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2
全球肥胖危機惡化 專家呼籲採取五年行動計畫
肥胖與多種慢性病高度相關,例如糖尿病、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問題、生殖障礙與心理健康疾病。更重要的是,肥胖的健康風險不僅影響個體,還可能導致跨世代健康問題,進一步加劇未來數十年的醫療支出與公共衛生負擔。
然而,全球肥胖率正以驚人的速度上升。從1990年至2021年,全球5至24歲人口的肥胖率增長兩倍,上升了244%,達到1.74億人。並且,截至2021年,全球已有4.93億名兒童與青少年屬於過重或肥胖。這顯示現行抑制肥胖的方式已無法有效控制這一代年輕人的健康風險,若不加以防治,將帶來嚴重的健康、經濟與社會影響。
2050年 全球三分之一的兒童肥胖或過重
根據一項最新研究,至2050年,全球每六名兒童與青少年中將有一人屬於肥胖族群,超過一半的成年人也將受到肥胖與過重問題的影響。
研究人員使用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Study)的數據,估算204個國家與地區最新的過重與肥胖狀況,並預測至2050年的發展趨勢。
結果顯示,在未來25年間,全球將有3.85億名兒童與青少年過重、3.6億名兒童與青少年屬於肥胖族群,總計超過7.46億名兒童與青少年面臨這一問題。與此同時,全球超過38億名成年人預計受到過重或肥胖的影響。而肥胖問題在地區與國家發展上亦存有差異。
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發表的《世界肥胖地圖報告》(World Obesity
Atlas)提出警告,到2035年,79%肥胖和超重成年人和88%肥胖和超重兒童將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而所有國家中只有7%國家有足夠的衛生系統來應對這一問題。該組織主席Simon
Barquera表示:「肥胖問題最嚴重的地區是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
MCRI研究員Jessica
Kerr博士強調,兒童與青少年在肥胖流行病中仍是最脆弱的群體。預防是關鍵,因為肥胖通常不會在青春期後自然消失。若不立即制定五年行動計畫,未來年輕一代的健康前景將極為嚴峻。
許多地區過去主要關注兒童營養不良與發育遲緩,但如今必須立刻面對並處理肥胖帶來的公共健康威脅。Kerr博士建議,各國應優先建立「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監測系統」,以提供準確的數據作為政策依據。
台灣學童肥胖率高居亞洲之冠 國中生問題更嚴重
台灣的情況同樣令人憂心。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資料,111學年度小學生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26.4%,國中生則高達30.2%。儘管與前一學年度相比略有下降,整體來看,平均每四名學生中就有一人屬於過重或肥胖,台灣學童健康面臨嚴重挑戰。
從長期趨勢觀察,自96學年度至今,小學生過重與肥胖的平均比例為27.6%,國中生更高,達29.5%。國中生的肥胖率在多數年度皆高於小學生,並且在近十年間多次突破30%的警戒線,顯示青少年族群的肥胖問題更加嚴峻。
依據衛福部國健署與台灣兒科醫學會於2018年發佈的《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當兒童BMI超過該年齡層第85百分位即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則屬肥胖。雖然台灣已有相關政策與校園健康促進機制,但從數據來看,現行策略對遏止肥胖的效果有限,急需全面檢討與強化。
專家建議與政府行動
MCRI的Susan
Sawyer教授指出,面對這場全球性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問題,不能再將責任歸咎於個人選擇。政府應採取積極的管理,從不同層面投入資源,以系統性減少導致肥胖的因素,包括加強食品與飲料管控、促進運動與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改善城市設計,營造支持健康選擇的環境。
編譯來源:Reuters(2025.3.4)、Eurek Alert(2025.3.3)、THE
LANCET(2025.3.8)
+ read more

2025.08.04
產後嚴重出血與長期心臟健康問題有關
一項重要的新研究指出,曾經歷產後大出血的女性,其健康風險可能在接下來15年內持續存在。
研究顯示,產後大出血的倖存者在未來罹患心衰竭、中風與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了76%。同時,罹患危險血栓的機率也增加超過兩倍。
儘管風險在產後第一年特別高,但這樣的健康威脅可能會延續長達15年,尤其對曾出現妊娠高血壓併發症的女性影響更為明顯。
來自印尼Airlangga大學的婦產科醫師、研究主持人Manggala
Pasca
Wardhana博士指出:「過去一直將產後出血視為一種緊急情況,只要止住出血就算處理完畢了。但我們的研究顯示,這對女性的心臟健康可能有長期的影響,甚至持續多年。」
