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3.07
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和攝取的食物息息相關!
目前大多數研究在探討食物與中風之間的關係時,僅整體中風或者缺血性中風類型作分析。而最近這份對9個歐洲國家共418,000多人進行的研究,分別就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進行探討。
研究發現,高蔬果、纖維、牛奶、起士或優格的飲食會降低缺血性中風風險,但與出血性中風風險則沒有顯著相關性;多吃雞蛋會增加出血性中風風險,但是與缺血性中風無關。這個結果呼應了當前歐洲的指引:建議民眾多吃蔬果、纖維以降低缺血性中風。
研究也點出了檢視飲食與不同中風類型關連的重要性。飲食與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的相關性有所不同,這和其他實證,如:膽固醇指數與肥胖對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也有不同影響,是有相同意義的。
中風風險與飲食量的相關性
人們食用的纖維總量(包括來自水果、蔬菜、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中的纖維)與缺血性中風風險降低相關。每天的纖維攝取量每增加10克,患病風險就會降低23%,這相當於十年內每千人中的病例減少了約兩例。每天每食用200克水果和蔬菜,患病風險就降低13%,這相當於十年內每千人中的病例減少一例。沒有食物與缺血性中風風險較高相關。
根據英國的估算,兩片全麥厚片吐司可提供6.6克纖維,份量約8塊花部的花椰菜可提供約3克纖維,未削皮蘋果可提供約1.2克纖維。歐洲心臟病學會建議,每天至少食用400克水果和蔬菜或30-45克纖維。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每多吃雞蛋20克,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就會增加25%,相當於十年內每1000人有0.66個額外病例(或每3000人中有兩個病例)。一個普通的雞蛋重約60克。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不同食物與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之間的關聯可能部分是由於食物對血壓和膽固醇的影響。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分析了來自9個國家(丹麥、德國、希臘、義大利、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和英國)的418,329名男女的數據,這些人在1992至2000年間參與「歐洲癌症與營養前瞻性調查」研究。參與者填寫了有關飲食、生活方式、病史和社會人口因素的問卷調查,平均追蹤12.7年。在研究期間,有4,281例缺血性中風和1,430例出血性中風。
研究的食物類別包括肉類(紅肉、加工肉類和家禽)、魚肉(白肉的魚和脂肪多的魚)、乳製品(如牛奶、優格、起士)、雞蛋、穀類食品、蔬果、莢豆、堅果和種子以及膳食纖維(總纖維量和穀類、水果和蔬菜的纖維)。
這項研究的主要優勢是對大量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進行了研究,並且追蹤時間長。儘管研究僅在某一時間點收集了參與者的飲食訊息,但研究已經涵蓋大多數類型的食物。研究沒有收集關於藥物使用的數據。
由於這項研究是觀察性的,因此不能證明所研究的食物會導致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風險增加或減少,僅能呈現不同食物可能具有不同的風險。
編譯來源:
* Eureklaert(2020.02.23)
* _The associations of major foods and fibre with risks of ischaemic
and haemorrhagic strok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418,329 participants
in the EPIC cohort across nine European countries_ , by Tammy Tong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doi:10.1093/eurheartj/ehaa0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2.02
你以為說不要,你就不會吃到味精了嗎?
