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性別

這款芭比娃娃配有血糖機!
2025.07.11
這款芭比娃娃配有血糖機!
芭比娃娃—擁有纖細的腰肢、修長的雙腿和永恆的苗條身材—一直以來都千篇一律。但至少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泰兒(Mattel)公司為了回應外界對其不切實際的美學標準的批評,推出了更多能夠反映更廣泛社會群體的娃娃。   日前,該公司繼續推出最新娃娃:患有第 1 型糖尿病的芭比娃娃。   她一如既往地時尚。她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胰島素幫浦,身穿波點連身裙,與藍色高跟靴和藍色手提包相得益彰。她手臂上還戴著一台粉紅色的連續血糖監測儀。這台醫療設備精準無誤,上面的藍色圓圈圖案是全球糖尿病意識的象徵。   該公司與「突破性第 1 型糖尿病」組織合作推出了芭比娃娃,這是一個倡導和研究組織,目標是找到治療糖尿病的方法。   美泰兒公司芭比娃娃高級副總裁兼全球負責人Krista Berge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推出一款患有第1型糖尿病的芭比娃娃是美泰兒公司「致力於包容性和多元代表性」的一部分。她表示,一個有胰島素幫浦的芭比娃娃可以幫助一些孩子在玩耍時想像的故事中看到自己。   數千萬美國人患有某種形式的糖尿病。其中第1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或幾乎無法分泌胰島素。   與通常在成年期緩慢出現的第 2 型糖尿病不同,1 型糖尿病通常發病於兒童期或青少年期,有時可以透過運動和飲食改變在早期逆轉。   在TikTok和Instagram上,一些患有 1 型糖尿病的用戶表達了他們對新芭比娃娃的喜悅,有些人分享了看到自己的疾病得到體現的感人貼文。   來自印度果阿的Anurati Aggarwal就是其中之一,她在網路上發布有關第 1 型糖尿病的文章。   她在Instagram上寫道:「抱歉,我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這真的太讓我感動了。小時候痴迷芭比娃娃的我,如果看到這個,肯定會瘋掉的。」   糖尿病管理並不容易。患者必須全天候監測血糖值並注射胰島素。它還可能導致併發症,包括心臟病、失明、腎臟損傷,甚至可能導致壞疽性截肢。   這款最新芭比娃娃隸屬於美泰兒的「時尚達人系列」(Fashionistas),該公司稱該系列娃娃為「最多樣化的娃娃系列」。去年,美泰兒推出了盲人芭比娃娃,她拄著一根紅白相間的拐杖,拐杖尖端是棉花糖狀的滾輪,戴著一副適合對光敏感的眼睛使用的太陽眼鏡。   2019 年推出的芭比娃娃系列包括配有輪椅和義肢的娃娃。圖片來源:Diane Bondareff /美聯社   2019年,美泰兒公司推出了一款坐在輪椅上的芭比娃娃和一款裝有義肢的芭比娃娃。Fashionistas系列的其他娃娃包括患有唐氏症的芭比娃娃、佩戴助聽器的芭比娃娃、禿頭芭比娃娃、患有皮膚病的芭比娃娃以及不同髮型和體型的芭比娃娃。   芭比娃娃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玩偶之一,但在21世紀初,由於其他公司開始生產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玩偶,芭比娃娃一度飽受批評,而她的外貌卻與1959年的芭比娃娃大體相同。2010年,芭比娃娃公司就一本關於芭比娃娃和電腦的書道歉,批評者認為這本書帶有性別歧視的意味。   自那時起,該公司一直致力於重塑芭比娃娃。   2023年,芭比娃娃最喜歡的顏色—當然是亮粉色—隨著葛莉塔·葛薇(Greta Gerwig)執導的電影《芭比娃娃》的上映而重新成為流行文化的中心,該電影在全球獲得了 14 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編譯來源:The New York Times(2025.07.09)      
+ read more
美國最高衛生機關更改「女性」和「男性」的定義,遭專家與人權團體批評
2025.02.24
美國最高衛生機關更改「女性」和「男性」的定義,遭專...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在2/19發布了一份指導文件,更新了對性別、女性和男性等術語的官方定義。此舉是根據美國總統川普限制跨性別者權利的行政命令。   川普在該行政命令中表示,為了保護女性免於「性別意識形態極端主義」的影響,將「男性」與「女性」回歸到生物學中雌與雄的定義。該行政命令指出,用流動且主觀的自我意識(性別認同)取代生物學的事實(生理性別),允許男性自我認同為女性,並獲得進入女性單一性別空間和活動的權利,如家暴庇護所、淋浴間,因而侵犯了女性的權益。   川普政府的立場—男性和女性是唯二的兩種性別 HHS最新發布的指導文件認為「人類的性別,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是在受孕(受精)時從基因上決定的,在出生前即可觀察到」,並定義:   女性:具有產生卵子的生殖系統者的性別。 