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活動
2004-12-19
[活動] 2004/12/19「台灣女人為健康而...
運動與健康的關係向來密不可分,近年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紛紛指出運動除了能預防/控制心臟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及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還能改善心境並控制情緒。
台灣女人連線一向關心婦女健康議題,為了鼓勵婦女多參與戶外活動,並喚起婦女對自身健康的重視,我們將組「台灣女人為健康而跑」隊伍,參加2004年12月19日(星期日)由安泰人壽所主辦之「ING台北國際馬拉松」活動。
我們除了邀請民進黨新科立委黃淑英及林淑芬委員外,現任台北市議員徐佳青在參與9公里路跑比賽之後,亦會加入我們的隊伍行列,一起為台灣女人健康而跑。
時間:2004年12月19日 上午7點
地點:北市政府前廣場
路徑:3KM-- 臺北市政府廣場(新仁愛路廣場/起點)→
仁愛路四段→ 敦化南路圓環(折返)→
臺北市政府前廣場(新仁愛路廣場/終點)
+ read more
2004-11-01
[活動] 2004 病人安全週
2004年11月7-15日-
國內首次大規模「病人安全週」開跑
由於婦女本身對自己身體的不熟悉、對屬於自己的就醫權利不清楚、以及醫生即權威的印象,加上大多數人並不經常就醫,因此除非是事態嚴重,否則對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愉快的經驗經常是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楣。然而,對於醫療品質焦慮與不安、醫用關係的不良、醫療體系缺乏多元的思考觀點與友善的環境,卻都是婦女就醫時的隱憂。
從衛生署2002年成立「病人安全委員會」,討論「病人安全」議題,到2003年的全國醫療改革系列會議,所有會議過程都缺乏民間團體的參與,更沒有性別的觀點。因此婦權會的黃淑英委員在行政院婦權會提出質疑,並獲得醫政處辦理「有民間聲音的病人安全論壇」作為回應。為了使論壇能真正反應民間的聲音,因此各不同屬性的民間團體(如:婦女、老人、身心障礙、原住民等)已於2004年,分別舉辦「病人安全論壇前驅會議」,瞭解各地醫療使用者的想法與意見。並將於2004年11月13日舉辦「病人安全論壇」。
台灣女人連線所負責主辦的「病人安全論壇-婦女前驅會議」,業已於2004年7-8月間在台北、宜蘭、台中與台南等四地舉辦了五場座談會,邀請不同地區的婦女團體共同協辦,並和各階層、不同族群的婦女一起討論及分享「自己」愉快/不愉快的就醫經驗。座談會主要的訴求是從女性生命經驗出發,透過召開座談會的方式,瞭解並收集女性對於病人安全的想法及經驗。
台灣女人連線已於10月底將座談會之結論報告提送衛生署,並將於11月13日上午9點藉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建國分部報告,希望藉由「病人安全論壇」的活動喚醒女性對自身權益的爭取、做個聰明的「醫療使用者」。
時間:2004年11月13日 上午9點
地點: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建國分部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231號地下一樓)
歡迎各界參加!
詳情請參考 病人安全週活動訊息
+ read more
2004-10-17
月經
你第一次聽到「月經」是甚麼時候?是誰告訴你的?用甚麼方式、甚麼語言描述的?在現代,科學趕走了過去的迷信與迷思,我們也了解到,月經是在身體沒有受孕的情況下必經的過程,以便讓子宮內膜重新生長,為下次周期做準備。月經的角色除了在生育過程中舉足輕重之外,更是女性平時的健康指標,而月經不規則就是身體對健康所發出的警訊。然而我們對月經是否真的了解且能完全擺脫過去的偏見?
你聽說過甚麼禁忌? 你相信嗎?
自古以來,女性的身體都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伴隨女人大半生的月經也一直充斥著迷信與禁忌,並且因為知識的缺乏被汙名化。有人拿經血治療癲癇,有人用經血驅除惡靈,更有人因經血遭受隔離。這一切都顯示出在父權社會下將女性身體視為骯髒及次於男性的觀點。
對於女性身體機能的研究與認識,其實是最近一百多年來才開始的。雖然研究是以男性意識為主導,且夾雜了許多的男性觀點及偏見,但畢竟也慢慢地累積起我們現在對於女性生殖系統的了解。
而當中又以月經最令人感到神秘與神奇。
月經骯髒嗎?
很多月經禁忌源於古老的坊間傳說。從前人們對女性月經之事了解不多,而且從前的生活條件、衛生及醫療情況都不如今日,例如以前的人沒有熱水沐浴,也沒有吹風機能吹乾頭髮,要是著涼就可能會發展成較嚴重的病症,所以才出現了一些對月經的禁忌及限制。
月經早從遠古母系社會轉變為父系社會時就被冠上不潔、污穢的價值觀。在經過歷史不同的時代背景用宗教、政治、甚至科學的包裝,根深蒂固地加值在我們的社會文化的思想體系中。過去人們因為不了解經血從何而來,認為流血總是不祥的。無知、對性的忌諱、加上將女性生理期理所當然地視為骯髒、污穢的東西,自然很容易對月經產生恐懼、負面感覺及許多禁忌。例如:月經來的時候不能到廟裡拜拜,甚至不能拿香。月經來的時候不能到工地,不然會引起意外;不能到山洞,不然會崩塌。月經來的時候摸刀子,刀子會鈍掉;摸火腿會酸掉。但從醫學觀點而言,經血是子宮內膜脫落的細胞,是體內乾淨的血液,並不是不潔的排泄物。
替月經寫日記—月經日誌
你知道月經日誌是什麼嗎?你有做月經日誌的習慣嗎?其實月經除了生育的角色之外,更是平時的健康指標,而月經不規則就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例如:經常熬夜或不當減肥時,可能會擾亂經期,嚴重的話甚至會停經;此外,甲狀腺功能異常也會使月經失調。
而月經日誌就是將每個月月經來的第一天記錄下來。此外,來多久、量是否正常也都可以稍微做個紀錄。月經日誌非常重要,因為記錄並觀察自己每次月經來的日期與情況,除了能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之外,有必要時才能給醫生更完整的資訊!上過婦產科的女性一定知道,婦科醫生問的第一句話通常都是:「妳上次月經來是什麼時候?」
月經的形成
月經開始的第一個體內訊號是從腦部中間的下視丘開始。然而影響腦部下視丘成熟的因素很複雜,遺傳及環境因素都有可能影響。下視丘會釋放一種性促進荷爾蒙稱為「促性腺釋放激素」(GnRH),並傳遞到腦部下方的腦下垂體
(將舌頭盡量往後向上頂,舌頭碰到的地方上端就是腦下垂體)。
當GnRH到達腦下垂體,會刺激腦下垂體分泌出濾泡生長激素(FSH),這個激素會促使卵子周圍的細胞,也就是濾泡,開始生長並分泌雌激素。當雌激素隨著血液到達子宮,就會刺激子宮內膜生長。藉由這個動作,形成一個適合胚胎生長的環境。
腦下垂體除了會分泌FSH之外,
在月經週期的中間(約十四天左右)腦下垂體也會受到雌激素的刺激生成黃體化激素(LH)。LH會使濾泡裂開,釋放卵子(排卵)。排卵之後,卵巢除了分泌原本的雌激素之外,也開始分泌黃體素。黃體素會使子宮內膜細胞停止生長,然後開始分泌養分,一切準備就緒來幫助受精卵著床。
如果沒有受孕,卵巢就會停止分泌雌激素與黃體素,沒有了這兩種荷爾蒙,子宮內膜細胞就會以月經來潮的方式流出體外,然後整個週期又重新開始。
大腦下視丘
↓ 釋放
GnRH(促性腺釋放激素)
↓ 傳遞到
腦下垂體
↓分泌↓
FSH LH
↓ 刺激 ↓
卵巢
↓ 分泌 ↓
雌激素 ↓
促使↓ 黃體素
子宮內膜增生 ↓促使
↓ 分化子宮內膜
受精↓ ↓沒有受精
懷孕 月經
我的月經正常嗎?