麥當勞想要加入「大力水手(Popeyes)」和「福來雞(
Chick-fil-A)」之間的炸雞三明治大戰。這家速食連鎖店正考慮利用最常和中餐連結在一起的爭議性調味料MSG,以增加三明治的味道。
麥當勞目前在德州和田納西州230個餐廳裏試銷的炸雞三明治,味精扮演一個關鍵成分。而「大力水手」和「Chick-fil-A」的炸雞三明治也有味精。
捲土重來的味精,幾十年來具有健康考量的爭議,在亞洲食物料理提味的常用物。事實上,西方食物也充斥著味精,如:爆米花、洋芉片、玉米片、炸雞、義大利餅、香腸、乳酪、罐頭和盒裝的湯品、調味料、粉狀的肉汁顆粒、原汁肉湯、塊狀肉湯、冷切肉、醬料如醬油、鹹點心、包裝好的三明治和速食麵。
雖然味精典型的和中餐相關,但現今已非如此。味精已順利的的進入各個食物產業,特別是罐頭和加工食品。
根據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味精一般被視為是安全的。營養師Jackie
Elnahar指出有一小部分的人對味精比較敏感,有頭痛、發紅和噁心的經驗,有時甚至延續至一整天。
加強鮮味
一個營養網站的編輯Anju
Mobin指出,味精是一個普通的氨基酸,存在食物中如蕃茄和乳酪,人們找出方法去萃取和發酵,過程如優酪乳和酒的製造。雖然有些人吃到味精後,有頭痛、噁心、發紅和其他的症狀,但仍然是一個很流行的食物成份,特別因為它可以增加鮮味(umami),而在食物中味覺的範疇(如甜、酸、鹹)也等同麩胺酸(glutamate)
的味道。讓即使少塩和少脂肪的食物都會覺得好吃。
一位廚師H.Blaure也認為味精是鮮味最好的來源。食物中加糖或塩,嚐起來有甜或鹹很簡單,但是在食物中增加鮮味比較困難。高品質的肉如麋鹿和草飼牛肉有很強的鮮味,但一般市場賣的通常並没有。若灑些味精,則菜色則有多肉、較美味的吸引力。
自然的替代品
㕑師B.
Yu,覺得味精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份,但是有些人會有不好的反應,而且被污名化了,所以他的餐館仍然不用味精。他使用自然食品如海帶和香菇作為鮮味,發現味道會更多重,且細緻入微。
Yu指出他工作過的專業廚房中從未見過味精,而一般大眾把味精和品質較差的食物連想在一起,即使事實並非如此,況且加工食品中使用味精越來越普遍。他也預測㕑師們還是會繼續在天然食物中尋取鮮味。
味精的食用有贊成和反對,食品中是否添加了增強味道的成份,應清楚告知消費者,讓他們在決定購買或不買時,有足夠的資訊。
編譯來源:Healthline (2020.01.2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17
是什麼造成宿醉、暈眩和酒後焦躁?
很多人在喝了酒後變宿醉,醒來記憶空白,或有強烈的焦慮感。到底你的身體發生了什麼狀況呢?讓我們來看科學上怎麼說的並破除流傳已久的迷思。
你喝了酒後發生什麼事呢?
當你喝酒後,酒精經過胃到達小腸,很快吸收到血液裡,帶到肝臟分解。若你吃些東西則會減緩酒精的吸收,所以不要喝太快。這也是說最好在喝酒前或中間先吃一些東西。你的身體需花一小時去代謝10公克或一個標準飲量(standard
drink)的酒精含量。
不管你喝了什麼樣的酒或甚至你混了酒,只要酒精含量相同,其效果基本上都一樣。
是什麼造成記憶空白?
我們都會有一些朋友在外狂喝一攤後,前晚的事一半都不記得了。這叫斷片。這和昏倒(passing
out)不同—你還有知覺也可以說話,但是事後都記不得了,而且你喝越多可能越快越造成斷片。
這是因為當你血液中酒精濃度到了一定量,你的腦子就無法形成新的記憶。你可想成你的腦就像檔案櫃,而檔案直接進了垃圾箱,所以你稍後就找不到了。
是什麼會造成宿醉?
研究學者尚未找到宿醉的單一原因,但有些可能是元兇。
酒精是利尿的,所以你會尿更多而造成脫水,尤其是你如果在溼熱的場所或跳很多舞,脫水會讓你暈眩、想睡和渾身無力。
酒精會刺激胃壁造成嘔吐、拉肚子和電解質失衡。電解質失衡會使你覺得疲倦、想吐、造成肌肉無力抽筋。電解質失衡和脫水會造成次日早上頭腦昏沈。
過度酒精會造成血管擴張頭痛,也會干擾葡萄糖的製造,形成低血糖。葡萄糖產生不足會讓行動遲緩虛弱。
酒精也會中斷睡眠。你起先會想睡,但酒精會干擾你的晝夜循環,睡眠規律,所以你可能半夜醒來。酒精會妨礙你的睡眠品質。
酒後焦躁(HANGXIETY)
酒精對腦部有很多影響。當你喝了一、二杯後,會有溫暖放鬆的感覺,但如果你前一晚喝多了後,會覺得異常的焦躁那可能就是「酒後焦躁」。
在喝了一晚後,酒精會刺激腦中產生一種會緩和腦部叫GABA的化學物質並阻斷和焦慮有關的肤胺酸鹽(glutamate)的製造,這種組合就是使你喝酒後會快樂放鬆的原因。
你的腦希望保持平衡,所以你一喝酒,它就指示身體分泌更多肤胺酸鹽去阻絕GABA,讓你隔天會有焦躁感。
如果你醒來有酒後焦躁時怎麼辦?
