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5.12
從踢足球到坐輪椅-HPV疫苗安全性再引爭議?
主要用以防範子宮頸癌發生的HPV疫苗其安全性問題一直懸而未解。這樣的爭議遍佈各地,除了發生於日本的不良反應事件,近日英國也傳出了令人惋惜且擔憂的報導。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年僅13歲的Zara
Beattie曾經是前途看好的足球員,而今,她為了順利站起辛苦掙扎,絕大多數的時間都被困在自己的床上。
2016年1月,Zara在體育課時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而在這之前,她剛接種了Gardasil
HPV疫苗(2015.10)。起初,家人將Zara的症狀解讀為哮喘,但接下來幾週內,她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出現心悸、頭暈、疲倦等症狀,後來被診斷患有姿勢性心博過速症候群(POTS,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這使她站立時會無法控制的心跳加快。18個月來,每次站立都讓Zara感到虛弱,頭痛、關節與肌肉疼痛如影隨形,最終,她無法離開床與輪椅,即便坐在餐桌前吃飯都讓她備感疲累;當然她也無法去上學,除了到醫院就診,終日只能待在家。
這樣的症狀讓Zara身心皆飽受煎熬,她告訴她的母親:我覺得自己被人丟進了一副80歲的身體,要這樣活生活,寧願死。而她擁有30年護士資歷的母親認為她所經歷的症狀是身體對HPV疫苗排斥所造成的。
治療Zara
POTS的醫師無法說明造成其生病的原因,但拒絕正視Zara家人對HPV疫苗的疑慮。
無獨有偶,去年12月,MailOnline也報導了另一名16歲少女在接種HPV疫苗後的兩年內有1/3的身體發生癱瘓。這名少女於2014年學校接種HPV疫苗,這是英國國民保健署常規計畫的一部分。但在幾個星期後她發生了胃痙攣、頭暈、頭痛、疼痛和疲勞,肌肉也逐漸變得虛弱,狀況惡化至2016年5月時,她感覺不到自己的腿。至今她已經失去了腿與一隻手並難以抬頭,無法離開床,完全無法自理生活。她的醫生一直找不出病因,但始終將之解釋為心理疾病,而不願意考慮與疫苗接種相關的可能性。
事實上,許多專家認為HPV疫苗和慢性病之間沒有關聯。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疫苗知識專案,HPV疫苗與其它疫苗一樣,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機會很小。世界衛生組織對HPV疫苗的審查結論亦認為是安全的。而根據歐洲藥物管理局的統計數據,至2017年2月為止,對Gardasil
HPV疫苗產生不良反應的紀錄共有11,867筆,其中許多報告慢性疲勞綜合徵的症狀,但因此癱瘓的病例很少見。也已有死亡的回報。
但是,對HPV疫苗安全性產生質疑的人越來越多。由400多個家庭共同組成的英國疫苗受害女兒協會(UK
Association of Vaccine Injured
Daughters)呼籲政府應為家長提供更好、更清楚的相關訊息,並對疫苗可能引起的反應進行更多研究。
台灣政府近年來一直有意推廣HPV疫苗全面施打於國中女生,作為子宮頸癌防治策略的一部分。借鏡他國的經驗,我們再次呼籲在如此大型的公共衛生政策執行前,相關的配套措施必須完備。特別應重視通報系統與本土資料庫的建置,以利後續民眾健康狀況的追蹤,與對疫苗成效、安全性的了解。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Vaccine Knowledge
Project)、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NHS、WHO、DailyMail
+ read more

2017.04.06
研究顯示大多數失禁治療無效?