一般來說,第一次月經來潮(初經)的年齡約在9-17歲之間。月經初期會比較不規則,但會慢慢穩定。大部分女性的月經週期(從月經來的第一天,到下次月經來之間),約是21-35天。雖然我們習慣說是28天(剛好也是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但並非必定如此。月經週期會隨年紀而改變,女性進入40歲之後,週期會越來越長。月經來潮通常持續3-7天。大部分女性每月約流失35-40cc的血液
(約半瓶養樂多),經血量若多於80cc則會造成貧血。
在女性身體內的,是一個很巧妙的平衡系統。這個平衡狀態如果受到干擾,例如壓力過大、體重改變,或使用藥物時,就可能會出現異常出血的情形。此外,子宮內膜中如果有不正常的細胞生長,例如息肉增生,或癌症,也都有可能造成不規律的出血。
經痛怎麼辦?
經痛一直是許多女性的苦惱。約有半數的女性會經驗某種程度的月經疼痛,更有10%的成年女性會因經痛而無法正常活動。經痛的情形通常是覺得下腹部有劇烈的絞痛感,有些人在背部或大腿以下也會覺得疼痛。疼痛得很厲害時會覺得虛弱,甚至要昏倒的感覺。經痛有時也會伴隨著噁心、嘔吐、拉肚子、冒冷汗等症狀。這種伴隨著月經而來的疼痛深深困擾著許多女性,而且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發生。
經痛主要是因為子宮內膜細胞在月經前黃體素分泌減少,因此釋出的前列腺素所造成。前列腺素會使子宮收縮,因而產生疼痛感。大部分的女性在月經來時都會有子宮收縮的情形,而有經痛的女性就是因為前列腺素比沒經痛的人多、子宮收縮地更厲害些。
當然也有其他的因素會造成經痛,例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腺瘤、或子宮內避孕器所引起。因此如果疼痛得太嚴重,最好做詳細檢查以確定不是其他原因所引起。
假如確定沒有造成經痛的原因,適量的止痛藥在經痛加劇前服用,是可以減輕不舒適感的一種選擇。
更年期停經
更年期是女性自然生命發展的一個階段,就像青春期一樣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更年期的年齡約在40-50歲左右,體內荷爾蒙慢慢遞減到月經停止。從初經到更年期這三、四十年,女性體內的荷爾蒙是為生育作準備,而更年期荷爾蒙漸減則是在解除婦女生育之勞,但還是會有足夠的荷爾蒙來維持生理的運作。更年期的婦女不是如醫療觀點所謂的卵巢衰竭,喪失生育能力,並造成荷爾蒙缺乏的疾病,而是因為婦女完成生育的使命,為了節約能量,結束卵巢的功能,減少荷爾蒙的分泌,月經漸漸停止來潮。此時出現的一些現象,雖引起不適,卻也是提醒我們注意身體的改變,以適應新的生命週期。將更年期視為缺乏荷爾蒙的疾病,這是對更年期的誤解與扭曲。
+ read more
2004-10-17
避孕
性對於人類而言,已不再單純地只是為了繁衍後代而已了。人類為了能夠享受性愛又不受懷孕之勞,在避孕方式上將想像力與創造力都發揮到了極致。例如在西元前1850年,埃及人會利用鱷魚的糞便作成子宮套來使用,以為這樣可以避孕;6世紀的醫學文獻更是記載了把貓的肝臟裝進管子內,然後綁在左腳上的避孕方式;中世紀時更有人認為,婦女只要把青蛙的嘴撐開,朝裡面吐三口口水可以避孕。其實避孕的錯誤觀念到醫學進步的今天一直都存在著,例如台灣有些人以為喝可樂可以殺精,英國的青少年謠傳女性在性行為之後倒立個幾分鐘就不會懷孕。
關於性這件事,我們總是有許多的幻想,但是在學校老師對於性行為總抱持著不聞不問、不敢正視的情況之下,大家只好自食其力從電視媒體、網路及A片中獲取「新知」,校園同儕間代代相傳的避孕迷思更是讓許多人到老都不清楚到底自己所知的避孕知識到底正不正確。性交中斷、體外射精、快速沖水等等似是而非的錯誤避孕法到現在仍然大行其道。
其實避孕的方式有許多種,大致上分成兩大類:阻絕精子與卵子的結合,以及抑制女性排卵。我們比較常見的有:
一、保險套
保險套是所有避孕方式中副作用最少的,在全程正確使用之下,避孕率可高達9成以上;同時,保險套也是所有避孕方式中唯一可同時「避病」的。
* 正確的使用方式
1. 購買時—請注意保險套是否獲得合格認證?是否過期或有無破損?
2. 打開時—要注意有無破洞顧慮?
3. 取用時—先將前端凸型袋,輕輕擠壓,將空氣排出。
4. 使用時—將保險套放在男性生殖器前端,緩緩往下推到底。注意!保險套在開始性交前就要戴上,不可以在中途甚至射精前才戴上!
5. 結束時—務必握住保險套的開口,並扶住陰莖小心抽離女性的陰道口。注意!在射精之後要「馬上」抽離女性陰道口!
* 注意事項
1. 千萬別為了省事或摳門,而在相同或不同過程中重複使用同一只保險套!
2. 千萬別把保險套「保存」在牛仔褲後面口袋的皮夾裡!很多男生為了便於攜帶而將保險套放在皮夾裡,並且把皮夾插在牛仔褲後面的口袋,其實放在皮夾裡擠壓、磨損,可能把外包裝甚至保險套給弄破,而褲子口袋裡高溫高濕的環境,同樣不利於保存!
3. 不要在使用前拉扯保險套,這種多此一舉的動作可能傷害原先完美無缺的保險套!
