研究中,和正常聽力的人比較,中度至重度失聰的人有較多人失智。而中度至重度失聰的人使用助聽器,比沒有使用的人,有較少人失智。
此結果意味著,年老的人使用助聽器,可以減低失智的可能性。
這個發現支持了最近系統性的回顧和綜合分析,顯示治療失聰對認知上的好處。也支持了新的規定,輕度至中度失聰的人可以在市面上直接買到助聽器,無需進行獲得醫生處方。
研究作者之一Alison
Huang博士指出:「研究讓我們更了解所觀察到的失聰和失智的連結,而且建立了支持公共衛生當局改善失聰管道的行動。」
失聰如何和失智連結:大腦緊張和社會孤立
失聰如何和失智連結仍然不淸楚,有幾個可能的原因:聽力損失會使大腦更加努力地工作,迫使它緊張地聆聽並填補空白。這是以犧牲其他思維和記憶系統為代價的。另一種可能性:聽力損失導致老化的大腦更快萎縮。第三種可能性是聽力損失導致人們的社交活動減少,這對於保持智力刺激非常重要。如果您的聽力不太好,您可能不會經常外出,因此大腦的參與度和活躍度就會降低。
根據「柳葉刀委員會 _Lancet_ Commissionopens in a new tab or
window」的報告,全球失智之中有8%
是由於聽力喪失,也是失智中最能夠調整的風險因素。
研究團隊認為:「需要以中介分析來找出連結的機制,和以隨機試驗來決定聽力治療或處理對減少失智的影響或效益。」
研究的橫向設計是一個限制。而且養老院和老人公寓的住戶也不在分析中,因為研究人員並没有他們的知能數據。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3.01.10)
+ read more

2022-12-30
玻璃蛙將紅血球隱藏在肝臟中以變得透明
玻璃蛙以其高度透明的偽裝術而聞名。新的研究指出,它們透過將大約90%的紅血球隱藏到它們獨特的肝臟中,讓它們假裝「消失」了。這個發現可能會啟發與血栓相關的新研究途徑。
生活在美國熱帶地區的玻璃蛙是夜行動物,它們在白天倒著睡在與背部顏色相匹配的半透明葉子上
—這是一種常見的偽裝策略,使捕食者更難發現它們。然而,在它們半透明的皮膚和肌肉,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骨骼和器官,因此得到「玻璃蛙」的名稱。
透明是生活在水中的動物中常見的偽裝形式,但在陸地上很少見。在脊椎動物中,很難透明,因為它們的循環系統充滿了與光相互作用的紅血球。研究顯示,冰魚和幼鰻透過不產生血紅蛋白和紅血球來實現透明。但根據新的研究的結果,玻璃蛙使用了另一種策略。
玻璃蛙如何自己變透明的?
玻璃青蛙基本上是隱藏紅血球來克服這一挑戰的。他們白天幾乎暫停呼吸系統,即使在高溫下也是如此。
Duk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稱為「光聲成像
(PAM, photoacoustic
microscopy)」的技術。該技術使用光誘導紅血球的聲波傳播。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在不用束縛、顯影劑、犧牲或手術操作的情況下繪製睡眠青蛙體內紅血球的位置。非侵入性對這項研究尤其重要,因為活動、壓力、麻醉和死亡的都會干擾或破壞玻璃蛙的透明化。
研究人員專注於一種特殊的玻璃蛙 (_Hyalinobatrachium
fleischmanni_)。他們發現,休息的玻璃蛙將近90%的紅血球從血液循環中移到含有鏡面塗層的肝臟中,讓它們的透明度提高兩到三倍。當青蛙再次活躍時,它們就會將紅血球帶回血液中,此時,這些紅血球就會吸收光線,破壞透明。
在大多數脊椎動物中,紅血球聚集可能導致出現潛在危險的血栓。但是玻璃蛙不會發生凝血。這引發了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人員一個問題:即青蛙如何安全地將幾乎所有的紅血球儲存在肝臟中,而不會凝結或損壞周圍組織。他們說,下一步可能是研究這種機制,以及有朝一日如何將其應用於人類的血管問題。
這項研究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杜克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發表在_《__科學__》_雜誌。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12.22)、Eurekalert!
