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記者會

2025-08-28
嬰兒喝配方奶=喝珍奶? 婦團拒絕恐嚇行...
台灣母嬰品牌日前發布影片,將嬰兒配方奶比喻為「可樂」、「珍奶」,甚至聲稱可能導致孩子過動,引發社會高度爭議。
台灣女人連線今天(8/28)召開「配方奶不實訊息滿天飛?衛福部在哪裡?」記者會,針對此事件提出下列訴求。
品牌的社會責任:商業行銷不能凌駕於科學
母嬰品牌擁有龐大的市場影響力,資訊散播廣泛,應該以科學數據為依據,而非以恐懼操作換取流量。影片將配方奶等同於可樂、珍奶,甚至暗示會造成過動,完全忽視科學差異,妖魔化配方奶,等同是對家長「情勒」。
任何失真的訊息,都會讓婦女與家庭在育兒過程中更加自責與困惑。品牌若真心重視母親與孩子的健康,就應承擔社會責任,公開資訊來源與數據來支持說法,而不是製造恐慌。
結構性的問題:母乳政策下的資訊失衡
問題的根源,在於台灣的嬰兒餵養政策長期「一面倒」。衛福部多年來大力推動「母乳哺育」,忽視配方奶在現實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事實。資訊不只難找,甚至購買都受到限制。直到2023年,在台灣女人連線及時任立委王婉諭的要求後,配方奶成分才得以在網路上公開,並開放網購。這顯示政策如何以「推廣母乳」為名,壓抑資訊透明,犧牲婦女與家庭的便利性與選擇權。
在過去的媽媽手冊中,提及新生兒哺餵時只有「母乳哺餵」相關資訊。在婦女團體的持續要求下,終於加入「配方奶」說明。然而,在現在《孕媽咪衛教手冊》中的「新生兒哺育計畫」,九成篇幅都在講述「母乳」,「配方奶」的資訊輕輕幾筆帶過,甚至還要掃描QR
Code。
此外,以國健署的〈嬰兒奶瓶餵食指導及注意事項〉為例,這份文件雖然已比其他衛教品更多著墨於配方奶,卻仍有許多問題。首先,它幾乎所有篇幅都在強調母乳的優勢,將配方奶定位成「不得已的替代品」,僅以「醫療需求」或「母乳不足」來合理化其存在,拒絕承認配方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使用。其次,文件的語言不夠中立,對家長而言缺乏清楚、友善的指引。真正需要的「如何安心、安全、正確地使用配方奶」幾乎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不斷的風險提醒。最後,這份文件迴避了結構性資訊,例如政府如何確保配方奶品質、標示規範,以及如何防範商業誤導。結果是,需要配方奶的家庭反而被被置於資訊真空中,正規管道沒有提供指引,卻要承受來自社會與市場的雙重壓力。
台灣女人連線強調,衛福部要照顧的是所有媽媽的孩子!媽媽在餵養小孩上有許多不同的處境及需求。不應該齊一式的推動「母乳哺餵」,提高其他餵養方式的門檻來抑制需求。
支持媽媽 尊重選擇:拒絕道德綁架
嬰兒餵養應建立在科學可信與資訊透明的基礎上。無論是母乳或配方奶,選擇都應由母親與家庭依據自身條件與需要來決定,而不是被社群輿論或品牌行銷所綁架。
台灣女人連線呼籲社會停止對母親的道德綁架、停止透過「母乳崇拜」或「妖魔化配方奶」來情勒。母親不該在照顧孩子的同時,還要面對輿論審判。真正的支持,不是把母親推向單一選項,而是打造友善的環境:讓母親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安心餵養孩子,不必面對歧視與阻礙。只有降低門檻、提供完整資訊與多元支持,婦女和家庭才能真正安心地做出最適合自身的選擇。
綜合上述,台灣女人連線提出以下訴求:
*
母嬰品牌MAMAWAY應公開道歉:對於錯誤訊息與不當比喻造成的社會混淆與母親焦慮,以及動輒以控告威脅網友的不當行為,應誠懇承擔責任並向社會大眾道歉。
*
衛福部應積極回應:面對不實訊息,主管機關必須立即澄清並提供正確資訊,而非放任錯誤流通,導致社會信任受損。
*
衛福部調整嬰兒哺餵政策:衛福部不應只偏重母乳,而是要正視配方奶在家庭日常中的實際需求,提供中立、完整、科學可信的資訊,真正照顧到所有孩子的需要。
★記者會直播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FmEqRyXrf/
+ read more

2025-08-15
正名只是開始 婦團籲禁止「處女膜修復...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於今日(15日)召開記者會,宣布自2022年發起「處女膜/惡露正名運動」有了重要進展。「處女膜」已正名為「陰道前膜」或「陰道瓣」、「惡露」則為「產後排出物」。這是一個起點,呼籲社會共同改變用詞,終結對女性的污名與傷害。
隨著正名運動推進,衛福部於2023年正式函文醫師公會與婦產科醫學會等醫學團體,明確指出「處女膜」與「惡露」為帶有性別歧視意涵之用語,醫療現場應停止使用。健保給付項目中的「處女膜切開術」、「惡露評估」等用詞亦皆修正為「陰道前膜切開術」與「產後排出物評估」」,共完成五項修正。教育部完成《國語辭典》相關詞條的修訂,增列性別觀點與語義提醒,使用語更貼近醫學原則與性別平等精神。
林淑芬委員表示,這是正名的一小步,卻是反歧視的一大步。她肯定衛福部與教育部的行動。但強調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性別文化根深蒂固,改變需要更多努力,才能真正消除社會中的性別歧視與不當價值觀。
台灣女人連線陳書芳秘書長同樣肯定正名成果,但進一步指出坊間「處女膜修復術」的問題。她批評,業者透過「宛如處女」、「完璧歸趙」等錯誤觀念操弄女性焦慮,將沒有醫學必要性的手術包裝成「醫療行為」,實際上是以醫療名義進行的性別暴力,違反醫療倫理,應予禁止。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醫學會完全支持正名,認為身體的名稱不應帶有價值判斷。在收到衛福部的函示後,醫學會已正式公告並透過繼續教育傳達給醫療人員,未來診斷書等醫療文書的用詞也將全面修正。
衛福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回應,衛福部支持「陰道前膜」與「產後排出物」的正名,希望藉由記者會讓更多民眾了解用詞的重要性。至於「陰道前膜修復術」是否禁止,將邀集醫學會及相關團體討論,並與民眾溝通其必要性與風險。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強調,該修復術缺乏實證支持,反而可能對女性身體造成傷害。國際間已有多國討論或禁止此手術,台灣無強大的宗教文化壓力,禁止此術式在醫學與性別平等上都有其正當理由。
【記者會新聞稿:正名成功!Bye Bye「處女膜」】
★記者會直播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wlandtwh/videos/1097105025857422
+ read more
2025-03-07
婦女節 看見女人心健康 著紅齊護女人心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台灣過去10年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18%;而2023年每天有超過40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是乳癌的5倍!然而,社會視心血管疾病是男性的疾病,更忽視心血管健康的男女差異,影響女性健康!
