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第十屆為女著紅】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
2025年第十屆為女著紅
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什麼是健康性別差異?健康不是不分男女嗎?
健康除了男女生殖系統不同,不是都一樣嗎?
但,真的是這樣嗎?
醫學領域的性別盲
醫學的發展長期受到男性思維的主導,這種影響滲透至醫學教育、臨床研究、公共衛生政策及健康促進的各個層面,導致女性健康議題及性別差異被系統性窄化及忽視。
健康並非中性
男女由於生理構造、生命經驗及社會文化的不同,疾病風險因子、診斷及治療等皆具有性別差異。
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近二、三十年來,國際間越發重視這個議題,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要求所有臨床試驗,包含動物研究,都應納入性別分析。醫學領域也逐漸重視這個議題,而心血管健康是進展最快的領域之一。
❤想知道更多▶ 女人心健康 完整衛教
發起TAIWAN為女著紅,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
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起響應由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發起的「GO RED FOR
WOMEN」行動,並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十年來,網路擴及人次超過千萬。
❤想知道更多▶ 為女著紅 GO RED FOR WOMEN!
透過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提出政策建議並持續追蹤
提出政策建議包括:
*
應投入更多的研究經費,鼓勵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
* 應制訂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
* 應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
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讓女性患者獲得更完整的醫療照護
透過行政院性平會、全民健保會等管道,提案落實國家健康政策納入性別觀點
歷屆提案包括:
*
「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第一期計畫(107-111年)」、「研製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計畫」、「探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性別關聯計畫」、「腫瘤心臟病學臨床照護及指引的系統性文獻回顧」等計畫,應納入性別差異及觀點,衛福部亦有正面回應。
*
建立癌症患者「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服務」之機制,2024年透過委託健保會委員提案:建請健保署成立「心臟─乳癌」照護模式,納入並給付心臟科醫師成為「全民健康保險乳癌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支付標準內之必要共照醫師成員。目前該案已送請健保署召開專家會議研參。
今年,為女著紅以「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為主題,期望在十周年的重要時刻重回初衷,但在健康中的性別差異這一塊,我們還有太多需要看見。
目前國際上,具性別視角的健康研究逐漸成為政策與實踐的核心議題,歐美國家亦於國家政策上制訂相關推動機制。台灣在台灣女人連線長期推動下,健康研究納入性別差異以及疾病防治照護等公共衛生政策中納入性別視角等面向,歷經多年努力也逐漸引起重視。
然而,除了目前國際研究最多的心血管疾病,也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其他健康議題如:糖尿病、失智症等疾病也存在性別差異,因此,為女著紅,將不僅止於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而是從心開始,看見健康中的性別差異。
為女著紅十周年,讓大家看見心血管健康的性別差異,但這只是啟程,不是終點,看見健康中的性別差異,我們期待從心開始,持續發酵……
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穿上紅色衣飾響應「網路著紅行動」
📌參加方式:
1.穿戴紅色衣飾👗拍攝照片或影片📸
2.上傳至FB/IG等社交平台,並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歡迎大家來一起用行動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 【為女著紅 走過十年】歷年重要進程與成果
*
【從無到有的「為女著紅」】台灣女性心血管健康推動歷程
* 【看見女人心健康
有你真好】十大關鍵推手(敬請期待)
+ read more
【2025為女著紅十周年系列專題】「為女著紅 走過十年...
