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患有第二型糖尿病恐增加停經女性的乳癌風險
2012.09.20
患有第二型糖尿病恐增加停經女性的乳癌風險
  近日一項法國回溯性研究表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將顯著增加停經女性的乳癌發生風險,不過,這項研究沒有找到乳癌風險增加與停經前的女性、第一型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性。   這項研究全面性回顧40個有關第二型糖尿病與乳癌關連的研究,資料包括來自四大洲的56,000位乳癌患者,研究結果發現,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停經女性患者得到乳癌的風險,高出27%。研究推測BMI值較高可能是一個影響因子,因為肥胖同時是第二型糖尿病與乳癌的風險因子,但確切的生物機轉仍未清楚,也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其他風險因子在乳癌癌細胞發展的過程中發生影響作用,因此有待後續進一步的研究以釐清。   研究相關評論認為,雖然這項研究沒有表明糖尿病是否為增加停經女性乳癌風險的直接因素,但高BMI值確實為兩項疾病的共同風險因子,所以建議女性維持健康體重、注意飲食與運動仍是合理且重要的。      資料來源:英國癌症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 read more
具有基因突變的年輕女性接受胸部X光檢查  恐增加乳癌風險
2012.09.19
具有基因突變的年輕女性接受胸部X光檢查 恐增加乳癌...
  最近一項英國研究指出,具有BRCA1與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若在30歲前接受胸部X光檢查,將比同樣有基因突變但未接受該檢查的女性,罹患乳癌之風險高出43%。   BRCA基因對於修復DNA受損具有重要作用,放射線如X光即會傷害DNA,且DNA的受損將可能導致癌症發生,而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女性較無法修復因X光而受損的DNA,因此罹患乳癌的機率將會增加。   這項研究的團隊檢視在2006-2009年間參加荷蘭、法國及英國三項研究的女性資料,她們都具有BRCA1與BRCA2基因突變,這些研究詢問參與者有關接受胸部X光及乳房攝影檢查的問題。研究結果分析發現,在20-29歲間接受過胸部X光檢查的女性,乳癌罹患的風險增加43%,在20歲以前接受過檢查的話,則該風險增加62%。   研究表示,具有BRCA1與BRCA2基因突變者罹患乳癌的風險仍存在某些差異尚未清楚,未來研究應關注在此部分差異的釐清,同時醫師應盡量建議具有基因突變的女性使用非游離輻射成像技術進行檢查,如核磁共振攝影(MRI)。      資料來源:BMJ(英國醫學期刊)    
+ read more
某些篩檢工具找出乳癌擴散的偵測率低
2012.09.14
某些篩檢工具找出乳癌擴散的偵測率低
  近日一項在2012年乳癌研討會(2012 Breast Cancer Symposium)上發表的研究表示,骨骼掃描、肝臟超音波及胸部X光檢查都只能找到小部分已轉移的癌細胞而已。   乳癌一旦開始擴散,將可能轉移至骨頭、肝臟與肺部,因此通常需要藉助其他的篩檢工具以偵測癌細胞轉移的狀況。骨骼掃描、肝臟超音波及胸部X光檢查三項工具,是目前相較於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s)、核磁共振攝影(MRIs),比較不昂貴的篩檢方式。   但這項研究比較過去八項研究的結果發現,這三項篩檢工具的癌細胞偵測率非常低,骨骼掃描、肝臟超音波及胸部X光檢查的偵測率分別為2.43%、0.82%及2.43%,而且尤其以在乳癌第一及第二期的偵測率較低。研究認為後續應有更多相關研究,特別是將上述三項檢查與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攝影、以及正子掃描(PET scans)進行比較。      資料來源:HealthDay    
+ read more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不須進行卵巢癌例行檢查
2012.09.12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不須進行卵巢癌例行檢查