近日一項由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進行的新研究顯示,大多數失禁治療方式無助於減緩病症。
目前的失禁治療方式包括骨盆底肌肉訓練、藥物治療和手術。而根據該研究結果顯示,與藥物治療相比,手術似乎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研究人員回顧分析了2005~2015年間數千篇論及各種尿失禁治療方案的文獻與相關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治療成功率為82%;骨盆底肌肉訓練的成功率為53%;藥物治療與填充劑的成功率則分別為49%、37%。
同時身為Sahlgrenska
學院婦產科教授與哥德堡大學追蹤研究中心的負責人,Ian
Milsom表示,「不幸的是,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並沒有實際治癒病情,…除了外科手術,其餘治療方式的結果並不理想。而問題在將來會變得更糟,因為,眾所皆知,我們的人口正在老化。」
並且,他也認為:「考慮到這些藥物對醫療保健系統造成的龐大負擔,這樣的結果並不樂觀。…相比之下,手術是一個更簡單和更有效的選擇,且即便從長遠看來也擁有較強勁的成果。」
最後,Milsom也提到現有的研究並未聚焦於老年人或具有神經系統疾病的人群,儘管他們最有可能經歷尿失禁或大便失禁問題。
Milsom的研究結果可能會讓人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接受手術,但台灣女人健康網還是在此提醒大家,醫學研究的結果呈現的是一個趨勢;因應身體狀況、生活方式與資源等的不同,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也不一樣。有任何問題或是新的想法還是先向自己的醫師諮詢過後再做決定會比較適當。
資料來源:BMC Medicine
+ read more

2017.03.22
ASCO發布第一個HPV疫苗全球接種指引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近日發布了一項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接種預防子宮頸癌的臨床實踐指引。這份指引與過往不同之處在於,這是第一個針對世界上多個不同社會經濟結構與資源環境地區量身定制的子宮頸癌預防指引;希望能為全球的醫事人員提供具實證基礎的指導。
世界上所有的子宮頸癌幾乎都是感染HPV所致。雖然感染HPV也可能導致生殖器疣和某些其他癌症,但子宮頸癌是迄今為止與HPV感染相關最常見的嚴重病症。而與其他現有的HPV疫苗接種指南不同,ASCO本次的指導重點是專門用於預防子宮頸癌的HPV疫苗接種。
此份建議指引由跨國和跨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完成。由來自腫瘤學、婦產科、公共衛生、癌症控制、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衛生經濟學、行為/實踐科學和患者宣的學者組成專家小組,其中包括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HPV和HPV疫苗研究領導者。
專家小組審查1966年至2015年間所發表的相關文獻,包括系統評價、現有指導方針和成本效益分析。並強化了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引、美國疾管局(CDC)指引、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德國指引和澳大利亞免疫準則中提出的一些建議。
這份指引根據資源配置程度的不同,提出了四個層次的具體建議,依序為基本的、有限的、加強的和最大的。這些資源涉及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政資源,以及其衛生系統的發展,包括人員、基礎設施和服務的可即性。這份指南也補充了ASCO的另外兩個全球資源分層的子宮頸癌指南。
此份指引的主要建議有以下幾點:
*
所有9至14歲的女孩都應接種兩劑HPV疫苗,以預防子宮頸癌。兩劑間隔至少6個月,間隔時間可達12至15個月。
*
艾滋病毒(HIV)檢測呈陽性反應的女孩應接受三劑HPV疫苗施打。
* 針對於最大和加強的資源配置:
15歲以上且15歲以前已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的女孩可以使用兩劑的施打期程。
15歲以上未接種過HPV疫苗的女孩應接受三劑的施打時程。
而上述兩種施打方案都應在26歲前完成。
* 對於有限和基本的資源配置:
如果目標人群-9至14歲的女孩的接種覆蓋率達標之後仍存在足夠的資源,那麼,在9至14歲時接種過一劑的女孩或許可在15至26歲之間接受額外的劑量。
*