【為女著紅十周年系列專題】
為女著紅 走過十年
-歷年重要進展與成果-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台灣,根據2023年死因統計,每天更有超過40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是乳癌的5倍!為了提高大眾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認識,台灣女人連線於2016年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發起台灣「為女著紅」行動。
十年來,「為女著紅」已不僅僅是健康倡導,更是一場全民運動。在政府、醫界、企業、民間的共同推廣下,心血管健康的性別差異在政策及醫學上都逐漸獲得關注,包括投入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研究、推動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政策、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引、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機制等,都有相當的進展與成果。
感謝在這十年間所有的參與者以及支持者,因為有您們的並肩與陪伴,才有今日的【為女著紅
走過十年】
♥2016 第一屆 要懂女人心 為女著紅—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
*
正式發起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並與「紅色企業」台新銀行及太平洋SOGO百貨合作,於百貨門口宣傳「為女著紅」。
*
於第十九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中以「看見女人「心」-消除心/血管健康的性別盲」為主題,提出五點政策建議包括:應投入更多的研究經費,鼓勵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應制訂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應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讓女性患者獲得更完整的醫療照護;響應每年3月第2個禮拜五的「為女著紅」。
* 衛教單張:要懂女人心—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
♥2017 第二屆 為女著紅
為你心「動」—愛護妳的心,從運動開始♥
*
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及Curves可爾姿女性30分鐘環狀運動合作,以「促進女性保持活躍生活」為主題,開始在網路上舉辦「名人站出來」及「著紅行動」,透過網路社交平台讓更多人知道並響應「為女著紅」。
*
國民健康署開始以政府主責單位身分協助推廣並提供補助。
* 衛教單張:為女著紅
為你心「動」—愛護妳的心,從運動開始
♥2018 第三屆 與婦產科醫師談「心」♥
*
持續網路著紅行動,並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合辦「為女著紅
為心而跑」路跑活動,多位立法委員、衛福部代表與國際婦產科醫學會接共襄盛舉。
*
檢視「107-111年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計畫」,建議衛福部改善計畫之策略內容,包含:加入具性別差異的指引、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重視教育醫事人員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及鼓勵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並於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提案。會議決議將把性別差異納入指引及研究計畫,並邀請委員參與醫事人員培訓課程之規劃與執行。
* 衛教單張:與婦產科醫師談「心」
♥2019 第四屆 健康「心」主張 男女很不同♥
*
持續網路著紅行動,並至北中南東舉辦10場全國巡迴系列座談會,促進社會認識心血管健康的性別差異。
*
於行政院性平會提案國民健康署「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第一期計畫(107-111年)」及「研製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計畫」,應納入性別差異及觀點。9月底衛福部提供之「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包含女性心血管健康專章;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研究提供了三高相關疾病之性別分析結果。12月中旬國健署回應已於心血管疾病防治人力培訓課程加入性別差異議題。
*
於行政院性平會提案建立癌症患者「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服務」之機制。國健署回應將針對「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服務」召開議題討論會議。
♥2020 第五屆 讓乳癌患者不傷「心」♥
*
持續網路著紅行動,與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聯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推動「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服務」。
*
衛生福利部完成委託案「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第11章為女性心血管健康專章),、「探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性別關聯計畫」,以及「腫瘤心臟病學臨床照護及指引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計畫。
* 衛教資訊:讓乳癌患者不傷「心」
♥2021 第六屆 年輕不要輕忽妳的「心」♥
*
持續網路著紅行動,另礙於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取消實體文宣,改以網路衛教、直播及電台宣傳方式進行宣導,並透過線上測驗瞭解民眾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同時推廣女性心血管健康認知,提醒年輕女性勿輕忽心血管疾病風險。
*
擔任「探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性別關聯計畫」成果報告書面審查委員,提供具性別觀點之建議。
* 衛教資訊:年輕不要輕忽妳的「心」
♥2022 第七屆 男女有不一樣的〝心〞情♥
*
持續網路著紅行動,開始透過各地衛生局邀請首長響應,獲得7位縣市首長著紅支持,同時樂天啦啦隊有12位隊員響應,網路聲量大幅增加,成功擴及年輕族群。
*
持續透過行政院性平會追蹤「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第一期計畫(107-111年)」及推動「心臟-腫瘤共同照護機制」。
* 衛教圖卡: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
♥2023 第八屆 貧血—女人心最重要的小事♥
*
推出「百業齊護女人心」活動,獲得上百商家、職人等各行業參與,共有158個合作機構、衛生機關等單位或個人透過官網及粉專協助宣傳,其中約130個來自本屆募集的「百業齊護女人心」夥伴。該年更獲得中央最高主管機關-行政院陳建仁院長及10位政府單位首長、13位縣市首長的支持響應網路著紅行動。
* 衛教資訊:貧血不輕忽 女人心安護
♥2024 第九屆 LET'S GO RED FOR WOMEN著紅齊護女人心♥
*
持續網路著紅行動,全面邀請中央主管機關首長、各地方政府首長及立法委員參與,包括中央最高主管機關行政院陳建仁院長共11位政務首長、蔣萬安、陳其邁等11位縣市首長、34位立法委員及多位民意代表響應。
*
台北、高雄市政府、衛福部社家署三場記者會同步著紅,當天共有8位立委出席著紅護心記者會,立法院議會亦全體配戴愛心胸章響應活動。
* 衛教資訊:女人心健康 妳不可不知的事
♥2025 第十屆 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期待您的加入!
