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7.27
體重、菸酒與女性的乳癌風險
近日一項英國研究表示,性荷爾蒙的變化會影響停經後女性罹患乳癌風險的增加,而體重對性荷爾蒙的改變有重要作用。
該研究團隊蒐集來自過去13個研究、近6,300位停經後女性的資料,為了瞭解性荷爾蒙的濃度是如何影響乳癌罹患的風險,分析中包含八種不同的荷爾蒙,並檢視可能影響荷爾蒙變化的因子,如:年齡、自然停經或移除卵巢後停經、BMI值、抽煙、酒、初經年紀、以及懷第一胎年紀。
結果發現,其中BMI值對性荷爾蒙濃度的影響最大,特別是oestrogens,研究表示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停經後過重的女性是罹患乳癌的高風險族群。此外,與沒有抽煙的女性相較,每天抽15根煙以上的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相對較高,尤以testosterone出現較大的差異;每天飲酒超過20g的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也同樣較高。但性荷爾蒙濃度與初經年紀、活產數、懷第一胎的年紀或乳癌家族病史都沒有太大關係。
研究最後表示,雖然我們都已知道體重、菸酒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連性,而這個研究則更進一步顯示這些因子與荷爾蒙濃度之間是如何互動產生作用。研究亦提醒婦女可透過維持健康的體重與降低酒精量的攝取等方式,來降低乳癌風險。
資料來源:英國癌症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 read more

2011.07.21
美國婦產科學院建議 4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
之前美國婦產科學院(ACOG)建議,40歲以上婦女每1-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50歲以上則為每年1次。但由於年輕女性癌症惡化的速度較年長女性快,因此近日ACOG針對女性進行乳房攝影檢查提出最新的年齡與頻率建議。
根據ACOG表示,雖然40歲世代的女性乳癌的整體發生率比起年長女性低,但無症狀腫瘤進展期到癌症出現症狀的時間僅須2-2.4年,相較於70-74歲間女性的4-4.1年,明顯來得短,所以每年1次的乳房攝影檢查可幫助已罹癌卻尚未發現的女性,在腫瘤惡化擴散前儘早查出腫瘤的存在。而20-39歲的女性則可每1-3年進行1次檢查。
乳房攝影檢查的問題各方存在歧見,兩年前美國預防工作服務小組(USPSTF)曾明確提出女性應每2年1次而非每年都做檢查,但這項建議並未受到全面的認同。近日ACOG最新的檢查指引則獲得其他團體支持,包括美國癌症學會(ACS)與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也贊成ACOG的建議、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CI)則建議每1-2年進行1次檢查。
然在指引中,ACOG雖然建議醫師提供4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的檢查,卻也提到目前關於乳房攝影檢查問題仍具爭議。同時,醫師應告知婦女檢查可能出現潛在的僞陽性或偽陰性結果,還有婦女可能根據檢查結果被要求進行其他進一步的檢查項目等狀況。除了40歲以上女性之外,ACOG亦鼓勵20歲以上的女性進行乳房自我檢查,並通報乳房出現變化的情形。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11.07.12
產後避孕藥使用美國疾管局最新建議
去年美國疾管局(CDC)曾由於合併型避孕藥會增加正值生育年齡健康女性的靜脈血栓栓塞風險,且懷孕期間血液改變也會提高該風險的嚴重性,建議女性在產後21天內不應服用合併型避孕藥。
八日CDC針對有靜脈血栓栓塞的女性,在產後21-42天使用合併型避孕藥提出更進一步的限制與建議。該建議主要依據WHO與CDC所整理的13項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在產後42天內的靜脈血栓栓塞發生風險,比一般在生育年齡但未懷孕的女性,高出22-84倍。該風險在產後第21天開始急速下降,但須等到第42天後才會回到基準水平線。
靜脈血栓栓塞的風險因子包括年紀在35歲以上、過去有相關病史、不能活動、肥胖、生產過程中有輸血必要、產後大量出血、抽菸與剖腹產等等。CDC建議,沒有前述風險因子且未哺育母乳的女性,可在產後21天後開始使用合併型避孕藥;有風險因子的女性則應在產後42天才開始吃。
至於針對使用母乳哺育的女性仍維持不變,根據CDC表示,在產後一個月開始使用合併型避孕藥的效益才會大於避孕藥所帶來的其他風險。最後不論女性是否哺育母乳,CDC考慮到靜脈血栓栓塞發生的可能性,仍建議所有女性都不應在產後21天內使用合併型避孕藥。
不過,CDC也提到,有關產後女性使用合併型避孕藥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的直接證據仍缺乏,還須有更多研究產出,但這是對母親與嬰孩健康同等重要的問題,所以相關醫療照顧提供者與女性都應加強產後避孕方式的教育,以及瞭解不同避孕方式的安全性與風險(其他避孕方式如單獨黃體素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保險套、產後六個月使用子宮帽等)。
資料來源:美國疾病管制局發病率與死亡率週報(CDC’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 read more