男性:具有產生精子的生殖系統者的性別。   HHS女性健康副助理部長Dorothy Fink表示,在醫療保健領域,性別差異可能影響疾病的表現、診斷及治療方式,且女性與男性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醫學與研究需要採取針對性別的措施。   其他推翻跨性別者權益的行政命令 HHS表示,為了遵守川普的另一項命令,也將採取措施防止對兒童進行「化學和手術的殘害」。這顯然是為了阻止性別轉換治療,也稱為「性別肯認醫療」(gender-affirming care),包括青春期阻斷藥物、荷爾蒙,有時也包含手術治療。另外,也將禁止生理男性參與女子體育運動。   專家與LGBTQ+團體批評:定義違憲且無視科學 喬治城大學健康法律教授、奧尼爾國家和全球衛生法研究所聯合主任Michele Bratcher Goodwin表示,這些定義無視科學,要求發布這些定義的行政命令本身就極具問題。Goodwin表示,川普政府提出的政策,往往是違憲的,甚至明顯違法,並已被多名聯邦法官駁回。這些新定義不只是「政治修辭」,而是會對醫療與科學領域產生實際影響,甚至改變醫生對病患的治療方式。   LGBTQ+民權組織Lambda Legal的健康法律專家Omar Gonzalez表示,此項指導文件「完全忽視了人類經驗的複雜性」。Gonzalez說:「這不過是政治表演,純粹是障眼法。這份網站公告的內容,實際上只是連結到那些我們已在法院挑戰過、甚至成功暫時禁制的行政命令。」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LGBTQI+政策主任Cait Smith表示,這些新定義「充滿惡意,毫無科學根據」。   新的定義忽視間性人 Gonzalez指出,新定義完全忽略了間性人(雙性人,Intersex)。間性人是指性別或生殖解剖特徵上不符合傳統男性/女性二元分類的人。在美國,據估計約2%的人口出生時具有雙性特徵。然而,在這份新發布的指導文件中,間性人根本未被提及。   Goodwin說:「間性人的存在已被記錄了數千年,這不是什麼『新現象』。這並不是總統可以說成『某種新潮流或時尚』的東西。然而,總統的行政命令和這份指導文件所傳遞的訊息是,間性人根本是『隱形的』,甚至不存在。這完全是詭辯。」       編譯來源:Reuters(2025.2.20)、HHS(2025.2.20)、CNN(2025.2.20)      
+ read more
學齡前性別角色刻板化
2023.10.18
學齡前性別角色刻板化
新的芭比電影顯現許多強有力的女權訊息,而社會的現實並非如此。   導演Greta Gerwig在《芭比》電影中呈現芭比世界中的女性為新潮模特兒、法官、外科醫師、海軍官員、太空人和美國總統等,引起廣大的迴響。今年夏天,芭比電影打破了票房記錄。   但新的研究顯示,大多數人並不是活在想像中的芭比世界。中國和美國的父母仍然延續著舊式的性別角色,如媽媽煮飯、打掃,爸爸在外面工作。小孩子很快就學到了,在年幼時就把它當作正常的。   研究作者德州農工大學助理教授 Allegra Midgette說:「我們在家裏面所做的事很重要。小孩在年紀非常小的時候就注意到父母在做什麼,同時發展出什麼是可以的和公平的想法,最後,什麼是理想的。」   這個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人員調查了106位中國小孩和109位美國小孩,年紀3-10歲。問小孩子誰比較頻繁煮飯,誰吸塵或清潔環境比較多,誰修理壞掉的東西,和誰在生病時照顧他們,也問小孩這些角色是否OK的。同時也調查照顧他們的其中一個人,以瞭解誰做比較多普通的家事和育兒的職責。   研究發現,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相信家事主要是婦女做的。照顧者也同意母親做大部分的家事。在兩個文化中,幾乎所有的孩子和照顧者認為這樣的家裡勞動的分配是OK的。   這些想法在小孩子年幼時就形成了。Midgette說:「6歲的小女生期待比較可能待在家中,做較多家庭相關的工作。父母必須知覺到他們在家中如何分工,因為這些決定對小孩子的將來會有影響。」   這些期待有外溢效應至誰的薪水較多、誰被雇用,以及誰在職場中的事業是優先的。   Midgette說:「重要的是,不僅僅鼓勵女孩批評不公平的家事,否則不可避免地,她們會承擔更多家庭的勞動;同時,也鼓勵男孩將來做一個多參與的父親和照顧者。既然小孩子已經注意到家事分配的不公平,所以應盡早鼓勵他們討論批評,協助他們想像不一樣、更公平的未來。」   專家指出,這個新的研究突顯了社會中一個普遍且令人憂心的問題。   俄亥俄州亞克朗大學退休心理學教授 Ronald Levant 說:「小孩子由觀察中學習。性別角色正常化在很年幼的時候就開始了。是改變的時候了,推動性別平等最好的方式是做示範。」   他建議:「父親可以接手早上的職責,協助小孩穿衣服上學,母親可以加滿汽車的油,割草或除雪。」   北卡溫斯頓-塞勒姆維克森林大學心理學教授 Debrah Best 說:「也應讓孩子做家事。女孩可拿垃圾出去,男孩可洗盤子。父母和孩子也應一起討論家事,父母兩人都要參與所有的工作,提供角色示範給孩子。」   「推動或促進性別取向的行為,會讓小孩認為不公平是可以接受的,讓孩子無法知道如何做些對自己,也對家庭有價值的工作。」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3.09.12)、PNAS(2023.09.11)      
