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男性更年期同樣也受雌激素變化影響
2013.09.18
男性更年期同樣也受雌激素變化影響
  過去都認為男性會進入更年期(andropause)單純是因為男性荷爾蒙睪固酮(testosterone)低下所造成,但日前一項新研究指出,睪固酮缺乏連帶也與女性荷爾蒙雌激素缺乏相關,所以男性若血液中雌激素發生變化,同樣也會影響男性更年期症狀的出現。   一般男性會將體內部分睪固酮轉化為雌激素,兩種荷爾蒙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少,但男性進入更年期後,性慾、肌肉力量及精力降低是由何種荷爾蒙所控制影響至今仍不清楚,因此,這項研究想試圖瞭解這個問題。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包括400名20-50歲男性,每月會被施打暫時性降低睪固酮的藥品,然後再使用睪固酮凝膠或安慰劑凝膠,其中有半數參與者還服用抑制睪固酮轉化為雌激素的藥物。   研究進行十六週後發現,當睪固酮濃度下降時,男性的去脂體重、肌肉大小、腿部力量及性慾都會降低,但性功能表現則在濃度非常低時才受影響;而當雌激素製造受到阻礙時,體脂肪則會增加,但性功能會變差。。   這項研究的限制,包括研究時間過短以至於無法看到睪固酮產品的長期風險效益、以及研究刻意設計使睪固酮會突然減少的方法與實際真實會發生的狀況不一樣。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
男性治禿藥物恐傷生殖能力
2013.09.12
男性治禿藥物恐傷生殖能力
  藥物Finasteride過去被核准用以治療良性攝護腺腫大(BPH),但15年前適應症增加治療男性禿頭用途,近年來已愈來愈多有禿頭困擾的男性會低劑量服用此藥。日前一份加拿大研究發現,有生育問題的男性停止使用Finasteride後,精子數量出現明顯上升,顯示使用該藥物會傷害男性生殖能力。   這項研究分析一間治療男性不孕的診所在2008-2012年的病患資料,在排除有阻塞性無精症、原發性睪丸疾病、精子分化中止及先天性副睪丸阻塞問題的男性後,剩下24位為有使用Finasteride治療圓形禿問題的男性。他們的平均年齡37歲、其中20位有原發性不孕問題。這24位男性都使用低劑量Finasteride治療禿頭,劑量範圍為1.0~1.25毫克,治療時間平均長達57.4個月。   研究結果發現,其中的14位男性在服用Finasteride平均6.5個月後停藥,他們的精子數量增加了4到12倍,但是精子的活動度與精蟲型態並沒有顯著改變。這項研究顯示,即便是低劑量服用Finasteride還是會對某些男性的生殖力有負面影響,而一旦停藥,男性的精子數量就明顯提高,尤其是在精蟲嚴重過少的男性身上可以看到最明顯的改變。不過這項研究由於無法知道Finasteride對精子數量影響的機制,所以無法準確指出得到改善的確切時間點。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目前台灣已核准含Finasteride成分、適應症為雄性禿的藥物共有四個品項,包括波沛膜衣錠1毫克、柔沛膜衣錠1毫克、“永信”法路寧膜衣錠 1 毫克與法健達膜衣錠1毫克,請有用藥需求的男性民眾應與醫師討論,審慎評估風險效益後再做決定。       資料來源:生殖與不孕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      
+ read more
女性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較無效且副作用多
2013.09.09
女性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較無效且副作用多
  根據一份刊登於八月《未來醫學》(Future Medicine)的研究,女性病患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預防效果、以及發生藥物副作用的機率,表現都比男性差。   該研究整理過往數篇與膽固醇及Statin藥物相關的研究文獻,有以下的發現。   首先,男女體內即使膽固醇濃度相似,但會導致心血管事件的情形卻不同,例如,男女有相等的壞膽固醇濃度,但女性會發展成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的時間,卻比男性晚10~15年。   再者,男女好、壞膽固醇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的變化,與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之間的關連性也不同。男性無論總膽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或壞膽固醇提高、以及好膽固醇過少都有可能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會增加,則只有發生在好膽固醇過少、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提高時。由此推論,Statin藥物是用來降低壞膽固醇,因此對女性的好處會比較少。   有關Statin藥物是否能達到降低女性因心肌梗塞或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效果,其中三篇研究雖提到Statin可讓健康但高風險的女性達到一些初級預防的效果,如減緩胸痛症狀,但最後對疾病絕對死亡風險的降低卻只有0.1%,在統計上明顯不具意義。另有六篇研究則比較Statin藥物對男女預防的效果,卻發現Statin藥物對健康但高風險、或已有ASCVD的女性,好處只有男性的一半;或者即使Statin藥物降低男女心血管事件發生的相對風險的比例相當,可是女性的全死因死亡率或中風機率卻不像男性會因此下降。   除了Statin藥物對女性的效果較男性不佳,也有數個研究指出,女性服用Statin藥物會產生的副作用比男性多,包括提高糖尿病、肌肉疾病、臀部骨關節炎及肌腱斷裂的風險。   綜合上述發現,對女性而言,服用Statin藥物作為初級預防事實上風險是大於效益,作為次級預防則是效果不如在男性身上使用得好。這項回溯性研究最後認為,應對使用Statin藥物提出針對不同性別的個別建議,醫師應與女性病患充分討論藥物風險效益問題,再決定是否開立處方。      