2011.07.11
英醫生研發可預測流產的新模式
所有孕婦中約20%有流產風險,她們當中又有1/5的人真的發生流產。上週二(5日)於一場歐洲生殖會議中,英國醫生透露他們已研發出一套新的模式,可幫助預測流產高風險。
研究團隊抽樣追蹤112位在2009-2010年間處於流產風險的女性,對多項因素與流產風險做衡量判定,其中包括懷孕困難的歷史、母體內黃體素與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hcG)分泌量、胎兒身長、懷孕過程中的出血量與胎兒妊娠週數等。
結果發現,在有限少量的樣本中,結合出血量與hcG分泌量這兩項因素可產生一項預測誰較可能會流產的「懷孕生存力指數」(Pregnancy
Viability
Index)。在抽樣的研究中,這項指數能正確判斷94%生產女性的懷孕結果,並預測到其中77%的流產案例。
研究最後表示,藉由找出對懷孕結果會產生影響的因素,我們將可以對流產威脅的過程有更佳掌握與瞭解,這樣才能設計出更有效的介入方式去挽救那些可能流產的案例。
資料來源:Yahoo! Health
+ read more

2011.07.04
美FDA專家建議:癌思停不宜用作乳癌治療
美國FDA諮詢委員會專家會議於兩天公聽會後,上週三(29日)仍對FDA提出結論與建議認為,癌思停(Avastin)不宜用作治療乳癌用途,這是同一個專家小組針對癌思停第二次呼籲FDA應刪除癌思停的乳癌用藥標示,但FDA的最後決定尚未公佈。
癌思停在2004年成為癌症治療藥物,2008年由於臨床試驗資料顯示使用癌思停可延緩症狀惡化,因而快速通過成為治療乳癌的標靶藥物;但之後在藥廠所提供的藥物效益與安全報告中發現,早期所宣稱的功效無法持續,乳癌的存活率整體而言並沒有改善,也有證據顯示該藥物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與出血等風險。
不過,專家的這項建議並不會影響癌思停用於治療直腸癌、肺癌、腎臟癌與腦癌,該藥物仍舊可在市面上見到。
針對美國FDA專家建議移除癌思停用以乳癌治療一事,台灣衛生署7月1日新聞稿之回應表示,上個月已召開藥物安全相關會議,根據國內上市後臨床試驗資料顯示,癌思停對於乳癌病患的無疾病進展存活期仍具有統計數據上的意義,因此維持該藥物原有的適應症標示,但要求藥廠須提供藥物風險監控管理報告。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台灣衛生署
+ read more

2011.06.09
吸煙會提高女性罹患周邊動脈疾病風險
周邊動脈疾病是一種動脈部分或全部阻塞的疾病,進而延伸影響腿部活動,症狀包括正常活動的腿部會出現疼痛、或腿部肌肉易疲累。近日一項美國哈佛醫學院團隊的研究指出,吸煙的女性比終身都沒有吸煙的女性,得到周邊動脈疾病的機率,高出10倍。
該研究的參與者為45歲以上的38,825位女性,追蹤時間平均達12.7年,並每年讓參與者填寫吸煙習慣的問卷調查。研究目的為了瞭解吸煙是否會增加周邊動脈疾病的罹患風險,而戒菸後又是否會降低風險以及降低程度的多寡。
結果發現,吸煙確實是系統性周邊動脈疾病的主要風險因子,有吸煙習慣的女性得到該疾病的風險,比沒有吸煙的女性,將提高10倍。雖然戒菸會大幅降低風險,但仍無法達到像沒有吸煙的女性那麼低。
研究團隊提醒,過去研究已指出吸煙對心臟病與肺癌會產生嚴重影響,這項研究再指出吸煙與周邊動脈疾病的關係,同時,該疾病不僅會造成行動時的疼痛,也會增加心臟病的罹患風險。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誌(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