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失智症

2025-05-29
【行動前線】健康 看見性別差異
第二十八屆 #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圓滿落幕!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0年創會來,每年召開
#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針對各項女性健康議題蒐集在地女性的需求與意見,提出具體行動宣言作為國家政策參考。
本屆會議以「健康,看見性別差異」
為主題,於昨(28)日召開,來自婦女、病友、新住民團體,以及衛生福利部與縣市衛生局代表齊聚一堂。
上午場次,與會者首先檢視歷屆宣言的執行成果,並與衛福部代表進行交流,議題涵蓋
HPV
疫苗、優生保健法、人工生殖等多項女性健康政策,並進一步督促政府強化性別觀點與落實力道。。
接著由陳書芳秘書長針對 #看見健康的性別差異
提出需求及政策建議,經討論後,與會者共同擬定行動宣言,共有四項具體訴求:
一、建請衛生福利部修正《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組織及運作管理辦法》,將「性別考量」列為研究計畫之應審查事項;其次,審查委員與計畫主持人之訓練應包含性別與研究之議題。
二、建請衛生福利部強化「臨床試驗登錄系統」,將研究中受試者的性別統計與性別分析結果列為應登錄事項,提升研究過程及成果的公開性與可信度。
三、建請衛生福利部針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失智症等疾病,推動具性別意識的國家型研究計畫,蒐集本土數據,作為未來健康政策制訂與醫療照護設計的重要依據。
四、建請衛生福利部與法務部儘速研議廢除刑法墮胎罪章,並同步修訂《優生保健法》以因應相關法規的變動。
下午團體代表共同拜會衛福部,提出建言。衛福部林靜儀次長表示衛福部將針對相關議題瞭解現行法規與執行情形,研議進一步納入性別觀點的可能方式,並進行整合,共同為女性的健康努力。
完整行動宣言請見:第二十八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健康
看見性別差異》行動宣言
+ read more

2025-05-20
全球研究:男性較容易早死 女性承擔更...
一項最新的全球研究指出,男性因全球前20大健康問題而過早死亡的可能性,明顯高於女性。在這20種主要傷病當中,有13項男性的罹病與死亡風險都高於女性,特別是心血管疾病、COVID-19、交通事故、肺病與肝病等。而女性則在7種疾病的風險較高,包含腰痛、憂鬱症、頭痛、焦慮症、其他肌肉骨骼疾病、失智症和HIV/AIDS。
這份研究運用「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數據,分析全球20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性別健康差異。研究排除性別專屬疾病,聚焦在男性與女性在健康狀況上的差異,如前列腺癌、卵巢癌等,聚焦於男女皆會罹患的疾病。
女性壽命較長,病痛時間也更久
研究顯示,女性平均壽命雖較長,但一生承擔更多非致命、長期性的健康問題,如下背痛、肌肉骨骼疾病、慢性頭痛與心理健康障礙等。其中,下背痛是女性健康損失的主要原因之一,2021年女性的發病率比男性高出超過三成,尤其在高所得國家與拉丁美洲更為明顯。
女性與男性的不同在於,女性往往從年輕時期就開始面對這些病症,且隨著年齡增加愈趨嚴重。但這類與生活品質密切相關的健康問題,卻經常未受到政策資源與醫療研究的足夠關注。
來自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中心(IHME)的研究員Gabriela
Gil表示:「肌肉骨骼與心理健康問題長年困擾女性,但相關議題始終未獲得足夠的公共衛生重視。女性的健康需求,早已超出現行醫療體系對婦產與生殖健康的傳統關注。」
男性較易因慢性病早逝 卻不願就醫
相較之下,男性在COVID-19
的感染與死亡風險上比女性高出45%,尤以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等地區的性別落差最明顯。
心臟病則是第二大影響男性健康的疾病。整體而言,男性因心臟病罹病或死亡的風險比女性高出45%;在中歐、東歐與中亞地區,這一差距甚至高達49%。
另一篇從性別角度討論疾病發展的研究也指出,男性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與HIV/AIDS的機率高於女性,但就醫率與治療遵從度明顯偏低,容易延誤治療,增加病情惡化風險。
研究團隊指出,男性從年輕時期就開始累積健康風險因子,如菸酒使用、危險駕駛與健康意識不足等,但多數國家的公共衛生策略仍未針對這些風險設計性別友善的介入措施。
性別健康差異 應納入政策與預防策略
這項研究進一步強調,COVID-19的流行已明確顯示了性別差異對健康結果的深遠影響,但多數國家的醫療政策與服務設計,仍以「健康中性」為前提,未正視男女在生理、行為與社會角色上的根本差異。
IHME助理教授Luisa
Flor表示:「目前的證據,加上COVID-19的經驗,都清楚提醒我們,性別差異會實質影響健康結果,現在正是採取行動的時機!」
Flor強調,性別不是背景變項,而是健康的關鍵因子之一。各國應從生命早期就介入,設計具性別敏感度的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策略,並將性別觀點納入從篩檢、治療到長期照護的每一個階段。根據不同性別與年齡層的實際需求,打造包容且可近的健康系統,以真正縮短健康差距,提升全民健康品質。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5.5.5)、Health Day(2025.5.5)
+ read more

2025-04-25
女性大腦隱憂?阿茲海默症為何偏愛女性...