為了減輕這些症狀,可以做些呼吸運動、靜坐。有些已知的對焦躁症有效的治療法可以採用,去問醫生或上網查就有。如果你已經有躁鬱症,在社交場合喝酒可以讓你放鬆,可是風險是你隔天可能會焦慮。
我如何酒醒?
如果你喝太多並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迅速醒來,只有時間可以讓你身體內的酒精消除而清醒。
咖啡因或許能使你覺得清醒一點,但它不會分解酒精。或許你覺得沒那麽醉,你還是會酒醉無法行動。
冷水澡、運動、出汗、喝水和呼吸新鮮空氣都一樣,或許會使你覺得更有戒心,但這些都不會影響你體內的酒精濃度或酒精效應。
「回魂酒」有用嗎?
有人認為宿醉後隔天早上再喝酒,可以解宿醉。這是個迷思,它可能可以延遲症狀發作,所以你會暫時覺得舒服一些。
你身體須休息,代謝掉昨天喝下的酒精,復原酒後的傷害,因此,宿醉後再飲酒,並非好主意。
如果你經常喝酒,而次日早上也會想喝,這可能是酒精依存症的徵兆,你應該去看醫生。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14
為什麼再飽我們也還是吃得下甜點?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即使已經吃飽但還是有吃甜點的空間。最近研究發現,這種現象是身體自然的反應,並不是因為貪吃。
「甜點胃(dessert
stomach)」是一個科學事實,這全都歸因於所謂的「特定感覺的飽足感(sensory-specific
satiety)」,即某樣食物吃得越多,就越不喜歡它,這會給人一種已經吃飽了的感覺。但是這種飽足感是針對剛才吃完的食物的口味、口感或氣味,因此雖然一個人可能對剛才吃完的食物失去食慾,但會受到另一種食物的吸引。這就是為什麼酒足飯飽後總是吃得下甜點。
研究作者證明了,當人們在進食時,對進食者而言食物不僅會變得越來越不可口,氣味和口感也不再那麼吸引人。這種現象會促使人們嘗試不同的食物。
從理論上講,針對特定食物的飽足感可以使我們保持健康。降低我們對一種食物的食慾並鼓勵我們吃另一種食物,這讓我們更能獲得所需營養。
但是,對於節食者而言,特別是那些喜歡品嚐多種食物的節食者,這可能是壞消息存。一項研究指出,相較於一餐中只有一種料理的人,一餐中有四種不同料理的人會多吃下60%的熱量。
這種內建機制的證據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的一項經典研究。當時一位兒科醫生讓剛斷奶的嬰兒從各式各樣的食物中選擇他們喜歡的食物。裝有小菜的托盤(每個托盤包含不同的食物)被放在嬰兒床前。護士等嬰兒作勢要拿取或指著食物時用勺子餵食。
有些嬰兒確實在短時間內只吃一種特定的食物。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飲食變得均衡、多樣化。這促使研究人員認為,嬰兒一定是受某種先天機制的引導,對特定感覺的飽足感可能就是背後的機制。
新聞網站Vox曾以實驗精要地呈現人對一種食物失去興趣卻又有胃口吃另一種食物的現象。研究人員給參與者一大盤起士通心麵,並請他們吃到飽為止。接著再給參與者甜點—更多的起士通心麵。參與者被要求用1至10分表示對起士通心麵的胃口,也被測量吃了多少。
結果發現,參與者開始吃起士通心麵時對食物的胃口為6.2分,吃完後降至1.3分。而在吃完甜點後對起士通心麵的胃口又降至0.2分。
第二天研究人員重複該實驗,但將參與者的點心改為冰淇淋並在整個實驗中請參與者評分對冰淇淋的興趣。結果發現,參與者在整個實驗中對冰淇淋的興趣都很高,並且相較於第一天的甜點起士通心麵,參與者吃冰淇淋的量多了三倍。
「特定感覺飽足感」不僅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很難拒絕甜食,還可以說明為什麼在自助餐等提供各種食物的場合容易吃太多。這種現象可能使我們更難以抵抗當今世界上種類繁多的食品,因此可能加劇了肥胖的流行。
目前尚不清楚支撐特定感覺飽足感的生物學基礎,但答案可能在於大腦。
牛津大學進行的實驗指出,當人在吃某樣食物時,大腦中提供愉悅感受的「酬償中樞(reward
center)」的細胞對該食物的反應較小。但是,如果再吃另一種食物,細胞會再次有反應。
關於如何避免因吃太多甜點而變胖,飲食行為專家建議吃熱量低的點心,如水果沙拉、優格或無花果。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1.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13
多喝水有益健康是人云亦云?!