為此,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發起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呼籲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今年已邁入第十年。在婦女節前夕,台灣女人連線與政府、醫界分享推動的成果,並呼籲大家從心血管健康開始,看見其他的身體健康性別差異!
心血管健康 男女大不同
「台灣為女著紅」發起人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男女由於生理構造、生活及生命經驗不同,心血管疾病風險及健康照護存在性別差異。若忽視這些差異易造成誤診、延誤治療或預防失準,影響女性健康及生命。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博淵認為,女人不是「不典型」的男人,不應用同一種標準診治,因此第一線醫師的醫學教育以及民眾端的資訊普及非常重要。近年在台灣女人連線的倡議下,門診已有女性會在懷孕前主動向心臟科醫師諮詢心臟用藥的調整,就是衛教推廣的重要。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黃建霈秘書長指出,女性月經與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女性懷孕的身體變化會讓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懷孕女性做好體重管理將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然目前台灣對於孕產婦的體重指引是以國外女性體型為準,故目前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已在研議符合台灣標準的指引。
國民健康署魏璽倫副署長提到「照顧女性就等於照顧家庭」。台灣女性總死亡人數中,死於心血管疾病者佔22.45%,意指不到5位女性就有一名因心血管疾病過世,對女性健康威脅極大。對此衛生福利部提出三高防治888計畫,將成人健檢年齡從40歲降至30歲,呼籲女性提早發現提早預防治療。同時魏副署長也承諾透過懶人包、手冊等宣導女性心血管健康。
為女著紅 十年有成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7年起開始關注此議題。除了發起「台灣為女著紅」行動,呼籲各界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同時要求國家健康政策應納入性別觀點等政策建議。其中,衛生福利部於2020年完成「心血管疾病預防照護指引」,就有一個專章是「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健保署正在研議「心臟-乳癌」共同照護模式,國內亦陸續有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相關研究,都是具體的推動成果。
在這十年間,社會意識逐漸提升,政府單位首長、縣市長、民意代表及各地方政府及所屬單位皆積極響應及推廣,更有上萬的組織、商家及民眾等加入網路著紅行動,擴及人次達上千萬。
為女著紅 持續發酵
目前除了國際研究最多的心血管疾病,其他健康議題如:糖尿病、失智症、癌症等也存在性別差異。因此,為女著紅,將不僅止於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而是從心開始,看見其他健康中的性別差異。
今天,在「台灣為女著紅日」這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日子,請大家共襄盛舉「網路著紅行動」,一起「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更多資訊:
★記者會直播
★記者會新聞稿
+ read more

2025-02-27
【為女著紅十周年系列專題】看見女人心...