+ read more
【2025為女著紅十周年專題】從無到有的「為女著紅」-...
【為女著紅十周年系列專題】
從無到有的「為女著紅」
-台灣女性心血管健康推動歷程-
一、GO RED FOR WOMEN源起
2002 年,美國國家心肺血液機構(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推出 The Red Dress
作為女性對心臟病覺醒的象徵。爾後,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於 2003
年採用了紅色裙子的象徵來串連所有致力於抵抗女性心臟病的組織,並於
2004 年發起了 Go Red for
Women,自此展開培力女性為其心臟健康付諸行動的社會倡議。
2006年,世界心臟聯合會(World Heart
Federation)經美國心臟學會許可後,承擔了Go Red for
Women全球倡議的責任。此後世界心臟聯合會的會員陸續參與了這項倡議活動,至今全球已有超過50個來自全球的團體,在各自的國家透過時尚秀、運動比賽、健康檢查、遊說政府及在某一天穿紅色衣飾等活動來提升女性、醫事人員及國家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視。
二、台灣「為女著紅日」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的主要死因。每年其死亡率都是婦癌的3至4倍,並且過去10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25%。不僅如此,近幾十年越來越多研究與指引證實,男女由於生理、身體結構的差異及所經歷的社會文化不同,心血管風險因子、診斷及治療等皆具有性別差異。然而,心血管疾病長久以來被認為只是男性的疾病,並以對待男性的方式對待女性,實務及宣導上未充分重視這些知識,忽略這些差異的結果可能導致誤診或延誤就醫,危害女性健康及生命。
因此,台灣女人連線為了提高台灣社會對於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關注,自2016年開始,發起響應國際社會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邀請民眾穿著紅色衣飾及參與活動來提升其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並且每年以主打不同層面的主題的策略,呼籲政府、醫界及社會大眾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
三、政府的投入-政策推動成效
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已獲國際證實,政府若未加重視恐影響女性健康,因此台灣女人連線於2016年第十九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中,以「看見女人『心』-消除心/血管健康的性別盲」為主題,提出五項行動宣言,並偕同婦女健康網絡團體將政策建議遞交給衛生福利部。其內容包括:
*
應投入更多的研究經費,鼓勵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
* 應制訂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
* 應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
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讓女性患者獲得更完整的醫療照護。
* 響應每年3月第2個禮拜五的「為女著紅」。
爾後在台灣女人連線除了於每年的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追縱,更透過行政院性平會提案、發文等方式持續推動,近年獲得衛生福利部正面回應,逐漸將女性心血管健康納入健康政策防治計畫中。具體成效包含:
* 投入/鼓勵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
2017年,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血脂衛教協會執行「三高救心全人健康管理試辦計畫」,已將性別差異部分納入個案管理研究分析,並納入女性方面心血管疾病防治內容。
2020年,衛生福利部於528會議中回應,現行相關計畫均已納入心血管疾病性別觀點或差異分析,包括: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計畫業將性別觀點納入;建構心血管疾病防治認證人員共同照護網最適模式暨認證課程擴大試辦計畫,醫、藥、營養、護理四職類專業課程中均納入性別差異議題;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訓練課程統籌計畫亦納入性別差異議題;運用台灣地區三高追蹤調查資料-調查三高相關疾病歷程及主要死因評估計畫,就三高疾病對心血管疾病風險進行性別分析等。
同時,衛生福利部委託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吳彥雯醫師執行之「探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性別關聯計畫」,也於2020年完成。
* 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
2017年,國民健康署製作30秒公益宣導影片,強調女性心肌梗塞會出現噁心、手麻、背痛、呼吸不順等「非典型症狀」。2018年,「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第一期計畫」已針對增列具性別差異之指引及女性心血管照護納入培訓課程,納入相關計畫規劃及執行。
* 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引
2018年,衛生福利部委託台北醫學大學辦理「研製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計畫」,將性別觀點納入規劃,並於2020年正式完成「心血管疾病預防照護指引」,第11章即為「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
* 跨科別的醫療合作
2018年,台灣女人連線起透過行政院性平會提案,「建請衛生福利部建立癌症患者『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服務』之機制」。2020年,衛生福利部委託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心臟內科張瑋婷主治醫師辦理「腫瘤心臟病學臨床照護及指引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計畫,已於2020.8.31完成。