(2022.12.22)、EurekAlert! (VIDEO)
+ read more

2022-11-30
大多數人每天八大杯水過量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每天喝八杯水 (2000cc)
的建議可能是過量的。
每天喝八大杯水已成為公認的智慧,並經常出現在健康指南中。然而,最新的工作,迄今為止最嚴格的水周轉量
(Water Turnover)
研究顯示,人們的水攝入量範圍很廣。許多人每天只需要大約
1.5 至 1.8公 升,低於通常推薦的2公升。
水周轉量是指我們身體每天所使用的水,包括攝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它反映了我們的我們每天對水的攝入需求。
該研究的學者Yosuke
Yamada教授指出,「目前的建議根本沒有科學依據。大多數科學家都不確定這個建議是從哪裡來的。」
一個問題是,以前對需水量的估計往往忽略了食物的水分含量。而食物水分占我們總攝入量的很大一部分。
Yamada
說,「如果你只吃麵包、培根和雞蛋,你不會從食物中獲取太多水分,但如果你吃肉、蔬菜、魚、意大利面和米飯,你可以從食物中獲取大約
50% 的水分需求。」
沒有所謂的「一體適用的」飲水量
研究發現該指標因人的年齡、性別、活動量和周圍環境而有很大差異。生活在炎熱潮濕氣候和高海拔地區的人以及運動員和孕婦、哺乳期婦女的周轉率更高,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喝更多的水。
能量消耗是水周轉的最大因素,在 20 至 35
歲的男性中觀察到轉換的數值最高,平均每天 4.2
升。這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90
多歲的男性平均每天2.5 升水。20 至 40
歲的女性平均換水量為 3.3 升,到 90 歲時下降到 2.5
升。運動員比非運動員多換水量約 1
升。新生兒換水的比例最大,每天更換體內約 28%
的水分。
根據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身體活動的水平和運動的狀況是水分轉換量差異最大的原因,其次是性別和年齡。
研究共同作者University of Aberdeen 的John
Speakman教授表示,這項研究顯示,在大多數情況下,應該喝八大杯水的普遍建議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太高了。我們的結果並不支持『一體適用的』飲水量。
事實上,雖然飲用的水量超過身體所需的水量不太可能對健康有害,但清潔飲用水不是免費生產的。即使不是健康成本,但飲超過我們的需要水也是要付出經濟或環境成本的。
如何檢測水周轉量
這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評估了來自 23
個國家的 5,604 名年齡在 8 天到96
歲之間的人的飲水量。該研究中人們飲用的水,其中一些氫分子被「氘(deuterium)」取代,氘是氫的一種穩定同位素,天然存在於人體內並且無害。測量一個人在一周內通過尿液排出氘的速度,可以告訴你他們正在更換多少水。多餘氘的排出率揭示了體內水的轉換速度。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11.24)、 the guardian (2022.11.24)
+ read more

2022-10-14
粉紅絲帶30歲!粉紅10月繫住女人健康
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你是否留意到最近身旁有許多粉紅絲帶嗎?不只公車及大型的廣告看板,百貨公司及服裝店也有活動。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許多人繫上繞了一小圈的粉紅絲帶響應防治宣導。粉紅絲帶不僅提醒人們關心自己及身邊女性的乳房健康,更帶給乳癌患者勇氣與希望。
這個倡議活動於今年邁入30年,世界各地響應參與者越來越多,包括政府組織、NGO、企業、名人等,甚至還有粉紅十月(Pink
October)的形容。
粉紅絲帶如何出現?
1991年,美國女性生活雜誌《Self》首次進行乳癌防治宣導,這是來自乳癌倖存者Evelyn
Lauder的啟發與共同籌辦,她同時也是美妝用品雅詩蘭黛公司副總裁。
1992年,當時的雜誌主編Alexandra
Penney為了讓第二年的活動更成功,靈光一閃地想到製作絲帶,並邀請雅詩蘭黛公司在紐約市內的商店發送。Lauder女士進一步承諾,她會讓絲帶出現在美國各地的專櫃。並且,此次的倡議首度以分送粉紅絲帶和「乳房自我檢查卡」的方式推動,更募得了至少20萬份的連署請願書,促使美國政府提高乳癌學術研究的基金。
自此,粉紅絲帶與乳癌防治有了密不可分的關係,粉紅色成為全球乳癌防治月的代表色,別上粉紅絲帶代表了對患者的支持,也促使世界更加關注乳房健康。
Lauder女士於1993年創立了乳癌學術研究基金會(The Breast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以籌募研究基金,她於2011年去世。
乳癌在台灣 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每年有超過一萬名以上女性罹患乳癌。
2021年約有2,900名女性死於乳癌,死亡率每十萬人口24.6,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肺癌。2002年的女性乳癌死亡人數1203人,死亡率每十萬人口10.9。將近20年來,女性乳癌的死亡數及死亡率皆有明顯上升。但這些數據透露著什麼訊息呢?