【為女著紅十周年系列專題】
看見女人心健康 有你真好
-十大關鍵推手-
台灣女人連線在台灣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推動「為女著紅」的十年間,各領域專家、要員無論是在醫學研究、政策倡導、健康推廣還是社會公益領域,都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這次「為女著紅十周年系列專題」將以側寫報導的方式介紹十大關鍵推手,因為有他們的看見,才有為女著紅的走過十年。
一、黃淑英/看見健康性別差異,從心開始
黃淑英—台灣女人連線創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台灣「為女著紅」的發起人。
黃淑英長期關注女性健康議題,並在20多年的持續倡議下,漸漸從「女性健康」擴展到「性別健康」議題,並看見了健康中的性別差異。
在健康的性別差異中,20幾年來擁有最廣泛文獻的就是心血管疾病,於是黃淑英在2007年便首度針對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向衛福部提出「正視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加強醫事人員與社會大眾對於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視」的政策建議。
2016年,黃淑英得知有超過50個國家在全球推動「Go Red
for
Women」女性心臟健康倡議行動,故決定加入響應行列,訂定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並且每年以不同主題,呼籲政府、醫界及社會大眾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
對黃淑英來說,為女著紅是看見健康性別差異的起點,而她堅持推動「為女著紅」十年,就是希望能從心血管健康開始,進而讓更多人看見健康中的男女大不同。
二、張博淵/聽見,而後啟動專業
張博淵—台大心臟內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是首位傾聽女性心臟健康需求並支持「為女著紅」行動的專科醫師。
一直以來,台灣醫界對於心血管疾病上並無性別差異的觀念,女性被當成「小男人」般接受同樣的診斷及治療。當時醫界幾乎聽不見婦女團體倡議的聲音,但是,張博淵醫師聽見了。
張博淵醫師不但聽見了女性的聲音,同時表示女人不該被視為「不典型」的男人,其後更熱心地與自己的學生組成講師群,於2011年及2014年與台灣女人連線合作辦理了11場「女性與心血管疾病宣導座談會」,在社區宣導心血管健康的性別差異。
對為女著紅來說,張博淵醫師長期擔任顧問,用自身專業提供最大的支持,是為女著紅最強而有力的倚仗。
三、徐佳青/不忘初衷,姐妹牽手擴大串連
徐佳青—現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前台灣女人連線創會秘書長,是將「為女著紅」行動串起廣大資源的重要推手。
2016年,台灣女人連線發起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當時幾乎無人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議題,更不知道「台灣為女著紅日」。然透過佳青委員長在各界的人脈,得到太平洋sogo百貨支持,在忠孝館1樓最精華位置架設舞台打響第一屆「為女著紅」的名號。
其後,每一屆的「為女著紅」都有著佳青推動的身影,推廣對象擴及企業、民意代表及政府部門。
對為女著紅來說,佳青委員長對女性健康議題的關注,非但沒有因位置改變而忘卻初衷,更藉著她豐富經歷,牽起「為女著紅」走向更大的舞台。
四、張瑋婷/臨床與學術的推進,功不可沒
張瑋婷—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最早於院內設立抗癌護心團隊,為推動心臟-癌症共同照護的先驅。
2019年,台灣女人連線聽聞張瑋婷醫師在奇美醫院設立了心臟腫瘤共照團隊,並投入有關心臟與腫瘤的相關研究,故為了解乳癌病患心血管健康議題及臨床情形前往拜會建立合作。2020年第五屆為女著紅即以「讓乳癌患者不傷心」為主題召開記者會,張瑋婷醫師出席記者會強調乳癌病患面臨了雙重心血管疾病風險,並提出「抗癌護心」團隊對乳癌病患照護成效的研究結果,呼籲政府應推動「心臟-腫瘤共同照護機制」照護乳癌患者心血管健康。同時,張瑋婷醫師也持續關注國際相關研究,並透過臨床經驗在各個醫學平台發表相關文獻。
對為女著紅來說,張瑋婷醫師對於將心血管疾病之性別差異深入台灣臨床醫療及研究領域功不可沒。
五、陳菊/提升為女著紅能見度最強助力
陳菊—現任監察院長,前高雄市長,推廣「為女著紅」行動年年響應不缺席,一路走來始終相挺。
2017年,第二屆為女著紅在網路上舉辦「名人站出來」及「著紅行動」。當時為此前往拜會當時的高雄市陳菊市長,獲得高雄市以具體行動支持,這是當年為女著紅在幾乎鮮為人知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給予最大的支持。自此之後,不論她身居何位,每年三月的為女著紅日,陳菊院長的紅色身影都未曾缺席,她親民又備受大眾敬愛的形象,讓她對女性心臟健康的叮嚀獲得社會共感,同時陳菊院長也是首位響應網路著紅的五院院長。
對為女著紅來說,陳菊院長透過自身的影響力,將為女著紅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提醒傳遞給大眾,是讓大眾得以看見為女著紅的最強助力。
六、國民健康署/政府民間攜手共創互利共贏
國民健康署—國家心血管健康政策推動單位之一,在推動女性心血管健康議題上扮演重要角色。
2016年,台灣女人連線於第十九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中以「看見女人「心」-消除心/血管健康的性別盲」為主題,向衛福部提出五項政策建議後,隔年國民健康署即開始補助並推廣「為女著紅」行動。
同時,針對台灣女人連線提出的建議,著手規劃各種相關委託研究及人力培訓等納入性別的觀點,去除「性別盲」,完善女性特殊照護的需求。
對為女著紅來說,國民健康署是國家推動健康性別差異的關鍵角色,同時也是倡議「為女著紅」的重要推手。
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醫界代表同心推動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推廣心血管健康教育最專業的合作夥伴。
2016年首屆為女著紅,為引起社會及媒體關注,台灣女人連線邀請衛福部、醫師代表、藝人代表、企業代表等各界知名人士出席記者會推廣,當時,時任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最高顧問的王金平前院長親自出席記者會表達支持,第二屆更由董事長呂鴻基醫師親自響應網路著紅行動。自此之後,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以心臟專科組織的角色正式成為「為女著紅」合作團隊,每年協助審閱衛教提供專業建議,同時透過廣大的人脈協助推廣行動。
對為女著紅來說,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是讓為女著紅行動擁有專業支持的最大底氣。
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照顧女性健康,捨我其誰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照顧女性健康不遺餘力,是女性健康議題上不可或缺的親密戰友。
2018年第三屆為女著紅,在時任秘書長黃閔照醫師牽成下正式加入合作夥伴的行列,並以「與婦產科醫師談心」為主題倡議女性在懷孕、更年期等生理階段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當年更於高雄舉辦「為女著紅
為心而跑」路跑活動,多位立法委員、衛福部代表與國際婦產科醫學會共襄盛舉。自此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再也沒有缺席「為女著紅」。
2023年,黃建霈醫師接下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職位,積極建立與「為女著紅」的合作,參與為女著紅直播並協助衛教資訊審閱,更開始於每年三月學會婦女節活動,將女性心血管健康議題帶入婦產專科,對外辦理著紅路跑活動等推廣女性心血管健康。
對為女著紅來說,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是最了解女性健康需求,同時提供專業資源最全面的重要夥伴。