2020年台女連與張瑋婷醫師召開「讓乳癌患者不傷『心』」記者會呼籲政府重視乳癌患者化療用藥對心臟造成的毒性。2022年歐洲心臟科學會(ESC)正式發布「腫瘤-心臟臨床指引(Cardio-oncology
guideline)」,引起國際關注,本會也持續推動心臟腫瘤共照模式,並於2024年9月委請健保會委員滕西華於會中提案建請健保署成立「心臟─乳癌」共同照護模式,納入並給付心臟科醫師成為「全民健康保險乳癌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支付標準內之必要共照醫師成員,獲得多數委員認同,後續已送請健保署研議。
四、醫界的看見-正視性別差異
* 心血管專科保護傘-心臟科
2017年,台灣女人連線拜會邀請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加入「為女著紅」的行列,基於對心血管健康的關注,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自2017年起成為「為女著紅」的合作夥伴及衛教資訊上的最佳顧問。
2020年,台灣女人連線多年的推動及努力下,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吳彥雯醫師、奇美醫院心臟內科張瑋婷醫師等專科醫師都開始關注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並進行相關研究及建立照護機制與指引。
2023年5月,北榮鑑於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正式成立「女性心臟醫學中心」,並與急診、婦科、乳醫科、免疫科等專家跨科合作照護女性心血管健康。
* 女性健康守門員-婦產科
2018年,台灣女人連線鑒於女性心血管健康與婦產科息息相關,因為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女性之心血管都面臨改變。而在這些生命經驗中,婦產科醫師正是女性最重要的健康照護者,因此邀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加入「為女著紅」行動的行列。自此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不但每年參與,更在其專業領域上開始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並積極與心臟專科醫師互相交流共同照顧女性健康。
2021年,鑑於懷孕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台灣周期醫學會亦開始加入「為女著紅」行列。2024年,更年期醫學會同樣因看見更年期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加入為女著紅的行列。
近年,醫界越來越關注到女性心血管健康的問題。2023年2月19日,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主辦之「適切化產後照顧研討會」即邀請了吳彥雯醫師針對「孕產婦心臟、高血壓及換的後續影響及照護」進行交流分享。
五、社會參與
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起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
行動,至今已邁入第十年,在國民健康署、各地衛生局、醫學會等共同推動,以及在台新銀行認同理念長期支持贊助之下,成績斐然。這十年間有越來越多的政治人物開始關注此議題,也有越來越多民眾加入響應的行列,2023年更有超過100個各行各業的代表參與響應了「為女著紅日」的網路著紅行動,至少有超過千萬人次曾經接觸或參與「為女著紅」,顯見「為女著紅」在台灣女人連線多年持之以恆的宣導及推廣下,確實獲得了民眾之認同,也願意積極參與響應,顯示長期耕耘已獲得成果,成功提升社會對議題之意識。
綜觀所述,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起,透過政策推動、衛教及活動推廣等方式積極倡導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及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不論在政策的推動、醫界的投入、社會的參與,都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未來,台灣女人連線將持續追蹤目前仍在列管中的癌症患者「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服務」機制,並繼續推廣「為女著紅日」,提醒自己與身邊的女性一起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 read more
.png)
【2024為女著紅】Let's Go Red for women著紅齊護女人...
LET'S GO RED FOR WOMEN著紅齊護女人心
2024年「台灣為女著紅」邁入第九屆,這九年間,在政府、醫界、企業、民間的共同推廣下,心血管健康的性別差異在政策及醫學上都逐漸獲得關注,包括推動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政策、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引、投入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研究、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機制等。由台灣女人連線於2016年發起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響應國際的「台灣為女著紅日」更已成為每年3月各界踴躍響應的活動。
今年,我們將延續八年的努力,邀請國民健康署和醫界等各界夥伴一起把這八年來的累積與成果完整呈現!同時繼續透過「多元衛教宣導」及「網路著紅行動」來宣傳並鼓勵民眾採取積極行動關心及保護女性心血管健康。
❣️想知道更多為女著紅源起及歷屆活動請見▶
為女著紅 GO RED FOR WOMEN!
❤【女人心健康 妳不可不知的事】衛教宣導
* 心血管疾病男女不一樣!
症狀-男女臨床表現不一樣;檢測-女性準確度不如男性;藥物-女性較易發生副作用
* 女性風險別忽視!
