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男性睪固酮療法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2014.02.26
男性睪固酮療法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日前指出睪固酮療法會增加男性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目前正在評估更多資料中,未來評估工作完成後將會再發佈最後結論與建議。   睪固酮是對男性成長及雄性性徵發展很重要的一種荷爾蒙,在美國FDA僅核准睪固酮產品可用在因疾病或醫療狀況而致缺乏或低睪固酮濃度的男性身上,例如:因基因問題、化療、或下視丘及腦下垂體出現問題而導致睪丸無法製造睪固酮者。而睪固酮產品種類包括外用凝膠、透皮貼劑、口腔黏膜遞藥及注射方式。   美國FDA這次發佈這項訊息主要依據兩項研究的結果:第一項研究在平均60歲以上男性身上發現服用睪固酮會增加30%的中風、心臟病及死亡風險;另一項觀察性研究則發現,在服用第一次睪固酮處方後的90天,65歲以上及有心臟病病史的65歲以下男性,心臟病風險增加了2~3倍。   美國FDA表示,睪固酮產品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仍在評估中目前未有結論,提醒病患不要在沒有與醫師的情形下自行停藥,醫師也應斟酌藥物的效益是否大於其風險,並按照仿單標示開立處方。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 read more
『女性威而鋼』在美申請核准之路困難重重
2014.02.25
『女性威而鋼』在美申請核准之路困難重重
  男性威而鋼(Viagra)早在1998年已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相較於外界對如何重振男性雄風的高度關注,女性有性功能障礙問題卻遲遲無法獲得解決,美國婦女團體質疑美國FDA明顯有性別偏見,阻礙女性威而鋼的合法。   2008年曾有研究指出12%女性有性障礙問題,最常見的是性慾減退症(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症狀常是因不明原因毫無性慾。其實最早在1970年代女性的低性驅力就已被研究,但治療發展卻始終比男性治療藥物要慢,曼徹斯特一般醫院中年婦女健康計劃執行長Shirfren表示,男性面對的主要是勃起障礙,但沒有低性慾問題,而女性卻是剛好相反,使得女性性障礙問題顯得複雜。   目前美國FDA已核准24項男性性障礙治療藥物,但女性若有相同障礙卻是連一項藥物都沒有!12年前藥廠就開始研發有女性威而鋼之稱的粉紅小藥丸flibanserin,原先它是被用來治療女性憂鬱,結果發現對憂鬱症無效,反倒能夠催情。但2010年美國FDA以flibanserin未能達到有效的標準為由否決其申請核准,2013年flibanserin欲二度闖關,這次卻又因FDA認為其僅能「些微」提高女性性滿足程度,而再次申請失敗。美FDA去年12月還要求藥廠Sprout Pharmaceuticals須再提供藥物引起睡意可能對女性性驅力影響的安全性資料,藥廠也表示將配合。   2013年的申請失敗後馬上引來各界婦女團體同聲撻伐,批評美FDA沒有資格與立場決定女性性滿足提高的程度多少才是好的,這應該是要留給婦女與醫師去討論的問題,藥廠也認為即使性滿足程度只是「些微」提高,仍然是有意義的。有婦女團體表示,比起男性威而鋼,要核准女性性治療藥物顯然過程充滿更多的障礙,未來的一年將會有更多關注婦女生育健康的團體也加入這個討論如何滿足女性性生活的對話行列之中。       資料來源:華盛頓郵報      
+ read more
加拿大研究:每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沒有降低乳癌死亡率
2014.02.21
加拿大研究:每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沒有降低乳癌死亡率
  關於乳房攝影檢查是否對降低乳癌死亡率有幫助的爭議未曾停歇,而對它的利弊討論所關注的面向也不同,日前又出現一項加拿大大型長期研究指出,40-59歲的婦女每年進行一次乳攝並沒有降低乳癌死亡率,再度引起各界討論聲音。   這項研究的對象是自1980年開始在加國15個篩檢中心近9萬名40-59歲婦女。研究將這些婦女採隨機分配分為進行乳攝與沒有乳攝兩組。進行乳攝者每年檢查一次,檢查五年。   研究表示,研究中的乳攝偵測到許多是較具侵入性的乳癌細胞,而雖然有進行乳攝的患者存活時間比沒有乳攝的病患長,但最後有無接受乳攝的兩個群體在研究追蹤25年之後的死亡數字卻是差不多一樣的(3250位乳癌患者500位死亡:3133位乳癌患者505位死亡)。此外,22%乳攝偵測出疑似為癌細胞(偽陽性結果)被過度診斷,因而接受不必要的治療。   研究表示,40年前乳癌治療還沒有那麼進步,所以乳攝對乳癌防治工作上有非常大的助益,但現今由於乳癌治療已經發展到相當進步的程度,因此乳攝角色的重要性已不再像以往。不少評論也都認為近年來乳癌死亡率的下降應該歸功於治療的進步,使得不論用什麼方式被確診罹患乳癌的病患都可以活下來。認同此研究論點的其他評論也關心過度診斷可能造成病患不必要的焦慮問題。   不贊同此研究論點的聲音則認為乳攝並非完全只跟存活率延長有關,提早透過乳攝發現早期的癌細胞,病患就能不必接受太多的化療與手術,將可提高生活品質且乳房外形也不會因手術受損,再者,乳攝的放射劑量很低,並沒有導致癌症的疑慮。   美國放射醫學會(ACR)則批評這項研究所使用的是二手的乳攝儀器,品質在今天根本無法通過檢驗,且儀器操作的檢驗師也沒受過乳攝的專業訓練,偵測到的乳癌細胞都是已經太大。但對此質疑,這項研究也反駁表示儀器都達到現今要求的標準,這個研究結果可能是某些有利益衝突的團體所不願見到的,但希望政府決策者能重新慎重考慮未來的乳癌篩檢政策。       資料來源:BMJ OPEN      