九、台新銀行林維俊/持續十年最強力的後盾
林維俊—台新金控總經理,為長期贊助支持「為女著紅」行動的企業夥伴,十年未曾間斷。
2016
年「為女著紅」首次在台灣舉辦時,台灣民眾對於這項活動仍十分陌生。為了爭取資源與曝光,台灣女人連線主動向台新銀行提出合作邀請。這一契機,源於台新銀行的品牌標語—「認真的女人最美麗」,不僅與活動理念相契合,更巧合地與企業色紅色相呼應。林維俊總經理當時便給予高度認同與大力支持,並在往後的十年裡,不間斷地贊助與協助活動宣傳,陪伴「為女著紅」一路走到今天。
對為女著紅來說,台新銀行與林維俊總經理的用心聆聽與全力支持,無疑是最堅實、最甘心的後盾。
十、每一個紅色身影/十年有成 缺一不可
除了以上幾位關鍵推手,在這十年間,有超過10位政府單位首長、20位以上縣市首長、近百位民意代表、上百組織、商家、職人等各行各業代表的響應,以及各地方衛生機關及行政機關的年年協助推廣。
同時,更有廣大的民眾,透過自己的臉書、IG等社群平台,發揮著自己的力量響應推廣為女著紅,讓女性心血管健康逐漸被重視。
對為女著紅來說,為女著紅能有今日的十年有成,曾經參與的每一份子都缺一不可。
最後,感謝所有在這十年間曾經參與為女著紅的夥伴和我們一起「看見女人心健康」。未來,期待舊雨新知一起牽手,於每年三月第二個星期五「台灣為女著紅日」,穿上紅色衣飾響應為女著紅,讓更多人看見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要!
+ read more
.png)
2025-02-05
【2025為女著紅十周年系列專題】「為女...
【為女著紅十周年系列專題】
為女著紅 走過十年
-歷年重要進展與成果-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台灣,根據2023年死因統計,每天更有超過40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是乳癌的5倍!為了提高大眾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認識,台灣女人連線於2016年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發起台灣「為女著紅」行動。
十年來,「為女著紅」已不僅僅是健康倡導,更是一場全民運動。在政府、醫界、企業、民間的共同推廣下,心血管健康的性別差異在政策及醫學上都逐漸獲得關注,包括投入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研究、推動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政策、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引、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機制等,都有相當的進展與成果。
感謝在這十年間所有的參與者以及支持者,因為有您們的並肩與陪伴,才有今日的【為女著紅
走過十年】
♥2016 第一屆 要懂女人心 為女著紅—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
*
正式發起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並與「紅色企業」台新銀行及太平洋SOGO百貨合作,於百貨門口宣傳「為女著紅」。
*
於第十九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中以「看見女人「心」-消除心/血管健康的性別盲」為主題,提出五點政策建議包括:應投入更多的研究經費,鼓勵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應制訂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應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讓女性患者獲得更完整的醫療照護;響應每年3月第2個禮拜五的「為女著紅」。
* 衛教單張:要懂女人心—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
♥2017 第二屆 為女著紅
為你心「動」—愛護妳的心,從運動開始♥
*
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及Curves可爾姿女性30分鐘環狀運動合作,以「促進女性保持活躍生活」為主題,開始在網路上舉辦「名人站出來」及「著紅行動」,透過網路社交平台讓更多人知道並響應「為女著紅」。
*
國民健康署開始以政府主責單位身分協助推廣並提供補助。
* 衛教單張:為女著紅
為你心「動」—愛護妳的心,從運動開始
♥2018 第三屆 與婦產科醫師談「心」♥
*
持續網路著紅行動,並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合辦「為女著紅
為心而跑」路跑活動,多位立法委員、衛福部代表與國際婦產科醫學會接共襄盛舉。
*
檢視「107-111年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計畫」,建議衛福部改善計畫之策略內容,包含:加入具性別差異的指引、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重視教育醫事人員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及鼓勵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並於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提案。會議決議將把性別差異納入指引及研究計畫,並邀請委員參與醫事人員培訓課程之規劃與執行。
* 衛教單張:與婦產科醫師談「心」
♥2019 第四屆 健康「心」主張 男女很不同♥
*
持續網路著紅行動,並至北中南東舉辦10場全國巡迴系列座談會,促進社會認識心血管健康的性別差異。
*
於行政院性平會提案國民健康署「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第一期計畫(107-111年)」及「研製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計畫」,應納入性別差異及觀點。9月底衛福部提供之「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包含女性心血管健康專章;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研究提供了三高相關疾病之性別分析結果。12月中旬國健署回應已於心血管疾病防治人力培訓課程加入性別差異議題。
*
於行政院性平會提案建立癌症患者「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服務」之機制。國健署回應將針對「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服務」召開議題討論會議。
♥2020 第五屆 讓乳癌患者不傷「心」♥
*
持續網路著紅行動,與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聯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推動「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服務」。
*
衛生福利部完成委託案「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第11章為女性心血管健康專章),、「探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性別關聯計畫」,以及「腫瘤心臟病學臨床照護及指引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計畫。
* 衛教資訊:讓乳癌患者不傷「心」
♥2021 第六屆 年輕不要輕忽妳的「心」♥
*
持續網路著紅行動,另礙於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取消實體文宣,改以網路衛教、直播及電台宣傳方式進行宣導,並透過線上測驗瞭解民眾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同時推廣女性心血管健康認知,提醒年輕女性勿輕忽心血管疾病風險。