  今年四月,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PSTF)曾提出聲明草稿建議大部分的女性不須進行例行性卵巢癌檢查,近日該單位再次表示目前無證據支持改變先前的建議,且現有證據都指出例行檢查帶來的傷害大過益處,因此仍確定該立場。   USPSTF找到足夠證據顯示每年進行一次陰道超音波或CA-125檢查,並不會降低卵巢癌的死亡數,反而因檢查出現偽陽性的結果,導致許多沒有罹癌的女性必須接受侵入性的手術治療,手術後又可能面臨併發症的發生。再者,有些女性因接受檢查被列為可能的卵巢癌中度危險群,但在確診其為低危險群之前,她們還須再接受額外的五次檢查,或是因為異常的檢查結果進行手術,但手術時卻沒有發現卵巢癌癌細胞。   USPSTF的建議結論認為,使用陰道超音波或CA-125檢查的例行性卵巢癌檢查,對死亡率的改善並無益處,且通常對女性造成傷害,不過如有BRCA1基因變異、遺傳性結腸癌或卵巢癌家族病史的女性則不在此建議對象之內。其他主要的醫學團體也與USPSTF的建議一致,包括美國癌症學會及美國婦產科學會,同樣認為沒有症狀的女性不須做例行性的卵巢癌檢查。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延伸閱讀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建議:不須作例行性卵巢癌檢查    
+ read more
公鼠研究顯示未來可能出現男性避孕藥
2012.09.10
公鼠研究顯示未來可能出現男性避孕藥
  過去針對男性避孕藥討論已久,也有研究顯示若有男性避孕藥,有70%的男性表示有意願服用,但到目前為止一直都尚未出現男性專用的避孕藥。近日一項美國德州研究發現,一種原為抗癌用藥的複合物名為JQ1,它可以抑制公鼠的精子活動力,研究認為未來將有可能研究出男性的避孕藥。   研究使用注射方式將JQ1注入公鼠體內,結果發現JQ1對公鼠精子製造的抑制能力效果非常顯著,而且沒有發現出現任何的副作用,一旦只要停止對公鼠注射JQ1後,生殖能力馬上又回復到正常狀態,現階段都沒有發現會影響交配行為或後代的健康。   女性避孕藥常影響女性體內雌激素濃度,而這項研究的作者Qinglei Li表示,JQ1不會影響男性的睪固酮濃度,也不會有副作用,但未來還需要有更進一步的研究確認要在人類身上進行試驗的話,應該要使用的是哪一種特定的複合物。     資料來源:細胞期刊(Cell)    
+ read more
美國平價照顧法案保險給付的性別差異
2012.09.06
美國平價照顧法案保險給付的性別差異
數月前,美國聯邦政府健康照護政策擴大女性取得免費預防性健康服務的項目,在平價照顧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中包括應提供女性避孕、HIV、披衣菌及淋病與妊娠糖尿病的篩檢、以及母乳哺育支持與諮商等項目的給付,但近日美國葛特馬赫協會(Guttmacher Institute)指出,女性爭取到她們想要的,男性卻沒有在預防性健康服務上得到相同的關注。   新法要求大多數在今年秋天或明年開始的健康計劃,應提供女性避孕藥/方式的全額保險給付,其中也包含永久性的輸卵管結紮手術,但針對男性的輸精管結紮卻沒有相同給付。有男性健康專家表示,輸精管結紮對男女雙方要避孕都有益處,雖然輸精管結紮手術的費用比輸卵管結紮來得低,但費用確實也可能成為阻礙男性結紮的因素之一。   另外,在性傳染病免費篩檢部分,同樣也只有女性能得到給付,但男性卻沒有,例如:性生活活躍的女性每年可以免費接受HIV篩檢,但只有高危險群的男性,如有男男之間的性行為或多重性伴侶者,才得到篩檢的給付。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美國預防工作服務小組(USPSTF)對性病篩檢的建議,認為25歲性生活活躍的女性應接受披衣菌及淋病的篩檢,但男性部分由於證據不足,USPSTF並未提出前述的建議。不過,部分新的預防性服務也開始重視男性的性健康,像是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將在12月生效的建議,要求新的健康計劃必須給付11或12歲男孩免費施打三劑的HPV疫苗。   美國社會健康協會(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副理事長Deborah Arrindell表示,女性通常在防治性病或避孕上承擔不成比例的壓力,男女的就醫行為也呈現差異,女性一旦進入生育年紀,她們開始會去看一般照顧提供者,通常會是婦產科醫師,進行例行性檢查或希望能得到避孕方法,但男性卻沒有這樣的習慣。   有專家認為造成男性性與生殖健康沒有保險給付的部份原因是,相關研究非常缺乏且完整的臨床指引也未建立,但諷刺的是,其他大部分的醫學研究卻都以男性受試者為主,長久以來一直將女性排除在外。不過,無論如何,在性與生殖健康服務上,還是應調整男女間的落差才合理。     資料來源:美國凱瑟家庭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