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胃食道逆流的性別差異
2011.10.25
胃食道逆流的性別差異
一項來自澳洲的研究發現,男性與女性在經歷胃灼熱與胃酸逆流時的症狀是不同的。 這項研究調查將近三千位社區成年人,以及超過兩千位曾經做過胃食道逆流 (GERD)手術治療的男女。結果發現曾經歷手術的女性比男性較常抱怨胃潰瘍,且發生胃灼熱、吞嚥固體食物困難的情況更嚴重,吃藥治療胃潰瘍也較普遍,而男性雖然出現嚴重症狀,但會抱怨或前往求醫的頻率卻不高。 事實上男性出現胃灼熱及胃食道逆流的徵兆及身體症狀表現比較多,例如,胃與食道之間的瓣膜比較弱,或者因長期胃酸過多造成食管炎,嚴重導致潰瘍,某些可能發展成食道癌。女性則比較可能出現橫隔膜疝氣的問題,與胃潰瘍有關連,且因胃食道逆流經歷手術的女性比男性肥胖的比例也較高。 研究最後表示,胃食道逆流出現性別差異的表現有可能是因為男性通常不會在第一時間就求醫,因為拖延導致比較嚴重的結果,由此可解釋為何男性死於食道癌的人數會是女性的四倍;又或者是男女在生理構造上的差異,才使得兩性在發生胃酸逆流的機轉會不一樣。後續還須要有更多研究來確定證實這些差異到底是男女生理構造的不同、或者是不同性別對疾病有不一樣的反應處置所致。     資料來源:外科學誌(Archives of Surgery)    
+ read more
保健食品恐增加年長女性死亡風險
2011.10.21
保健食品恐增加年長女性死亡風險
在美國多數民眾為了希望能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服用保健食品的情形非常普遍,但其對健康的長期影響與效益卻仍未確定。近日一項芬蘭研究表示,綜合維他命、礦物質及葉酸等補充品實際上可能提高年長女性死亡的機率。 這項研究為檢視服用保健食品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連性,蒐集參與美國愛荷華女性健康研究(Iowa Women’s Health Study)中39,000位女性的資料,她們的平均年齡為62歲。在研究結束時,有15,594位女性過世,且從研究開始1986年時,服用至少一項保健食品的女性佔63%,到了研究結束的2004年比例向上攀升至85%。 結果發現,除了鈣補充品似乎能降低死亡風險之外,其他補充品包括綜合維他命、維他命B6、葉酸、鐵、鎂、鋅、銅等,都與死亡風險增加出現正向關連,其中尤以鐵的相關性最高。研究主要作者Mursu教授表示,雖然還沒有其他研究有類似的發現,但多數研究針對保健食品可助預防慢性疾病發生的論點都缺乏足夠證據。不過Mursu教授亦表示,這項研究只是發現有這樣的關連存在,並未證實這些補充品會直接造成死亡風險的增加。 有專家學者認為,營養素的補充太少會導致缺乏,太多則可能增加毒性反應與疾病的風險,而在營養充足的人口身上,不應建議以吃維他命及礦物質補充品作為預防疾病的策略。雖然保健食品在某些案例上能看見益處,但保健食品並無法改善不營養的飲食習慣對健康所造成的傷害,因此應盡量吃得均衡健康,而不要試圖拿保健食品來替代健康的飲食。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攝護腺癌檢查無助改善存活率
2011.10.13
攝護腺癌檢查無助改善存活率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USPSTF)於11日公佈最新的攝護腺癌檢查指引,當中建議健康男性不須要接受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檢查,因為該檢查無助於降低死亡率,並常導致進一步的侵入性治療。 依據USPSTF所委託執行的研究報告,該研究回顧分析五個針對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的大型隨機試驗,其中還包括美國國衛院(NIH)所贊助之相關研究的資料,結果指出,進行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後,追蹤10年時間發現,攝護腺癌的死亡率下降很少甚至沒有,且檢查後續的治療與評估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研究認為其中有些都是非必要的。 有關治療的副作用反應部分,報告中指出,約三位接受攝護腺切除術、或七位接受放射治療的男性病患中,就有一例出現性功能勃起障礙;約五位接受攝護腺切除術的男性病患中,就有一例出現尿失禁。且攝護腺切除術會增加圍術期的死亡率(約0.5%)、以及心血管相關事件(約0.6-3%),放射治療則會增加腸功能障礙的風險。 這項建議指引公佈後隨即引起美國泌尿學會(AUA)的立刻回應指出,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對於攝護腺癌的診斷、風險評估以及控制病情上都有幫助,部分醫生也都同意這樣的論點,並認為USPSTF低估這項檢查對男性的益處。 然來自其他醫學領域的醫師,特別是基礎照護的醫師,都傾向贊同USPSTF的建議,而美國癌症協會(ACS)及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則尚無官方回應,但其中相關人員皆表示,目前還須要有更多相關的研究產出,男性最好能與醫師針對該檢查的效益風險多作討論。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1、2