乳癌年輕化?老年女性請注意!
近幾年,因為朱俐靜、朱芯儀等年輕女藝人罹患乳癌的消息,乳癌年輕化深植大眾印象。但若綜觀數據,老年女人也不可忽視乳房健康。
比較2002年及2021年(表一),不同年齡區間的女性乳癌死亡數與死亡率,皆是65歲以上增加最多。
癌症登記的數據(表二)亦呈現同樣趨勢。比較2003年及2019年罹病人數成長,39歲以下成長率36.52%、40至69歲成長率186.93%,70歲以上成長354.34%。
然而,國健署目前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對於70歲以上女性著墨甚少,許多老年女性更是認為自己年紀大,乳癌不會找上門,缺少防治意識。
面對不同年齡層的罹病趨勢,衛福部宜有更細緻的乳癌防治宣導,才能更全面地守護女性健康。
25-44歲
45-64歲
65歲以上
2002年
2021年
比較
2002年
2021年
比較
2002年
2021年
比較
死亡數
128
235
+107
728
1381
+653
345
1297
+952
死亡率
4.6
6.8
+2.2
22.5
38.2
+15.7
35.7
61.6
+28.9
表一:女性乳癌死亡數及死亡率年齡區間比較(2002年及2021年)
39歲以下
40-69歲
70歲以上
2003年
2019年
成長率
2002年
2019年
成長率
2002年
2019年
成長率
罹病人數
838
1,144
36.52%
3,995
1,1463
186.93%
495
2,249
354.34%
表二:女性乳癌罹病人數年齡區間比較(2003年及2019年)
編譯來源:REUTERS(2022.10.13)、臺灣癌症登記中心
+ read more
2022-09-26
【姑嫂玩健康報】透過終生學習、社交及...
發報日期:2022年09月26日
熱門新聞
近期直播
🎥健保資料庫憲法判決到底在爭議什麼?
🎥說書給你聽: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職業傷病史中的女性面貌系列 4 —鐳女孩
+ read more

2022-09-20
失智症風險與每日步數有關
英國生物銀行的縱向數據顯示,每天總共走 3,800 到
9,800 步可降低失智風險。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 Borja del Pozo Cruz
博士表示,每日走 9,826
步可降低失智最多風險─50%。每天最少走3,826
步,可以減少 25% 失智風險。
步伐速度很重要。一天中最高 30
分鐘的最佳速度為每分鐘 112 步。
發表期刊的社論指出,此研究點出了「每日步數與失智症之間很重要,但還沒有人研究的關聯」。
走的速度是重要關鍵
社論也指出一個關鍵發現,那就是較高的速度—在 30
分鐘的時間裡「僅僅」112步/分
—就能對降低此研究中的失智症發病率產生最大的影響。也就是說,每天
9,800 步中有30分鐘是112步/分,風險降低可達 62%。
「雖然每分鐘 112
步是一個快的節奏,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112」是一個比「10,000」步更容易達到、且不那麼令人生畏的數字,特別是對那些身體不活動或活動不足的人而言。
研究如何進行
該研究評估了 2013 年 2 月至 2015 年 12
月期間英國生物銀行 78,430 名 40 至 79
歲的人,其手腕佩戴加速度計的每日步數。研究人員評估了每日步數,是否是偶然的步數
(每分鍾少於 40 步) 或有目的的 (每分鐘 40
步或更多步),以及 30 分鐘的最高節奏 (一天中最高 30
分鐘的平均步數/分鐘,不一定是連續的)。
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61 歲;大約 55% 是女性,97%
是白人。在平均 6.9 年的追蹤中,866
人罹患失智症。對於偶然步數,最佳步數為 3,677
步。對於有目的的,最佳步數為 6,315 步。
Pozo Cruz
說,這項研究對以步數預防失智的建議提供了重要貢獻。
因為基於步數的建議具有易於溝通、解釋、衡量和執行的優勢。
研究人員承認:「參與者的年齡範圍可能導致失智症病例有限,這意味著我們的結果可能無法推廣到更老年的人群。」
研究發表在 JAMA 神經病學雜誌上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2.09.06)
+ read more
2022-09-10
透過終生學習、社交及活動,避免失智症...