阿茲海默症的主要成因是類澱粉蛋白(amyloid)及濤蛋白(tau)在大腦中形成斑塊與纏結,隨著這些蛋白質的積聚,神經元受損和死亡,功能開始受到干擾,腦組織便開始發炎和萎縮。進而導致認知退化。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原因可能與大腦中一種名為「tau」的有毒蛋白質累積速度較快有關。這項發現挑戰了過去「因女性壽命較長所以罹病率較高」的常見觀點。
來自哈佛大學與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當女性大腦中已累積類澱粉蛋白時,tau蛋白在記憶與視覺相關的腦區累積速度顯著快於男性;攜帶APOE4基因的人當中,女性在腦部tau蛋白累積速度也比男性快。
此外,作者也指出,更年期相關的荷爾蒙變化可能是導致女性體內tau數值升高的原因,但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對藥物開發的潛在影響
這項研究的發現可能會影響新型阿茲海默症藥物的臨床試驗。
目前美國FDA核准的藥物lecanamab可延緩病情惡化約27%。但已有研究發現其對女性的療效較差。
Lecanemab是一種單株抗體,患者每個月都需要透過手臂靜脈注射的方式接受該藥物,其作用是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清除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累積的有害類澱粉蛋白。
台灣現況
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公布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國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推估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約35萬人,其中女性盛行率(9.36%)高於男性(6.35%)。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的一種,佔約60%-70%。
研究限制
這項研究的一個主要限制是缺乏不同群體之間的種族、民族、教育和其他多樣性。此外,他們指出,性別特異性的tau對類澱粉蛋白的反應可能會受到更年期、發炎或心血管風險等未知變數的影響。
該項研究刊登於《JAMA Neurology》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03.03)、MedpageToday(2025.03.03)、EurekAlert!(2025.03.18)、JAMA
Neurology(2025.03.03)、Alzheimer's Association(2025.01.29)
+ read more

2025-04-21
高血壓?來吃根香蕉吧!
最新研究指出,相較於單純減少鈉的攝取量,提高飲食中鉀鈉的比例可能對降低血壓更有效。
研究還揭示了性別差異如何影響鉀對血壓的作用。一般而言,男性比停經前女性更容易出現高血壓,但男性在調整鉀鈉比例後,血壓改善的反應也比女性更明顯。
高血壓影響全球超過30%的成年人,這是冠心病與中風的主要原因,也可能導致慢性腎病、心臟衰竭、心律不整與失智症等疾病。
儘管先前已有研究指出,增加鉀的攝取有助於控制血壓,但這項研究進一步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成功識別了鉀鈉比例對人體的影響。
研究者滑鐵盧大學教授Anita
Layton說道:「通常,當我們患有高血壓時,我們會被建議少吃鹽,但我們的研究發現,多攝取富含鉀的食物,像是香蕉或花椰菜,對血壓的正面影響可能比單純減鹽還大。」
鉀與鈉都是電解質—這類物質能幫助身體傳導電信號、使肌肉收縮、調節體內水分,並執行其他基本功能。
研究第一作者Melissa
Stadt表示:「早期人類攝取大量的蔬果,因此我們的身體調節機制可能演化成適合高鉀低鈉的飲食,現代西方飲食通常鈉含量偏高而鉀偏低,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高血壓多發於工業化社會,而非與世隔絕的社會。」
研究人員強調,本研究中使用的數學模型能快速、低成本且具倫理性地進行模擬實驗,協助我們理解各種因素如何影響人體。
這項研究題為《飲食中鉀和鈉對血壓的調節:性別差異和模型分析》,最近發表在《美國生理學期刊–腎臟生理篇》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04.14)、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nal Physiology(2025.03.03)
+ read more
2025-03-07
婦女節 看見女人心健康 著紅齊護女人心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台灣過去10年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18%;而2023年每天有超過40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是乳癌的5倍!然而,社會視心血管疾病是男性的疾病,更忽視心血管健康的男女差異,影響女性健康!
