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2
女人一天一阿斯匹靈,讓卵巢癌遠離
卵巢癌被稱為女性的「沉默殺手」。在台灣,它是癌症死亡的第十大死因,預防與治療都非常困難。國際間關於阿斯匹靈和卵巢癌風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學者認為阿斯匹靈可以阻斷致癌蛋白,還可以抑制發炎,發炎在卵巢癌中起關鍵作用。
回顧其中最全面和可信度高的研究都指出,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可降低卵巢癌的風險。
─ 2014 年回顧發現每天使用低於 100 毫克 (mg)
的低劑量阿斯匹靈可以將卵巢癌風險降低 20% 至
34%。該研究還顯示,劑量和頻率會影響一個人的風險降低程度。
─ 2018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與不服用阿斯匹靈的女性相比,定期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風險降低了
23%。
─
丹麥的一項全國性病例對照研究發現,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降低上皮性卵巢癌的風險。
然而,這些研究都尚未能夠研究該藥物是否有益於處於不同疾病風險的人群。
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世代研究怎麼說?
根據今年7月最新的綜合研究分析,無論是否有卵巢癌風險因子,女性每天或幾乎每天使用阿斯匹靈也可以減少卵巢癌風險。
美國國家癌症院的Lauren
Hurwitz博士等的報導指出,17個研究中,頻繁使用阿斯匹靈和降低13%卵巢癌風險有關,世代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之間也無差別。
他們在《臨床腫瘤學》期刊寫道,風險的減少在最常見的卵巢癌
─高分化漿液性卵巢癌特別明顯。這些發現很重要,因大部分已確定的風險因素和高分化漿液性卵巢癌的相關性比較弱。
對於有卵巢癌的風險因子女性的影響?
頻繁使用阿斯匹靈對於有肥胖、乳癌或卵巢癌等風險因子的人,和完全沒有這些病史的人都一致地降低了卵巢癌風險。但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時則非如此。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頻繁使用阿斯匹靈可降低卵巢癌風險。但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則非如此。
此外,包括:懷孕次數、口服避孕期間、輸卵管結紮、有兩個或更多卵巢癌風險因素,婦女頻繁使用阿斯匹靈也可降低風險。
預防卵巢癌加一
目前已有的卵巢癌預防措施只限於更高風險的婦女。這些結果指出,未來的工作要探討將阿斯匹靈使用納入卵巢癌風險/益處的綜合評估,以阿斯匹靈做為化學預防的方案,補充已有的預防措施,以益於低風險的女性。
如此,頻繁使用阿斯匹靈又將增加一個好處 ─
預防卵巢癌。
研究團隊指出觀察性資料的使用可能引進些偏見,他們無法檢視低劑量阿斯匹靈的相關性,在以前的研究中,強烈的相關於減少卵巢癌的風險。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2.07.27)
+ read more

2022.07.22
子宮和卵巢切除後心血管風險增加
婦女在自然更年期前切除子宮,不管卵巢是否一併切除,應密切地關注心血管風險,特別是年輕的女性。
英國牛津大學的Ling
Yang博士的研究團隊發現,婦女子宮切除或再加上雙邊卵巢切除後,其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沒有經歷這些手術的婦女高,尤其是在阻塞性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上,在溢血性中風則無差別。
什麼促使這些婦女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婦女過早更年期,不論是自然或手術的原因,在生命後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較大。然而問題在:什麼促使這些婦女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多數專家認為,自然更年期或切除卵巢的女性,因喪失卵巢功能使得雌激素缺乏,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然而只切除子宮但保留卵巢功能的婦女,心血管疾病風險仍然較大,又要如何解釋?雖然和切除子宮以及兩邊卵巢的婦女相比較少一些。