+ read more
女性心房纖維顫動常被忽視
2013.09.05
女性心房纖維顫動常被忽視
  心房纖維顫動(atrial fibrilation)是不規律的心臟律動中最常見的形式,症狀包含了心悸、呼吸急促、容易疲勞,同時可能提高中風風險且會降低存活率。今年3月曾有一項英國研究顯示,當女性有心房纖維顫動的疾病時,會比男性出現較多的疾病症狀且生活品質較低。最近則有另一法國研究發現,心房纖維性顫動患者中,女性病患比男性病患未能獲得適當的治療。   這項法國研究認為要改善女性心房纖維顫動患者的預後,應先瞭解疾病的處置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因此研究團隊從縱貫性病患資料庫(LPD)2010年7月到2011年6月為止的資料中,選擇18歲以上共15,623位患者進行分析,參與者的中位數年紀為77歲、女性佔41.6%。   在排除某些不適合使用抗凝血劑的女性後,研究指出,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比較不易獲得適當的治療,其中只有48.1%女性患者(52.6%男性)被開予維生素K拮抗劑(VKA);30.5%女性患者(25.4%男性)沒有任何預防;超過21%女性只被開立阿斯匹靈,但這與指引建議她們應服用維生素K拮抗劑(VKA)相抵觸。   這項研究顯示,即使女性患者有較高的中風風險,但她們接受抗凝血劑治療的機率仍比男性低,研究認為,在女性身上應更嚴格使用新的CHA2DS2-VAC評分表,評估她們的中風風險、以及是否需要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中風,才能讓女性獲得最佳的治療。      資料來源: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美國醫師薪資仍有性別落差
2013.09.04
美國醫師薪資仍有性別落差
  2012年7月曾有研究指出,美國男女醫師的薪資呈現性別差異,女醫師的平均時薪比男醫師低,且女醫師的工作時數低於男性同事。近日又有另一個研究再度呼應這樣的論點,指出雖然在過去25年間,女性在專業領域已有非常大的躍進,但美國男女醫師平均薪資的落差仍然存在。   這項研究分析1987-2010年間6,258位醫師及31,857位健康照護工作人員的薪資資料,比較男女之間的差異,結果發現在1987-1990年間,男醫師的薪資比女醫師高出20%;1996-2000年間,高出比例稍微下降至16.3%;但2006-2010年間則又攀升至25.3%,比第一階段的差距更大,約為5萬6千美元左右。   研究提出的可能解釋包括,女性通常比男性同業工作的時數較短、女醫師可能將心力花在每個病患的時間比男醫師長、女性會選擇較低薪的專業工作,不過研究也提到近期相關研究已指出,即便前述因素已被調整,男女之間的薪資仍不平等。 這項研究雖未對專科、執業類型等變項進行控制,但研究主要作者Seth Seabury助理教授特別表示,雖然要瞭解薪資的性別差異,說明男女的專科選擇與執業類型是重要的,但去看整體未經調整的薪資之性別差異也是同等重要,因為專科及執業的選擇並非單單僅是出自於女醫師的偏好,也可能是由於給予兩性不平等的選擇機會所造成。   舊金山南加州大學Molly Cooke博士評論此篇研究,認為要消弭這樣的性別不平等,應盡力促進薪資分配的透明度,協助女性去爭取她們所應得的部分,並加強投入推動職場的性別平等。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產婦分娩階段的飲食無需受到限制
2013.09.02
產婦分娩階段的飲食無需受到限制
  目前,世界各國仍然有許多醫院在婦女分娩過程執行禁食的措施,近日一篇發表於實證醫學資料庫(The Cochcrane Library)的研究指出:在生產過程中限制孕婦的飲食並沒有為婦女帶來任何益處。   在分娩過程中限制懷孕婦女飲食的做法源自於1946年發表於婦產科學期刊的研究。該研究指出,接受剖腹產手術的婦女必須面臨全身麻醉引起的身體不適與死亡風險,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來自於孕婦胃部的內容物會於手術進行時跑進她們的肺臟中。因此,在分娩過程中進食被視為是非常危險的。   新提出的這份分析包含了5個英國研究,總共有3,130位懷孕婦女參與。每位參與的懷孕婦女都被歸類為不需於生產過程中接受全身麻醉的低風險族群。研究者將受試者分為「限制飲食」與「未限制飲食」兩組進行觀察,除了記錄母親的狀況外,也依據產科醫生與助產士常用的APGAR評分法,從新生兒的心跳、呼吸、反射、肌肉張力與膚色等五個指標,加上血糖的測量來評估新生兒的健康狀況。   研究結果發現,分娩過程中是否進食都沒有對生產情況造成影響,包括不影響寶寶的健康或決定產婦是否需剖腹產。其中一名研究者Gillian Gyte指出:透過研究,並沒有找到任何證據證明限制飲食對進行分娩的婦女是有益的。研究團隊也表示,當代醫學科技已發展出局部麻醉來替代過去進行剖婦產手術所使用的全身麻醉,因此,過去那些進食可能帶來的風險如今已經變得非常的小。   研究表示,雖然有些婦女確實在分娩的過程中不覺得自己有飲食的需求與必要,但是,仍有些婦女曾經因為這項禁食政策而在生產過程中感到不適,因此禁止婦女在分娩過程中飲食不應該是醫院的政策,同時,也不應該指示婦女在分娩時只能食用特定的食物或飲品,應讓婦女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英國的婦產科醫院改變此禁食措施已行之有年,2003年的調查顯示,有47%的英國婦女在分娩過程中都能夠獲得她們所需的飲食。在美國,有些醫療機構亦表示:適度的補充清淡、健康的飲食能讓婦女在生產過程中更為舒適。像是碳水化合物就是幼兒照護中心推薦的食物,它好消化,且能夠逐步的釋放生產所需的能量。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