*
擔任「探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性別關聯計畫」成果報告書面審查委員,提供具性別觀點之建議。
* 衛教資訊:年輕不要輕忽妳的「心」
♥2022 第七屆 男女有不一樣的〝心〞情♥
*
持續網路著紅行動,開始透過各地衛生局邀請首長響應,獲得7位縣市首長著紅支持,同時樂天啦啦隊有12位隊員響應,網路聲量大幅增加,成功擴及年輕族群。
*
持續透過行政院性平會追蹤「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第一期計畫(107-111年)」及推動「心臟-腫瘤共同照護機制」。
* 衛教圖卡: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
♥2023 第八屆 貧血—女人心最重要的小事♥
*
推出「百業齊護女人心」活動,獲得上百商家、職人等各行業參與,共有158個合作機構、衛生機關等單位或個人透過官網及粉專協助宣傳,其中約130個來自本屆募集的「百業齊護女人心」夥伴。該年更獲得中央最高主管機關-行政院陳建仁院長及10位政府單位首長、13位縣市首長的支持響應網路著紅行動。
* 衛教資訊:貧血不輕忽 女人心安護
♥2024 第九屆 LET'S GO RED FOR WOMEN著紅齊護女人心♥
*
持續網路著紅行動,全面邀請中央主管機關首長、各地方政府首長及立法委員參與,包括中央最高主管機關行政院陳建仁院長共11位政務首長、蔣萬安、陳其邁等11位縣市首長、34位立法委員及多位民意代表響應。
*
台北、高雄市政府、衛福部社家署三場記者會同步著紅,當天共有8位立委出席著紅護心記者會,立法院議會亦全體配戴愛心胸章響應活動。
* 衛教資訊:女人心健康 妳不可不知的事
♥2025 第十屆 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期待您的加入!
+ read more

2025-02-05
【2025為女著紅十周年系列專題】從無到...
【為女著紅十周年系列專題】
從無到有的「為女著紅」
-台灣女性心血管健康推動歷程-
一、GO RED FOR WOMEN源起
2002 年,美國國家心肺血液機構(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推出 The Red Dress
作為女性對心臟病覺醒的象徵。爾後,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於 2003
年採用了紅色裙子的象徵來串連所有致力於抵抗女性心臟病的組織,並於
2004 年發起了 Go Red for
Women,自此展開培力女性為其心臟健康付諸行動的社會倡議。
2006年,世界心臟聯合會(World Heart
Federation)經美國心臟學會許可後,承擔了Go Red for
Women全球倡議的責任。此後世界心臟聯合會的會員陸續參與了這項倡議活動,至今全球已有超過50個來自全球的團體,在各自的國家透過時尚秀、運動比賽、健康檢查、遊說政府及在某一天穿紅色衣飾等活動來提升女性、醫事人員及國家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視。
二、台灣「為女著紅日」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的主要死因。每年其死亡率都是婦癌的3至4倍,並且過去10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25%。不僅如此,近幾十年越來越多研究與指引證實,男女由於生理、身體結構的差異及所經歷的社會文化不同,心血管風險因子、診斷及治療等皆具有性別差異。然而,心血管疾病長久以來被認為只是男性的疾病,並以對待男性的方式對待女性,實務及宣導上未充分重視這些知識,忽略這些差異的結果可能導致誤診或延誤就醫,危害女性健康及生命。
因此,台灣女人連線為了提高台灣社會對於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關注,自2016年開始,發起響應國際社會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邀請民眾穿著紅色衣飾及參與活動來提升其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並且每年以主打不同層面的主題的策略,呼籲政府、醫界及社會大眾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
三、政府的投入-政策推動成效
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已獲國際證實,政府若未加重視恐影響女性健康,因此台灣女人連線於2016年第十九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中,以「看見女人『心』-消除心/血管健康的性別盲」為主題,提出五項行動宣言,並偕同婦女健康網絡團體將政策建議遞交給衛生福利部。其內容包括:
*
應投入更多的研究經費,鼓勵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
* 應制訂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
* 應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
應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讓女性患者獲得更完整的醫療照護。
* 響應每年3月第2個禮拜五的「為女著紅」。
爾後在台灣女人連線除了於每年的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追縱,更透過行政院性平會提案、發文等方式持續推動,近年獲得衛生福利部正面回應,逐漸將女性心血管健康納入健康政策防治計畫中。具體成效包含:
* 投入/鼓勵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
2017年,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血脂衛教協會執行「三高救心全人健康管理試辦計畫」,已將性別差異部分納入個案管理研究分析,並納入女性方面心血管疾病防治內容。
2020年,衛生福利部於528會議中回應,現行相關計畫均已納入心血管疾病性別觀點或差異分析,包括: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計畫業將性別觀點納入;建構心血管疾病防治認證人員共同照護網最適模式暨認證課程擴大試辦計畫,醫、藥、營養、護理四職類專業課程中均納入性別差異議題;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訓練課程統籌計畫亦納入性別差異議題;運用台灣地區三高追蹤調查資料-調查三高相關疾病歷程及主要死因評估計畫,就三高疾病對心血管疾病風險進行性別分析等。
同時,衛生福利部委託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吳彥雯醫師執行之「探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性別關聯計畫」,也於2020年完成。
* 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
2017年,國民健康署製作30秒公益宣導影片,強調女性心肌梗塞會出現噁心、手麻、背痛、呼吸不順等「非典型症狀」。2018年,「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第一期計畫」已針對增列具性別差異之指引及女性心血管照護納入培訓課程,納入相關計畫規劃及執行。
* 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引
2018年,衛生福利部委託台北醫學大學辦理「研製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計畫」,將性別觀點納入規劃,並於2020年正式完成「心血管疾病預防照護指引」,第11章即為「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
* 跨科別的醫療合作
