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6.20
避孕藥增加動脈血管疾病發生機率
過去已有研究檢視荷爾蒙避孕藥與靜脈血栓栓塞風險之間的關係,但卻少有針對可能發生動脈血管併發症的研究,且結論不一。近日一項丹麥研究顯示,低至中劑量使用雌激素ethinyl
estradiol與黃體素progestins的口服避孕藥,將提高2.3倍發生血栓性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機率。
這項研究檢視丹麥國家登入系統(Danish national
registry)中1,626,158位15-49歲未懷孕女性的資料,在1995年之前她們皆無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研究從1995年開始追蹤至2009年。
研究結束時,發現3,311例血栓性中風及1,725例心肌梗塞,發生率分別為每年每十萬人中有21.4人、10.1人。研究顯示,正在使用合併30-40mg雌激素ethinyl
estradiol與各類黃體素的口服避孕藥,罹患血栓性中風及心肌梗塞的相對風險在1.5-2.2之間;使用避孕環致血栓性中風的相對風險為2.2(95%
CI 1.4 to
4.4)。但是單獨黃體素避孕藥或皮下注射劑方式並未增加中風或心肌梗塞風險。
這項研究出現以下幾項限制,包括診斷分類可能有誤、處方開立與真正服藥的時間可能存在誤差、以及缺乏評估BMI值與吸煙資訊。其他醫師評論認為,這項研究所發現的絕對風險增加非常小,且這些風險可以透過戒菸以及定時量血壓方式得到控制,或者當血壓升高時,避免服用避孕藥。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

2012.06.18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年長女性服用維他命D與鈣無助於預...
6月11日美國健康預防工作小組(USPSTF)提出建議草案,認為現今已足夠證據顯示,停經後婦女每日服用最高400IU的維他命D與1,000mg的鈣,並無法預防骨鬆性骨折的發生,且可能增加腎結石的發生機率。
這項建議所依據的多數證據是來自於婦女健康行動研究(WHI
study),超過三萬六千名參與研究的婦女被隨機分配日服400IU的維他命D與1,000mg的鈣補充品,結果與安慰劑組比較,服用補充品的群體,髖骨骨折或全身骨折的發生率並沒有顯著降低。其他試驗也發現,使用低劑量的補充品無助於預防骨折。而針對高劑量使用的效益,目前也因無充足證據可證實,所以USPSTF目前無明確立場。
USPSTF也提到,維他命D無論劑量高低或有無搭配鈣,由於目前相關研究證據非常缺乏,因此不宜做出成年人食用將可預防癌症的結論。不過上個月USPSTF曾建議,年長者可依據年齡調整日服劑量600-800IU的維他命D,將可降低跌倒的風險。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2.06.11
高血壓標準值的性別差異
5月一篇在美國高血壓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會議中發表的西班牙研究指出,藉由使用動態血壓監測器(ABPM)紀錄下來的血壓值來診斷是否有高血壓,收縮壓與舒張壓的數值標準可能出現性別差異,女性的標準應比男性低。
這項研究檢視1,718位男性與1,626位女性的高血壓病患,且隨機給予抗高血壓治療藥物。研究最初使用ABPM持續48小時測量病患的血壓值變化,之後每位病患每年至少會再測量一次,如果病患有調整治療的方式,測量的頻率較高。研究追蹤病患的心血管疾病事件發生之情形,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5.6年。
結果發現,白天血壓值125/75 mm Hg、夜晚血壓值110/70 mm
Hg或更高,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發生風險會增加,且女性的風險上昇速度比男性快。以白天平均收縮壓值在125-135
mm
Hg,男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險比為0.93、女性為1.47;血壓值愈高,性別的差距將加劇,如:收縮壓值高於165
mm Hg,男性的危險比為2.99、女性為7.59。
研究表示,目前高血壓指引所使用的診斷血壓標準值沒有性別差異,而研究所發現的男性部份與指引相符,但女性部份的高血壓標準值卻低了10/5
mm
Hg,也就是說,男性一早起床所測得的收縮壓值若高於135
mm Hg表示有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女性該數值只需達125
mm Hg就有風險。
目前研究團隊正將研究結果與另一項回顧性研究進行佐證工作,並建議指引內容應針對性別差異有所調整,且其他醫師也認同這項研究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美國高血壓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 read more