初經年齡、避孕方式、貧血、更年期、糖尿病都對女性心血管健康造成影響
* 女人生育請注意!
早產、流產、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不孕症治療與人工生殖可能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 女性特有疾病要小心!
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乳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
❣️還想知道更多女人需要注意的健康心風險→完整衛教、FB圖文(歡迎分享)
❤【為女著紅直播間】心血管疾病 男女不一樣
* 播出時間:2024年3月7日(四)12:30 「心血管疾病
男女不一樣」
* 主持人:黃淑英理事長
來賓:北榮女性心臟醫學中心主任 呂信邦醫師
*
播放平台: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粉絲專頁
❣️讓我們一起來聊聊,男女在心血管疾病上有甚麼不一樣~
❤【著紅護心記者會】3/8婦女節LET'S GO RED FOR WOMEN
今年「為女著紅日」正逢「國際婦女節」同為3月8日,為了讓社會大眾更加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我們將邀請國民健康署、醫界等各界夥伴一起來分享推動台灣女性心血管健康倡議的具體成果!
❤【著紅齊護女人心】全民3/8一起來著紅
歡慶「國際婦女節」與「為女著紅日」女人雙節日,邀請大家一起響應「Go
Red for
Women」,提升女性對自身心血管健康的意識,並採取積極行動保護自己的健康!
請於3月8日「台灣為女著紅日」(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
穿上紅色衣飾,拍攝照片或影片,上傳臉書/IG等社交平台,同時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參加方式:
1.3/8(五)穿戴紅色衣飾👗拍攝照片或影片📸
2.上傳至臉書/IG等社交平台,並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想知道更多▶ 為女著紅 GO RED FOR WOMEN!
【主辦單位】
台灣女人連線
【指導單位】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合辦單位】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台灣周產期醫學會 台灣更年期醫學會
【公益推廣】
台新銀行 福泰飯店集團
(本活動部分經費來自國民健康署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 read more

【為女著紅】女人心健康 完整衛教
為女著紅【女人心健康 妳不可不知的事】
完整衛教
一、什麼是為女著紅?GO RED FOR WOMEN
2006年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為了促進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發起Go
Red for
women(為女著紅),在特定的日子穿著紅色衣飾作為提升女性心血管健康意識之公益行動。至今已有超過50個國家參與。[1]
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起發起響應,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就不同層面的女性心血管健康議題呼籲政府、醫界及社會大眾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2]
二、為什麼特別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在台灣,婦女健康的關注著重在婦癌,忽略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死因。事實上,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亡率都是婦癌的3至4倍,過去10年更增加了約21%。
一直以來心血管疾病被認為是男性的疾病。然而近十幾年越來越多研究與指引證實,男女由於生/心理、身體結構的差異及所經歷的社會文化不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診斷及治療等皆具有性別差異。如以對待男性的方式對待女性,易造誤診或延誤診斷,危及女人的健康及生命。
但是,社會上缺少這樣的認知及意識。
三、心血管疾病男女不一樣?
因為生理及結構的性別差異,男女的心血管疾病在症狀、檢測及藥物治療上也有所差異,忽略這些差異女性將容易被誤診或延遲治療,甚至死亡。
* 症狀:
以冠狀動脈心臟病為例,一般出現的「典型」症狀為:呼吸急促、盜汗、左手臂或左下巴的痠痛、胸口悶痛等;而女性除典型症狀外,亦常出現「非典型」症狀,如:噁心嘔吐、氣喘、背痛、視力改變、牙痛等。[3].[4]
* 檢測:
在檢測心臟病時,常會使用「運動心電圖」檢查測試,但是研究陸續發現,男性準確度高達90%,女性的準確度卻不到50%。因此對女性來說並非很好的檢測工具。[5]
* 藥物治療:
女性和男性在身體組成和生理學(月經週期、更年期和懷孕期間荷爾蒙的影響)方面存在差異,在藥物藥物動力學(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泄)和藥效學方面也存在差異,因此對心血管藥物的反應不同;用來治療心臟衰竭的毛地黃製劑,女性服藥後,代謝較男性慢,因此同劑量藥物副作用也較容易發生。[6]
四、月經和女人的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
女人月經的來潮與否和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
* 初經:
有研究指出,相較於初經年齡為13歲的女孩,初經年齡小於10歲的冠心病風險是其1.27倍,初經年齡大於17歲的冠心病風險為其1.23倍。[7].[8]
* 經痛:
