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與多種慢性病高度相關,例如糖尿病、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問題、生殖障礙與心理健康疾病。更重要的是,肥胖的健康風險不僅影響個體,還可能導致跨世代健康問題,進一步加劇未來數十年的醫療支出與公共衛生負擔。
然而,全球肥胖率正以驚人的速度上升。從1990年至2021年,全球5至24歲人口的肥胖率增長兩倍,上升了244%,達到1.74億人。並且,截至2021年,全球已有4.93億名兒童與青少年屬於過重或肥胖。這顯示現行抑制肥胖的方式已無法有效控制這一代年輕人的健康風險,若不加以防治,將帶來嚴重的健康、經濟與社會影響。
2050年 全球三分之一的兒童肥胖或過重
根據一項最新研究,至2050年,全球每六名兒童與青少年中將有一人屬於肥胖族群,超過一半的成年人也將受到肥胖與過重問題的影響。
研究人員使用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Study)的數據,估算204個國家與地區最新的過重與肥胖狀況,並預測至2050年的發展趨勢。
結果顯示,在未來25年間,全球將有3.85億名兒童與青少年過重、3.6億名兒童與青少年屬於肥胖族群,總計超過7.46億名兒童與青少年面臨這一問題。與此同時,全球超過38億名成年人預計受到過重或肥胖的影響。而肥胖問題在地區與國家發展上亦存有差異。
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發表的《世界肥胖地圖報告》(World Obesity Atlas)提出警告,到2035年,79%肥胖和超重成年人和88%肥胖和超重兒童將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而所有國家中只有7%國家有足夠的衛生系統來應對這一問題。該組織主席Simon Barquera表示:「肥胖問題最嚴重的地區是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
MCRI研究員Jessica Kerr博士強調,兒童與青少年在肥胖流行病中仍是最脆弱的群體。預防是關鍵,因為肥胖通常不會在青春期後自然消失。若不立即制定五年行動計畫,未來年輕一代的健康前景將極為嚴峻。
許多地區過去主要關注兒童營養不良與發育遲緩,但如今必須立刻面對並處理肥胖帶來的公共健康威脅。Kerr博士建議,各國應優先建立「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監測系統」,以提供準確的數據作為政策依據。
台灣學童肥胖率高居亞洲之冠 國中生問題更嚴重
台灣的情況同樣令人憂心。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資料,111學年度小學生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26.4%,國中生則高達30.2%。儘管與前一學年度相比略有下降,整體來看,平均每四名學生中就有一人屬於過重或肥胖,台灣學童健康面臨嚴重挑戰。
從長期趨勢觀察,自96學年度至今,小學生過重與肥胖的平均比例為27.6%,國中生更高,達29.5%。國中生的肥胖率在多數年度皆高於小學生,並且在近十年間多次突破30%的警戒線,顯示青少年族群的肥胖問題更加嚴峻。
依據衛福部國健署與台灣兒科醫學會於2018年發佈的《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當兒童BMI超過該年齡層第85百分位即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則屬肥胖。雖然台灣已有相關政策與校園健康促進機制,但從數據來看,現行策略對遏止肥胖的效果有限,急需全面檢討與強化。
專家建議與政府行動
MCRI的Susan Sawyer教授指出,面對這場全球性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問題,不能再將責任歸咎於個人選擇。政府應採取積極的管理,從不同層面投入資源,以系統性減少導致肥胖的因素,包括加強食品與飲料管控、促進運動與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改善城市設計,營造支持健康選擇的環境。
編譯來源:Reuters(2025.3.4)、Eurek Alert(2025.3.3)、THE LANCET(20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