為此,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發起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呼籲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今年已邁入第十年。在婦女節前夕,台灣女人連線與政府、醫界分享推動的成果,並呼籲大家從心血管健康開始,看見其他的身體健康性別差異!
心血管健康 男女大不同
「台灣為女著紅」發起人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男女由於生理構造、生活及生命經驗不同,心血管疾病風險及健康照護存在性別差異。若忽視這些差異易造成誤診、延誤治療或預防失準,影響女性健康及生命。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博淵認為,女人不是「不典型」的男人,不應用同一種標準診治,因此第一線醫師的醫學教育以及民眾端的資訊普及非常重要。近年在台灣女人連線的倡議下,門診已有女性會在懷孕前主動向心臟科醫師諮詢心臟用藥的調整,就是衛教推廣的重要。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黃建霈秘書長指出,女性月經與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女性懷孕的身體變化會讓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懷孕女性做好體重管理將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然目前台灣對於孕產婦的體重指引是以國外女性體型為準,故目前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已在研議符合台灣標準的指引。
國民健康署魏璽倫副署長提到「照顧女性就等於照顧家庭」。台灣女性總死亡人數中,死於心血管疾病者佔22.45%,意指不到5位女性就有一名因心血管疾病過世,對女性健康威脅極大。對此衛生福利部提出三高防治888計畫,將成人健檢年齡從40歲降至30歲,呼籲女性提早發現提早預防治療。同時魏副署長也承諾透過懶人包、手冊等宣導女性心血管健康。
為女著紅 十年有成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7年起開始關注此議題。除了發起「台灣為女著紅」行動,呼籲各界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同時要求國家健康政策應納入性別觀點等政策建議。其中,衛生福利部於2020年完成「心血管疾病預防照護指引」,就有一個專章是「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健保署正在研議「心臟-乳癌」共同照護模式,國內亦陸續有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相關研究,都是具體的推動成果。
在這十年間,社會意識逐漸提升,政府單位首長、縣市長、民意代表及各地方政府及所屬單位皆積極響應及推廣,更有上萬的組織、商家及民眾等加入網路著紅行動,擴及人次達上千萬。
為女著紅 持續發酵
目前除了國際研究最多的心血管疾病,其他健康議題如:糖尿病、失智症、癌症等也存在性別差異。因此,為女著紅,將不僅止於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而是從心開始,看見其他健康中的性別差異。
今天,在「台灣為女著紅日」這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日子,請大家共襄盛舉「網路著紅行動」,一起「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更多資訊:
★記者會直播
★記者會新聞稿
+ read more

2025-03-05
失智前十年,BMI和腰圍下降
根據《JAMA Network
Open》的一項研究,失智診斷前十年,可見到體重指數(BMI)和腰圍較低,而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較高。
這些發現表示某些心臟代謝因素,在失智前會偏離原本正常的標準。這些差異是失智相關的風險因素?還是它的早期指標?有待更多的研究,不論如何,這表示動態監測BMI及好膽固醇的重要性。
澳洲Monash大學Zimu
Wu博士主持的一項研究,將1,078失智症病例和4,312無失智症病例進行配對分析。
研究人員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失智症患者的BMI在病發前7年開始就較低,而腰圍則在前10年開始就較低。此外,與對照組相比,失智症患者的BMI和腰圍下降速度更快。
失智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普遍較高,特別是在失智前3到5年,而在確診前數值下降。在失智診斷前的十年內,收縮壓和三酸甘油酯較低,而低密度脂蛋白和總膽固醇較高;但這些數值與對照組並沒有顯著差異。
編譯來源:Clinical Advisor (2025.02.10)、JAMA(2025.02.07)
+ read more

2025-02-06
【2025第十屆為女著紅】看見健康性別差...
