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女性夜間褪黑激素分泌不足恐提高糖尿病風險
2013.06.27
女性夜間褪黑激素分泌不足恐提高糖尿病風險
  2012年10月已經有美國一項研究指出,青少年男女如果睡眠不足,將會提高他們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今年四月另一項同樣是來自美國的研究則特別針對女性發現,女性在夜間睡眠時褪黑激素的分泌量若過低,將使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提高一倍。   褪黑激素是種幫助控制其他荷爾蒙及生理節奏的荷爾蒙,由腦內的松果腺分泌,通常在夜間應到達分泌量的高峰,然後進入血液之中,褪黑激素對好品質的睡眠來說相當重要,一旦受到干擾,睡眠品質也將變不好。近年來也開始有愈來愈多人使用取自其他生物的組織的褪黑激素來幫助睡眠,但適當的劑量是多少目前仍未知,曾出現的副作用包括嗜睡、頭痛、頭重腳輕、胃部不適、憂鬱等。   這項研究使用740位參加美國護士健康研究女性的資料,其中370位在2000年2012年間診斷有糖尿病、另370位則為健康的控制組,所有女性都在2000年接受檢測尿液與血液資料。   研究結果發現,在血液中測得夜間分泌最低量的褪黑激素之女性,其發展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同時間階段但分泌量最高者,高出超過一倍,研究比較兩組人的糖尿病發生率,前者為每年每千人中有9.27人、後者則是每年每千人中有4.27人。即使調整許多與第二型糖尿病有關的風險因子,如:BMI值、家族病史、運動、飲食、抽菸及睡眠時間,研究仍發現褪黑激素低分泌量高低與糖尿病相關。未來研究將針對全人口瞭解褪黑激素是否為糖尿病的可修正風險因子。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 read more
單獨雌激素療法對50-55歲停經女性認知功能退化無改善作用
2013.06.26
單獨雌激素療法對50-55歲停經女性認知功能退化無改善...
  去年美國服務工作小組(USPSTF)回顧多項大型研究後指出,使用荷爾蒙療法可能增加女性中風、失智症、深部靜脈血栓、膽囊疾病及尿失禁的發生風險,因此不應拿來作預防慢性疾病用途。   先前美國國家老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所做婦女健康計劃記憶研究(WHIMS)也已指出,65歲以上年老女性服用單獨雌激素療法,將增加認知功能缺陷及失智症風險提高的危險。而這次該研究團隊則希望瞭解在較年輕的停經女性身上使用是否也會出現同樣的結果。   研究參與者為1,326位女性,自50-55歲開始使用荷爾蒙療法長達7年的時間,停止使用後再過7.2年研究以電話訪談1,168位女性,瞭解並評估她們的語文記憶、注意力、執行能力、語文流暢度及工作記憶的程度,兩次評估的時間點是在參與者平均67.2與68.1歲時。   結果發現,服用荷爾蒙療法與安慰劑的兩組在這些能力上的評分上並沒有出現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年輕停經女性服用較短時間的雌激素療法,長期來看可能不會提高對她們認知功能的傷害,但研究同樣也並未發現有任何對退化改善的好處。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公鼠交配前攝取高脂肪飲食 後代體重與體脂增加
2013.06.24
公鼠交配前攝取高脂肪飲食 後代體重與體脂增加
  之前研究多只針對母親飲食對孩子肥胖風險的影響,最近一項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則在老鼠研究中發現,父親的飲食其實也會影響其後代健康,尤其是雄性後代。   這個研究將實驗用公鼠分為兩組餵食13週,實驗組為飲食總熱量的45%是從脂肪中攝取、控制組該比例則降為10%,但兩組總熱量皆相同,結果攝取高脂肪食物的公鼠變胖。研究再讓所有公鼠與攝取低脂肪飲食的母鼠交配繁殖,並讓所有後代小鼠都吃標準的實驗老鼠飼料,再分別在牠們出生後的20天、6週、6個月及12個月測量體重與體脂。   結果發現,與控制組相比較,實驗組的雄性後代在出生後6週大時體重已經比較重,且體重增加情形在第6個月及第12個月都持續不變,而體脂部分同樣也在出生後6個月,出現比控制組的雄性後代較高的狀況。研究解釋,兩組呈現差異有可能是表觀基因改變所致,也就是說內在與外在環境因素對基因產生影響。   活動情況的話,實驗組的雄性後代在第6週開始變得活躍,然雌性後代狀況在出生後第6個月及第12個月比雄性後代表現更佳,這可能有助於停止體脂的增加,並降低糖尿病及心臟病的風險,而研究也正在瞭解出現性別差異背後的原因。   研究表示,愈來愈多小孩及青少年、青少女受肥胖影響,如果我們能提早找出能偵測與預測肥胖與糖尿病的標記,將會有助於人們選擇健康的生活型態、及有效介入以延緩或避免相關疾病的發生。       資料來源:第95屆內分泌學會年會(The Endocrine Society's 95th Annual Meeting in San Francisco)      
+ read more
懷孕婦女應注意環境化學物質暴露
2013.06.21
懷孕婦女應注意環境化學物質暴露