當我們感到疲勞或皮膚乾燥,都可能被告知要多喝水來緩解。但是,這些建議來自數十年前的指引,並且可能沒有科學根據。
19世紀初,人們只有在瀕臨死亡時才能滿足喝水的需求。如今,時代改變,英國人現在的飲水量比過去幾年多,美國瓶裝水的銷售量也在最近超過了汽水銷售量。因為我們不斷被告知,每天喝幾公升水能保持健康、增加活力和保濕皮膚,並且喝水被指出有助於減肥及預防癌症。
人們被建議遵循8x8法則—每天喝8杯8oz (240毫升)
的水,相當於每天不到2公升的水。然而,這項建議背後沒有科學根據,英國及歐盟指引也沒有建議我們喝如此多。這項建議其實來自於對兩份指引的曲解。
1945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食品與營養委員會建議,成人每攝取1卡路里熱量就喝1毫升液體,而委員會建議男性成人每天攝取2,500卡,女性成人每天攝取2,000卡,因此男女每天分別應攝取2.5升及2升液體。此處的液體可包括飲料、水果和蔬菜等。
1974年,《營養有益健康》一書建議成年人平均每天喝六至八杯水。但是,作者寫道,其中可以包括水果、蔬菜、含咖啡因的飲料和汽水,甚至是啤酒。
相信來自身體的「渴」望
水佔人體重的三分之二,它在體內運送營養和廢物、調節體溫、在關節充當潤滑劑和避震器等,因此避免脫水很重要。人會不斷因為出汗、排尿和呼吸失去水分,當人失去1-2%水分時會出現脫水症狀,如尿液顏色暗黃、感到疲憊、頭暈、口乾、眼睛乾澀等,若不補充水分將持續惡化而可能致命。
多年來沒有根據的8x8法則使我們相信,口渴意味著我們已經脫水到危險的程度。但是專家們普遍認為,我們依據人體發出的訊號來飲用足夠的液體即可,因為人體已經演化出非常精緻的水分調節機制。
健康身體的大腦會判斷身體何時脫水,並開始產生口渴的感覺以刺激人去飲水。大腦還會釋放一種荷爾蒙提示腎臟減少排尿。
喝水有益健康?
雖然很少有研究支持喝水的好處不只有避免脫水,但仍有些研究指出避免早期脫水能帶來一些重要的好處,如幫助腦部維持功能。
還有研究指出,喝水有助於控制體重。一位科學家隨機將參與者分為兩組,每組皆吃健康的飲食為期三個月,但只有一組被要求每次用餐前1小時喝500毫升的水。結果發現有喝水的那一組減去較多體重。
不過,有科學家表示,任何與喝水有關的體重下降比較可能是因為水取代了含糖飲料。餐前喝水能使體重下降的觀念其實沒有堅實的科學根據,並且水分很快就會從腸胃排出。如果想要讓水分維持在體內久一點,可以透過吃含水分的食物,因為食物會存在於腸胃中較長時間。
物極必反
當攝取過多的液體而稀釋了血液中的鈉時就會產生危險,這會導致大腦和肺部腫脹,因為身體試圖平衡血液中的鈉含量。
在過去約十年至少有15例運動員在體育賽事中因過度飲水而死亡。有科學家懷疑這些情況部分原因是我們已經不信任自己身體反映缺水的機制,而且認為我們需要喝更多的水以免脫水。
醫院的護士和醫生會看到嚴重脫水的病人,他們可能是因為病情嚴重或連續幾天沒有喝水,這些情況與人們在馬拉松比賽中擔心脫水的情況大不相同。
一位馬拉松比賽選手在賽程中過量飲水而發生低血鈉症(Hyponatremia),他被急送往醫院並且連續昏迷三天。他表示,朋友和馬拉松海報提供的唯一健康建議是喝大量的水,但他其實只需要幾片電解質錠來增加血液中的鈉。
喝多少水才夠?