2012.06.05
心房纖維顫動提高年長女性中風風險
近日一項瑞典大型研究發現,年長女性被診斷出有心房纖維顫動,將比男性增加47%的機率發生缺血性中風。
該研究追蹤瑞典全國出院登記系統中100,802位的心房纖維顫動病患,女性與男性的平均年齡各為81歲、74歲,追蹤的中位數時間為1.2年。結果顯示,女性發生高血壓、失智症、甲狀腺疾病及跌倒的比例比男性高,男性則較多比例曾有心肌梗塞、腎臟病、臚內出血。
而發生缺血性中風的年比率為5.2%,其中女性比男性多。若以女性年齡區分,65歲以下(HR
1.09)及65-74歲之間(HR
1.04)的心房纖維顫動女性病患,發生缺血性中風的風險並未提高,但75歲以上的女性該風險增加顯著(HR
1.24)。
依目前歐洲中風風險評估指引,只要有一項臨床上的相關風險因子,病患就會被建議服用口服抗凝血劑,但研究團隊認為,65歲以下沒有其他風險因子的女性發生缺血性中風的絕對風險很低,不須接受抗凝血劑治療,不過這部份的其他證據仍缺乏,尚須更多研究以證實。研究限制則包括缺乏評估生活型態的風險因子、疾病嚴重性、及心臟超音波的資料,還有女性中風的其他風險因子。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MJ)
+ read more

2012.06.04
服用雌激素增加發炎性腸道疾病風險
一項美國波士頓研究指出,停經後的女性長期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HRT)、以及年輕女性使用避孕藥,會分別增加潰瘍性大腸炎與克隆氏症的罹患機率,兩項疾病皆屬發炎性腸道疾病。
該研究檢視1976年開始的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針對HRT的分析共包括108,589位、年齡中位數為54歲的女性,且過去無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病史。
追蹤結果發現,正在使用HRT的女性發生潰瘍性大腸炎的風險增加74%(HR
1.74, 95% Ci 1.09 to
2.77),過去曾使用的女性風險同樣增加(HR 1.68, 95% CI
1.05 to
2.71),使用時間愈長,風險增加幅度愈大,但停止使用的時間愈長,風險也會降低。HRT的類型並未影響潰瘍性大腸炎的罹患風險。
有關口服避孕藥的部份,研究追蹤232,730位女性,結果發現,調整多項變項後,正在使用避孕藥(HR
2.66, 95% CI 1.52 to 4.64)及曾經使用(HR 1.40, 95% CI 1.06 to
1.86)都會增加克隆氏症的罹患機率。
研究團隊表示,兩項分析意味著雌激素可能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生物途徑產生影響,但確切的機制仍須靠進一步研究才能得知,另外,醫師可須對具有克隆氏症家族病史的女性建議使用其他的避孕方式。
資料來源:消化疾病週報(Digestive Disease Week)
+ read more

2012.06.01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健康男性不須進行攝護腺癌PSA檢查
近日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PSTF)針對攝護腺癌檢查提出最終建議表示,健康男性不應接受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檢查,而已確診罹患攝護腺癌或正在接受治療者,則不在此建議之內。
USPSTF專家小組表示,已有足夠證據證實PSA檢查與提早治療只能避免每1,000位進行檢查的男性中0-1個攝護腺癌死亡數,顯見效益相當低。再者,PSA檢查會帶來潛在的傷害,包括心理焦慮、及進一步的侵入性檢查,依據最近一項試驗顯示,有三分之一的男性在PSA檢查之後進行切片檢查,出現疼痛、發燒、出血、感染、短暫性排尿障礙等問題,有1%的切片檢查導致發生不良反應而住院。
專家小組也認為,雖建議不須進行檢查,但依舊還是會有男性想要做這樣的檢查,部份醫生也會繼續提供,但是應讓男性在決定是否進行檢查前,先瞭解檢查可能的益處與傷害,並尊重病患的選擇。
USPSTF發佈建議後得到來自正反雙方的回應,支持進行檢查的一方認為USPSTF低估檢查的益處,且未調查沒有進行檢查之病患的狀況,忽視罹患癌症後其他可能的併發症等等;但美國癌症學會(ACS)則支持USPSTF的建議,表示現有證據已可確定檢查會帶來傷害,而好處卻非常薄弱。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