2023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患有經痛的女性更有可能罹患慢性或持續性缺血性心臟病,且經痛和壓力增加和自主神經系統失調有關,也會增加某些與發炎相關的分子,會影響心血管功能。[9]
* 避孕: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使用口服避孕藥與血栓以及血栓性疾病風險增加有關,如心肌梗塞、深層靜脈血栓或肺栓塞以及中風等。[10].[11]
如果有偏頭痛、血脂異常、高血壓、曾經吸菸或35歲以上,使用避孕藥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會比一般人高,需要更注意心血管健康。[12]
* 更年期:
更年期後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逐漸追上男性,這是因為荷爾蒙下降使血管硬化等因素所致。有研究指出,女性如果在40歲前就自然進入更年期,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了1.36倍,若是因為手術而提早進入更年期,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了1.87倍。[13]
睡眠不足與心臟病和中風風險增加之間存在聯繫。2023年一項研究發現,更年期女性睡眠品質不佳,可能影響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14]
五、懷孕、生產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懷孕時女性可能會罹患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甚至早產或流產都可能使其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幅提升。
* 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懷孕時可能會發生妊娠糖尿病,雖然產後會恢復,但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容易患上第1型和2型糖尿病[15],其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研究指出有妊娠糖尿病婦女發生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是沒有罹病婦女的2.8倍。[16]
* 妊娠高血壓
妊娠高血壓雖然會在產後恢復正常,但患者未來發生高血壓或是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增加。妊娠高血壓婦女產後10-15年高血壓風險為3.7倍、缺血性心臟病風險為2.2倍、中風風險為1.8倍。[17]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懷孕前或懷孕期間沒有高血壓的女性中,有十分之一可能會在分娩後一年內患上高血壓。因此建議在此期間對高危險群進行監測可以減輕嚴重的產後和長期心血管併發症。[18]
* 早產
早產指的是懷孕37周前生產。有研究指出,自發性早產的女性有1.4至2倍發生或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早產次數越多或生產時懷孕週數越早,風險越高。[19]
* 流產
曾經流產或重複流產與之後冠心病風險較高有關。流產可能增加1.45倍的冠心病風險。如果流產1次以上,其風險可能變成2倍。[20]
* 不孕症治療與人工生殖
不孕症女性以口服或是注射刺激卵巢內濾泡發育的藥物接受不孕症治療,荷爾蒙改變可能伴隨著罹患心臟病之風險,且若過度誘導刺激卵巢,可能會引起血管損傷,誘導靜脈血栓形成。[21]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期刊2022年發表的一個新研究專題,女性經由人工協助生殖技術而受孕,其心律不整的風險比自然受孕者高出65%。[22]
六、女性特殊疾病特有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以女性居多或特有的疾病,如自體免疫疾病、乳癌,其心臟病的風險也較高。
* 乳癌:乳癌患者面臨雙重心血管疾病風險![23]
心臟及腫瘤指引皆指出,癌症化學治療如小紅莓、紫杉醇及賀癌平等具有心臟毒性,可能使患者發生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血管併發症;放射治療亦因照射部位接近心臟可能使心臟組織肥厚、鈣化或動脈發炎,增加心包膜疾病的風險。[24]
此外,乳癌患者經常同時接受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使心血管暴露於雙重風險當中。研究指出,乳癌倖存者約有6成於確診5至10年內死於非乳癌因素,10年後該比例增加至75%,其中以心血管疾病為最多。[25]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育齡期女性最常見的一種內分泌疾病。女性患者可能有較高的代謝症候群風險,包括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及高血壓等。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26]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參與者患高血壓的風險,比沒有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參與者高30%,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7]
* 自體免疫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的患者主要年輕女性。而缺血性心臟病是紅斑性狼瘡患者第一死因;另有研究指出35歲至44歲的年輕女性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是同齡健康女性的50倍;相較於一般人口,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高了50%。[28]
七、如何一齊響應為女著紅?
