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一項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孕的女性如接受醫療協助受孕失敗,卻仍持續渴望生育的話,會比那些已經看開的女性,更容易陷入不佳的心理狀態。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對於正在進行醫療協助受孕的女性應該也給予心理治療方面的支援。
研究論文主筆者之一,英國威爾斯卡地夫大學心理學學院講師蓋梅洛博士表示,醫護人員在進行協助女性受孕的醫療同時,也應注重對不孕女性的心理狀況評估,如果發現病患無法接受或適應自己可能長期都無法生育現實的話,應該建議其尋求專業心理健康諮詢,或加入病患支援網絡。
本研究是以在荷蘭12家醫院接受不孕症治療的7,148位女性為調查對象,他們均接受長達10年以上的治療,調查內容包括病患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態、絕經期狀況、不孕治療類型、不孕是否與其本身或伴侶的健康問題有關。研究發現,大部分女性對於治療失敗都能接受事實,但有6%的女性表示仍渴望生兒育女。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長期持續對兒女的渴望,可能引發心理健康問題,這樣的女性發生臨床上認為嚴重心理問題的機率高出2.8倍。
研究也發現,如果不孕的原因在於其伴侶或無法查明原因的話,女性的心理健康會處於較佳狀況。而年齡比較大才接受治療、處於婚姻或與伴侶同居狀態的女性,相較年輕就開始接受治療、單身、離婚或寡居的女性,更能面對未能成功改善不孕的事實。教育程度高者亦然。
蓋梅洛博士表示,此研究有助理解為何許多無子女者很困難調適心態,這跟他們無法放棄生育兒女的強烈渴望有很大關係。更令人驚訝的發現是,已經育有兒女的女性,想要再生育卻無法如願時,竟然比從那些未生育過但接受現實的女性,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蓋梅洛博士認為,如果這些女性可以找到其他滿足其生命的事物,例如事業,或許比較容易放開對生兒育女的渴望。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在台灣社會,許多不孕女性在傳宗接代的壓力下選擇接受人工協助生殖技術,但施術常須反覆多次才可能成功,且過程中女性身體須承擔施打荷爾蒙、減胎、或多胞胎的健康風險,身心都受到極大煎熬。而由上述的研究我們瞭解到醫療並無法讓所有不孕女性都能成功受孕,也無法解決文化問題,反而使女性將生兒育女的渴望全然寄託於醫療技術之上,但因屢次失敗落空,更加深不孕女性的心理壓力。
資料來源: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