2025年第十屆為女著紅
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什麼是健康性別差異?健康不是不分男女嗎?
健康除了男女生殖系統不同,不是都一樣嗎?
但,真的是這樣嗎?
醫學領域的性別盲
醫學的發展長期受到男性思維的主導,這種影響滲透至醫學教育、臨床研究、公共衛生政策及健康促進的各個層面,導致女性健康議題及性別差異被系統性窄化及忽視。
健康並非中性
男女由於生理構造、生命經驗及社會文化的不同,疾病風險因子、診斷及治療等皆具有性別差異。
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近二、三十年來,國際間越發重視這個議題,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要求所有臨床試驗,包含動物研究,都應納入性別分析。醫學領域也逐漸重視這個議題,而心血管健康是進展最快的領域之一。
❤想知道更多▶ 女人心健康 完整衛教
發起TAIWAN為女著紅,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
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起響應由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發起的「GO RED FOR
WOMEN」行動,並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十年來,網路擴及人次超過千萬。
❤想知道更多▶ 為女著紅 GO RED FOR WOMEN!
透過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提出政策建議並持續追蹤
提出政策建議包括:
*
應投入更多的研究經費,鼓勵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
* 應制訂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
* 應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
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讓女性患者獲得更完整的醫療照護
透過行政院性平會、全民健保會等管道,提案落實國家健康政策納入性別觀點
歷屆提案包括:
*
「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第一期計畫(107-111年)」、「研製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計畫」、「探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性別關聯計畫」、「腫瘤心臟病學臨床照護及指引的系統性文獻回顧」等計畫,應納入性別差異及觀點,衛福部亦有正面回應。
*
建立癌症患者「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服務」之機制,2024年透過委託健保會委員提案:建請健保署成立「心臟─乳癌」照護模式,納入並給付心臟科醫師成為「全民健康保險乳癌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支付標準內之必要共照醫師成員。目前該案已送請健保署召開專家會議研參。
今年,為女著紅以「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為主題,期望在十周年的重要時刻重回初衷,但在健康中的性別差異這一塊,我們還有太多需要看見。
目前國際上,具性別視角的健康研究逐漸成為政策與實踐的核心議題,歐美國家亦於國家政策上制訂相關推動機制。台灣在台灣女人連線長期推動下,健康研究納入性別差異以及疾病防治照護等公共衛生政策中納入性別視角等面向,歷經多年努力也逐漸引起重視。
然而,除了目前國際研究最多的心血管疾病,也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其他健康議題如:糖尿病、失智症等疾病也存在性別差異,因此,為女著紅,將不僅止於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而是從心開始,看見健康中的性別差異。
為女著紅十周年,讓大家看見心血管健康的性別差異,但這只是啟程,不是終點,看見健康中的性別差異,我們期待從心開始,持續發酵……
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穿上紅色衣飾響應「網路著紅行動」
📌參加方式:
1.穿戴紅色衣飾👗拍攝照片或影片📸
2.上傳至FB/IG等社交平台,並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歡迎大家來一起用行動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 【為女著紅 走過十年】歷年重要進程與成果
*
【從無到有的「為女著紅」】台灣女性心血管健康推動歷程
* 【看見女人心健康 有你真好】十大關鍵推手