有人認為口交不需要戴保險套,這是錯誤的想法。由於女性的月經、陰道分泌物及男性的精液、分泌物都可能含有愛滋病病毒。如果此時,口腔內有傷口或喉嚨發炎,你就有可能感染愛滋病,所以,妳自己應該隨時準備保險套。
想看文圖並茂的使用方式,也可以參考台北市女權會的「魔女恰恰」。
二、避孕藥
避孕藥是一種長期週期性的服用低量荷爾蒙,主要的成分為合成的雌激素與黃體素。透過這些荷爾蒙的影響使大腦誤以為身體已經懷孕,於是停止排卵。
* 使用方式
由於市面上的避孕藥有許多種,因此正確的使用方式要在醫生開藥給妳時問清楚才行。有些人會自己到藥房購買,但是要注意的是,雖然避孕藥的成分大同小異,但每個人的體質畢竟是都不一樣的,因此還是要先和醫生商量之後再做決定才好。
在剛開始服用避孕藥的時候,由於身體內突然出現額外荷爾蒙的關係,可能會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狀,如頭暈、嘔吐、乳房脹痛、脾氣暴躁、心情焦慮等,這些症狀通常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消失
。另外有些女性會在剛剛開始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前幾個月,出現少量的點狀出血,一般在持續正常使用之後此出血會自行消失,若還是覺得不舒服,最好跟醫生討論能否繼續服用,或者換另一種避孕藥。
* 副作用
一般來說,避孕藥的副作用有:頭痛、頭暈、月經過多或不規則、噁心、嘔吐、水腫、子宮頸粘液增加、子宮頸肥大、食慾增加、體重增加、皮膚癢、青春痘、疲倦、沮喪、潮紅、感覺虛弱、乳房脹痛、念珠菌感染增加等。長期服用避孕藥,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一些影響,如高血壓、血栓症或中風。另外,若妳年齡在35歲以上、且有吸煙的習慣也必須小心中風及心肌梗塞的機會會增加許多。
* 注意事項
避孕藥並不是一開始吃就可以達到避孕效果,所以假如剛剛開始使用避孕藥的前半個月,建議同時還是加上保險套使用,以免避孕失敗。通常避孕藥需要每天定時服用才能達到避孕的效果,如果妳連續忘記吃藥,請把說明書拿出來看看是否有補救的方式,否則可能無法有效避孕。此外,妳生病看醫生時也要跟醫生說妳有在服用避孕藥,因為避孕藥和其它一些藥物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因而導致避孕失敗!
目前避孕藥有各種不同的劑量,一般來說,較低的劑量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會較低,但是可能會合併有暫時的陰道點狀出血。月經週期不規律而又有避孕需求者,可以考慮跟醫師討論之後選擇適合的避孕藥物,以減少意外懷孕。
三、子宮內避孕器
子宮內避孕器簡稱IUD,就是在子宮內裝置物品,以達到避孕的目的。子宮內避孕器主要是透過干擾精蟲游動,減少受精的機會,以及使子宮內膜產生異物感,呈現類似發炎反應,讓受精卵無法著床。基本上只要確定沒有懷孕,任何時候都可以裝置。但通常裝置的時間是月經結束後一週內到婦產科請求醫生的協助。子宮內避孕器可以在裝置後馬上達到避孕的效果。某一些子宮內避孕器還含有少量的荷爾蒙,可以同時治療月經過多。
在裝置子宮內避孕器時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詳細探測子宮的位置、方向及深度,因為如果不注意,避孕器可能會不小心穿破子宮壁而進入腹腔,造成所謂的「子宮穿孔」。子宮穿孔可能引起炎症、腹腔內出血,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因此應即早求醫診治。
子宮內避孕器的避孕效果還不錯,使用第一年可達97%。但是懷疑有懷孕的婦女,或是懷疑罹患癌症或子宮腫瘤的婦女不宜使用。此外,骨盆腔器官、子宮頸或陰道發炎,原因不明的陰道或子宮出血,或是月經量過多或經痛厲害的婦女也不適合裝置子宮內避孕器。一般來說並不建議未生產過的女性裝置子宮內避孕器,以免沾黏影響日後的懷孕。多重性伴侶者也不建議使用子宮內避孕器。
* 副作用
有些人在裝置後兩星期間,可能有輕微的點狀出血、感到輕微的下腹部疼痛或腰酸。有些人在裝置後前兩次的月經流量會增加、來潮日數延長,也有可能提前或延遲月經來潮。如果裝置三個月後這些現象還很嚴重的話,應該請幫妳裝置的醫師檢查看看!
此外如果有下列狀況發生,也應立即找醫師診察:
(1)骨盆腔疼痛,或發生性行為時感覺疼痛。
(2)不正常的陰道出血或分泌物有異味。
(3)月經沒來或有懷孕的跡象。
(4)發燒或發冷合併下腹疼痛。
* 特別注意
許多婦女誤以為裝了避孕器就終身避孕,其實是非常嚴重、並且危險的錯誤!由於每家避孕器的材質不同,使用期限也都不一樣,所以在裝置時要問清楚多久要回去讓醫生拿出來並做檢查,以免與子宮產生粘黏!
使用子宮內避孕器的婦女,應該至少每年檢查一次是否移位,若有月經異常時也應該盡速找醫師診治,因為如果避孕器移位或者脫落,可能失去避孕效果。避孕器雖然方便,但是假如自己或者伴侶有多重性伴侶,會增加骨盆腔發炎的風險,建議還是要要求伴侶使用保險套,以減少感染風險。
四、避孕貼片
避孕貼片是透過皮膚釋放荷爾蒙到體內,使用方式是每個月連續貼三週,每週更換一次貼片,第四週停用一週,再依此方式循環。
* 副作用及注意事項
因為劑量的關係,使用貼片比使用避孕藥更容易產生副作用,例如,出血、乳房不適、經痛、噁心和嘔吐等等,也因此使用貼片的女性最後放棄避孕的可能性也較高。此外,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於2008年1月也要求在避孕貼片的包裝上加註警告標示,讓使用者瞭解,使用避孕貼片形成血栓的風險比使用避孕藥丸還要高。建議有血管栓塞病史以及抽菸女性避免使用避孕貼片,選擇其他的避孕措施。另外,台灣因為氣候潮濕悶熱,貼片可能因為流汗而脫落,應特別注意,假如有脫落的情形,則應立即更換新的貼片。
不可靠的避孕方式:
一、計算安全期
女性的排卵期通常是最容易受孕的時候,一般來說是,排卵的時間下
是一次月經來之前的第十四天左右。而所謂安全期則是指避開排卵期,比較不容易懷孕的那一段時間,依每人週期的長短大約是預估的排卵日前後算起來一星期左右。考慮使用安全期來避孕的女性必須有兩個條件:
一、至少要有連續八個月以上的月經週期紀錄(月經日誌)
二、由於計算方式並不是從這一次月經來推算,所以妳要能準確的預測下一次月經的時間,且非常確定月經週期不會因環境或壓力的影響而改變。
安全期是非常不安全的避孕方法,許多意外懷孕都是在用安全期避孕之下發生。如果真的要避孕,不建議使用計算安全期的方法,最好還是使用保險套,避孕又避病。
二、基礎體溫
基礎體溫就是在「每天」剛睡醒眼睛一睜開、最好是起身前就馬上測量體溫,並持續記錄下來,所以在睡前要先把專門設計的基礎體溫計放在枕邊、或可隨手拿的地方。基礎體溫法跟計算安全期的道理一樣,都是為了要避開容易受孕的排卵期。
女性月經週期的第一天是從月經來潮的第一天算起,而週期的長短則會因人而異,我們常以28天作為月經週期,但事實上只有10%左右的女性真是如此。
從周期的第一天起到排卵前稱為「濾泡期」,排卵後則是「黃體期」;濾泡期的長短不一定,但是黃體期大約為14天上下兩天。在排卵的次日,也就是進入黃體期時,體溫會上升攝氏0.6度左右,並持續12-16天的高溫。如果沒有懷孕,黃體素停止分泌,於是體溫下降回到基本線,然後月經來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經來潮 濾泡期
排卵期
黃體期 月經來潮
若是已經懷孕,則會繼續分泌黃體素,體溫持續高溫。
* 基礎體溫的應用
基礎體溫之所以不可靠,是因為我們無法在自然的狀態之下知道自己何時排卵,因為我們的月經週期很容易受到壓力、環境、甚至飲食的影響而改變。所以不管是在濾泡期或是黃體期都可能會碰到最容易懷孕的排卵期!尤其是當體溫上升時,卵子早已排出,那時避孕已經太遲了,加上精子在體內可存活三天以上,所以在體溫上升前的3-7天如果有性行為,還是會有懷孕的可能!
