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過重與族群會影響不孕症治療成功率
2011.02.11
過重與族群會影響不孕症治療成功率
2007年曾有一針對美國診所將近三萬兩千例不孕治療的研究發現,過重的女性接受不孕治療時可能失敗的機率比正常體重的女性高出20%,而若不將體重列入考慮,黑人、拉丁美洲人與亞洲人治療的成功機率比白人女性低。整體而論,白人、黑人、拉丁美洲與亞洲的女性中,受孕成功的比例各為45%、43%、38%與36%。在懷孕後的前二十二週未流產且順利生產的女性中,非白人女性所佔的比率較低,而懷孕至少二十二週以上並生產的女性,白人成功率為85%、亞洲與拉丁美洲皆為80%、黑人為76%。 近日一篇在生育與不孕期刊(Journal of Fertility and Sterility)中由密西根州立大學Barbara Luke教授所領導的新研究,證實了過去的研究結論,更發現甚至在正常體重之內,非白人女性成功的機率亦較低。 已有過去研究發現,一般情況下,過重會造成難以受孕,原因與全身脂肪的分布有關,可能是過多的脂肪影響了荷爾蒙。 根據Luke的團隊推測,不孕治療成功的族群差異可能與體內脂肪有關,上半身脂肪比下半身容易會造成較多發炎的情形影響健康,當與白人女性做比較時,黑人女性正好有較豐腴的上半身體態,易造成不孕,且黑人女性較可能長出子宮肌瘤,導致不易懷孕與低生產率。另外,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在皮膚較黑的人身上常見,它會增加細菌性陰道炎發生的風險,這樣的感染會使得懷孕期間其他併發症的發生機率變高。 像是年齡與不孕的類型變項都無法解釋族群的差異,但與此相關的研究資料仍有限,因此在這方面仍須更多的研究去特別解釋在不孕治療中的族群問題。          資料來源:生育與不孕期刊(Journal of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 read more
年輕女性HIV感染者懷孕機率較高
2011.02.10
年輕女性HIV感染者懷孕機率較高
約翰霍普金斯(John Hopkins)的研究顯示,年輕女性HIV感染者有較高的懷孕機率,同時也比非感染者更容易產生妊娠期併發症。研究人員分析了181名13至24歲感染HIV的年輕女性,她們均曾接受12年以上的治療,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女性均曾懷孕,且有些女性懷孕不只一次,該研究共有96次懷孕紀錄。 研究顯示,感染HIV的孕婦早產機率比起非感染者高出許多,約34%比22%;而其流產機率亦比非感染者高,約14%比9%。同時,經由吸毒、不安全性行為等危險行為感染的感染者,其懷孕機率比經由垂直感染者高出7倍,重複懷孕機率也較高,約37%比14%;另外,經由垂直感染者較容易選擇終止懷孕,其機率為41%比10%。 研究人員表示,這顯示感染HIV的年輕女性,在成人時仍較易發生不安全性行為,且懷孕使得這些女性及其胎兒面對更大的健康風險。同時,經由危險行為感染與垂直感染的感染者,其性行為的態樣也有所不同,而這有助於針對不同感染者的處境做不同的預防非預期懷孕措施,並經由計畫懷孕,避免妊娠期併發症的發生。 資料來源: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John Hopkins Children’s Center)    
+ read more
乳癌治療可能引起髖骨骨折
2011.02.09
乳癌治療可能引起髖骨骨折
一般髖骨骨折的症狀在年紀低於七十歲的女性身上多半不常見,但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中年乳癌存活者卻可能面臨髖骨骨折的風險。芝加哥西北大學指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乳癌治療導致的提早停經,以及乳癌治療藥物的作用。 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骨科健康與骨質疏鬆計畫主任暨醫學與整形外科手術副教授Beatrice Edwards指出,從乳癌倖存婦女研究個案發現,被診斷出乳癌初期的女性,在她們的髖骨受損前的一至四年間,都做過腫塊切除術、雷射治療或化療等治療,且都是在圍絕經期(perimenopausal)時發生骨折。此外,研究中的四位女性,為了抑制體內的癌細胞隨著雌激素增長而採取芳香脢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的治療方式,但近期研究卻發現芳香脢抑制劑可能與女人骨質的流失有關。Edwards提到,大部分的乳癌女性雖可被完全治癒,但化療、過早停經與乳腺癌的輔助治療所造成骨頭結構的快速變化,以及預防治療方式與藥物所引起的骨質流失問題是接下來需要被密切關注的問題。   註1 圍絕經期(perimenopausal):指圍絕經期前後的一段時間,起於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至絕經後一年的生命時期。           資料來源:臨床癌症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 read more
男醫師起薪大於女醫師
2011.02.08
男醫師起薪大於女醫師