+ read more
荷爾蒙避孕藥恐增愛滋病感染風險
2011.10.05
荷爾蒙避孕藥恐增愛滋病感染風險
過去研究對於荷爾蒙避孕藥是否可能改變女性感染愛滋病毒HIV的風險一直未有定論,近日根據一項來自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大型研究指出,荷爾蒙避孕藥可能會增加男女感染HIV的風險。 這項研究主要為評估女性使用荷爾蒙避孕藥,是否會增加HIV感染、以及傳遞病毒給男性伴侶的風險,研究資料追蹤來自非洲撒哈拉南部參與伴侶防治(Partners in Prevention)研究中3,790對異性戀伴侶,這些伴侶都是其中一人HIV陰性、另一人已感染。 研究發現,HIV陰性的女性使用荷爾蒙避孕藥後,感染HIV第一型的風險增加兩倍,尤其主要是使用注射式荷爾蒙避孕藥的女性,而口服避孕藥的風險增加數據則不具統計意義。 再者,於研究之初為HIV陽性的女性在使用注射式荷爾蒙後,將病毒傳遞給其男性伴侶的風險,也比沒有使用荷爾蒙避孕藥的女性,高出兩倍。 研究最後表示,應針對其他種類的荷爾蒙避孕藥、或非荷爾蒙類避孕藥有更多研究資料產出,同時應優先提供婦女低劑量或非荷爾蒙類的避孕藥,並建議HIV高風險的女性除了使用避孕藥之外,也應同時使用保險套,才能得到雙重保護。     資料來源:刺肋針—傳染病醫學期刊(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    
+ read more
大腸鏡檢查的性別差異
2011.10.03
大腸鏡檢查的性別差異
日前一項奧地利研究指出,男女在過了50歲以後腺瘤的盛行率不一樣,所以過去認為男女都應該在50歲開始做大腸鏡檢查的這項建議,可能須要再重新考慮評估。 這項研究分析參與2007-2010年間奧地利國家大腸鏡篩檢計畫的民眾資料,其中包括22,598位女性、21,752位男性,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0.7歲及60.6歲。研究結果發現,腺瘤的整體盛行率女性為14.8%、男性為24.9%,且其中男性的進行性腺瘤(advanced adenomas)、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在50-59歲之間的盛行率(5%、1.3%),幾乎接近是同年齡層女性的兩倍。女性要到60-69歲間,前述兩項的盛行率(5.1%、1.2%)才會達到與男性在50-59歲間的數值相當,也就是說,男性比女性發生腺瘤、大腸直腸癌的年紀較年輕。因此,研究認為應重新針對不同性別訂定不同的篩檢年齡建議。 然而,並非所有專家都同意這項研究的結論建議,有專家認為其他相關的風險因子也會提高大腸直腸癌及腺瘤的罹患風險,如非裔美國人的族群、肥胖、重度吸菸者、及糖尿病等,不應只依據單一變項就改變篩檢年齡的建議。 研究作者最後表示,這項研究確實無法解釋如肥胖及家族病史這些潛在的干擾因子對結果的影響。同時也提醒,雖然女性的風險相對較低,卻非完全沒有風險,所以如果大腸鏡檢查的結果正常,民眾還是須每隔10年進行一次檢查。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記者會] 世界心臟日 女人「心事」知多少?(新聞稿)
2011.09.25
[記者會] 世界心臟日 女人「心事」知多少?(新聞稿)
台灣女人連線 世界心臟日 女人「心事」知多少?  會後新聞稿                                            不可忽視的婦女健康──心血管疾病 台灣的醫療體系在男性思維主導下,婦女健康被窄化成三點式的生育健康及婦癌防治。然根據2010年衛生署統計,女性十大死因中,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名列第二、三!2009年心臟病與腦血管疾病的女性死亡人數為婦女癌症的3-4倍!然而,政府對於女性健康,還是停留在生殖系統相關的照護上,忽略了女性健康的大殺手─心血管疾病;再者,過去20年來的研究顯示,心血管疾病的症狀、檢測或用藥上有性別差異,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台灣的醫療體系及醫學教育尚未予以重視,可能因此導致女性被誤診、延遲救醫或用藥不當,不能有效防治女性心血管疾病,傷害女性健康。因此,台灣女人連線特別在世界心臟日召開記者會,提醒社會大眾對於性別與心臟病差異的注意! 台大心臟內科張博淵醫師表示,心臟病無論是疾病風險因子、症狀、診斷治療上以及用藥上,都有性別差異(如附表),在美國醫界對女性心臟病的重視晚了將近20年,造成女性心臟病的五年存活率低於男性,近十年來,因為對女性心臟病的重視,才逐漸降低了女性心臟病的死亡率。張醫師表示,近幾年來台灣醫界也逐漸注意到性別差異的問題,希冀透過醫學教育及繼續教育加強醫師的性別敏感度,也能讓台灣女性受到良好的醫療照護。