如果要量測基礎體溫,一定要使用專門量基礎體溫的溫度計,並且要在每天固定的時間起床量體溫。然而,起床後的活動、藥品或者身體狀況都會影響體溫,因此基礎體溫並不適合做為例行的避孕方式。建議不想懷孕的女性,最好還是使用可以避孕又避病的保險套。
+ read more
2004-10-17
什麼是拉梅茲方法
提起拉梅茲方法(lamaze),很多人的腦海一定會浮現一個孕婦和他的配偶在練習呼吸法的畫面。在多數人的認知中,拉梅茲就是一種生產的呼吸法。事實上,此方法最初是由法國產科醫師Dr.
Fernand
Lamaze所提出的生產心理預防準備方法,在1960年拉梅茲組織剛建立時,以正確的呼吸法幫助產婦減輕分娩疼痛的確是它們主要的任務。然而到了今日,拉梅茲已經演變成一個推行自然產(normal
birth)理念的組織,透過教育與宣導的方式,讓女性能夠認識自然分娩的方式,並減少生產過渡醫療化的現象。
拉梅茲的六項生產理念
提起分娩的過程,有生育經驗的女性在回憶起當時的過程,幾乎都覺得分娩的疼痛是痛徹心扉;而對於沒有經驗的人來說,腦海中大概都是電視戲劇中產婦在分娩過程中那聲嘶力竭的模樣。為了降低生產的負面經驗,拉梅茲提倡自然分娩的六項理念,就是希望能讓每一個產婦都能夠自信地選擇自然產,主要內容如下:
1. 產程應是自行開始的(LABOR BEGINS ON ITS OWN)
當胎兒已經發育成熟並且能夠脫離母體時,他會釋放出一種微量的激素,這種激素向母體發出訊號,母體在接到訊號後,就會分泌產程激素(maternal
hormone),開始分娩的過程。相較於人體自行開始分娩的機制,一般的產科,醫護人員為了提高分娩效率,以利提前規劃工作時間表,許多的產程都是以引產的方式開始。引產就是透過靜脈點滴注射催產素,或是使用催熟藥物,讓子宮頸變軟,幫助產程提早開始。
一般來說,只有下列四種狀況產生時才有引產的必要:
(1) 當羊水已經破了,而分娩卻還未開始時。
(2) 當母親妊娠已經超過42週時。
(3) 當母親高血壓時。
(4) 當母親有其他的健康問題,例如:糖尿病與肺部疾病。
2. 在產程中可以自由活動(FREEDOM OF MOVEMENT THROUGHOUT
LABOR)
在產程中適度的自由活動,有助於產婦轉移注意力,鬆弛緊張的肌肉。根據2003年美國護理研究期刊(Nurse
Research)指出,生產時採取仰臥式(supine
position)的婦女都會有嚴重的背痛。在目前的生產過程中,產婦無法自由移動的主要原因,就是必須與”一大堆醫療儀器”綁在一起。
3. 持續的產程支持(CONTINUOUS LABOR SUPPORT)
在分娩過程中,雖然產婦的周遭可能都有醫生、護士、助產士在一旁協助,但是由於這些醫護人員有其他的任務在身,因此可能很難給予產婦持續性的情緒支持,這時候親友或專業陪產員(doula)的陪伴與協助,都能適度減低產婦的緊張感。專業陪產員的陪伴與親友陪伴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她們經驗豐富,不會被一些分娩過程中的狀況驚嚇到,因此,可以持續地為產婦與其家屬提供有效的支持。
美國相關研究單位(Cochrane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Group)進行的實証研究中指出,在產程中有持續性支持的產婦比起沒有持續性支持的產婦,發生下列狀況的比率較低,包括:剖腹產、使用吸盤與產鉗、局部失去痛覺、對生產經驗不滿意或有負面評價。在這個研究中也發現,當持續性支持是由醫療體系以外的人所提供時,效果會更好。
4. 適當地限制醫療介入(NO ROUTINE INTERVENTIONS)
在分娩時常見的醫療介入包括了,(1)禁止飲食與飲水、(2)常規的靜脈注射、
(3)持續的胎心音監測、
(4)加速產程---人工破膜與催產、(5)硬脊膜麻醉..等。但是支持自然生產觀點者認為,除非是高風險產婦,否則應該儘量在產程中避免常規性的醫療介入。
5. 仰臥姿勢以外的其他姿勢(NON-SUPINE POSITIONS FOR BIRTH)
在我們的文化中,想到生產時,第一個聯想到的畫面多半是產婦仰臥躺在產檯上完成整個過程。美國相關研究單位(Cochrane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Group)進行的實証研究中卻指出,在產程中產婦採取直立式與側臥式的姿勢比採取傳統的仰臥式有更多優點,包括:縮短第二產程的時間、稍微減少輔助性醫療行為的介入、降低不正常的胎心率、避免子宮的重量壓在主要的血管上,以防止產婦有較低的血壓以及輸送給胎兒的血液減少的現象..等。
不過,採直立式與側臥式也比仰臥式有較高的機率產生下列狀況,包括:採直立式時會略微增加會陰的二度撕裂傷、預計的失血量可能會較多。
6.
提高產後母親、嬰兒不分離及不限制母乳哺育的機會(NO
SEPARATION OF MOTHER AND BABY AFTER BIRTH WITH UNLIMITED OPPORTUNITY
FOR BREASTFEEDING)
產婦在分娩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催產素不僅幫助子宮收縮,也幫助產後提升乳房的溫度並增加母親平靜的感覺。與新生兒的接觸也會促使母親分泌更多幫助身體鎮定的激素---腦內啡(endorphins)。此外,新生兒透過與母親的肌膚接觸,可以暴露在有正常菌落的環境中,可以降低新生兒生病的機率。
+ read more
2004-10-17
乳癌
你是乳癌的高危險群嗎?
乳癌盛行率:
在台灣,女性發生乳癌的年齡層大多分佈於40歲至54歲之間,並在45-49歲左右達到高峰。女性乳癌的發生率年年上升,粗發生率從1998年每十萬人之35.84到2008年每十萬人之71.3,短短十年間增幅高達98.9%;粗死亡率則從1998年的9.36到2008年的14.55,增加55.5%。
乳癌高危險因子:
1.
初、停經年齡:初經在11歲前、停經在55歲後的婦女得到乳癌的風險較大。
2.
生育數及第一次足月懷孕年齡:一位19歲已懷第一胎之女子,得乳癌的機率是一位未生育女子的50%;而第一次足月懷孕年齡在30~40歲的女子其罹患乳癌的機率等於未生育女子。2002年的一份關於荷爾蒙與乳癌關聯的研究顯示,每一次生產可減少乳癌風險約7%。許多人認為女性人工流產會增加乳癌的機率,但2003年3月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發表研討報告指出,有利的證據顯示人工流產不會增加乳癌的風險。2004年3月英國一項全球性的調查更加強了這項訊息。而2008年美國已有相關大型研究顯示人工流產並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3. 外來荷爾蒙: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WHO
IARC)已於2007年將口服避孕藥列為致癌等級第一級,更於2011年再次証實口服避孕藥會引起乳癌的發生。而2010年10月份一份研究發現更年期女性使用複合式荷爾蒙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
4.