+ read more
女性中風過後生活品質比男性患者差
2014.02.20
女性中風過後生活品質比男性患者差
  心血管疾病治療發展的進步使得與十年之前相較有更多的人在發生中風後仍能安然度過存活下來,而這雖然是件值得欣喜的事,但日前一項美國研究卻發現男女患者的預後情形大不同,女性明顯比男性較可能出現不舒服等症狀。   美國Wake Forest Baptist醫學中心針對1,370位56-77歲曾發生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男女病患資料,進行預後情形的性別比較與分析。研究在病患罹病後的第三個月及一年評估其生活品質,評估項目包括行動能力、自我照護能力、每日活動量、是否憂鬱/焦慮及疼痛感。   最後的結果發現,在罹病後的一年時間之內,女性的生活品質比男性要差,即便已考慮社經狀況、中風嚴重程度與失能變項,情形也仍未改變。女性在罹病後的第三個月最常出現的問題包括行動能力差、感覺疼痛/不舒服、憂鬱/焦慮,尤其以75歲以上的族群在這些問題上出現性別差異的情況最明顯;在罹病後一年情形同樣不變,但男女間的差距有縮小。   研究還分析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造成性別差異,結果發現年齡、種族及婚姻狀況是最主要的三大原因。最後研究認為,醫師與其他健康照護提供者應該要重視病患生活品質的問題,盡力發展針對特定性別的介入治療與篩檢工具,使病患能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神經醫學期刊(Neurology)          
+ read more
更年期荷爾蒙療法可能增加胰臟炎風險
2014.02.12
更年期荷爾蒙療法可能增加胰臟炎風險
  更年期荷爾蒙療法(HRT)已被證實長期使用有致癌及提高多項疾病的風險,因此不應用做預防慢性病用途,目前只建議更年期症狀嚴重的婦女可經由醫師評估後短暫使用。   過去更年期HRT被發現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靜脈栓塞、乳癌、中風、肺栓塞、65歲以上發生失智、膽囊疾病及尿失禁等多項疾病風險,最近一項瑞典的大型回溯研究則又發現,HRT也跟胰臟炎可能有關連。   這項研究分析瑞典31,500位停經婦女使用HRT及罹患急性胰臟炎的資料,資料從1997年開始記錄HRT使用情形,研究團隊再將這些資料與最後在2010年因急性胰臟炎住院的資料相比對。   經過計算後的絕對數,有使用HRT者每十萬人中有71位住院、沒有使用者則每十萬人中有52位住院,經過控制BMI值、飲酒量、初經年紀、口服避孕藥使用狀況及糖尿病史變項後,使用HRT會提高57%的胰臟炎風險,其中使用系統性療法與使用時間超過十年以上者,風險增加幅度更大。   研究表示,HRT已經被證實會提高膽囊疾病風險,而胰臟炎的發生有可能是因為有些膽結石會掉落到總膽管,使出口被塞住,阻塞胰液排放所造成。不過在控制膽結石變項後,研究結果也仍然不變,因此推測還可能與HRT提高三酸甘油脂濃度有關,才會增加急性胰臟炎風險。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MAJ)            
+ read more
男人比女人容易健忘!
2014.02.11
男人比女人容易健忘!
  妳是否常覺得妳的先生或男朋友無心記住你們兩人的結婚紀念日或認識週年的日子,令妳不開心,不過最近一項挪威研究告訴大家,這並不是在妳的另一半身上才會發生的問題,因為男人與女人相比,男人確實較容易健忘。   研究邀請4萬8千個人做問卷,請他們回答九個關於記憶力的問題,包括是否對記住名字與日期有困難、是否記得一年前自己做過甚麼、是否可以記住與人對話的細節等。結果發現,無論是三十還是六十歲的男人記性都一樣差,在其中的八個問題多數男性幾乎都回答有困難,比女性差得多。   女性雖然也有記憶力不佳問題,但程度上沒有男性來得嚴重,研究中女性最難記住的是名字與日期,且同樣女性無論是三十歲或五十歲的記憶力都差不多。此外,研究還發現教育程度愈高者,忘記的愈少,而有焦慮或憂鬱問題的人則記性會比較差,這在男女身上情形一致。同時,六十至七十歲之間的族群記憶力退化將加速。   研究主要作者Holmen教授表示,這項研究很驚訝地發現男性比女性記性要來得差,且不論年長或年輕男性都一樣,但目前這個研究還無法解釋這其中為何有性別差異,未來應朝此方向繼續研究。       資料來源:BMC Psych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