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男子死於陰莖增大及增長手術!
2017.08.04
首例!男子死於陰莖增大及增長手術!
最近於瑞士發生了因為陰莖增大術而死亡的首例,一位健康的30歲瑞士男性希望將腹部脂肪轉移至陰莖,來增加陰莖的直徑及長度。   《鑑識科學期刊》指出,整形醫師先對男子進行陰莖增長術(elongation),亦即先做一個切口將陰莖基部的韌帶鬆開,接著再進行增大術—將2盎司(fluid ounces)的脂肪細胞注入陰莖。不過,在注入完畢前,該位男士的心跳便開始加快,含氧量及血壓也降低,最後心臟病發。醫師們對男子進行CPR急救程序,並隨即將之送至急診,但男子在不到2小時內就宣告不治。   根據過去的經驗,陰莖增長術及增大術被認為是安全且簡單的手術,但是兩項手術同時進行會增加併發症的風險。報告指出,男子有輕微的氣喘,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病史,其死因是脂肪栓塞,亦即脂肪組織經過血液輸送而在肺部及其他部位的血管中產生阻塞,導致呼吸衰竭。   泌尿外科醫師Tobias Kohler提醒,這起案例是陰莖手術最糟的結果,手術還可能導致其他後果,如陰莖畸形、永久性勃起障礙。Tobias醫師認為陰莖手術不僅完全沒有效果還會帶來傷害。此外,性健康顧問Kevan Wylie指出,過去有研究追蹤受術男性並發現結果並不理想,這些結果包括留疤、有腫塊及感染等。   NHS認為還在實驗階段的「生物可分解的管狀物(tube-like biodegradable frame)含有組織細胞的管狀物,用陰莖的皮膚包覆此器材使陰莖增大」的效果可能比注入脂肪來得好,Wylie說明原因在於所注入的脂肪經過一段時間後身體會進行吸收,使陰莖回到原來的大小。   Wylie補充,增大術平均可以增加2公分的陰莖長度,但不會改變勃起後的長度。並且經過增長術後,因為陰莖基部的韌帶被鬆開,未來勃起的「挺」度會降低,而很多受術男性其實並不喜歡挺度消失。   編譯來源:The Daily Mail(2017.07.31)、NHS Choice      
+ read more
驚!!西方男性精子數量自1970年代以來下降60%!
2017.07.28
驚!!西方男性精子數量自1970年代以來下降60%!
一項研究提出警告,如果精子數量下降的趨勢與西方國家近40來一樣快,人類可能會面臨滅絕。   精子數是男性生殖力的最佳衡量標準。1992年,第一次有報導指出西方男性精子數量下降,引起持續的關注。但由於限制,過去的研究被認為是有爭議的。   希伯來大學哈醫學院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做了最新研究,他們收集了185項1973年至2011年期間,關於北美、歐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男子精子數和濃度的研究,在這些研究中被研究的男性不是根據其生育能力而被選入研究的。   為了避免過去研究的爭議,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更廣泛的範圍和嚴格的迴歸方法來保守地解決研究估計的可靠性。   研究發現,男性的精子數量平均下降了59.3%,精子濃度平均下降了52.4%。1996年至2011年期間的趨勢,與1973年至2011年的相同且顯著,表示下降幅度並未減少。   研究人員指出,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經將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的男性精子數量減少了一半以上。   相比之下,南美洲、亞洲和非洲沒有顯著下降,儘管在這些領域進行的研究少很多。   這項研究沒有探討衰退的原因,但以前的一些研究顯示可能與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例如:產前暴露於化學物質環境中、吸煙,壓力和肥胖等。   論文主要作者Hagai Levine博士說,這個研究的結果是一個警訊,呼籲需要有更多有關生活方式、化學物質和環境可能導致人類滅絕的調查研究。   Levine博士表示, 研究結果具有公共衛生意義,因為它顯示不育男性的比例正在增加。「鑑於精子數量對男性生殖力和人類健康的重要性,本研究迫切地呼籲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和衛生當局應積極調查精子數量急劇下降的原因以為預防!」   紐約西奈山醫院的Shanna H Swan醫生解釋:自從25年前第一次有相關報導以來,精子數量減少一直是被非常關注的。這個研究首次明確地顯示,這種下降是嚴重而持續的。   此外,最近的研究發現,減少的精子數量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有關,這意味著正在進行的衰退指向男性生育和男性健康的嚴重風險。     編譯來源: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201707、Mail Online20170727    
+ read more
老來得子沒那麼簡單?