本活動部分經費來自國民健康署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 read more

2024-12-20
性別歧視是女性記憶力下降的危險因子
Columbia University Vagelos
College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與出生在性別歧視最少的州的女性相比,出生在美國性別歧視最嚴重的州的女性在晚年記憶力衰退得更快,其認知老化之間的差異相當於九年。
越來越多調查結構性性別歧視與健康之間關聯,這項研究是其中之一。結構性性別歧視與結構性種族主義一樣,不是指個人層面的事件,而是指源自社會政策和社會規範的資源和權力不平等。仇恨犯罪或誹謗是種族主義或性別歧視的個人歧視行為;不公平的貸款政策和在政府中的代表性不足是結構性的歧視。先前的研究發現,成年後遭受更大的結構性性別歧視,與「死亡率升高」、「慢性病風險增加」以及「女性難以取得或負擔得起醫療保健」有關。
這項首次研究「結構性性別歧視和認知健康」的新研究發現,在美國,與出生在結構性性別歧視較少的州的女性相比,出生在結構性性別歧視較嚴重的州的65歲以上女性記憶力下降速度更快。
研究也發現,結構性性別歧視與記憶力表現之間的關聯性在黑人女性中最高。對於黑人的女性來說,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的交叉影響可能會形成一種獨特的壓迫形式,這種壓迫對認知健康的影響比單純的性別歧視或種族主義更為顯著。
結構性性別歧視如何導致記憶力下降
目前,關於為什麼阿茲海默症對女性的影響比男性更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性別相關的生物差異上,例如荷爾蒙和基因。這項新研究表明,最重要且未被充分認識的風險因素之一可能是系統性性別歧視。
結構性性別歧視如何導致記憶力下降尚不清楚。
Justina
Avila-Rieger說:「我們所知道的是,結構性不平等透過為增進健康的機會和資源設置障礙,從而影響個人的健康結果,……最終,這些接觸會造成慢性身體健康狀況的差異,直接影響大腦健康、認知障礙的發生,並最終導致失智。」
研究負責人Justina
Avila-Rieger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可能是減輕女性阿茲海默症負擔的有效方法,」、「阿茲海默症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佔該病患者的三分之二的女性中。我們必須更好地了解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以及對此可以採取的措施。
該研究題為「美國黑人和白人女性和男性的早年結構性性別歧視和晚年記憶軌跡」,於12月18日在線發表於《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雜誌》上。研究對象為華盛頓高地-因伍德哥倫比亞老化計畫和健康與退休研究中21,000人的結構性性別歧視程度與記憶表現之間的關係。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12.18)、NIH(2024.12.18)
+ read more

2024-09-20
沒時間運動?2種運動模式做就對了!
現代人工作繁忙,由於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很多人無暇運動。然而缺乏身體活動是全球性問題,被認為是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指南建議每週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或75–150分鐘的高強度活動,這可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20–30%。該指南強調減少久坐行為的重要性,並指出任何強度的身體活動都會帶來顯著的健康益處。
近期,有兩項關於運動習慣的研究,或許可以提供忙碌的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只要15分鐘就能改變你的健康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只需要15分鐘並將運動遊戲化就能看到成效。
南澳大學研究人員推出遊戲化的工作場所健康計劃「15分鐘挑戰」。所謂的「15分鐘挑戰」是遊戲化的體育活動,鼓勵團隊協作、追蹤排名並顯示累積鍛鍊。透過友好的競爭來鼓勵和保持隊友的責任感,鼓勵參與者每天完成至少15分鐘的運動。
結果顯示有95%的參與者達到(36%)或超過(59%)身體活動指南。而參與者也回報了健身(14%)、精力(12%)、整體健康(8%)、睡眠品質(8%)和情緒(7.1%)的改善。
15分鐘的目標本質上是一個容易實現的起始,有助於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特別是對於那些久坐的人來說。
成為「週末戰士」與一週運動一樣有益於大腦健康
那麼,如果工作場域沒有運動的條件,又因生活壓力大,空閒時間變得很少。怎樣才能在一周內找到時間定期鍛練身體呢?