Wardhana博士補充:「這項發現提醒我們,孕產婦健康照護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不能在分娩結束就停止,應延伸至產後的數月,甚至數年。」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400萬名女性經歷產後出血,約占全球孕產婦死亡人數的20%以上。
研究人員指出,嚴重出血可能影響長期心臟健康的原因有多種。大量出血會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進而影響血管與心臟功能,增加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心血管風險。
研究共同作者Fiqih Faizara
Ustadi強調,產後出血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且多重因素交錯。未來需進一步研究,深入了解其中的機轉,並發展預防與治療這些潛在致命併發症的策略,因為這些風險可能在生產多年後才浮現。
照護指引應該更新
本研究呼籲,現行針對產後大出血的臨床處置指引應該更新,納入對女性長期心臟健康的考量。
對於曾發生過產後大出血的高風險女性,研究團隊建議,醫師應及早介入,鼓勵採取有助心血管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時也可考慮使用抗凝血或降膽固醇藥物等預防性治療。
研究團隊最後總結:「這項研究凸顯了全球應更加重視產後大出血對女性長期健康的威脅,尤其是在資源不足的中低收入國家,產後出血的負擔最沉重,卻最缺乏持續性的照護系統。」
研究怎麼做?
本研究為系統性綜合分析,團隊彙整了10篇在2024年前發表的研究資料,涵蓋歐洲、北美與亞洲的970多萬名女性,後續追蹤時間從3年至31年不等。
分析發現,產後出血的嚴重程度與心血管健康問題的風險呈正相關,尤其是需要輸血挽救生命的女性,風險更為明顯。
研究發表於《母胎與新生兒醫學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5.06.30)、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
Neonatal Medicine(2025.06.24)
+ read more

2021.05.14
35歲是女人生育門檻?男人呢?(Ⅱ)
男人沒有生育率下降的問題嗎?
你知道什麼人過了35歲,也不會被視為過了生育高峰期嗎?男人們!
人們仍然普遍認為男人沒有生育的生理時鐘,在任何年齡都可以成為父親。但是,精子的年齡恐怕並不像美酒那樣越陳越醇。隨著男性年齡的增長,精子品質會下降。研究顯示,年長父親所生的嬰兒出現健康問題、精神病和認知障礙的可能性增加。另有一項研究顯示,不孕症完全來自男性因素的有20%-30%,而所有不孕病例中包括男性因素的有50%。但是,跟女人面臨的社會壓力比起來,很少有人對30多歲的男人強調冷凍精子來保持精子品質,對吧!
據Dr.
Nargund說,在她經手的案例中,有一半的生育問題與男人的年齡有關,而不是女人的年齡。研究表明,儘管有些男人到了70歲還會生,但40歲以上的男人比20多歲的男人要多花五倍的時間才能懷孕。
去年(2020),Rutgers
University的美國科學家回顧了40年的生育力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超過45歲的父親與早產、死產、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癲癇發作和先天性心臟病等先天缺陷的風險增加相關-和母親的年齡無關。
精子細胞的品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急劇下降,不僅活動力較差,至關重要的是,容易發生所謂的形態學突變-形狀和結構,正是這種原因導致了後代的遺傳異常。
2013年一項對5,000多名年齡在72歲以下的男性進行的研究發現,正常精子的比例在34歲開始下降,到了40歲以後下降了更多。
有時候,醫師告訴夫妻生育問題是「無法解釋的」,純粹是因為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女人可能出了什麼問題上,沒有人想調查男人。
當然,這並不表示男人應該為「太晚」生小孩而感到羞恥,而是我們應該停止羞辱女性。如果像ASRM這樣的組織希望女人早點生孩子,那麼重點應該放在如何使父母負擔得起的這樣的事情上,而不是在製造恐嚇婦女的廣告。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生育計畫
每個女人都有自己的健康狀況,這意味著我們在研究中看到的結論並不是對每個人都適用。年齡界限主要是對醫生有用的指標,他們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做進一步的遺傳條件檢測,我們知道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更可能發生。
由上述看來,35歲作為生育門檻的迷思已經過時、不科學,而且也無濟於事。這種大一統的思維會產生壓力和污名。 女人應根據自己的身心狀況、社會角色及生活的需求等層面,去計畫最適合自己的生育年齡及子女數,而不是被群體的生理時鐘追趕得無法喘息。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1.04.10)、Daily Mail(2021.05.0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7.15
年輕無法讓你倖免得到嚴重的COVID-19!