此研究團隊提出一個論述:子宮切除後,其與卵巢之間的回饋就沒有了,導致卵巢功能喪失。
團隊認為,這些患者可以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補充體內減少的荷爾蒙,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風險。
然而哈佛醫學院心臟科醫師Emily
Lau質疑這樣的說法,指出:根據「婦女健康倡議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的研究,荷爾蒙替代療法並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所以我們需要考慮「荷爾蒙缺乏」以外的原因機轉。
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立原因機轉,但是此研究的臨床意義是很重要的。在評估婦女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時,醫師應該詢問她們切除子宮和卵巢的歷史。
研究如何進行
Yang和同事們的研究基於中國Kadoorie生物資料庫中2004-2008招收的婦女,然後追蹤10年。其分析中包括287,722更年期前的婦女,在招收時沒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平均50歲左右。有8,478位婦女子宮切除,1,360位婦女同時切除子宮和雙卵巢,手術平均年齡43歲。
研究結果顯示,子宮和卵巢切除對較年輕的婦女有更多的心血管風險。但並未顯示手術更年期增加了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和沒有手術的婦女比較,只做子宮切除的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並沒有影響到,同時切除子宮和雙卵巢則只有稍微增加。
Yang團隊研究調查人員警告:心血管風險因素在手術後只做一次評估,而資料可能受限於回憶的偏頗和隨時間變更。手術類型的細節和更年期年紀皆是自己呈報。切除子宮的原因並未記錄,然而癌症患者已先排除於分析之外,我們假設參與者的婦女中的子宮切除皆是由於良性的原因。
研究發表在7月《中風》期刊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2.07.14)
+ read more

2022.06.25
美最高法院推翻判決 憲法不再保障女性人工流產權
圖為加州PASADENA市政府前抗議群眾聚集現場(2022年6月24日)
美國最高法院於6月24日以六票對三票推翻了1973年的「羅訴韋德案」判決,一夕改變近半世紀由憲法保障的人工流產權利。這是美國最高法院幾十年來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將嚴重影響美國女性生育健康。
這項判決之後,人工流產相關規定將回到州政府,各州政府可以立法禁止女性因任何原因進行人工流產。專家估計,美國約有半數的州會成為「人工流產禁止州」。
保守派大法官:人工流產不是憲法賦予的權利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對密西西比州提出之「多布斯訴傑克遜婦女健康組織案」(Dobbs
v. Jackson Women’s Health
Organization)做出判決,認定密西西比州禁止懷孕15周以上孕婦進行人工流產的規定並未違憲。此項判定指出女性人工流產並非憲法賦予的權利,推翻了1973年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與1992年的「計畫生育聯盟訴凱西案」(Planned
Parenthood v. Casey)兩案的歷史性判決。
負責撰寫多數意見書的保守派大法官Samuel
Alito主張過去的判決錯誤,他寫道「我們認為憲法並不涵蓋人工流產權,因此必須推翻羅案與凱西案的判決,讓管制人工流產的權力回歸人民與其民選代表。」亦即,各州的州議會有權立法決定是否禁止或限制女性人工流產。而這段話,正是最高法院日前主要意見書稿外洩的內容。
在不同意見書中,3位自由派大法官們表示,多數大法官取消了50年來保障捍衛女性自由和平等狀態的憲法權利,這不僅破壞法治精神的核心,也將破壞避孕和同性婚姻等權利,最終,破壞的是法院的權威。自由派大法官寫道:「懷著對最高法院以及全國數百萬女性的的悲痛情緒,她們從今天起將失去憲法保障的基礎權利,我們提出異議。」
各地湧現民眾聚集抗議
此項判決宣布後,最高法院外支持和反對人工流產兩派群眾聚集示威,預估各地將會出現更大規模的示威行動。
各州也將出現立法大戰,約有13州將在30天內禁止人工流產,其他州可能準備推動反人工流產立法,這項議題也將衝擊美國期中選舉。
編譯來源:CNN(2022.06.24)
+ read more

2022.06.22
為什麼有些止痛藥對女性效果較差?