2018年,台灣女人連線起透過行政院性平會提案,「建請衛生福利部建立癌症患者『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服務』之機制」。2020年,衛生福利部委託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心臟內科張瑋婷主治醫師辦理「腫瘤心臟病學臨床照護及指引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計畫,已於2020.8.31完成。
2020年台女連與張瑋婷醫師召開「讓乳癌患者不傷『心』」記者會呼籲政府重視乳癌患者化療用藥對心臟造成的毒性。2022年歐洲心臟科學會(ESC)正式發布「腫瘤-心臟臨床指引(Cardio-oncology
guideline)」,引起國際關注,本會也持續推動心臟腫瘤共照模式,並於2024年9月委請健保會委員滕西華於會中提案建請健保署成立「心臟─乳癌」共同照護模式,納入並給付心臟科醫師成為「全民健康保險乳癌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支付標準內之必要共照醫師成員,獲得多數委員認同,後續已送請健保署研議。
四、醫界的看見-正視性別差異
* 心血管專科保護傘-心臟科
2017年,台灣女人連線拜會邀請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加入「為女著紅」的行列,基於對心血管健康的關注,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自2017年起成為「為女著紅」的合作夥伴及衛教資訊上的最佳顧問。
2020年,台灣女人連線多年的推動及努力下,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吳彥雯醫師、奇美醫院心臟內科張瑋婷醫師等專科醫師都開始關注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並進行相關研究及建立照護機制與指引。
2023年5月,北榮鑑於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正式成立「女性心臟醫學中心」,並與急診、婦科、乳醫科、免疫科等專家跨科合作照護女性心血管健康。
* 女性健康守門員-婦產科
2018年,台灣女人連線鑒於女性心血管健康與婦產科息息相關,因為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女性之心血管都面臨改變。而在這些生命經驗中,婦產科醫師正是女性最重要的健康照護者,因此邀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加入「為女著紅」行動的行列。自此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不但每年參與,更在其專業領域上開始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並積極與心臟專科醫師互相交流共同照顧女性健康。
2021年,鑑於懷孕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台灣周期醫學會亦開始加入「為女著紅」行列。2024年,更年期醫學會同樣因看見更年期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加入為女著紅的行列。
近年,醫界越來越關注到女性心血管健康的問題。2023年2月19日,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主辦之「適切化產後照顧研討會」即邀請了吳彥雯醫師針對「孕產婦心臟、高血壓及換的後續影響及照護」進行交流分享。
五、社會參與
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起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
行動,至今已邁入第十年,在國民健康署、各地衛生局、醫學會等共同推動,以及在台新銀行認同理念長期支持贊助之下,成績斐然。這十年間有越來越多的政治人物開始關注此議題,也有越來越多民眾加入響應的行列,2023年更有超過100個各行各業的代表參與響應了「為女著紅日」的網路著紅行動,至少有超過千萬人次曾經接觸或參與「為女著紅」,顯見「為女著紅」在台灣女人連線多年持之以恆的宣導及推廣下,確實獲得了民眾之認同,也願意積極參與響應,顯示長期耕耘已獲得成果,成功提升社會對議題之意識。
綜觀所述,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起,透過政策推動、衛教及活動推廣等方式積極倡導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及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不論在政策的推動、醫界的投入、社會的參與,都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未來,台灣女人連線將持續追蹤目前仍在列管中的癌症患者「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服務」機制,並繼續推廣「為女著紅日」,提醒自己與身邊的女性一起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 read more

2025-01-08
痛痛女孩勝訴未解困境 婦團籲疫苗救濟...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於今日(8日)陪同接種HPV疫苗後發生不良事件的女孩家長召開記者會,表達「痛痛女孩」不為人知的痛,並呼籲衛福部落實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救濟從寬」之立法精神。
8位接種HPV疫苗後確診風濕免疫疾病的痛痛女孩,因為無法接受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判定不良事件與疫苗「無關」的結果,對衛福部提起訴訟。歷經多年纏訟,2024年最高行政法院判定三案勝訴,更直指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辦法的重大問題。但案件仍須回衛福部重新審議,審議委員中高達八成的成員與當年判定結果無關者相同,這讓當事人、家長、律師與長期協助的台灣女人連線都深感憂慮。
痛痛女孩母:勝訴帶來了希望 願可延續下去
痛痛女孩Penny的媽媽說,從確診到勝訴已經過了五年,這個過程的煎熬無人能體會。這個疾病是無法痊癒的,需要終身服止痛藥,伴隨一輩子,未來是否還會有其他問題,都不知道。這個勝訴帶來了希望,希望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痛痛女孩Mina的爸爸表示,5、6年前Mina國二時接種HPV疫苗,打完第二劑後經常因為身體疼痛請假無法上學,後來加入痛痛女孩群組,才發現全台有幾十名跟Mina一樣的情形,雖然就醫檢驗沒有確診風濕相關疾病,卻還是要隨身準備止痛藥。只要天氣寒冷或潮濕,都會不舒服需要吃藥,實在讓人痛心。希望往後接種相關疫苗時,要充分揭露副作用。
最高行政法院救濟辦法侵害人民生命權與健康權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根據最高行政法院的見解,在預防接種與受害情形的關聯性中,「無關」與「相關」的認定標準存在顯著不對等。這種設計,形成對受害者極為不利的「制度性偏見」,一方面使救濟的門檻過高,另一方面排除救濟的條件卻過於輕易。法院批評,這種雙重標準將疫苗的不確定風險完全轉嫁給接種者,剝奪了受害者應有的救濟權利。這樣的制度設計與判定標準,不僅違背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分擔公共風險」的立法初衷,更直接違反憲法平等保障人民生命權與健康權的基本意旨。
痛痛女孩委任律師方文献律師說,看著這些當事人及父母如此磨難心中十分不捨。歷經多年訴訟,雖然獲得勝訴,但又要回到審議小組重新審議,結果會有所不同嗎?恐怕會是令人失望的。雖然勝訴了,但卻好像是敗訴了,雖勝猶敗,僅在循環重覆痛苦的訴訟經歷而已,實在無法真心為疫苗受害者高興。希望衛福部適度修正放寬認定,以符合補償救濟從寬的立法授權意旨。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吳全峰副研究員說,幾個案件的判決都指出,在科學上不能完全排除民眾接種疫苗的風險,這個風險應由社會來接受,審議小組過度依賴群體層面的「流行病學實證」,形成「以全概偏」的邏輯謬誤。此外,從醫療倫理的面向來看,若涉及利益與風險的重分配,一定要從受到最不利影響的社會成員來思考,而疫苗害當事人健康、經濟、知識皆屬弱勢,應該要從其權利影響層面來考慮。
審議辦法設計袒護藥廠?