根據一項為期 60
年的研究結果,即使對那些失智風險較高的人來說,也有可能避免失智症。
這項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人們在一生中透過教育、社交互動和積極活動建立認知儲備
(cognitive
reserve),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即使是具有遺傳因子的人也一樣。
此外,建立自己的認知儲備,可以抵消對那些兒童時期認知能力低下的負面影響,並在未來生活中提供更強的心理韌性。
這項由阿茲海默氏症協會資助的長期研究再度驗證了一個流行的理論,即是「你越經常挑戰你的大腦,你在晚年遇到記憶和思維的問題就越小」。
考慮到我們很難成功治療失智症,這項研究承諾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在為時已晚之前,在整個生命中建立我們的心理韌性。
研究作者-蘇塞克斯醫學院的Dorina
Cadar博士說:「這些結果令人興奮,因為這表示認知能力在我們的一生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參與智力、社交和身體活動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
研究如何進行
這項研究包含了近 1200 名1946
年出生於英國的參與者。他們在 8
歲時進行了認知測試,在 69
歲時再次進行了認知測試。根據參與者的教育程度、參與休閒活動和職業,為每個人計算了一個「認知儲備指數」;並且測試了閱讀技能,以評估學習能力。
兒童時期較高的認知技能、較高的認知儲備指數和較高的閱讀能力的人,到了
69
歲時,其認知測試得分較高。例如,擁有學士學位或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比沒有受正規教育擁有學士學位的人得分高
1.2
分。同樣地,成年後參加多項休閒活動的人,比不參加休閒活動的人得分高
1.5
分。最後,從事專業工作的人,比從事非技術性工作的人得分超過
1.5 分。
奇特的是,無論他們在 8
歲時的分數如何,認知儲備指數較高的人,其認知技能下降速度比指數較低的人慢。
阿茲海默氏症協會研究傳播經理 Katherine Gray
說:「從童年到成年,無論是在教育、職業還是從事複雜的愛好方面,保持大腦活躍的參與者在
69
歲時都有更好的思維能力。雖然有許多與患失智症相關的風險因素,但希望知道參與精神刺激活動並找到定期挑戰大腦的方法,可以幫助減少記憶力和未來思維發展的問題。」
編譯來源:European Scientist (2022.08.04)、Neurology
(2022.08.03)
+ read more

2022-08-31
您對老齡化的看法可能會影響健康
也許不是數字,而是我們如何變老。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個人的心態
—他們對變老的感覺如何—
可以預測他們活得多久和活得多好。
過去 20
年的幾項研究指出,對老齡化持積極態度的人比對老齡化持負面看法的人活得更長、更健康。最近,一項針對近
14,000 名 50
歲以上成年人的大型全國性研究,更深入地探討了一個人對於老齡化的積極思考如何影響他的身體健康、健康行為和心理健康。
經過四年的追蹤,該研究發現:與滿意度最低的人相比,對老齡化滿意度最高的人死於任何原因的風險降低了
43%。滿意度較高的人患糖尿病、中風、癌症和心臟病等慢性病的風險也降低,認知功能也更好。與較不滿意的同齡人相比,對老齡化持更積極態度的人也更可能進行頻繁的體育活動,睡眠困難的可能性也較小。他們也更不孤獨,更不容易抑鬱,更樂觀,更有目標感。
「心態和健康行為之間存在聯繫,」該研究的高級研究員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心理學助理教授 Eric Kim
說。「一個導引另一個」例如,雖然老年人使用預防性保健服務的頻率往往低於年輕人或中年人,但
Kim先前的一項研究指出,50
歲以上的人對自己的老齡化過程越滿意,他們更有可能接受膽固醇測試或乳腺癌、子宮頸癌或前列腺癌等的篩檢。
如何建立積極的心態
─ 保持目標感
有些人不知道退休後自己該怎麼辦。Kim建議尋找符合個人價值觀的項目。
他說,人們的目的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家庭是重中之重,那就找一些對家庭有貢獻的事情,比如幫助照顧孫輩。如果環境保存具有很強的價值,那就尋找有助於維護環境的項目,當志工是一個好方法。
─ 識別關於老齡化的負面信息 - 並拒絕它們
研究顯示,關於老齡化的負面刻板印象會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內化。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會損害身體和認知的健康。
我們要學習識別這些信息,了解他們如何影響我們。
例如,一個人可能認為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不佳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嘗試保持活躍是沒有用的。但根據美國國家老齡化研究所的說法,運動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
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並且可以改善睡眠及降低跌倒的風險。
─ 保持社交活躍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可能會失去所愛的人,例如配偶、家人或朋友。如果去世的配偶是負責維持社交網絡的人,那麼剩下的配偶可能會變得更孤獨、更孤立。
社會孤立和孤獨是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危險因素,並導致生活滿意度低、抑鬱、自尊心低和日常生活活動困難。
研究顯示,保持社會聯繫對健康有正面的影響。因此,要建立新的聯繫來取代你失去的那些。例如加入俱樂部或參加社區組織,更多地接觸人們。
─ 新的嘗試,永遠不會太晚
有時,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失去行動能力,可能無法參與年輕時給他們帶來快樂的活動。我們要嘗試「以新的方式重新部署這種能量」,例如教授技能或手藝而不是練習。
或者學習一些對體力要求不高的新嘗試。研究顯示,老年人學習新技能可以提高記憶力、自尊心和整體生活品質。
不要認為嘗試新事物為時已晚,永遠不會太晚。探索新興趣永遠不會太晚!