遺傳:大約5~7%的乳癌病患,被發現其二等親內如祖母、母親、姨媽、姐妹等有乳癌病史。
5.
良性腫瘤:少數的良性乳房腫瘤會有不正常的細胞增生,亦會使乳癌發生的相對危險性提高,仍須特別注意。
6.
放射性治療:女性30歲前胸部有過放射性治療得乳癌的風險增加。
7.
飲食及生活方式:食物中動物性脂肪攝取量、或酒精攝取量越多,乳癌發生的相對危險越高,尤其是30歲以前的女性。且2011年有兩項美國研究指出,過胖與吸煙會使女性在停經後罹患乳癌之風險提高。雖然研究亦指出常吸二手煙也會增加罹癌風險,但仍須有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如何發現乳癌?
檢查乳癌的方法有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攝影、MRI掃瞄、細針抽吸細胞學、醫師理學檢查及自我檢查等。目前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攝影是最常用的方法,MRI掃瞄的精確度較高,但費用昂貴。目前在台灣,自2009年11月起,衛生署已開始提供45-69歲婦女,以及40-44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
什麼是乳房X光攝影
以X光照射乳房偵察其不正常的組織,如微小的鈣化顆粒或覺查不出的腫瘤。根據2004年英國百萬婦女研究分析顯示,對於在使用荷爾蒙療法、乳房緊密、纖瘦(BMI值小於25)的女性,X光乳房攝影的效果比較不佳。乳房X光攝影可以用來診斷或篩檢。診斷的意思是,當你有症狀時,以X光檢查是否有腫瘤;篩檢的意思是,在還沒有症狀出現之前,以X光檢測是否有腫瘤。而2010年10月份一份研究發現更年期女性使用複合式荷爾蒙會影響乳房攝影檢查的偵測。
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爭議
關於乳房X光攝影篩檢是否能夠降低乳癌死亡率,以及可能造成過度診斷的爭議,近年來不斷的被積極討論。
一、篩檢可降低死亡率的爭議
2001年以前有關乳房X光攝影篩檢效益的隨機前瞻性研究被陸續發表。有些研究顯示,接受乳房X光篩檢的女性和沒有接受篩檢的女性,其得乳癌的死亡率是一樣的,而有五個研究則指出,乳癌攝影篩檢可減少30%乳癌的死亡率。2001年10月丹麥科學家將這五個研究重新作了系統性的分析後指出,過去對於乳房X光攝影篩檢可以減少乳癌的死亡率的研究,事實上是缺乏證據的。因此,丹麥政府立即停止對女性進行乳癌篩檢的政策。
二、篩檢所造成的過度診斷
2006年10月亦有研究發現,接受乳房攝影的女性,其乳癌死亡率比未接受攝影的女性低15%,但是壞消息是有30%的機率,女性有可能因為乳房攝影被過度診斷。2010年更有研究分析了英國和瑞典因乳癌而死亡以及乳房攝影檢查的數據後指出,每2.5位篩檢出陽性反應的女性中,就有一位是被過度診斷。
過去已經有不少研究指出乳房攝影檢查的兩難,特別是針對「腫瘤篩檢」與「過度診斷」孰輕孰重的爭議。在美國,關於婦女是否該提早至40歲進行乳房攝影檢查的爭議已討論多時,2009年美國FDA反對40-49歲婦女進行例行的乳房攝影檢查時,也曾引起爭議。2010年美國放射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the Radiology)和乳房攝影醫學會(Society of
Breast
Imaging)公布了聯合治療指引,這份指引建議女性從40歲就開始進行乳房攝影檢查,高風險的女性則應從30歲開始,但是最早不應提前至25歲前。然在台灣,這個議題尚未有應有的質疑及討論。
三、假陽性導致過度焦慮
2011年一份荷蘭的研究發現,篩檢會有假陽性的結果,讓女性承受不必要的焦慮、切片或治療,影響婦女生活品質。除此之外,有專家認為乳房X光攝影也可能有目前不為人所知的健康危害。因此,在做乳房X光攝影篩檢效益的研究時,應將所有死因列入考量,如此才能看出X光攝影是否會導致其他病因的死亡。且婦女在決定做乳房攝影檢查前,應該要獲得充分、平衡的資訊,包括檢查的益處與風險;醫護人員或衛生單位不應該只將宣導的焦點放在檢查的益處上,而完全忽略了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什麼是乳房超音波攝影
以超音波探針掃瞄乳房以偵測異常的組織,通常用來區分實心的腫瘤(solid
tumor)或充滿液體的囊腫(cystics),但沒有辦法探測出癌症早期較小的微鈣化顆粒。當乳房X光攝影顯示有異樣時,乳房超音波可以掃瞄異狀部位以協助診斷。
在台灣,專家們認為乳房X光攝影檢查較適合豐滿、年長的婦女,而台灣婦女的乳房較小或較緻密,且得乳癌的年紀較輕,用乳房超音波比較適合。但不似乳房X光攝影是一張照片,乳房超音波是一段活動的錄影帶,在掃瞄技術及解讀上需要純熟的技術及經驗,而且,它無法偵察到微鈣化顆粒,較不適合作為篩檢的工具。
什麼是乳房自我檢查(BREAST SELF
EXAMINATION,簡稱BSE)?
以手觸摸乳房檢查是否有腫塊,是為乳房理學檢查(PALPATION),而由婦女自行進行之則為乳房自我檢查。目前,沒有雙盲隨機試驗證明乳房自我檢查可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降低死亡率」的目的,此外,許多研究顯示,乳房自我檢查偵查出許多的良性腫塊,增加病患的焦慮、就醫次數及不必要的切片,美國FDA亦於2009年表示反對全國性的乳房自我檢查計畫,因此,我們認為目前政府不宜對於任何年齡層的女性,做「全人口性」的乳房自我檢查計畫。但對於自我健康自覺照顧的乳房自我檢查,則建議視個人的認知或需求而定。
+ read more
2004-10-17
心臟血管疾病
2016/7/19 更新
被忽略的殺手
當多數女人活在罹患乳癌、子宮頸癌等婦癌的擔憂時,許多女人不知道他們更可能死於中風或心臟病。
長久以來,心/血管健康一直被視為男性的疾病。事實上,女性不是比較不會罹患心/血管疾病,而是平均比男性晚十年發生。而且心/血管疾病是台灣女性癌症以外的主要殺手,每年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是婦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卵巢癌)的3-4倍(2014年衛福部統計指出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12,670人,死於婦癌3,259人)。2009-2014年五年內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近20%,因此,女性應該重視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根據研究指出,男女在的心臟血管在疾病上不論是發生的年齡、風險因子的評估、症狀、診斷或治療上有其差異性。而這樣的差異,很可能導致女性的診斷困難、延誤就醫、短期存活率低。在台灣,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仍是以男性為主,不但沒有專業人士進行性別差異的研究,大多數醫師亦缺乏性別差異敏感度。因此,女性的心臟血管問題是否受到忽略或不宜的處置,這是我們必須努力去瞭解並改變的。
風險因子男女大不同!
