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在第一與第二胎間過度增重 將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
2011.05.25
在第一與第二胎間過度增重 將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
妊娠糖尿病會發生在懷孕期間,可能導致婦女在懷孕最後數週與生產過後發生嚴重併發症,如孕婦及其胎兒皆得到糖尿病.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婦女在一次的懷孕生產過程中若曾得到妊娠糖尿病,則下次懷孕生產該病症復發的機率很高,再加上在懷孕前與過程中,增加過多的體重也會使該機率大幅提高.這項來自北加州的研究採樣22,351位女性,追蹤時間長達十年之久.結果發現,在懷頭兩胎之間,體重增加達12-17磅(5.4-7.7公斤)的女性,與體重無太大變化的婦女相比,得到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將高出兩倍以上;超過18磅(8.2公斤)以上者,該風險將高出三倍以上.此外,如果在生產後減重達6磅(2.7公斤)以上,可降低50%以上妊娠糖尿病的罹患風險,但這個風險數據的改變主要在過重女性減重後身上可發現,因此建議有妊娠糖尿病史的過重女性,可透過生活形態的改變健康減重.研究最後特別表示,若一般正常體重的女性被診斷出有妊娠糖尿病,有可能是基因本身就易罹患該病症,如想要透過減重以降低下次懷孕再次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效果將可能並不顯著.資料來源: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ObstetricsandGynecology)
+ read more
子宮頸癌檢查結果為陰性 可每3年一測
2011.05.23
子宮頸癌檢查結果為陰性 可每3年一測
依據美國癌症學會的現行建議,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如果連續三年都是陰性結果,則可每隔2-3年檢查一次.目前子宮頸癌的罹病風險可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與人類乳突病毒(HPV)DNA檢驗兩項檢查方式得知.近日一項美國新的研究進一步指出,超過30歲的婦女,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與人類乳突病毒(HPV)DNA檢驗,兩項的其中一項為陰性,則往後可安全地每三年一測.該項研究取樣參與北加州健康計畫的331,818位女性,她們在2003-2005年間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與人類乳突病毒(HPV)DNA檢驗,之後追蹤時間長達五年.結果發現,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正常者,之後五年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為十萬人口之7.5人;接受HPVDNA檢驗結果為陰性,之後五年的罹患風險為十萬人口之3.8人;兩項同時檢查,結果皆為陰性,該風險則為十萬人口之3.2人.數據顯示單獨進行HPVDNA檢驗,與兩項檢查同時進行的結果一樣佳,且暗示HPVDNA檢驗比抹片檢查的正確性更高,可較易找出罹癌高風險的女性;但這並不表示抹片檢查完全無用,因為若同時進行兩項檢查,則可更加確定罹癌風險的高低.資料來源: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SocietyforClinicalOncology)
+ read more
過重孕婦健康減重可降低剖腹產機率
2011.05.18
過重孕婦健康減重可降低剖腹產機率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嚴重過重的女性在懷孕期間,可在不傷害她們身體健康的前提之下,增加較少的體重,甚至減重.近日又有一項新的研究表示,過重女性在懷孕期間安全減重,能降低孕婦須要剖腹產的機率.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InstituteofMedicine,IOM)建議,過重女性懷孕時增重磅數的範圍應在11-20磅之間,一般正常值體重的女性則在25-35磅之間.在這項瑞典的新研究中,檢視超過46,000位、1993-2008年間生產的過重孕婦之醫療記錄,將她們分為三組,為BMI值在30-35之間、35-40之間及40以上.結果發現,在後兩組中懷孕間增重磅數低於IOM建議值、或甚至減重的孕婦,與其他孕婦相比,產下過重的嬰孩、或須要進行剖腹產的機率較低.舉例來說,BMI值在35-40之間的孕婦,體重增重範圍在IOM建議值內的女性,進行剖腹產的比例為24%,但健康減重的女性剖腹產的比例僅有17%.且她們產下的嬰兒,在呼吸與心跳率等等其他健康指標上,都與其他增重在建議正常值內的孕婦所產下的嬰兒一樣佳.然減重也可能發生產下比正常胎齡嬰兒體重輕的小孩,但與整體瑞典國內產下體重過輕的嬰兒總比例相較,僅高出0.1%(3.7%:3.6%).研究最後表示,目前到底減重多少才是安全的仍未明確清楚,尚待整理過去相關研究以釐清,同時也提醒孕婦不要在懷孕期間依照減肥食譜減重,而是應該保持均衡、健康的飲食,並規律適度地運動,如每天走路半小時等方式.過重的懷孕女性也可以主動與醫師討論,透過飲食或生活形式的改變來維持體重.資料來源: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Obstetrics&Gynecology)