林淑芬立法委員指出,衛福部在與痛痛女孩訴訟的過程中,球員兼裁判地修改審議辦法,越修越嚴格。據統計,民國112年藥害救濟申請案158件、給付104件,給付率66%,藥害救濟委員「從寬認定」藥害跟藥品間的關聯性。反觀,109年到112年間,HPV疫苗救濟申請35件、給付4件,給付率只有11%,而且每案平均給付新台幣3萬元。
林淑芬質疑,統計COVID-19、HPV以外的疫苗救濟案件,申請450件、給付281件,給付率達62%,HPV疫苗審議壓得特別低,且每劑HPV疫苗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只徵收1.5元,與市價不成比例,質疑審議辦法的設計偏向袒護藥廠。
疾管署羅一鈞副署長回應,疫苗副作用充分揭露部分,疾管署有努力在做,說明書也愈寫愈長。針對最高行政法院判決見解認為,預防接種與個案受害情形的關聯性判斷,不應只依據人口群體為基礎的醫學實證,也要綜合審酌個案受害狀況及相關因素。審議小組都有調閱個案病例、檢查報告、檢驗結果等資料才做鑑定、審議。疾管署後續會依照法案判決,召集審議小組重送鑑定,再送到審議小組,慎重參酌法院的見解重新審議。
黃淑英常務理事擔心審議小組及疾管署是否能公正、中立地重審案件,呼籲衛福部尊重法院見解,落實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救濟從寬」之立法精神,並修訂審議辦法,對預防接種與受害情形關聯性之分類範疇進行檢討。
【新聞稿:疫苗害救濟名存實亡
痛痛女孩的痛何時終結?】
★記者會直播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X9oXNgUKe/
+ read more

2024-12-03
民團呼籲:反對侵害人權的代孕制度,請...
《人工生殖法》修法將於本週四(12/5)於立法院的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進行審查,其中五個版本包含了代理孕母制度合法化。
台灣女人連線與多個婦女團體、勞工團體、民間自組的行動小組於今(12/3)召開記者會。基於對女性人權與兒童最佳利益的保障,並呼應社會中眾多反對的聲浪,呼籲立委停止《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中關於代孕的審查,優先開放人工生殖技術適用的對象,惠及女同志伴侶與單身女性。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強調,不論是商業型或利他型的代孕,花費的金額都不少,只有經濟優勢的人負擔的起,而代孕需長期的身心投入、承擔健康及死亡風險,若非有經濟需求不會去當代孕母。因此,代孕就是保障有錢人用「最少的金錢」使用到經濟弱勢者「最大的服務」。代孕牽涉的關係複雜、結果難以預測,沒有任何配套、法令可以完全保障代孕母、代孕子女的人權。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指出,代理孕母在世界各國都具高度爭議,尚未有任何人權制度願意為代孕背書。而政府管理只要稍有不慎,就會傷害女性與兒童最佳利益。此外,現行的版本並沒有寫明仲介、醫療機構可以透過代孕獲利多少,涉及重大人權議題的代孕不該如此不負責任地空白授權。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法規遵循及人事部組長陳竹儀表示,許多堅守人權的國家都評估無法透過制度與管理避免代孕對兒童及女性的剝削,所以反對代孕立法。我們的政府須考量量能與對女性權益的傷害,而非倉促立法。也應優先開放女同志配偶與單身女性適用人工生殖法。
婦女救援基金會社工督導曾峻偉則擔憂,代孕開放後,難保出現有心人士運用代孕生殖技術背後龐大的黑市利益。也強調成為代孕母看似是個人自由的選擇,實際上因代孕雙方地位的不對等,或女性因人情、處於經濟困境女性被迫代孕,女性的自由權將被剝奪,使女性成為生殖工具。
本次除了長期耕耘議題的民間組織,也有民眾自行組成反代孕行動小組為此次議題集結發聲。台灣反代孕行動小組發言人陳愷寧表示,週四(12/5)審議法案的同時,將號召民眾至立法院陳抗,堅決反對代孕制度侵害女性權益。
反對代理孕母行動小組發言人潘丁菡認為,代孕就是將孕產的健康與死亡風險,轉嫁給經濟相對弱勢的女性。親情的愛不必建立在血緣之上,台灣不需要侵害人權的代孕制度。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呼籲,女性孕產本就對健康有一定的傷害,代孕又比自然生育風險更高。國外已有多起代理孕母於代孕過程中死亡的案例,政府與社會應評估「代孕為需求者獲得孩子的利益」與「損害婦女及兒童權益」之間的平衡。堅決反對立法者在社會仍有許多反對聲音的此時,倉促審查通過代孕立法。
【新聞稿:代孕侵害人權! 停止代孕立法!】
★記者會直播連結:https://fb.watch/wecQEV1Mw7/
【發起團體】
台灣女人連線
中華民國助產師助產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反對代理孕母行動小組
台中市台灣寶貝協會
台中市婦女發展協會
台灣反代孕行動小組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社團法人台中縣木棉花愛縣關懷協會
花蓮縣助產師助產士公會
花蓮縣洄瀾婦女權益發展協會
南投縣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
南投縣新媳婦關懷協會
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
婦女救援基金會
婦女新知基金會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勵馨基金會
*按單位筆畫排序*
+ read more

2024-11-19
加強人工流產限制後 嬰兒死亡率顯著上...