除了生裡/結構,女性也因生命經驗的不同,如避孕、懷孕、更年期、及以其居多的疾病等,讓她們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和男性不同。
* 避孕:
目前口服避孕藥除了用於避孕外,也常被用作調整女性經期、舒緩經痛及經前症候群等。當越來越多女性使用口服避孕藥,女性必須知道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可能導致深層靜脈血栓[1]、高血壓、血脂異常及動脈硬化等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若女性為菸癮者,使用口服避孕藥更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20%[2]。
* 懷孕:
女性因為懷孕而有患妊娠高血壓的風險,而有妊娠高血壓的女性未來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是血壓正常孕婦的2倍。
* 更年期:
女性由於具有雌激素保持動脈血管內壁的彈性,因此女性在進入更年期前心/血管疾病風險平均比男性低,這也是為何女性心/血管疾病平均比男性晚十年發生[3]。然而,進入更年期以後,隨著雌激素濃度下降,女性血管硬化使血壓上升;並且由於更年期以後糖尿病風險增加,女性若罹患了糖尿病,其心/血管疾病風險是男性糖尿病患者的4-5倍[4]
* 以女性患者居多的疾病:
—
乳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由於心臟位於治療部位之後方,因此容易增加心臟病風險,如:動脈硬化、心包膜疾病及心衰竭等[5],並且化學藥物治療如曲妥朱單抗(trastuzumab)也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因此患者需要定期請醫師追蹤心臟的健康狀況。
—
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的主要死因多是心/血管疾病[6],且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罹患心臟疾病與心臟衰竭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7]。而這些疾病女性患者佔80-90%。
* 膽固醇:
總量膽固醇高於200mg/dl被視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其中,LDL膽固醇(壞膽固醇)越多越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HDL(好膽固醇)越多越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然而,以膽固醇作為預測心/血管疾病的指標,在性別上,有其差異性。多項研究顯示,女性的總膽固醇本來就比男性高,女性的總量膽固醇大於270mg/dl得心臟病的機率與男性的總量膽固醇200mg/dl是相似的;另外,專家也指出HDL(好膽固醇)是女性心臟病較好的預測因子[8],而膽固醇總量及LDL(壞膽固醇)則是預測男性心臟病較好的預測因子。
* 過重:
對女性而言,胖的部位比胖的量更重要。研究顯示:「蘋果形」(胖在腰圍)的女性比「梨子形」(胖在大腿或臀部)的女性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也有研究發現,用腰臀比例(waist-and-hip
ratio)來預測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其實比身高體重比例的BMI值多了3倍的準確度。腰臀比例是把腰圍除以臀圍,通常女性標準是低於85,不管你的身體其他部位有多瘦,如果你的腰臀比例越大,得心臟病的風險就會越高。
*
由於卵巢即使在女性停經之後,對於女性的骨骼及心臟的好處仍不容忽視,摘除卵巢可能會影響心臟。
臨床表現男女大不同!
男女因生理/結構的差異影響,其臨床的表現,如:症狀、診斷、用藥也不同。
* 女性有「非典型症狀」!
一般來說,心臟病會出現的「典型」症狀就是呼吸急促、盜汗、手臂疼痛或是胸口疼痛且有壓迫感。許多研究發現女性患者常出現和男性不一樣的症:例如,女性較常經歷呼吸急促,男性較常有盜汗的症狀;女性比較不會經歷劇烈的胸痛,因此,即使是輕微的胸痛也不容忽視。此外,女性較少出現手臂疼痛和胸痛的症狀,而較常出現「非典型」的症狀,例如,消化不良、視力改變、背部疼痛、牙痛、下顎痛、頭痛、不尋常的疲倦感、血壓降低、作嘔、暈眩等[9]。
* 女性診斷偽陽性較高!
跑步機測試(TreadmillTests,運動心電圖)是用來檢測心臟病的方法之一,目前判讀心電圖缺乏具性別差異的標準,但是由於女性體能所能發揮的最強程度相較於男性較低且女性血管較小,常影響檢測的敏感度與精準度,因此,跑步機測試用在男性身上的準確度較高,男性檢測結果為假陽性的機率(檢測出有冠狀動脈心臟病,但實際上沒有)只有20-30%;但是,更年期或停經婦女使用此種方法,則會出現高達40%-60%的假陽性[10]。
有研究指出,跑步機測試方式會有性別差異,可能和女性的荷爾蒙有關,例如,月經週期、服用避孕藥與否等;也有可能因為雌激素而影響心肌細胞的作用[11]。
* 女性用藥效果較男性差!
阿斯匹靈已被證實可幫助男性預防心臟病,但不能預防中風;對65歲以下女性可以預防中風,卻不能預防心臟病[12]。史達汀類藥物(Statins)是用來降低膽固醇的藥物,但是該類藥物可能增加中老年女性罹患糖尿病的風險[13]。毛地黃製劑(Digitalis)用來治療心臟衰竭及心律不整,但是女性服藥後,血中濃度較男性高,因此藥物副作用也較嚴重[14]
存活率男女不同!
以5年的存活率而言,男性比女性高出許多。可能原因為:
* 女性覺得自己不會得心臟病,而延誤就醫。
*
醫師和病患都缺乏性別敏感度,忽略了女性心臟疾病的症狀,而延誤病情。
*
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年齡比男性約晚十年,因此,伴隨有其他疾病的比例相對也較高。
*
罹患心臟疾病的女性在醫院較無法得到積極的治療。
女性心/血管預防保健ABC:
有鑑於心/血管健康具性別差異,美國心臟協會(AHA)於2007[15]、2011[16]年發佈了女性心/血管保健指引,以下為其摘要:
* 心/血管保健是所有女性的當務之急。
* 避免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HRT):
單獨服用雌激素(Premarin)會增加中風與靜脈栓塞的危險,使用複合式荷爾蒙補充療法會產生靜脈血管栓塞的風險,而血栓塞則容易引發心臟病、中風等問題。根據美國女性健康促進計畫(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的報告,年紀越高以及體重過重的婦女要特別注意服用HRT所帶來的風險。60-69歲的更年期婦女服用HRT時所承擔的風險,比50-59歲的婦女高出3倍;而70-79的婦女則比50-59歲的婦女高出7.5倍。至於體重過重的婦女服用HRT則會比正常體重的婦女高出5.6倍的風險。
*
好的生活方式是減少女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方法:
(1)維持健康的體重:BMI值維持在5-24.9
kg/m²,而腰圍在35英吋內。(我國衛生署公佈的健康體位,BMI值應維持在18.5-24
kg/m²,腰圍則應小於80公分。)
(2)增加活動量:每周至少做150分鐘中等程度的運動,過重的女性最好每天花60-90分鐘做;所謂中等程度的運動,是指運動後,有輕微出汗,還能說話,但是會有一點喘。
(3)拒絕菸害:不吸煙並避免有二手煙的環境,對於已經有煙癮的女性,建議可以考慮透過諮商或是尼古丁補充療法戒菸。
(4)健康的飲食:食用多種類的蔬果、穀類、低脂或無脂的奶品、魚、豆類以及低飽和脂肪酸的蛋白質,最好飽和脂肪的攝取量能佔所有卡路里的7%以下;此外,不要飲酒過量或攝取過多的鈉、糖。
* 選擇有效的預防方法:
(1)阿斯匹靈對於心臟血管的作用,在男性身上與在女性身上並不相同。男性定期服用阿斯匹靈,可預防心臟病,但不能預防中風;但65歲以下女性服用阿斯匹靈能預防中風,不建議用來預防心臟病。
對於高風險群的婦女來說,阿斯匹靈的建議使用量從2004年的162毫克增加到325毫克;美國心臟協會也正式建議,如果與醫師討論和評估過後,發現使用阿斯匹靈的益處大於風險的話,包括健康或是低風險的65歲以上女性也可以使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
(2)魚油中含有omega-3、EPA、DHA等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預防血栓形成,因此,建議女性一個星期可以服用兩次魚油;有心臟病的女性,可以多補充850-1000毫克的EPA和DHA;而三酸甘油脂過高的女性,則可以補充2000-4000毫克。
(3)大量服用抗氧化的維他命補充品,例如,維他命E、C、beta胡蘿蔔素,並不能用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少量的維他命E是有效的抗氧化劑,但大量服用維他命E反而會加速老化、導致心臟病及癌症的發生。一個人一天所需要的維他命E攝取量,男性約12mg,女性約10mg,而維他命E又很容易從食物中攝取,如胚芽、全穀類、黃豆製品等食物均有豐富的維他命E。若要使用市售的維他命E,一般份量一顆為400mg,建議四天一錠或一週一錠是較為適當的份量。
(4)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器(selective estrogen-receptor
modulator,簡稱SERMs)並不建議用來預防心臟疾病。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器為一種人造激素,用來阻斷雌激素接收器,藉以調節雌激素的生長和分泌,目前常用於治療停經婦女的骨質疏鬆。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5-12-24)[資訊]。台北市:疾管署檢疫組。民國105年6月24日,取自:
http://www.cdc.gov.tw/professional/info.aspx?treeid=82ce806a312cefec&nowtreeid=a8f7678bf40987a2&tid=C6CE81337EA6C519
[2]Go Red for Women. _Birth Control and Heart Disease_[Info]. Dallas,
TX. Retrieved from Go Red for
Women:https://www.goredforwomen.org/know-your-risk/birth_control_pregnancy_heart_disease/birth-control-and-heart-disease/
[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5, Aug14)._Menopause and Heart
Disease_ [News].Dallas, TX . Retrieved Sep 21,2015 from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http://www.heart.org/HEARTORG/Conditions/More/MyHeartandStrokeNews/Menopause-and-Heart-Disease_UCM_448432_Article.jsp#.Vjmh5bcrIdU
[4]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6, Jan 25) A woman’s heart attack
causes, symptoms may differ from a man’s[Statement] DALLAS.