2017.07.27
老來得子沒那麼簡單?
相較於女性有更年期,男性沒有更年期或可預期的生育年齡,因此女性的年齡成為自然懷孕或人工受孕的關鍵決定性因素。雖然已有少數研究發現男性的年紀會影響其伴侶懷孕的機率,特別是精子的健康狀況,但一些名人像是卓別林、帕瓦洛帝的例子,還是讓大家認為男性的生育能力與年齡無關。   最新研究發現,男性年齡對於人工受孕的活產率有相當顯著的影響,男性的年齡越大,其活產率越低。   研究分析了2000年至2014年波士頓地區大型人工受孕中心的7753組受術者,共19,000人次人工受孕療程的資料,並將女性受術者細分為30歲以下、30-35歲、35-40歲、40-42歲;男性伴侶也與女性做相同的年齡分組,並增加42歲以上的組別。   結果如同預期,在40-42歲這組女性(最高是經過6次療程)受術者的活產率最低,女性年齡為關鍵的決定因素,其男性伴侶的年齡並不影響結果。然而在其他女性受術者年齡組別中,男性伴侶的年齡則顯著與活產率呈負相關,亦即男性年齡越大,活產率越低。   例如,在30歲以下的女性受術者組別中,其伴侶為40-42歲組別的活產率(46%)比35-40歲的活產率(73%)要低;同樣地,在35-40歲的女性受術者組別也發現,較年輕的男性伴侶也是比年紀較長的男性伴侶,活產率要高。   該研究計畫的研究員Dr.Dodge表示,整體來說,當女性受術者與其男性伴侶年紀相仿並不會影響其活產率,但在35-40歲這個組別中,如果男性伴侶年齡小於30歲則會比30-35歲的男性增加將近30%的機率(從54%提升到70%);同樣地,在女性受術者30-35歲這個組別中,如果男性伴侶的年紀比較大,其與年紀相仿的比較,活產率減少了11%的機率(70%降至64%),影響非常顯著。   依據這項研究的結果,Dr.Dodge指出男性的年齡與自然懷孕率是呈負相關,並會增加自然流產的風險,但從目前的研究仍無法清楚知道其中關聯的機制如何運作,可能與受損的精子、精子中的DNA或表觀的損害有關,因而影響生育力、著床或胚胎的發展。   無論是此次或過往的研究都顯示,女性的年齡比男性年齡對生育力的影響還要大。女性年齡的確在染色體異常上扮演非常關鍵性的角色,傳統上我們認為男性年齡在懷孕機制所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但在此次研究中發現,如果我們單獨從年齡分析,40-42歲女性的活產率比小於30歲女性減少46%機率;而男性在同樣的年齡級距比較,則減少20%的機率。   年紀大的男性是否可以透過與較年輕的女性伴侶來彌補對於生育力的影響? Dr.Dodge認為,在尚未確實知道男性年齡對於生育力的影響機制是甚麼之前,很難回答這個問題。過往大部分對男性的忠告集中在精子的品質,但這似乎無法完全解釋男性年齡對於生育力的影響,在沒有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目前可以給男性的忠告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     編譯來源:33rd Annual Meeting of 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 in Geneva、Medical News Today 20170704    
+ read more
每月射精21次可防止攝護腺癌?!
2017.07.17
每月射精21次可防止攝護腺癌?!
英國國家健康照護局(NHS)鼓勵男人自慰, 原因為何?因為,這將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在上週,射精次數與攝護腺癌的關聯在國外有熱烈的報導討論。但其實,這是一個舊聞。   去年12月在歐洲泌尿外科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由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重點在瞭解射精與攝護腺癌的關係。31,925名健康男性在1992年填寫了一份關於射精頻率的調查問卷。他們被問及當年齡在20-29歲、40-49歲時射精的次數,無論是通過性交或自慰。然後追蹤這些男性18年,觀察他們攝護腺的健康狀態。   至2010年有3,839人被診斷患有攝護腺癌。研究人員發現,每月射精至少21次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比每月4至7次的人少33%。   在一項澳洲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70歲以前,每月射精4.6 至7次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比每月少於2.3的少36%。   研究人員並沒有推測射精會降低攝護腺癌風險的原因。據報導,以前的研究曾指出射精有助消除攝護腺發炎或感染,這些是和致癌有關的。   該研究已在NHS網站上列出,其中也指出一系列其他因素,如遺傳學、生活方式、兒童數量、飲食、性活動和教育的性質,也可能影響前列腺癌的風險。   NHS網站還指出,「儘管在成長的過程中你可能聽說了一些聳人聽聞的故事,自慰是完全安全的。」「所以如果你想做一個預防性的方法,那麼它不會造成任何健康風險的。」     編譯來源:THE HERALD 20170708、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2016    
+ read more
吃薑黃、紅葡萄和蘋果可以「餓死」攝護腺癌細胞!