隨著全國各地感染冠狀病毒的年輕成年人數量激增,UCSF
Benioff Children's
Hospitals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年輕可能無法使人們免受嚴重病情的侵襲。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數據(未包括在UCSF研究中)顯示,儘管65歲以上的患者比年輕人住院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但差距正在縮小。截至4月18日的一週,年齡在18至29歲之間的人口中,每10萬人中有8.7例住院,而65歲以上的患者中每10萬人中有128.3例住院。截至6月27日的一週,這一數字為34.7和306.7,分別表示年輕人的住院治療增加了299%,而老年人的住院治療增加了139%。
醫療脆弱性和嚴重COVID-19
想要瞭解目前美國年輕人罹患嚴重COVID-19的風險,研究團隊由某些健康狀況指標評估他們的「醫療脆弱性」。這些指標包含:心臟病、糖尿病、當前的氣喘、免疫疾病(狼瘡、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肝臟疾病、肥胖和過去30天內的吸菸行為。此外,研究人員在菸草和雪茄的使用中增加了電子菸。
該研究調查、分析約8,400名年齡在18至25歲之間年輕人的健康數據,得出的結論是,男性的總體「醫療脆弱性」為33%,女性為30%。研究人員在其研究中報告說,吸菸的影響超過了其他較不常見的風險因子。
他們的結果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有6,741名非吸菸者的醫療脆弱性為16.1%,而包括吸菸者在內的8,405名年輕人的全部樣本的醫療脆弱性增為31.5%。
什麼指標與COVID-19的病情發展有關?
Dr.
Adam說:「最新證據表明,吸菸與COVID-19病情發展有關,包括疾病嚴重程度增加、加護病房入院或死亡。在所有的風險因子中,吸菸可能會對年輕人產生重大影響,因為年輕人的慢性病的發病率通常較低。」
她表示,最近的研究也指出,年輕人開始吸菸的比例高於青少年,這是以前趨勢的逆轉。
該研究使用了國家健康訪問調查的數據,發現在過去30天內,有10.9%的人抽了菸,有4.5%的人抽了雪茄產品,有7.2%的人抽了電子菸。吸菸者人數為1,664人,佔總人數的19.8%,高於氣喘病(8.6%)、肥胖症(3%)和免疫性疾病(2.4%)的人數。此外,有1.2%的人患有糖尿病,有0.6%的人患有肝病,有0.5%的人患有心臟病。
研究者Dr.Charles Irwin
Jr.:「將吸菸者從樣本中抽出後,患嚴重病情的『醫學脆弱性』降低了一半。減少年輕人吸菸和使用電子菸的努力可能會降低他們罹患嚴重疾病的風險。」
在5個脆弱性指標中呈現了性別差異。女性更容易患氣喘(10%對7.3%)、肥胖(3.3%對2.6%)和免疫狀況(3.2%對1.6%)。但是,吸菸的年輕女性人數明顯減少,導致整體醫療脆弱性為29.7%,而男性為33.3%。
該研究於2020年7月13日發表在_《青少年健康雜誌》__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_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7.1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2.05
法國鬆綁 女人都可以做人工生殖
法國於日前修訂了《生物倫理法》,對器官移植、醫療協助生殖等部分的規定進行修改。新法將允許單身女性、女同性戀伴侶進行體外人工受精,這是總統馬克宏推動的重大改革之一。
根據法國現行法律,體外人工受精僅限於異性伴侶,並且需有不孕或其他醫療情形才適用。甫通過的《生物倫理法》放寬有關醫療輔助生殖的規定,對象擴及所有女性,包含單身女性、女同性戀伴侶等,都可以藉由醫療介入獲得自己的孩子。
修法過程面臨強烈反彈聲浪,曾有數萬名反對者上街抗議。保守派團體批評,該法「剝奪了孩子擁有父親的權利」。法國主教團主席Georges
Pontier曾表示,所有公民都有義務站出來對抗這條新法。部分反對者擔心,這將為代理孕母的合法鋪路。
台灣《人工生殖法》未適用同性伴侶
在台灣,人工生殖目前僅適用於異性夫妻,同性婚姻合法之後,也成為討論焦點。國健署王英偉署長曾表示,人工生殖法最初立法基準不是為同志婚姻關係,同志是否適用需再研議,將儘速召開專家會議。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生育屬女人的身體自主性,是否有婚姻關係或有無伴侶,不應視為門檻。至於孩子需不需要有父及母,那是異性戀者的價值觀,也不該是阻止女同性戀者生育自主的藉口。
編譯來源:REUTERS(2020.01.23)、FRANCE24(2020.01.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15
千禧世代強烈需要更好的育嬰措施!
