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公鼠交配前攝取高脂肪飲食 後代體重與體脂增加
2013.06.24
公鼠交配前攝取高脂肪飲食 後代體重與體脂增加
  之前研究多只針對母親飲食對孩子肥胖風險的影響,最近一項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則在老鼠研究中發現,父親的飲食其實也會影響其後代健康,尤其是雄性後代。   這個研究將實驗用公鼠分為兩組餵食13週,實驗組為飲食總熱量的45%是從脂肪中攝取、控制組該比例則降為10%,但兩組總熱量皆相同,結果攝取高脂肪食物的公鼠變胖。研究再讓所有公鼠與攝取低脂肪飲食的母鼠交配繁殖,並讓所有後代小鼠都吃標準的實驗老鼠飼料,再分別在牠們出生後的20天、6週、6個月及12個月測量體重與體脂。   結果發現,與控制組相比較,實驗組的雄性後代在出生後6週大時體重已經比較重,且體重增加情形在第6個月及第12個月都持續不變,而體脂部分同樣也在出生後6個月,出現比控制組的雄性後代較高的狀況。研究解釋,兩組呈現差異有可能是表觀基因改變所致,也就是說內在與外在環境因素對基因產生影響。   活動情況的話,實驗組的雄性後代在第6週開始變得活躍,然雌性後代狀況在出生後第6個月及第12個月比雄性後代表現更佳,這可能有助於停止體脂的增加,並降低糖尿病及心臟病的風險,而研究也正在瞭解出現性別差異背後的原因。   研究表示,愈來愈多小孩及青少年、青少女受肥胖影響,如果我們能提早找出能偵測與預測肥胖與糖尿病的標記,將會有助於人們選擇健康的生活型態、及有效介入以延緩或避免相關疾病的發生。       資料來源:第95屆內分泌學會年會(The Endocrine Society's 95th Annual Meeting in San Francisco)      
+ read more
懷孕婦女應注意環境化學物質暴露
2013.06.21
懷孕婦女應注意環境化學物質暴露
  過去多項研究指出,環境中的化學物質會提高女性乳癌風險、傷害胎兒健康、並影響兩性的生育能力與心臟健康。最近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應該讓孕婦知道她們暴露於化學物質的來源及方式,以降低對胎兒的健康傷害。   先前有關孕婦暴露於化學物質對胎兒所造成的風險傷害一直未有定論,這項研究因此探討這個問題。研究發現,環境化學物質與孕婦發生流產、早產、未來生育力受損、以及新生兒出現先天性缺陷、出生體重過低、免疫系統發展受損呈現相關。孕婦接觸到這些化學物質的方式則包括家庭用品、非處方藥(如止痛藥)、個人清潔保養用品(如防曬乳、沐浴精及乳液)、及殺蟲劑。   某些產品對人體的傷害又常因為產品標示不清楚而未知,因此研究建議以安全第一為首要選擇,盡量減少罐裝或塑膠包裝的食物、減少使用個人清潔保養產品、避免接觸殺蟲劑與油漆味、及非必要時不購買服用非處方藥,並認為須將這些資訊在不孕及產前門診提供給婦女,讓女性可以在充足資訊下決定是否改變其生活型態。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科學諮詢委員會主席Scott Nelson教授則進一步提到,因為許多化學物質會干擾體內荷爾蒙系統,這將影響胎兒的正常發展,而實際生活中孕婦已暴露於上百種化學物質之中,但我們目前卻還缺少可以評估整體風險的方法。       資料來源: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 read more
睡眠不足影響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性別差異
2013.06.11
睡眠不足影響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性別差異
  已有許多的證據顯示,睡眠品質對於健康是相當重要的,晚上的睡眠若低於6小時是慢性病的高風險因子,也會提高發炎機率,慢性疾病則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發炎則為一項可預測心血管疾病發展的因子。已有研究指出,年長婦女的睡眠問題,將可能增加她們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近又有另一個新的研究呼應該結論,指出睡眠不足將特別對女性以及她們的心臟造成傷害。   此份研究包含了約700位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研究對象,來自舊金山聖地牙哥的榮民醫院及九家公立健康診所。男性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6歲,女性為64歲。女性參與者有較高的收縮壓、服用較多的抗抑鬱劑、以及較少服用beta受體阻斷劑、抗血脂藥物或其他治療血壓或冠狀動脈方面疾病的藥物。   參與者在一開始參與研究及研究進行五年後,分別以「非常好」、「相當好」、「普通」、「相當差」、「非常差」自評其睡眠品質。發炎狀況在五年間的改變則以介白素-6、C-反應蛋白與纖維素原作為評估指標。