英國NHS建議每天喝6至8杯的液體,這可以包括低脂牛乳、無糖飲料、茶及咖啡。值得注意的是,超過60歲以後人體口渴的機制敏感性會降低,讓這群人比年輕人容易面臨脫水問題。因此隨著年紀漸長,可能需要更加注意平時攝取液體的習慣。
多數專家同意,依據一個人的年齡、體型、性別、環境及身體活動,每個人所需的液體量不一樣。8X8法則其中一個謬誤是過於簡化了人體因應環境的方式。我們其實不需要每天刻意喝足某含量的水,人體會在需要時發出訊號,就像我們感到飢餓或疲憊時一樣。喝水超過人體所需的含量唯一的好處是會讓你因為較頻繁地跑廁所而消耗較多熱量。
編譯來源:BBC(2019.04.0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05
吃的膽固醇到底會不會影響心血管健康?
自從政府不再建議每日攝取的膽固醇上限後,膽固醇似乎退出了飲食戰場,但最近美國心臟學會提出的科學建議再次引發人們討論食物中的膽固醇到底會不會影響心血管健康。
美國心臟學會表示,政府2016年發布的飲食指引取消了食物中膽固醇的上限,使飲食膽固醇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不再那麼確定。而他們最近分析既有文獻後指出,目前的研究無法確認食物中膽固醇或雞蛋與血液中的壞膽固醇相關,但仍然建議人們盡量少攝取膽固醇。
食物中的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
該學會指出,從觀察性研究獲得的證據整體上並未呈現食物中的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相關;而那些發現有相關的研究,在考量其他飲食成分如纖維、飽和脂肪等後,食物中的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便減弱了。這顯示食物中的膽固醇對心血管的影響很難與其他飲食成分分開,許多含有高膽固醇的食物中其他飲食成分的含量也很高。
研究也檢視了17份隨機控制臨床試驗,發現只有在食物中的膽固醇攝取量高於平均時才會提高血液中壞膽固醇的量,而且這些臨床試驗的受試者樣本數都很小。
雞蛋與心血管疾病
關於吃雞蛋與心血管疾病是否相關,不同研究得出的結論有差異。例如:許多以美國、瑞典及芬蘭人口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並未發現吃雞蛋與冠心病有關。另一份研究甚至發現相較於每周吃少於一顆雞蛋的人,每周吃7顆以上雞蛋者中風風險降低。不過,美國及瑞典的研究發現,每天吃多於一顆蛋者心臟衰竭風險增加20-30%,但研究結果只能應用在男性身上。
整體來說,不論是食物或雞蛋中的膽固醇,目前的文獻並不支持其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顯著相關。
美國心臟學會建議:
*
為了限制膽固醇攝取,選擇液態非熱帶植物油,並慎選植物性蛋白質來源。
*
健康的人每天最多攝取一顆全蛋,血脂正常的年長者最多可吃兩顆蛋。
*
若整體飲食內容富含瘦肉及植物性蛋白質,搭配蝦與貝類是適合的。
* 素食者應在飲食中適量添加更多乳製品和雞蛋。
*
血脂過高的人,特別是患有糖尿病或有心臟衰竭風險的人,仍應對富含膽固醇的食物保持謹慎。
美國心臟學會另外指出,飽和脂肪經常會和膽固醇同時存在,而飽和脂肪(主要來自動物脂肪)比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更大的風險因子。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9.12.16)、Medical News
Today(2019.12.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