此研究發表在 JAMA Network Open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2.08.19)
+ read more

2022-08-23
「好」姿勢並不能防止背痛,「壞」姿勢...
背痛是人們一生中幾乎都會有的經驗。它在青春期就可能出現,而在成年人中更為常見。
人們普遍認為,背痛是因為姿勢不良引起的。「良好」的姿勢可以保護脊柱免受損傷以及預防和治療背痛。它通常被定義為坐或站的時候「挺直、對齊」以及舉重時要「直背、蹲舉」。因此,我們經常被警告不要「猛然癱坐」、「懶散站著」和「圓背舉重」。
令人驚訝的是,事實上,並沒有科學證據顯示「良好」姿勢與背痛之間存在密切關係。對「良好」姿勢的看法其實是源自於社會的期望和毫無根據的假設。
坐姿和站姿
研究者進行了幾項研究,探索脊柱姿勢與背痛之間的關係。
他們以青少年為調查對象,想瞭解「不良坐姿或立姿」是否與或可預測未來的背痛有關。研究結果無法支持這種觀點。
此外,無論是有或沒有痛的人,他們之間的坐姿或立姿並沒有一致的差異。
在一系列不同脊柱姿勢和背痛關係的研究顯示,沒有一種單一的姿勢可以保護一個人免受背痛。懶散和挺直站立的人都會背痛。
舉重姿勢
在舉重方面,全球公認的「良好」或「背部安全」的舉重姿勢也缺乏證據。統合性研究指出,沒有證據顯示圓背舉重與背痛相關或可以預測背痛。
最近的實驗室研究發現,從事體力工作五年以上且沒有背痛的人更有可能以更彎腰、圓背的姿勢提抬重物。
相比之下,背痛的體力勞動者更傾向於採用背部挺直的蹲舉。
換句話說,背痛的人傾向於遵循「好的」姿勢建議,但不以「好的」方式舉重的人不會有更多的背痛。
如果不是姿勢 — 那是什麼?
人的脊椎有各種形狀和大小,所以姿勢是極度因人而異的。維持動態對背部健康很重要,因此學習如何改變和採取不同的舒適姿勢,可能比嚴格堅持特定的「良好」姿勢更有幫助。
雖然背痛可能是劇烈和痛苦的,但對於大多數人 (90%)
來說,背痛與可識別的組織損傷或病理無關。背痛可能是因為背部承受突然、沈重、不當的負擔而扭傷引起的,也可能像沒有受傷的嚴重頭痛一樣發生。
重要的是,當人們的健康受到損害時,人們更容易受到背痛的影響,例如,如果有人:感到壓力、情緒低落、疲倦或疲倦、睡不好或不那麼活躍。
如果一個人出現以下情況,背痛更有可能持續存在,如:變得過度擔心和害怕他們的背痛,或是過度保護他們的背部,避免運動、身體活動、工作和社交活動。
對於背痛,人們能做些什麼?
在一小部分 (1-5%)
中,背痛可能是由包括骨折、惡性腫瘤、感染或神經受壓
(後者與腿部疼痛、肌肉力量和感覺喪失)
等病理引起的。在這些情況下,請就醫。
對於大多數人 (90%)
來說,背痛與背部結構的敏感性有關,但與可識別的組織損傷無關。
在這種情況下,過分關注保持「良好」姿勢,可能會分散其他已知對脊柱健康重要因素的注意力。
這些包括:移動和放鬆你的背部、參加您喜歡的定期體育活動、建立信心、保持健康和強壯以完成日常任務、保持健康的睡眠習慣和體重。
有時這需要熟練的臨床醫生提供一些支持和指導。
因此,如果您是坐著或站著,請找到舒適、放鬆的姿勢。如果你在舉重,目前的證據顯示,自然地舉重是可以的
—
即使是圓背。但請確保您身體健康且足夠強壯以完成這項任務,並注意您的整體健康。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2.08.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