+ read more
《立院三讀通過》同性伴侶可共同收養子女
2023.05.16
《立院三讀通過》同性伴侶可共同收養子女
今(5/16)立法院三讀通過,開放同性伴侶可共同收養子女!台灣可謂繼2019年通過同婚專法讓同志伴侶合法成為配偶之後又向前一大步!   台灣在2019年5月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同婚專法),讓同志伴侶能夠合法成為配偶,然據第20條規定,限制僅能收養「配偶的親生子女」,不准收養他方的養子女,亦不能如異性配偶共同收養無血緣的孩子。   事實上,在台灣,單身者不論其性傾向,皆可收養子女,而同性戀者一旦結婚就不能收養子女,這不但不合理,更是一種歧視。如今修法將開放同性家庭可收養無血緣的孩子,對婚姻平權是一大進展外,也是遲來的正義。      
+ read more
加拿大禁止LGBT性傾向扭轉治療
2021.12.03
加拿大禁止LGBT性傾向扭轉治療
加拿大下議院12月1日一致投票禁止 LGBT「性傾向扭轉治療」,該療法旨在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並受到醫療專業人士的譴責。   「性傾向扭轉治療」是以談話、催眠、電擊和禁食企圖改變性別認同或性傾向的方法。   聯合國等附隨組織已經認定「同性戀或同志傾向並非疾病」,因此一切嘗試轉換性傾向的做法不可被歸為治療行為,而是「對人具有傷害及危險的行為」。   加拿大司法部長David Lametti 對記者說:「這是重要的一天……人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並了解自己的現狀和想要成為的樣子。」   資深同性戀自由黨人強忍淚水,表示投票意味著 LGBT 社區的成員將永遠不必再面臨虐待。對於走過這條路的人來說,這是美好的一天,因為知道沒有其他人會再經歷他們所經歷的一切。   在台灣及全球   2018年衛福部確定禁止「性傾向扭轉治療」。   2018年2月22日,衛生福利部發布函釋,表示醫療機構或任何人,若對他人進行「性傾向扭轉治療」,可依《刑法》或《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究責,輕則罰鍰,最高則面臨3年以下有期徒刑。   從 1999 年開始,巴西對於性取向相關的轉化療法實施了開創性禁令 —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禁止轉化療法的禁令!   隨後挪威、薩摩亞、阿根廷和斐濟、瑞士、德國跟進。紐西蘭也在今年7月立法通過禁止這種治療。       編譯來源:REUTERS(2021.12.02)      
+ read more
「三人行」一起成為孩子出生證明上的爸爸
2021.02.15
「三人行」一起成為孩子出生證明上的爸爸
加利福尼亞州的第一個以「三人行」的方式共同育兒的多偶家庭向外界公開了他們的生活,且三個父親的名字都寫在孩子的同一張出生證明上   Ian Jenkins、Alan Mayfield和Jeremy Allen Hodges在2017年創下了歷史,當時法官承認他們都被記在現在三歲的女兒Piper的出生證明上。這項決定為美國其他多偶家庭在獲得法律承認上舖路,而這三人現在還有一個14個月大的兒子,名為Parker。   Parker和Piper都是透過卵子捐贈者和代理孕母而出生的同父異母姊弟。   Ian和Alan已經在一起十七年了,他們和伴侶Jeremy也已經在一起八年了。孩子們都稱Jeremy為“daddy”,而Alan被稱為“dada”,Ian則為“papa”。   Ian將他們獨特的家庭描述為「只是三個花很多時間討論晚餐要吃什麼的溫和的普通人」。   這三人現在已經發行了一本由Ian寫的書,叫做_Three Dads and a Baby_。該書將於2021年3月由 Cleis Press and Simon and Schuster出版,描述他們獨特家庭的故事。這些爸爸們還提供一些技巧,包括如何發展出一套一致的養育方式,以及當你的孩子喜歡daddy勝過dada或papa時該怎麼辦。此外,他們也有寫到正向的一面,像是一個家庭中有三份收入,以及三個人分擔小孩夜間餵食的工作。   Ian在接受《哈芬登郵報》採訪時說,他們確實對孩子可能會被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有所關注。幸運的是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在個人還是職涯生活中,他們都沒有遇到任何打擊。   Ian還補充道,他們的大女兒現在已經在讀幼稚園了,而其他家長和小孩也對他們的故事很感興趣。   根據這個三人行的家庭所說,只要是育兒相關之事,持續不斷的對話是健康的多重伴侶關係的重要關鍵。   編譯來源:FEM Positive (2020.12.1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