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表示,為了促進女性對於自己心血管疾病健康的重視及瞭解,台灣女人連線今年舉辦「女性與心血管疾病宣導座談會」,並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女性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認知,我們發現,女性普遍缺乏心血管疾病的一般知識,對疾病的性別差異更是不清楚!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使是自己或家中有人罹患此疾病,也呈現一樣的現象! 女性心血管疾病基本知識不足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有2成多(22.3%)的女性會定期(每天/週/月)測量血壓;不到五成(47.3%)的女性知道血壓(收縮壓/舒張壓)的標準;在瞭解危險因子方面,最為一般人所熟知的項目如「心臟病家族史」、「高血壓」、「抽煙」、「體重過重」、「腰圍過粗」等,被勾選的比例也都不到七成。以上都說明女性對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識明顯不足,甚至目前政府極力宣傳的「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一事,也不到六成(57.7%)的女性知道!可見近幾年來,政府在心血管疾病的衛教、宣導政策上成效不彰! 性別差異的觀念更是不清楚   心臟病與性別差異相關問題的結果則顯示,不到五成的女性知道女性在停經後較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只有兩成知道女性罹患糖尿病後得到心臟病的風險比男性高;只有約三成(33%)認為心血管疾病有性別差異的症狀,但對於究竟什麼是女性的特殊症狀,他們也不清楚。   令人擔心的是,女性對於心血管疾病症狀的認知仍然多停留在以往所認識常見的典型症狀,如「心律不整」、「胸口疼痛」及「呼吸急促」,而其它常出現在女性身上的症狀,如「消化不良」、「背部疼痛」、「脖子、下顎與牙齒疼痛」、「昏眩或噁心」、「焦慮、疲憊或虛弱」、「視力改變」」等,被勾選的比例皆偏低,有些甚至不到兩成。 女性可能處於罹病高風險卻不自知 此次參與問卷調查的女性中,許多為正面臨更年期階段、以及已停經的女性,共佔七成(72.18%),她們的生理時程與其它健康狀況可能正使她們暴露於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中,但多數卻對這些和她們切身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知識不熟悉;再者,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或有家族病史的女性,在調查中亦出現同樣的情形,這將可能讓她們無法有效防治病情、或是處於更高的罹病風險之中卻未能察覺!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第二大殺手,然此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對心血管疾病的基本認知以及其中的性別差異都非常不清楚。為了保障婦女健康,適值世界心臟日,我們呼籲政府: 一、 重新擬定「女性健康」政策,擴大女性健康的照護,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二、加強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衛教及宣導,並強調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提高女性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性。 三、落實醫療體系的性別主流化,加強醫事人員、醫事學生「健康/醫學與性別」的教育與訓練,以提高醫事人員對於疾病的性別差異敏感度。   附表:              性別 項目 女性 男性 危險因子 發生年齡 停經後,約55歲 約45歲 腰圍 ≧80公分 ≧90公分 膽固醇量 HDL膽固醇(好膽固醇) 膽固醇總量及LDL膽固醇(壞膽固醇) 罹患糖尿病得到心臟病風險 一般人的3-5倍 一般人的2-3倍 抽菸 抽菸比率下降慢 抽菸比率下降較快 症狀 呼吸急促、輕微胸痛、消化不良、視力改變、背部疼痛、牙痛、下顎痛、頭痛、異常的疲倦感、血壓降低、噁心、暈眩 呼吸急促、盜汗、手臂疼痛、胸口疼痛、胸口有壓迫感 診斷方法— 運動心電圖 受荷爾蒙影響,假陽性高,有40%-60% 假陽性只有10% 侵入性治療—心導管檢查、心導管治療或繞道手術 比率較低 比率較高 藥物使用 阿斯匹靈 可預防中風,無法預防心臟病 可預防心臟病,不能預防中風 史它汀(Statin)之一:atrovastatin 對心血管保護作用不如男性 對心血管有保護效果 毛地黃製劑(Digitalis) 血中濃度較高,易產生毛地黃中毒   高血壓藥物 血管升壓素接受器拮抗劑(ARB) 血管升壓素轉換媒抑制劑(ACE inhibitors) 5年存活率 較低 較高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