一項新研究指出,「週末戰士」—那些在週末進行大部分運動的人—可能會享受與每周定期運動的人相同的大腦健康和心理健康益處。
研究做了什麼
研究團隊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75,000多人的數據,並對參與者進行了平均8.4年的追蹤。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2歲。
參與者提供來自腕戴式穿戴裝置的數據,以追蹤他們在7天內的身體活動模式。然後他們被分成三組:
*
不活躍:未達建議的每週150分鐘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的人,約24,300人
*
經常活躍:符合準則且活動分散在一周內的人,約21,200人
*
「週末戰士」:透過在一到兩天內累積超過50%的活動來滿足準則的人(這不一定是周六和周日,而是一周中的任何一兩天),約30,000人
週末戰士收穫豐厚回報
結果顯示,與不運動的成年人相比,週末戰士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26%,中風的風險降低21%,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降低45%。與不運動組相比,他們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分別降低了40%和37%。週末勇士組的所有這些數據與那些經常活躍的人的結果相當。
對於65歲以下和65歲以上的年齡組來說,對抗憂鬱和焦慮的保護作用是一致的。然而,65歲以上族群罹患失智症、中風和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降低尤其明顯。這項發現反映了身體活動對老年人的顯著益處,因為老年人患這些疾病的風險較高。
此研究結果進一步佐證了先前此類的研究。支持無論您在一周中的哪幾天進行運動,即使這些不是連續的日子,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對大腦健康和整體健康有益。
依上述兩項研究總結,運動對健康的益處無庸置疑,重要的是要養成每周固定的運動習慣,不論是每天抽出15分鐘的時間運動,或是週末再密集加強鍛鍊。
台灣女人連線強烈地建議您,現在就開始,「做!」,就對了!
編譯來源:Science Daily(2024.08.20)、MDPI(2024.06.24)、The
Conversation(2024.08.22)、nature aging(2024.08.21)、
+ read more

2024-07-17
孤獨不僅有害心理健康,還會增加中風風...
研究顯示,長期孤獨會使中風的風險增加一半以上。
孤獨是指即使有他人環繞,人們仍感受孤單,而不是被社會孤立,這兩者是不同的。
感到孤獨的中年人在未來十年中,中風的可能性明顯更高。而那些經歷多年孤獨的人面臨的風險最大。
對於老年人來說,孤獨會使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50%,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或中風的風險增加30%。
哈佛大學陳氏公共衛生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作者Yenee
Soh博士表示,這顯示長期孤獨對公共衛生構成威脅,並建議對人們進行篩檢可以幫助識別處於危險中的人。
她補充,重複評估孤獨感可能有助於識別那些長期孤獨,因此具有較高中風風險的人,並應該根據人們的孤獨感提供幫助。
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孤獨是一個重大的全球健康威脅,將其對死亡的影響等同於每天吸15支菸。
雖然先前的研究已將孤獨感與心血管疾病的較高風險聯繫起來,但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第一個特別檢視孤獨時間長短與中風關聯的研究。
「如果我們不能從微觀和宏觀層面解決他們的孤獨感,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健康後果。」
如何面對與改善問題
英國年齡組織敦促新政府將其作為優先事項,但也表示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與老年人進行友好交談來「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導演Caroline
Abrahams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孤獨感讓我們許多人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它會削弱我們對生活壓力的適應能力,讓我們感到與世隔絕和被拋棄。進而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影響。情緒低落會使我們更難正確照顧我們的健康並管理健康狀況。這可能意味著,當我們擔心健康問題時,我們會覺得無處可去,從而推遲尋求幫助。」
「政府需要將預防和應對孤獨作為政策優先事項,並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幫助老年人避免孤獨或為已經經歷孤獨的人重新建立聯繫。」
「在英國年齡協會,我們呼籲下一屆政府帶頭制定一項更新的國家孤獨政策,該政策應由一位專職部長負責實施,並得到跨政府團隊的支持。」
研究怎麼做
他們利用2006年至2008年間對12,000多名50歲及以上美國人進行的問卷數據創建了孤獨感評分。
四年後,同樣的問題再次被問到留在研究中的8,936人。
如果參與者以前孤獨但不再感到孤獨,會被評為「持續低」、「緩解」;如果他們在一開始得分低而變高,則被評為「最近發病」;如果在兩個時間間隔內都感到孤獨,則被評為「持續高」。
在2018年的追蹤調查中,所有受訪的人中風總數為1,237例,而提供兩次評估的人中風次數降至601例。
在控制了社會孤立和憂鬱症狀等因素(與孤獨密切相關但又截然不同)後,研究人員發現,在研究開始時孤獨的人比那些不孤單的人,中風的風險高出25%。
根據eClinicalMedicine發表的研究結果,那些得分始終較高的人的風險最大,比得分始終較低的人高出56%。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06.25)、eClinicalMedicine(2024.06.2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