  過去多項研究指出,環境中的化學物質會提高女性乳癌風險、傷害胎兒健康、並影響兩性的生育能力與心臟健康。最近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應該讓孕婦知道她們暴露於化學物質的來源及方式,以降低對胎兒的健康傷害。   先前有關孕婦暴露於化學物質對胎兒所造成的風險傷害一直未有定論,這項研究因此探討這個問題。研究發現,環境化學物質與孕婦發生流產、早產、未來生育力受損、以及新生兒出現先天性缺陷、出生體重過低、免疫系統發展受損呈現相關。孕婦接觸到這些化學物質的方式則包括家庭用品、非處方藥(如止痛藥)、個人清潔保養用品(如防曬乳、沐浴精及乳液)、及殺蟲劑。   某些產品對人體的傷害又常因為產品標示不清楚而未知,因此研究建議以安全第一為首要選擇,盡量減少罐裝或塑膠包裝的食物、減少使用個人清潔保養產品、避免接觸殺蟲劑與油漆味、及非必要時不購買服用非處方藥,並認為須將這些資訊在不孕及產前門診提供給婦女,讓女性可以在充足資訊下決定是否改變其生活型態。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科學諮詢委員會主席Scott Nelson教授則進一步提到,因為許多化學物質會干擾體內荷爾蒙系統,這將影響胎兒的正常發展,而實際生活中孕婦已暴露於上百種化學物質之中,但我們目前卻還缺少可以評估整體風險的方法。       資料來源: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 read more
睡眠不足影響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性別差異
2013.06.11
睡眠不足影響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性別差異
  已有許多的證據顯示,睡眠品質對於健康是相當重要的,晚上的睡眠若低於6小時是慢性病的高風險因子,也會提高發炎機率,慢性疾病則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發炎則為一項可預測心血管疾病發展的因子。已有研究指出,年長婦女的睡眠問題,將可能增加她們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近又有另一個新的研究呼應該結論,指出睡眠不足將特別對女性以及她們的心臟造成傷害。   此份研究包含了約700位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研究對象,來自舊金山聖地牙哥的榮民醫院及九家公立健康診所。男性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6歲,女性為64歲。女性參與者有較高的收縮壓、服用較多的抗抑鬱劑、以及較少服用beta受體阻斷劑、抗血脂藥物或其他治療血壓或冠狀動脈方面疾病的藥物。   參與者在一開始參與研究及研究進行五年後,分別以「非常好」、「相當好」、「普通」、「相當差」、「非常差」自評其睡眠品質。發炎狀況在五年間的改變則以介白素-6、C-反應蛋白與纖維素原作為評估指標。研究發現,自評睡眠品質較差的參與者中,女性睡眠不足與其發炎狀況有明顯關連,這些女性在研究進行的五年間發炎狀況出現惡化的程度是男性的2.5倍;在控制了服用的藥物、心臟功能、生活型態、社經人口變項後,這樣的性別差異仍然存在。   參與此研究的婦女大多已過更年期,因此研究者認為女性體內低濃度的雌激素可能可以解釋睡眠不足與發炎狀況之間的關係;而男性擁有的高量睪固酮則在其中扮演了緩衝的作用。   此份研究結果更顯示,長期地睡眠不足,尤其是過早起床,將惡化心臟病婦女的發炎狀況。但限於此份研究之參與者多為男性,故研究結果可能會低估了真正的影響,另外則建議未來的研究應對睡眠不足與發炎狀況間的性別差異提出解釋,以幫助釐清男女在冠狀動脈心臟病上的差異。      資料來源:精神病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延伸閱讀 女性更年期失眠恐提高心臟病風險        
+ read more
女性發生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的風險較男性低
2013.06.07
女性發生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的風險較男性低
  最近一項來自哥倫比亞大學護理學院的研究支持了過去愈來愈多的研究證據,顯示女性比男性較不易發生血流或手術部位的感染。   這項回溯性研究蒐集並分析來自美國紐約市3家醫院超過20萬筆的病患資料,結果發現,女性發生血流感染(BSI)或手術部位的感染(SSI)比男性低,男性在這兩部分的感染風險都比女性高出60%。不過,這樣的性別差異在12歲以下孩童及70歲以上老人的兩群人身上就比較不明顯。   研究推測這可能是由於男女皮膚上的生物性差異所致,過去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在中央靜脈導管置放處的周圍皮膚上,男性出現細菌拓殖的情形比女性嚴重。研究表示,瞭解使病患可能提高感染風險的原因,將可以幫助設計更有效的預防及監控策略,以改善感染率。      資料來源:一般內科醫學期刊(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