Retrieved June 20,2016 from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http://newsroom.heart.org/news/a-womans-heart-attack-causes-symptoms-may-differ-from-a-mans?preview=bacb
[5] The Economist explains. (2013, July31)._How can radiation therapy
cause heart disease?_[News].Seattle: G.F. Retrieved Sep 22,2015 from
The Economist explains: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economist-explains/2013/07/economist-explains-22
[6] The Johns Hopkins Lupus Center.(2009, Jun30)._Cardiovascular
System_ [Information]. Baltimore: Michelle Petri. Retrieved Sep
16,2015 from the The Johns Hopkins Lupus Center:
http://www.hopkinslupus.org/lupus-info/lupus-affects-body/lupus-cardiovascular-system/
[7] Arthritis Foundation. _RA and Your Heart: Clinical Evidence shows
a direct link betwee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heart disease_
[Information]. Atlanta, GA:Dorothy Foltz-Gray and Kelli Miller.
Retrieved Nov 10,2015 from Arthritis Foundation:
http://www.arthritis.org/living-with-arthritis/comorbidities/heart-disease/ra-and-your-heart.php
[8]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2014, Apr 21)._Who Is
at Risk for Heart Disease?_ [Information]. Bethesda, MD. Retrieved
June 20,2016 from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http://www.nhlbi.nih.gov/health/health-topics/topics/hdw/atrisk
[9] Laxmi S. Mehta, MD, FAHA, Chair et al . _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Wome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_. Circulation. 2016;133:916-947.
[10] _Hoilund- Carlsen, P.F. et al__. _Usefulness of the exercise
electrocardiogram in diagnosing ischemic 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_. __Am J Card 95:96, January 1, 2005_
[11] Women’s Heart Foundation. _Gender Difference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eart Disease._ [Information].Washington DC: Judith
Hsia. Retrieved May 9,2016 from Women’s Heart Foundation:
http://www.womensheart.org/content/HeartDisease/gender_differences.asp
[12] Effectiveness-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2011 Update A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13] WebMD Health News (2012, Jan09)_Statins May Raise Diabetes Risk
in Older Women._[News]:Salynn Boyles.Retrieved Feb 2,2016 from WebMD
Health News:
http://www.webmd.com/cholesterol-management/news/20120109/statins-may-raise-diabetes-risk-in-older-women
[14]Tekoa L. King, Mary C. Brucker. _Pharmacology for Women's Health._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2010:427.
[15]Lori Mosca, Carole L. Banka. et al. _Evidence-Based __Guidelines__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__ Women:__ 2007__ Update_.
Circulation.2007;115:1481-1501.
[16] Lori Mosca, Carole L. Banka. et al. _Effectiveness-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2011 Update: A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_
Circulation. 2011;123:1243-1262.
+ read more
2004-10-17
女性與憂鬱症
憂鬱是病嗎?
人是有情緒的動物,平日心情會有高低起伏也是正常的現象,此外,有些人天生樂觀,有些人則容易悲觀,這些都是原本會有的情況。有人形容憂鬱就像是「心情感冒」,大多時候只要自己調養一下感冒就會好;但如果感冒處理不好,有可能就會變成肺炎或鼻竇炎等疾病,憂鬱症就像這樣。
有些學者批評許多的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病人的存在只是為了讓心理醫師保住飯碗、讓藥廠大發利市,例如會把「孤僻」冠上「反社會性格」,「悲傷」冠上「適應障礙」的症狀來治療。然而,不管憂鬱是否被過度醫療化,國內自民國88年起,自殺已名列台灣十大死因之一,自殺死亡者中約70-90%有精神疾病症狀,其中又以憂鬱症的比例最高。台灣目前約有3%的人口罹患憂鬱症,終其一生約15%的國人會得憂鬱症,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年調查資料顯示,性別上女性佔10.9%,是男性6.9%的1.8倍。而世界衛生組織(WHO)2010年報告則指出,全球罹患憂鬱症的女性將近是男性的兩倍,並預測憂鬱症在2020年之前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第二殺手,繼癌症及愛滋病之後,將憂鬱症視為21世紀三大疾病及衛教預防重點工作。因此,憂鬱帶來的傷害還是需要被正視的。
女性為何較容易罹患憂鬱症?