日前,台灣法務部公告提高「墮胎罪」罰則草案,引發各界譴責。婦團更是無法接受,集結召開記者會,嚴正表示抗議。雖然法務部隨後撤案,但這起事件讓人再次關注婦女的人工流產需求,以及目前所受到的限制。
多有研究指出,以嚴格的手段限制婦女進行人工流產,將對個人及社會造成雙重負面影響。最近一項來自美國的研究,再次指出這個傷害。2022年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後的幾個月內,美國嬰兒死亡率明顯上升,尤其是出生時患有染色體或遺傳異常的嬰兒死亡率最高。
關於羅訴韋德案
「羅訴韋德案」是美國1973年的一項重要判決。最高法院裁定女性有憲法權利選擇人工流產,保障了人工流產權屬於隱私權的一部分。然而,2022年「Dobbs案」推翻「羅訴韋德案」判決,使美國各州可自行決定人工流產是否合法。多個州,如德州、密西西比州、奧克拉荷馬州等,迅速實施嚴格的限制或全面禁止人工流產,對美國生育自主和公共健康產生深遠影響,引發激烈的社會辯論和抗議。
「羅訴韋德案」推翻後 嬰兒死亡率顯著上升
為了探究推翻「羅訴韋德案」判決對嬰兒死亡率的影響─特別是先天性健康問題嬰兒死亡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進行了全國性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判決被推翻後的7至12個月,嬰兒死亡率上升了7%,而其中因先天性異常死亡的嬰兒則上升了10%。
2018年到2023年,每月嬰兒死亡率平均為每1000個活產嬰兒中5.6人死亡,因先天性異常原因死亡的比例則為每1000個活產嬰兒中有1.3人死亡。研究人員將「羅訴韋德案」推翻後的月份與先前的月份進行比較時,發現每月比預期多出247例總嬰兒死亡數,而其中因染色體及遺傳疾病而死亡的嬰兒則多出204例。
這項研究結果與先前分析德州禁止早期懷孕人工流產的研究相呼應,顯示了限制人工流產醫療服務可能帶來的影響。
「我不確定人們是否曾預料到判決會導致嬰兒死亡率上升,這並非最初能想到的結果。但當你限制醫療服務的可及性,這會對公共健康產生廣泛且深刻的影響,甚至超出預期」。研究作者,流行病學教授Maria
Gallo解釋。
這項研究並未針對美國各州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但研究人員指出,他們預期在人工流產規定更嚴苛的州別,這樣的影響可能會更為顯著。
判決後14個月內 嬰兒死亡率上升最明顯
根據數據,推翻「羅訴韋德案」後14個月內,嬰兒死亡率上升的現象最為明顯。但在此之後,這一趨勢似乎逐漸平息。
Gallo教授指出,這現象是否會持續,仍然是個未知數。或許會持續下去,因為人工流產醫療在某些州已經無法取得。但也可能隨著州內政策制定者瞭解這並非州民所希望的,轉而通過憲法修正案以保護人工流產權。
未來,研究人員計畫將進一步分析不同人口群體的影響,包括在尋求醫療服務時受到限制或特別容易面臨困難的人群,並考慮分析產婦的死亡率數據。
Singh助理教授表示這是一個牽涉甚廣的人性議題,包括女性被剝奪人工流產醫療服務或被迫生育患有致命遺傳疾病胎兒的心理健康後果。
編譯來源:JAMA Pediatrics (2024.10.21)、Eurek Alert(2024.10.21)
+ read more

2024-11-11
《歐盟基本權利憲章》納入「人工流產權...
日前有人在記者會提及,《歐盟基本權利憲章》已經納入「人工流產權」。
事實上,只有法國在2024年將人工流產權入憲。
歐盟則是2021年6月於通過決議,呼籲歐盟27個成員國確保合法和安全人工流產的權利,以改善女性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
今年4月歐洲議會更表決通過了一項決議,支持將人工流產權納入《歐盟基本權利憲章》。該決議主張將《憲章》第3條修訂為保障安全、合法的人工流產權,視其為基本人權。該提案獲得社會黨、綠黨和「革新歐洲」等多個政黨的支持,但也遭到保守派的反對。
然而,這項修正案尚未正式生效。要修改《歐盟基本權利憲章》必須得到所有27個成員國的一致同意,這是一項重大挑戰。包括波蘭和馬爾他在內的一些國家對人工流產設有嚴格限制性法律,可能會抵制此項修訂,使得在整個歐盟範圍內確立普遍的人工流產權面臨困難。
編譯來源:European Parliament(2024.04.1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