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1.17
吃草莓、藍莓可助女性降低心肌梗塞風險
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飲食中黃酮類化合物對血管內皮功能及控制血壓有益處,這類成分一般在蔬果、紅酒及茶中都可找到。最近一項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指出,年輕及中年女性多攝取一種在草莓及藍莓中的花青素,同樣是黃酮類化合物的一種,可以減少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
許多研究發現在吸菸或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年輕及中年女性身上,心肌梗塞的罹患風險一直在上升,但卻對這些女性的飲食習慣鮮少了解。因此,這項研究針對護士健康研究中93,600位25-42歲的女性進行研究,每四年調查一次她們的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追蹤18年之久,最後共有405件心肌梗塞案例,發生的中位數年紀為48.9歲。
研究以飲食為基礎進行分析,女性每周吃三份以上的草莓或藍莓,比吃很少量的女性,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降低34%(
HR 0.66, 95% CI 0.40 to 1.08,
P=0.09)。調整多個干擾因子後,風險降低的數值為32%,把其他健康狀況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加入分析中,也同樣並未影響結果。
研究表示,蔬果的總攝取量多寡並未改變結果,顯示這項益處只有在攝取含豐富花青素成分的食物時才產生,但這項研究並未證實或支持以替代補充品也有同樣效果,仍是建議以健康飲食為主。未來研究應解釋其中機制為何,並瞭解劑量反應情形,評估長期臨床試驗的終點。
資料來源:循環期刊(Circulation)
+ read more

2013.01.14
含佐沛眠(zolpidem)成分失眠治療藥品 恐致隔日注意力...
美國FDA近期發布有關含zolpidem成分治療失眠藥品之用藥安全資訊,說明該藥品睡前使用後,次日早晨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之風險,應避免從事需要注意力之活動,例如開車、操作機械等工作,而且女性的風險高於男性。美國FDA建議含該成分藥品廠商修訂該藥品仿單(說明書)中有關用法用量內容,包括:
1.
針對女性:降低每日建議用量,速效劑型由每日10mg降低至5mg;緩釋劑型,由每日12.5mg降低至6.25mg。
2.
針對男性:建議於仿單中提醒醫師先行考量使用每日較低用量(速效劑型以5mg;緩釋劑型以6.25
mg)。
食品藥物管理局說明,衛生署核准含zolpidem成分製劑藥品共計19張,核准適應症為「失眠症」,其中速效劑型18張,緩釋劑型1張,且該等藥品仿單已標示可能出現警覺性減弱、思睡之不良反應。另,國內核准含該成分緩釋劑型藥品之成人每日建議用量為6.25mg,速效劑型藥品之成人每日建議用量為10mg。該局將蒐集國內外相關資訊,提請藥品安全諮議小組會議討論,評估是否須降低含該成分藥品之每日建議用量。
食品藥物管理局提醒醫師,所開處方有含該成分藥品時,建議應先考量使用較低劑量,並應提醒病患,須注意次日早晨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之情形,儘可能避免需高警覺之活動,例如開車、操作機械等工作。食品藥物管理局並提醒病患,不可任意停藥或改變劑量,若有任何疑問或不適,請與原處方醫師討論是否調整劑量之問題,並應注意用藥次日早晨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之情形。
此外,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懷疑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http://adr.doh.gov.tw。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 read more

2013.01.08
父親的心理健康恐影響孩童發展
過去多數研究都指出,母親在懷孕期間及生產後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會對孩童健康造成影響,但近日一項挪威研究提出另一種論點,認為父親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孩童發展狀況的風險因子之一,不如過去將所有責任都擺在母親身上。
這項研究分析3萬1千名挪威孩童及他們的家長,調查父親在母親懷孕第4-5個月之間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也瞭解母親狀況,及孩子在三歲時的行為、社會、情緒發展情形,包括是否曾經驗情緒不穩、吵架或出現焦慮感。
結果有3%的父親表示曾有高度的沮喪憂鬱感覺,而三歲時有嚴重情緒問題的孩童,正好他們的父親也是最憂鬱的一群,但這項研究並非呈現兩者間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目前僅發現存在關連性。研究推測,可能是父親將心理疾病的風險遺傳給小孩,也可能是母親受到父親憂鬱情緒的影響,進而傷害到未出生的胎兒。同時,母親的荷爾蒙分泌也可能受到改變,使得自己的睡眠及心理狀態變差。
這項研究的資料屬於參與者自我呈報性質,成為研究的限制之一。但這項研究提醒了醫師,當一個母親因心理問題就診時,醫師也應詢問並瞭解孩子父親的狀況,這是過去可能從未被注意的問題。
資料來源:小兒科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3.01.07
女性每周走路3小時以上 可降低中風風險
過去曾有數個研究指出,男性定期運動將可降低罹患中風的危險,同時中風後的復原速度也因運動而加快,最近一項西班牙研究則發現,運動同樣也對女性維持心血管健康有很大的益處。
這項研究調查3萬3千名29-69歲男女在1992-1996年間的運動習慣,並持續追蹤至2006年再診斷這些參與者的心血管疾病狀況,最後有442位罹患中風。分析的結果顯示,女性每周走路超過3小時,比完全沒有運動,罹患中風的風險降低了43%,但在研究中並未發現男性身上有此傾向,推測可能是參與的男性平均身型都較勻稱,罹患中風的風險本來就低。
研究也提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周至少適度運動2.5小時,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維持良好健康,這項研究呼應過去研究以及世衛的建議。
資料來源:中風期刊(Stroke)
+ read more

2013.01.04
停經後肥胖恐增加乳癌罹患風險
近日一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表示,停經後肥胖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將會提高,且在她們身上的癌細胞會比身材較瘦的女性具侵略性,提醒停經女性應注意控制飲食。
這項研究對脂肪及糖分進行營養偵測,瞭解身體如何儲存吸收到的過多熱量。結果發現,身材較瘦者身上的過多脂肪與葡萄糖,會被肝臟、乳腺及骨骼細胞所吸收,但較肥胖者則由她們的癌細胞吸收掉,並會促進癌細胞的生長。研究觀察到肥胖者對脂肪及糖的新陳代謝反應不正常,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情況相同,研究中有給停經後乳癌患者服用第二型糖尿病藥物Metformin,結果癌細胞的大小確實因而顯著變小。
這項研究顯示停經後如果肥胖與體重增加將會影響乳癌風險,而使用藥物對於控制這項風險有顯著幫助,但研究者認為透過飲食與運動應該也具有同樣效果,因此目前也正在進行這部分的研究。
資料來源:癌症研究期刊(Cancer Research)
+ read more

2013.01.02
女性罹患乳癌類型呈現年齡世代差異
一般瞭解的狀況如果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癌細胞通常較具侵略性,12月一項在聖安東尼奧乳癌年會報告的研究則指出,年紀未滿35歲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類型,與年長女性的不同,年輕女性罹患三陰性乳癌的比例,比51歲以上的女性患者高出11%。
這項研究對8,949位女性乳癌患者進行後設分析及持續追蹤,結果發現,35歲以下的年輕女患者(704位)罹患類型為三陰性乳癌的比例為32%、36-51歲者為25%、51歲以上為21%。而且,35歲以下患者對新輔助化療達到病理完全反應的比例,比年長患者來得高,因此研究認為年輕患者應在手術前先接受新輔助化療。
不過,即使新輔助化療在年輕患者身上的作用效果較佳,但無疾病存活期以及無轉移復發存活率還是以年長患者的表現比較好。
資料來源:聖安東尼奧乳癌年會(annual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