針對男孩:男孩接種是預防的次要考慮因素,無論資源環境如何。專家小組建議,只有在有針對性的女性人口覆蓋率至少達到50%之後,在最大、加強與有限的資源配置下才對男孩進行施打。在基本資源環境中不推薦男孩接種。
制定指引的專家小組聯合主席Silvia de
Sanjosé博士說:「雖然HPV疫苗已經存在了十多年,但是在許多地方-包括美國在內的高資源國家-的疫苗使用狀況並不理想。…由於各國之間和國家內部的資源可用性差異很大,我們需要調整策略,以改善各地接種HPV疫苗的機會。…這項指引在適應不同資源配置情境給予HPV疫苗接種建議方面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期望它對全球衛生界產生重大影響。」
而近年來台灣也不斷有提出針對國中女生進行全面公費施打HPV疫苗的聲音。ASCO的指引或許是一個可以參考的依據。與此同時我們也認為,疫苗若真的能幫助維護女性健康是大家皆樂見的事,但是當今關於HPV疫苗仍存在著許多疑問,諸如疫苗的安全性、效期等等;至今仍沒有人能肯定的回答HPV疫苗能維持多久的防護力、需不需要追加補打,畢竟誠如Silvia
de
Sanjosé博士所說,HPV疫苗問世也不過十多年光景,所能蒐集到的資料也僅此而已。且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如今市面上所販售的疫苗也不只一種,彼此之間是否可以混合施打?這些都是國家要推行公費施打前需要審慎思量的問題。
資料來源:Journal of Global Oncology全球腫瘤學雜誌、ASCO
+ read more

2017.03.21
美專家敦促為青少年、成人提供非處方避孕藥
根據研究顯示,2015年美國青少年出生率降至歷史最低,每千名15至19歲的女孩中僅有22.3名活產。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情況與避孕藥取得容易有關,並建議將口服避孕藥由處方藥改為非處方藥,提供給青少年和成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審查了過去幾十年來所發表的相關研究,發現大量證據支持口服避孕藥以非處方藥方式提供而不是限於處方藥。
這些研究的內容包含了青少年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各種避孕方式的懷孕風險、青少年正確使用避孕藥的能力,以及避孕藥易於取得(作為非處方藥)可能對性行為的影響以及可能減少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擔憂。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兒科助理教授Krishna
Upadhya博士指出:幾十年的研究表明,大多數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在18歲之前,提早使用避孕措施可以降低青少年懷孕的風險。我們的結論也強調,讓青少年更容易取得各種避孕工具並不會導致更多的性行為,但會減少意外懷孕的發生。
Upadhya和其研究團隊指出,青少年有足夠的推理能力,因此能夠對口服避孕藥的使用與否做出明智的決定。且學生的生活相較之下較為單純,較不會遭遇到特殊情況與行為的束縛,因此青少年更可能每天按時地服用。此外,青少年避孕失敗率與成年女性相比並沒有顯著差異。並且,青少年約有9成的時間能正確回答關於避孕使用方式的問題。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也發現,當藥物取得的方便性有所提升後,青少年的事後緊急避孕藥(plan
B)使用率有所上升,從2002年的8%增加到2011~2013年間的22%。[推薦閱讀:事後避孕藥與一般口服避孕藥有甚麼不同?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放寬事後避孕藥服務了誰?;開放事後避孕藥好嗎?(影片)]
研究人員結論:口服避孕藥是普遍、安全和有效預防婦女和青少年懷孕的方法。
任何未來的非處方藥都有可能使青少年受益,而且沒有科學的理由限制不同年齡的取用。
不過,這樣的建議是否能夠完全複製到台灣值得好好思考。畢竟國情間有很大的不同,不論是在醫療體制、社會文化價值與教育上都有許多差異。現今台灣的性教育執行仍有許多值得檢討改進之處,關於安全性行為的教導既不夠普及也不盡正確;貿然開放反而可能不利於良好情感關係與性別平權概念的發展(誠如本篇研究所發現,事後避孕藥使用率上升的狀況雖然可能與青少年出生率降低有關,但從社會文化與女性健康長遠的角度看來,這是否是一個值得欣喜的現象仍值得質疑)。期許我們的政府與社會能夠以人民身心健康福祉為思量此議題的出發點,首先投入更多心力提倡、重視安全性行為與性教育,其後再來考量藥品開放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資料來源:青少年健康期刊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 read more

2017.02.13
ACIP公布新的疫苗接種指南:HPV疫苗接種劑數與時程更...