2017.07.06
吃薑黃、紅葡萄和蘋果可以「餓死」攝護腺癌細胞!
攝護腺癌為男性第二大癌症,根據2017年最新統計數據,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五位。   根據最新發佈在精準腫瘤學(Precision Oncology)刊物上的研究,服食薑黃、紅葡萄和蘋果可以防止男人得攝護腺癌。以這些成份餵食老鼠,可以阻止腫瘤吸收其成長所需的化合物,殺死攝護腺癌細胞。研究學者認為經常固定食用含有這三種食材的餐食,可以有效降低攝護腺癌的風險。   在過去的研究中,指出了有一些食物中的天然成份可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的。在此研究中,研究員利用基因技術分析了142種天然化合物可以破壞癌細胞的成份。   這些經過篩選出來的化合物用來試驗在人和老鼠的攝護腺癌細胞上。研究發現三種化合物殺死腫瘤細胞最為有效,分別為:薑黃素─存在薑黃中的鮮黃色成份、ursolic acid─在蘋果皮中以及白藜蘆醇(resveratrol) ─紅葡萄和酒和其他漿果。   這三種化合物用來測試於已引發攝護腺癌的老鼠上,科學家發現當ursolic acid 和任何其他兩種化合物併用時,腫瘤開始萎縮,這是因為這些天然成份可以防止癌細胞吸收它成長所必要的重要胺基酸─麩醯胺酸(glutamine)。   含有這種潛在抗癌特性成份的食物到處都有,只是在此研究中所用的濃度比平常飲食中所含的高很多。Stefano Tiziani教授說:「我們只須提高濃度超過健康的食物中所含的水準即可影響攝護腺癌細胞,這個研究的亮點在,我們能夠抑止腫瘤成長而無毒性之虞。」     資料來源:Precision Oncology、Daily Mail    
+ read more
有前列腺癌家族病史的男性得病機率高達2.5倍
2017.06.20
有前列腺癌家族病史的男性得病機率高達2.5倍
因為一般男性和家庭醫師忽視前列腺癌的家族病史,使得男性增加得病的風險。   英國公共衛生/癌症資料調查分析了1901位英國成年男子和402位家庭醫師的研究指出:   1)男性家族中,父親或兄弟有前列腺癌,則其得病的機率高達2.5倍。 2)根據英國前列腺癌機構,有66%的男性因遺傳了有害基因,而增加得前列腺癌的風險,卻毫不知情。 3)據統計,1/8英國男子會得前列腺癌,黑人得病機率則增加至1/4。 4)如果在腫瘤初期及時診斷,99%的男性至少可活10年以上。 5)如果診斷太晚,則生存率降低至22%。   50歲以上的男性可以做PSA(Prostate-Specific Antigen)抽血測驗,讓醫師知道是否有前列腺癌的風險。如果測驗結果是肯定的,則將以掃瞄或切片做進一步確認,再決定以幅射線治療或手術。   90%的家庭醫師知道家族歷史的疾病風險,但只有10%的醫師詢問他們的病人,家族中有無前列腺癌病史。46%的醫師表示看診太緊湊,沒有時間問,或有其他的優先考量。專家指出,如果病人提出來,則醫師會花時間討論。   研究機構主管Angela Culhane認為,現代的醫師因醫學進展日益複雜,和病人的互動面臨很大的壓力。而男性必須掌控自己身體的健康,知道家庭疾病歷史,主動詢問醫師他們是否需要前列腺癌的測驗。   根據台灣2014年癌症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攝護腺癌為十大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五位、死亡率第七位。相對於國外黑人或白種人來說,台灣人攝護腺癌發生率較低。可是其癌症的期別相對於歐美似乎比較高一些,也許是國人未接受完整大規模的篩檢,很多都是比較有症狀時才來接受治療,使得他們的癌症期別比較晚。     資料來源:Daily Mai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