女性憂鬱症盛行率高於男性的原因不是單一因素,而是在整體社會、心理、生理多種條件互動下的結果。對於憂鬱症病因研究顯示,女性憂鬱症的發作期較長,較易慢性化、復發率較高、其他精神方面的併發症較多等,與女性社會角色的慢性壓力、心理調適難題有關。然而,這並不代表女性具有性別決定的不良體質或易病性,而是反映女性在社會環境中確實承受了許多的壓力,也缺乏適當的管道可以抒發、宣洩。
根據2002年衛生署調查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病因的前四名包括有「職場關係」(24.5%)、「親子關係」(23.3%)、「生涯關係」(19.2%)與「夫妻關係」(12.4%),相較於男性的前四名病因「職場關係」(35.9%)、「生涯關係」(19.2%)、「失業問題」(12%)與「人際關係」(10.3%),可發現女性明顯較男性易受家庭內親情關係影響心理健康,男性則多在意自己職業工作的發展,然今日女性同樣也沒有擺脫職場關係所帶來的壓力。由此可知,女性所要扮演的角色多元且繁重,壓力來源更是多重。此外,傳統規範下的女性會被要求聽話、順從、感性、細心、逆來順受;為人母者更是被要求無私的犧牲奉獻、以致於自我成長不被重視等,都會讓女性有更多壓力的來源。
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於《心理健康的性別差異》(Gender
Disparities in Mental
Health)報告書中指出,性別會影響男女對社會經濟條件的掌控權力,女性因其較低的社會地位、低收入工作所造成的貧窮,整體社會對她們的歧視,以及家庭暴力與性剝削所產生的傷害,都將使女性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脅。
除此之外,女性憂鬱症盛行率高於男性的原因也有可能與男性在罹患憂鬱症的時候比較不願承認、不會尋求幫助有關;或者是衡量憂鬱症的「標準」,從根本上就有問題:直接從男性的觀點來評斷女性,而忽略兩性之間不同的生命經驗;而醫生的性別偏見也會導致女性較男性易被診斷為憂鬱症患者。
我有沒有憂鬱症?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中對於憂鬱症的描述,如為期超過二週,大部份時間內有下列症狀中1-2項者為「輕鬱症」(minor
depressive
disorder);如果出現至少5項(包括第一或第二其中之一),且由原先功能明顯改變者,就會被診斷為「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1)
由主觀報告或是由他人觀察幾乎整天有憂鬱心情,且幾乎每日都有
(2) 幾乎所有的活動興趣或是喜樂都顯著減少
(3) 明顯體重下降或增加,幾乎每天都食慾減少
(4) 幾乎每日失眠或睡眠過多
(5) 幾乎每日精神運動性激動或遲滯
(6) 幾乎每日疲憊或失去活力
(7) 幾乎每日無價值感,過份或不合宜的罪惡感
(8) 幾乎每日思考能力或注意力減退,或無法決斷能力
(9) 反覆想到死亡,重覆出現自殺意念或自殺嘗試
從女性觀點看DSM
DSM是世界各地心理醫師及精神科醫師人手一本的聖經寶典,上面詳細記載了3百多種精神疾病、症狀及診斷方式。然而,近年來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指出DSM裡頭的性別盲點,及DSM所列症狀與社會所要求的女性特質間的衝突與矛盾。例如,女性從小就被要求的種種「美德」如:犧牲奉獻、為他人著想、無私、順從等,在DSM上卻是精神疾病會有的症狀,如:失去自我感、失去現實感、無決斷力、低自尊。在2011年3月國內醫院一項小型調查中,發現同為有小孩的母親,無就業者比有就業者容易罹患較高程度的憂鬱威脅,同時生活中比較缺乏自我實踐及自我肯定來源的妻子,也比較容易感知到比較高程度的憂鬱。此研究結果即再次印證憂鬱症狀的內涵與社會對女性特質的要求相衝突,因此,我們認為社會的性別氣質規範對女性心理健康的影響應受到更多的討論。
而DSM所列的各項疾病中,最令人詬病的就是「經前憂鬱症」,因為它是奪去女人工作機會的好藉口。「經前憂鬱症」一詞的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美國;男人從戰場回來,原本屬於女人的工作都得紛紛讓出,而女人的經前憂鬱症會影響工作就成了辭退女人的好理由。然而,經前憂鬱症影響工作的顧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卻奇蹟般地消失了,因為男人又去打仗,需要女人從家裡出來工作。
長久以來,女人正常的生理現象都被描述成負面的、病態的形象,而現在DSM更是直接聲明這些生理現象會影響心理狀態。從經前、產後、更年期、到停經,這些女人正常的荷爾蒙變化,都成了心理疾病的危險因素、以及可被治療、必須吃藥的疾病。疾病及藥物的種類越來越多,藥廠與醫師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但諷刺的是,女人並沒有因此更快樂。
治標也要治本
如果妳確有憂鬱症的困擾,請與醫師一同根據妳的憂鬱症類型、嚴重程度、症狀持續期及病史來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如需使用藥物,也要盡量與醫師配合,才能盡快恢復健康。但是也要知道,要對抗憂鬱症,絕非只有靠藥物控制一途;要預防憂鬱症,也不單是醫政系統的責任而已。醫療的手段只是治標而非治本,每個人都應該對憂鬱症有更多面向的認知,且要具有性別、文化與個別差異的思考,才能真正瞭解憂鬱的來源,進而學習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作自己情緒的主人。
服用藥物時,妳不可不知
有一派學者認為憂鬱症是一種慢性病,必須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病情;另一派則認為對於憂鬱症患者只要平時加以心理治療、發病期服用藥物即可。目前所有的抗憂鬱症藥物,例如臨床上常見的百憂解(Prozac)、克憂果(Seroxat)、舒鬱(Zoloft)、Efexor等等,都有許多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噁心、嘔吐、眩暈及嗜睡等最常見;其他副作用還有激動、焦慮、手抖、口乾、體重變輕、性功能障礙等,此外,少數病例會有暴力、甚至自殺傾向。2009年也有美國研究發現,抗憂鬱藥物會增加中風風險與死亡率。因此,有憂鬱症狀的患者應與醫師多討論尋找適合自己的療法使用。
+ read more
2004-09-09
心臟病婦女若有糖尿病易導致充血性心力...
刊登在美國「血液循環」期刊(_Circulation_)上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更年期婦女如果有心臟病同時又有糖尿病的話,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就是心臟無法抽足夠的血液到身體的其它器官)的機率會是沒有糖尿病婦女的三倍。如果婦女有糖尿病再加上高血壓的話,則罹患風險會增高到6-10倍!
我們雖早已知道糖尿病與心臟病之間的關聯,但是至於甚麼才是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因素卻其實所知有限。這項由在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的研究員所做的研究調查是專門為了找尋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因素所做,並且是第一個以婦女為對象的研究。評估了2,300位參加者在心臟激素替換研究的資料之後發現,與充血性心力衰竭最有關係的因素是糖尿病。
對男人而言,充血性心力衰竭通常發生在心臟病發作以後,但對婦女而言,則是和糖尿病有關係。要注意的是,在台灣,糖尿病是台灣女性第三大死因,且女性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男性高!
雖然無法避免所有糖尿病的發生,但可以做到的,是盡量控制體重、血壓、並且多作活動。而有心臟病的婦女則應該停止抽煙。
+ read more
2004-09-09
心臟病婦女若有糖尿病易導致充血性心力...
心臟病婦女若有糖尿病易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2004/9/9
刊登在美國「血液循環」期刊(_Circulation_)上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更年期婦女如果有心臟病同時又有糖尿病的話,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就是心臟無法抽足夠的血液到身體的其它器官)的機率會是沒有糖尿病婦女的三倍。如果婦女有糖尿病再加上高血壓的話,則罹患風險會增高到6-10倍!
我們雖早已知道糖尿病與心臟病之間的關聯,但是至於甚麼才是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因素卻其實所知有限。這項由在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的研究員所做的研究調查是專門為了找尋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因素所做,並且是第一個以婦女為對象的研究。評估了2,300位參加者在心臟激素替換研究的資料之後發現,與充血性心力衰竭最有關係的因素是糖尿病。
對男人而言,充血性心力衰竭通常發生在心臟病發作以後,但對婦女而言,則是和糖尿病有關係。要注意的是,在台灣,糖尿病是台灣女性第三大死因,且女性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男性高!
雖然無法避免所有糖尿病的發生,但可以做到的,是盡量控制體重、血壓、並且多作活動。而有心臟病的婦女則應該停止抽煙。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