一份新的美國研究發現,2008年女性醫生的平均起薪為16,918美元,比男醫生來的少,且此落差比1999年的3,600美元還要嚴重。 這個研究調查在擁有較多住院系統與住院醫師的紐約州,取樣共4,918位男醫生與3,315位女醫生。發現1999年新進男女醫生的起薪落差達12.5%,在2008年則上昇擴大至將近17%。 根據報告,在近乎所有醫療專業領域中,女性醫生都領到較低的起薪,例如:女心臟外科醫生(27,103美元)、女耳鼻喉科醫生(32,207美元)與女肺部疾病專科醫生(44,320美元)皆低於她們的男性同業。 這個刊登於二月的健康事務期刊(Health Affairs)的發現非常重要,因為在這接下來這十年的一開始,近乎一半的美國醫學生是女性,預期她們將占所有職業醫生的三分之一。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公衛教授Anthony Lo Sasso提到,傳統上女人在第一線選擇薪資較低或少工時的工作,所以她們領取低薪資並不足為奇。然而,當我們解釋專業、工時與其他因素問題時,我們仍然會發現起薪的性別差異還是存在。 Lo Sasso教授推測,起薪的性別差異也許與女醫師會提出較大的彈性與家庭友善福利的協商,譬如在特定時間後無法待命。因此生活型態將對新進醫師來說愈形重要,特別是女人會較想在她們的醫療志業中取得一個生活型態的平衡。 資料來源:健康事務期刊(Health Affairs)    
+ read more
乳房填充物可能與癌症風險有關
2011.01.27
乳房填充物可能與癌症風險有關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日前表示,根據近年累積的數據顯示:不論是矽膠或是鹽水袋的乳房填充物都會增加異生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的風險,ALCL的腫瘤細胞通常會在手術的疤痕組織內增生。ALCL是一種發生率不高的罕見癌症,每一位女性發生的相對風險也非常低,但與乳房填充物相關的發生個案數卻持續增加中。這項發現也可能再度激起社會大眾對乳房填充物安全性的疑慮。   淋巴瘤是一種與免疫系統有關的癌症,而ALCL是淋巴瘤中很罕見的一種類型;在美國大約每50萬人會有一人罹患此癌症,其中在乳房發現此種腫瘤的又更少了,大約每一億人會有三個案例。美國FDA表示,在全球五百萬至一千萬的隆乳人口中,目前所知大約有60個ALCL的個案。   大部分的案例會被衛生當局發現,是因為婦女就診時抱怨許多不適的症狀,例如:疼痛、不明隆起的腫塊、乳房腫脹或形狀異常;這些症狀都是因為乳房填充物周圍的組織流動和硬化所造成的。而在檢查填充物周圍的液體和組織後才檢測出ALCL。   美國FDA要求醫師只要發現ALCL的案例就一定要回報,且乳房填充物的製造商必須要更新產品的標示,提供醫師和病人此風險的相關資訊,隆乳的病人也應該要定期追蹤檢查。美國FDA和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正在合作建置一套通報系統,以完整瞭解ALCL與乳房填充物的相關性。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 read more
男女運動情形有別
2011.01.19
男女運動情形有別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之「民國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過去兩個禮拜有做運動者,已由94年52.73%,(男性53.19%;女性52.25%),增加為53.53%(男性56.48%;女性50.58%),整體上升0.8%,女性略減1.67%,但屬誤差範圍內,惟男性增加3.29%具統計上意義;該數據也顯示仍有46.47%的國人,過去兩個禮拜沒有做運動。 該調查係以民國97年底台灣地區戶籍登記人口為抽樣母群體,運用隨機抽樣方法抽選出具全台灣地區代表性樣本為調查對象,18歲以上樣本數共24,174人,利用面訪問卷收集民眾過去兩個禮拜之運動行為相關資料,有效回收問卷20,036份,回收率為83%。 從調查結果顯示男性運動人口仍維持上升趨勢增加3.29%,但女性則略減1.67%。進一步檢視94年與98年男性各年齡層運動人口發現,除65歲以上略微減少,其餘各年齡層均較94年調查結果增加,整體增加3.29%;94年與98年女性各年齡層運動人口發現,除45-54歲該組略微增加3.84%,其餘各年齡層均較94年調查結果降低。 從98年男女運動人口年齡層比較上發現,國人自離開校園進入家庭與社會職場後,男性運動人口呈現逐年增加,於55-64歲到達最高峰,再逐漸下降;女性運動人口亦呈現逐年增加,於45-54歲到達最高峰,再逐漸下降。 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分組比較發現,男性BMI值屬「過重」範圍者,過去兩週有運動之勝算比為BMI值正常範圍者的1.17倍,這項結果可能是因為BMI值過重之男性,選擇以「運動」的方式從事健康生活型態,屬於較積極從事運動之人口族群。女性BMI值屬「肥胖」範圍者,有運動之勝算比為BMI值正常範圍者的0.75倍。值得注意的是,男女BMI值屬「過輕」者,有運動之勝算比均較BMI值正常範圍運動者明顯偏低;顯示國內有一群又瘦又不運動的族群,健康狀況令人憂心。 從這次的研究結果與發現,有幾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 根據調查目前18歲以上國人約有421萬人以散步、健走為主要運動;因此,提供國人適宜的用路環境與運動休閒步道十分重要。 *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在健康體能活動比率低於男性,衛生署於99年委託辦理相關研究,希望透過研究計畫與介入措施,瞭解女性身體活動不足之原因及解決方案。 * 仍有46.47%的國人沒有做運動的習慣,衛生署建議國人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成人運動每週五次,每次累積30分鐘以上,每週150分鐘的中等費力活動(有點喘但是還可以交談的活動)。 資料來源: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