社會傳統存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近年來少數男性開始翻轉這樣的觀念,想在育兒工作上與伴侶共盡心力。現在,一些國際企業為了照顧員工需求,提供絕佳的育嬰留職福利,並希望公司藉此在高度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中能更具吸引力。
在台灣,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男女受僱者在任職滿六個月後,於子女3歲前都可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時間最長可達兩年。若雙親都要提出申請,休假時間由雙方共同分配。另依就業保險法規定,被保險人之保險年資滿一年以上,於子女3歲前可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以被保險人育嬰留職停薪之當月起前六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6成計算,每一子女合計最長發給六個月。
休育嬰假不是件容易事,尤其當涉及到代價問題。英國工會聯合會(TUC)指出,勞工暫時停止工作時僅能仰賴法定薪資(1、2),而該金額由於只有勞工自己原來週薪的9成或更低(148.68英鎊/週),這時候勞工可能就會傾向放棄休假。根據英國伯明罕大學分析顯示,2017-2018年間只有1%(9,200名)的新家長申請休育嬰假。
企業制定更好育嬰政策回應員工需求
剛休完三個月育嬰假回到工作崗位的網路科技公司顧問Puri先生說到,辦公室男職員們都表示希望能像他一樣休育嬰假,就他的觀察,很多男人都不知道他們可以這麼做,而許多公司企業也還在努力瞭解要怎麼協助這些新手爸爸們。目前已有一些企業正在提供非僅限女性、更好的育嬰假政策例子可以參考。
以英國安本標準人壽公司(Standard Life
Aberdeen)為例,公司甫宣布的新政策,將提供雙親九個月全薪的育嬰假。同時也不受申請者的性別、家庭組成型式及在職時間長短所影響。申請通過後,育嬰假在兩年內最多可分三次使用完。此外,公司也提出一些要盡力讓有孩子的員工在職場工作經驗上達到男女平等的作法。
安本標準人壽公司倫敦分部的業務發展總監Coombs先生將在明年四月迎接第一個小孩,他表示,公司新政策提供彈性,對他來說非常重要,這不再是全有或全無的狀況。
高盛集團公司(Goldman
Sachs)也提供英國員工26週全薪的育嬰假,甚至外加補助取卵1萬英鎊及捐卵2萬英鎊的手術費用。高盛執行長Soloman先生表示,政策是為了讓員工可以在投入工作的同時也能發展與照顧家庭。
女性因懷孕面臨職場歧視仍嚴重
儘管如此,非常慷慨大方的職場育嬰假措施仍佔相當少數,女性因懷孕在職場受挫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發起「懷孕然後完蛋」(Pregnant
Then
Screwed)運動團體的Brearley,就是在她告知公司懷孕消息後的隔天遭革職。她引用英國平等及人權委員會的資料,表示每年英國有高達5萬4名母親覺得她們因為懷孕必須離職。她成立團體就是為了要幫助面臨與她相同處境的女性。
最後,我們還有更多需要做的,不只是針對那些需要照顧家庭新成員的人,還有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顧的家庭。我們必須也要思考到這一點,以及未來勞動力的發展。
編譯來源:BBC NEWS(2019.11.0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