去年(2016)10月,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的免疫實踐諮詢委員會(ACIP)表決通過「青少年接種HPV疫苗僅需兩劑」的建議以及相應的接種時程。新的一年剛開始,
HPV疫苗、流感疫苗和其他疫苗的接種指引又有了更新。
根據新的HPV疫苗接種指引,ACIP建議15歲以下的青少年僅需接種兩劑HPV疫苗;成人-26歲(含)以下的女性以及21歲(含)以下的男性-以及未在15歲前完成第一劑HPV疫苗的青少年仍應遵照0、1-2和6個月的間隔進行三劑接種時程;年齡介於22至26歲間可能接觸到HPV的男性也適用上述的三劑接種時程。
26歲(含)以下的女性、21歲(含)以下的男性以及年齡介於22至26歲間可能接觸到HPV的男性若曾於15歲以前接種過兩劑HPV疫苗,且兩劑接種時間間隔至少5個月者可被視為完成接種,不需要追加補打第三劑。但是,上述三者若在15歲之前僅接種過一劑,或是兩劑接種時間相隔少於5個月,則不被視為完成接種,應再補打一劑。
再一次的,這樣的調整無非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接種HPV疫苗。美國癌症協會資深總監Debbie
Saslow博士表示:「在過去幾年中,研究表明HPV疫苗比預期得更為有效。我們現在知道它能有效的預防HPV,這種與十數種癌症相關[1]的病毒。新的兩劑施打時程將會更利於民眾遵循。」
資料來源: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ACIP
[1]
除了子宮頸癌,已知HPV陰道、外陰、口咽、肛門和陰莖癌相關
+ read more

2017.01.20
「事後避孕藥應不應該變更為指示用藥?」問卷結果
台灣女人連線
民眾對「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之態度問卷結果
2016年12月傳出食藥署計畫將「事後避孕藥」從處方藥轉類為指示用藥,換言之,當民眾需要事後避孕藥時不需向醫師取得處方箋,可直接在藥局或藥妝店向藥師購買。台灣女人連線長期關注「事後避孕藥」議題,與食藥署及藥廠有過多次討論,針對政策規劃與對藥物開放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提出疑問與建言。
為了瞭解民眾對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態度與看法,台灣女人連線在2016年9至12月進行了網路調查,贊成「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民眾約佔七成。主要反對與贊成意見如下:
反對「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主要理由有:
*
事後避孕藥屬荷爾蒙高劑量藥物,應由醫師專業評估個人是否適合服藥。
*
容易增加不安全性行為,使避孕責任落到女性身上。
* 容易因取藥方便而增加藥物濫用的風險
贊成「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主要理由有:
*
因擔心被價值判斷而不敢透過醫生取藥,反而容易錯失服藥時機,或因採信偏方而傷身。
*
可避免非預期懷孕以及後續可能面臨的墮胎與未婚媽媽議題。
* 女性對自己的身體及生命應有自主權利
進一步思考
面對事後避孕藥可能轉類為指示用藥的政策,贊成與反對者皆有與女性權益有關之意見,著實兩難。但政府規劃相關政策時,應彙整各方意見並進行影響評估,而不是以幾項形同虛設的配套措施回應藥物濫用的疑慮。
「事後避孕藥」不僅是藥物議題,更是與民眾切身有關的「避孕議題」。政府應正視台灣缺乏完整安全性行為教育的狀況,而非用將錯就錯的態度面對台灣對事後避孕藥的需求,反而損及真正該保障的民眾權益,服務了廠商的營利需求。
問卷統計
贊成「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的民眾約佔七成,基本資料分析結果摘要如下:
基本資料分布
基本資料分析
性別:由於樣本以女性為主,因此僅分析女性,所有女性中贊成者佔七成。
年齡:各年齡組贊成者佔7成以上。
居住地區:東部及離島因樣本不足而不列入分析,南部贊成者5成,北中部贊成者約7成。
更多關於事後避孕藥的討論
事後緊急避孕藥,要醫師開藥才可以取得?
開放事後避孕藥好不好?懶人包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