一直以來,研究者想要瞭解男性和女性對止痛藥的反應是否不同。例如一個非常小的可信來源研究,從
1996
年開始,發現女性在接受鴉片類藥物pentazocine治療手術後疼痛後的反應超過男性。
最近,一個2021年可信來源回顧指出,雖然證據參半,但一些研究發現
Ibuprofen (布洛芬) 更能減輕男性的疼痛。
還有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參與者更難以忍受 prednisone
(普立朗)
止痛研究的不良反應,而且她們不太願意增加劑量。
今日醫學新聞 (Medical News Today)
採訪疼痛醫學臨床助理教授Meera Kirpekar
博士。以下是Kirpekar 博士的訪談節錄。
疼痛研究的問題
直到 2016 年,超過 80% 的疼痛研究只涉及男性參與者
—
無論是人類還是大鼠。與男性不同,女性一生中會經歷持續的荷爾蒙波動,從而影響她們的疼痛敏感性。
考慮到這些變化,導致在早期的研究裡女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研究隊列之外。因此,我們擁有的大多數疼痛數據都基於男性的疼痛信號。
2016
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將「動物及細胞實驗中應將性別作為一個變數」作為申請經費補助的要件,因此雌鼠及女性受試者開始被納入疼痛研究。
疼痛理論
雖然全世界有數百萬人經歷慢性疼痛,但對其潛在機制知之甚少。對於男女的身體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處理疼痛,有三種理論:
第一個理論涉及雌激素,一種控制子宮、卵巢、乳房發育和調節月經的激素。根據雌激素的位置和含量,它可以加重疼痛或使其好轉。睾酮是與陰莖、睾丸和前列腺發育相關的激素,可以減輕疼痛。事實上,一些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甚至可能會接受睾酮治療。因此,女性由於雌激素水平高而疼痛加劇。睾丸激素水平低的男性可以像女性一樣處理疼痛。
第二個理論在於稱為小膠質細胞 (microglia)
的大腦免疫細胞。理論上,阻斷小膠質細胞也會阻斷疼痛。當男性的小膠質細胞被阻斷時,疼痛也會被阻斷。但這對女性不起作用。為什麼?女性使用稱為
T
細胞的免疫細胞來控制她們的疼痛反應,而不是小膠質細胞。
最後一個理論涉及核糖核酸
(RNA)。RNA是在我們體內攜帶信息的遺傳物質。理論上,RNA升高會導致慢性疼痛的傾向。與男性相比,女性血液中的
RNA 水平較高,因為許多這類的 RNA 分子由 X
染色體上的基因編碼。女性有兩條 X
染色體,她們更容易患上慢性疼痛。
止痛藥對女性效果較差?
男性和女性的身體在生理上存在不止一種差異 —
從激素水平到分子過程。雖然他們可能會感到相似程度的疼痛,但不同的潛在生理過程意味著相同的治療可能對兩者都不起作用。
大腦和脊髓中的疼痛信號是存在差異的。由於對於疼痛反應的機制不一樣,以公鼠或男性為模型研發出來的治療藥物對於女性可能較沒有效力。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22.05.31)
+ read more

2022.06.20
mRNA 疫苗不會使月事中斷
在接受一劑、兩劑莫德納或輝瑞疫苗接種後,國際間有許多月事失調發生的通報。
而另一個挪威尚未發表的6000名女性研究指出,疫苗接種後,大量經血的案例上升,突顯了潛在的擔憂,因經血流量的增加,或延續的時間會干擾生活品質。
這促使了歐盟藥品管制局 (EMA) 檢視這個事件。
歐盟藥品管制局 (EMA):未發現月經變化與 COVID
疫苗之間存在聯繫。
歐盟衛生管制人員結論:現有數據顯示,mRNA新冠疫苗不會導致月經失調,也不會導致所謂「繼發性閉經」(90天或更長時間沒有月經)。