+ read more
減少碳水化合物可預防產後膽結石
2011.05.13
減少碳水化合物可預防產後膽結石
膽結石是女性在懷孕過程與產後階段,因非婦科症狀導致住院最常見的狀況之一.過去已曾有研究推測,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與進行膽囊手術機率的增加具相關性,在此研究中又得到進一步的證實.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採樣3,070位過去無膽結石病史、或未曾接受膽囊切除術的女性,在她們懷孕期間以及產後第4-6週之間,進行系列超音波檢查,並讓她們於懷孕後期填寫飲食調查問卷,其中紀錄了不同的碳水化合物類型.結果顯示,整體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來看,5.1%的女性膽囊有淤泥碎片、2.8%有膽結石、2.3%則從膽囊碎片發展成膽結石.在所有碳水化合物中,攝取過多的果糖最易導致膽結石的形成,因其會減少刺激胰島素分泌,使肝臟脂肪易生成堆積,增加血清三酸甘油脂,促使發生肝臟胰島素抵抗(hepaticinsulinresistance)與瘦素抵抗(leptinresistance),進而導致膽結石.至於為何會在懷孕期間發生,研究者表示,懷孕期間體內荷爾蒙的改變,易引起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與胰島素抵抗的發生,降低膽酸合成,並增加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進入超飽和狀態,形成膽結石.另外發現,攝取半乳糖導致膽結石形成的風險最低,然此結果尚須更多研究的支持.該研究最後提醒,懷孕期間透過飲食調整,減少精緻糖類的食用,多攝取取複合式碳水化合物,可有效幫助減少副作用及膽囊疾病的風險.
+ read more
頸動脈手術風險的性別差異
2011.05.09
頸動脈手術風險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英國研究指出,女性病患在圍術期可能發生中風的機率,接受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rotidstenting)者比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endarterectomy)者高,但在男性病患部分這樣的差異卻未顯著.過去歐洲有研究顯示,男性病患在接受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後發生中風機率,比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高,女性雖亦有相同狀況,但風險機率兩者相比(1.68:1.22),男性仍較高.然這個隨機取樣來自美國與加拿大的2,502位病患、女性佔34.9%的研究中卻有不同的發現.該研究結果指出,男性在上述兩個頸動脈手術後的併發症發生機率相似(4.3%:4.9%),然女性在接受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後發生中風的機率,卻依舊比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高(5.5%:2.2%),且高出2.5倍.研究團隊認為,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並非性染色體所影響,而較可能是男女在其他健康狀態、年齡以及手術進入頸動脈的困難度各方面上的差異所致,因此未來研究應朝向探討造成術後併發症風險的不同變項為何,及找出分別適合男女不同的醫療方式並加以利用.註1.圍術期是指以手術為中心的一段時期,包括術前準備、手術實施過程以及術後監護.資料來源:英國刺胳針醫學期刊(TheLancetOncology)
+ read more
子宮頸上皮內贅瘤復發與子宮頸抹片檢查週期
2011.05.06
子宮頸上皮內贅瘤復發與子宮頸抹片檢查週期
近日一項荷蘭研究顯示,女性病患在子宮頸上皮內贅瘤(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復發後,若連續三次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結果皆為陰性的話,便可恢復一般正常的檢查週期,為每五年檢查一次.該研究作者表示,一般有15%的女性在治療重度子宮頸上皮內贅瘤後的兩年內可能再度復發,因此須加強進行該時間內的檢查.然而,第三期子宮頸上皮內贅瘤的復發或子宮頸癌的發生機率,在術後10年、甚至是最長達25年的時間內,都會持續增高.所以該研究團隊試圖評估,長時間內的復發率與子宮頸抹片檢查策略的有效性,兩者之間的關係.研究取樣435位在1988-2004年間,曾接受治療子宮頸上皮內贅瘤的女性病患.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在子宮頸上皮內贅瘤復發後,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連續三次的結果皆為陰性者,五年內第二期以上的子宮頸上皮內贅瘤再復發率為2.9%,十年內再復發率則為5.2%;第三期以上的再復發率,五年內與十年內皆為0.7%.若同時也進行HPV合併檢驗,結果亦為陰性者,五年內第二期以上的子宮頸上皮內贅瘤再復發率為1.0%,十年內再復發率則為3.6%.第三期以上的再復發率則皆為零.資料來源:英國刺胳針醫學期刊(TheLancetOnc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