研究發現,自評睡眠品質較差的參與者中,女性睡眠不足與其發炎狀況有明顯關連,這些女性在研究進行的五年間發炎狀況出現惡化的程度是男性的2.5倍;在控制了服用的藥物、心臟功能、生活型態、社經人口變項後,這樣的性別差異仍然存在。   參與此研究的婦女大多已過更年期,因此研究者認為女性體內低濃度的雌激素可能可以解釋睡眠不足與發炎狀況之間的關係;而男性擁有的高量睪固酮則在其中扮演了緩衝的作用。   此份研究結果更顯示,長期地睡眠不足,尤其是過早起床,將惡化心臟病婦女的發炎狀況。但限於此份研究之參與者多為男性,故研究結果可能會低估了真正的影響,另外則建議未來的研究應對睡眠不足與發炎狀況間的性別差異提出解釋,以幫助釐清男女在冠狀動脈心臟病上的差異。      資料來源:精神病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延伸閱讀 女性更年期失眠恐提高心臟病風險        
+ read more
女性發生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的風險較男性低
2013.06.07
女性發生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的風險較男性低
  最近一項來自哥倫比亞大學護理學院的研究支持了過去愈來愈多的研究證據,顯示女性比男性較不易發生血流或手術部位的感染。   這項回溯性研究蒐集並分析來自美國紐約市3家醫院超過20萬筆的病患資料,結果發現,女性發生血流感染(BSI)或手術部位的感染(SSI)比男性低,男性在這兩部分的感染風險都比女性高出60%。不過,這樣的性別差異在12歲以下孩童及70歲以上老人的兩群人身上就比較不明顯。   研究推測這可能是由於男女皮膚上的生物性差異所致,過去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在中央靜脈導管置放處的周圍皮膚上,男性出現細菌拓殖的情形比女性嚴重。研究表示,瞭解使病患可能提高感染風險的原因,將可以幫助設計更有效的預防及監控策略,以改善感染率。      資料來源:一般內科醫學期刊(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纖瘦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較高
2013.06.05
纖瘦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較高
  最近一項美國研究指出,BMI值在40以上的過胖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比BMI值在8.5~22.4的纖瘦女性要低39%。   研究團隊蒐集美國第二次護士健康研究(NHS II)資料並進行分析,研究時間在1989~2011年,參與者加入研究時的年齡為25~42歲。研究請參與者填寫醫療經驗問卷,當中還包含紀錄參與者在18歲時的身高體重,並在之後的每兩年重新填寫一次問卷。在研究進行期間,共有5,504位女性確診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研究分析的結果發現,研究進行期間正處於過重狀態的女性,其子宮內膜異位風險比較低,同時回頭看參與者18歲時的狀況,該風險減少之數值達41%,這樣的關連性特別是在過去不曾懷孕的女性身上最高。這項研究呈現女性的BMI值與子宮內膜異位症之間存在關連性,但直接因果關係因生理機制不明,所以仍未確立,未來應有進一步研究對此部分進行瞭解。   研究特別強調,這項結果並不是要說過重的女性會比纖細的女性較健康,而比較可能的解釋是肥胖女性通常較易有多囊性卵巢症侯群,或許是這種疾病影響,減少發生子宮內膜病變的機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罹患風險因此就降低。       資料來源: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 read more
免疫系統老化的性別差異
2013.05.29
免疫系統老化的性別差異
  最近一項日本研究發現女性免疫系統老化的速度比男性慢,這有可能可以用來部分解釋為什麼女性的平均壽命一般比男性高。   這項研究分析日本20-90歲健康、自願的研究參與者之血液資料,結果發現,兩性隨著年紀增長,白血球細胞的總數及嗜中性白血球都會下降,但淋巴細胞卻是男性會減少、女性會增加。再仔細觀察,男女血液中具免疫功能的細胞,包括T細胞、B細胞,以及細胞激素IL-6及IL-10都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但減少的速率,女性都比男性緩慢;CD4+ T細胞及NK細胞則會隨年紀而增加,增加的速率,女性又比男性快;再者,男性的紅血球細胞會慢慢愈來愈少,但女性在此部分卻不受年紀影響。   研究表示,男女在老化過程出現差異有許多原因,女性在更年期前體內比男性有較多的雌激素以保護心臟,性荷爾蒙也會影響免疫系統,尤其是某些類型的淋巴細胞,由這項研究的結果,研究認為一個人的免疫學參數可以做為瞭解真實生理年齡的一項指標。       資料來源:免疫與老化期刊(Immunity & Ageing)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