月事失調有一些原因,包括潛在的醫療狀況、壓力和疲勞。衞生監管機構強調新冠感染後有這些案例的報導。
PRAC說它已檢視可能風險的所有數據,但同時也要求疫苗製造廠商,提供最新的案例累積審核。
編譯來源:Reuters News (2022.06.10)、Reuters News (2021.12.21)
+ read more

2022.05.25
婦女的癌症治療不良反應較多與劑量有關
我們已經知道,在癌症治療時,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對化療產生嚴重不良反應。而越來越多的新證據顯示:即使是毒性較少的標靶療法和免疫療法,婦女仍然遭受較強的毒性,例如:在2019年有研究指出,患有惡性黑色素瘤或非小細胞肺癌的婦女,在接受免疫療法時比男人有較多不良的反應,有時候包括腎或肝的損害。
根據最近《臨床腫瘤學》期刊的研究,整體而言,婦女對癌症治療所經歷的嚴重不良反應比男人多34%,而婦女接受免疫療法時,這個數字則增加到49%。
藥物研發缺乏納入女性受試者
專家指出部分的原因是,在癌症治療研發的過程中,性別差異並未列入考量。
在研發癌症藥物的人體臨床試驗前會先進行細胞株和動物的研究。腫瘤醫師Narjust
Duma說:「目前進行的細胞研究或動物試驗大部分都是用有XY染色體男性細胞。」再加上超過
70% 第一期實驗參與者都是男性。
結果是,免疫療法「耐受性非常好」的指標,一般只適用於男性。而此第一期實驗決定了未來實驗階段的劑量。
此研究檢視了1989-2019年間第二和第三期的臨床實驗,分析化療、標靶療法和免疫療法相關的嚴重不良效果。研究人員排除了性別特異性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他們也聚焦需要住院的嚴重併發症,如呼吸困難或骨髓抑制。
結果發現:62 % 的研究參與者是男人;9 % 是黑人;5 %
另一個種族或不詳。
免疫專家Margaret
Gatti-Mays-Mays說:「臨床實驗需要有更好的代表性,不只是男性和女性,也要確保有足夠的非白人代表性。」
對Duma看來,很諷刺的人們之間最明顯的區別之一就是染色體,但在癌症藥物的研發中卻最被忽視。她說:「精準腫瘤學的開始是男人和女人不同,兩性平等,但不同。」
為什麼女人比較會有不良反應
雖然並不淸楚為何在癌症治療上,婦女的反應比男人嚴重。就藥物學來看,平均而言,女性代謝藥物的時間比男性長。這解釋了女性在化療期間經常遭受的更大毒性。
此外,女人比男人有較強的免疫力,更傾向有自體免疫疾病。這可能可以解釋對免疫療法有較嚴重反應。免疫療法的目的在灌注一個人的免疫系統,讓他有足夠的免疫力抵抗癌症,這可能也促使婦女的免疫系統超速運轉。
Haupt說,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來檢驗這一假設,她認為一般婦女也可能因較強的免疫系統而受益,比男人更不易患癌症。
意外的發現:婦女可以承受得住不良反應
Getting-Mays在此研究的資料中找出一個令人鼓舞的希望:雖然婦女遭受較多不良的情況,但她們一樣持續完成療程。可能表示這些不良的情況並没有如先前顯示的阻礙了婦女的生活品質。但仍有待未來的探討。
Duma說在嚴重不良情況發生時,醫師應處理這些情況讓婦女繼續從治療中受益。她擔心有些醫師會因不瞭解婦女可以承受得住治療,而停止婦女患者免疫療法或標靶治療。
她對醫師必須處方高劑量的化療或免疫療法表示同情。就化療來說,「最大耐受劑量」的教條根深蒂固,而免疫療法也不分性別、體重給每個人同樣的劑量。
這個研究來自於SWOG
癌症研究網路30年的數據。據這個研究的主導作者,生物統計學家Joseph
M. Unger
說,據他所知,這個研究是第一個檢視,標靶療法和免疫療法在臨床試驗時發生的嚴重不良反應在性別上的差異。
編譯來源: STAT News (2022.03.0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