於每年3月第2個禮拜五「為女著紅日」
1.穿上紅色衣飾拍攝照片或影片👗
2.上傳FB/IG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一齊將資訊分享出去,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八、LET’S GO RED FOR WOMEN
敬邀
2024年3月8日(五)著紅齊護女人心
主辦單位:台灣女人連線
指導單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合辦單位: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台灣周產期醫學會
台灣更年期醫學會
公益推廣:
台新銀行
FORTE福泰飯店集團
醫療顧問: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張博淵醫師
臺北榮總女性心臟醫學中心呂信邦主任
參考文獻:
[1] Go Red for women|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 台灣女人健康網|為女著紅Go Red for women
[3] Deborah, et al._Presentation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en and Women_.J Gen Intern Med. 1997;12:79–87
[4] Women vs. Men Heart Attack Symptoms;AHA
[5] Gender-Specific Criteria and Performance of the Exercise
Electrocardiogram;AHA(1995.09.01)
[6]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cardiovascular drugs;European
Heart Journal - Cardiovascular Pharmacotherapy, Volume 3, Issue 3,
July 2017, Pages 163–182
[7] Canoy D, Beral V, Balkwill A, Wright FL, Kroll ME, Reeves GK,
Green J, Cairns BJ; Million Women Study Collaborators*. Age at
menarche and risks of coronary heart and other vascular diseases in a
large UK cohort. Circulation. 2015 Jan 20;131(3):237-44.
[8] Julie J. Lee et al. Age at Menarche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utcomes: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Sponsored Women's Ischemia Syndrome Evalu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9;8
[9] Risk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Young Women With Dysmenorrhe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AHA-177;2023.11.13
[10] Roach REJ, Helmerhorst FM, Lijfering WM, Stijnen T, Algra
A,Dekkers OM. 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schemic strok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5;(8):CD011054. doi:10.1002/14651858.CD011054.pub2
[11] Xu Z, Li Y, Tang S, Huang X, Chen T. Current use of oral
contraceptives and the risk of first-ever ischemic stroke: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Thromb Res 2015;136:52-60.
doi:10.1016/j.thromres.2015.04.021
[12] Mishra SR, Chung H, Waller M,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Reproductive Life Span and Incident Nonfat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Pool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12 Studies. JAMA
Cardiol.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6, 2020.
doi:10.1001/jamacardio.2020.4105
[13] Honigberg MC, Zekavat SM, Aragam K, et al. Association of
Premature Natural and Surgical Menopause With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AMA. 2019;322(24):2411–2421.
[14] Sleep problems linked to heart health risks during and after
menopause(2023.12.04)AHA:
https://www.heart.org/en/news/2023/12/04/sleep-problems-linked-to-heart-health-risks-during-and-after-menopause
[15] A long-term study shows strong links between gestational diabetes
during pregnancy and type-1 and type-2 diabetes later in life; Eurek
Alert(2021.05.24)
[16] Daly B, Toulis KA, Thomas N, et al. Increased risk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hypertension, and type 2 diabetes in women with
previous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 target group in general
practice for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PLOS Medicine 2018;15:e1002488.
[17] Bellamy Leanne, Casas Juan-Pablo, Hingorani Aroon D, Williams
David J. Pre-eclampsia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in later lif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2007; 335 :974
[18] De Novo Postpartum Hypertension: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at a
Safety-Net Hospital;AHA2022.11.15
[19] Wu P, Gulati M, Kwok CS, et al. Preterm delivery and future risk
of matern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Am Heart Assoc 2018;7:e007809. 20. Tanz LJ, Stuart
JJ, Williams PL, et al.
[20] Oliver-Williams CT, Heydon EE, Smith GCS, et alMiscarriage and
future matern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Heart 2013;99:1636-1644.
[21]
女性心血管疾病之診斷與治療;內科學誌2018:29:191-209;
DOI:10.6314/JIMT.201808_29(4).01
[22] Common infertility treatments may increase risks for pregnancy,
vascular complications;AHA2022.02.22
[23] What women need to know about breast cancer and heart disease;AHA
News2020.02.19
[24] The Economist. (2013). How can radiation therapy cause heart
disease?
[25] Afifi, A.M.et al. (2019), “Causes of death after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A US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Cancer.
doi:10.1002/cncr.32648
[26] Cho L, Davis M, Elgendy I, et al. Summary of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7] Hypertension Risk in Adolescent Female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AHA-176;2023.11.13
[28] Cho L, Davis M, Elgendy I, et al. Summary of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 read more

2023年為女著紅【貧血不輕忽 女人心安護】衛教圖卡
* 完整資訊:2023年為女著紅【貧血不輕忽
女人心安護】衛教單張完整版
*
更多活動訊息,請見:2023年為女著紅【貧血-女人心最重要的小事】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