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3.18
割包皮可降低兩性的HPV感染風險
過去研究已顯示割包皮手術會降低男性HPV患病率,近日一項在烏干達進行的大型試驗研究亦發現,割包皮將同樣可降低女性伴侶HPV病毒的發生率與盛行率。
研究在2003-2006年間,採樣已結婚或在穩定關係中的女性,將其分為兩組--實驗組為其伴侶已做過割包皮手術的648位女性,對照組則為伴侶未割包皮的597位女性。要求這些女性在研究開始、12個月與24個月時提供HPV病毒檢測結果,兩年中蒐集到544位實驗組、488位對照組的資料。
結果發現,27.8%的對照組女性得到高風險的HPV病毒感染,而對照組女性得到感染的機率則達38.7%。同時,研究期間高風險HPV感染的發病率,實驗組為每年每一百人中有20.7位,對照組則為26.9位。實驗組在HPV病毒感染機率與發病率的兩項數據中皆比對照組低。
此研究發現與許多顯示子宮頸癌低發生率與男性割包皮相關的觀察研究結果有一致性,不過這個研究並未直接評估子宮頸腫瘤的形成。參與此研究的男女都是在穩定關係中,並且未感染HIV,因此這個研究結果有其侷限性無法適用於其他人口。此外,此研究分析也可能沒有蒐集到那些在每年隨訪時間點之外的其他時間中,得到感染又將其清除的資料,所以有可能會低估發病率。
研究也呼籲,割包皮並無法完全預防子宮頸疾病,安全性行為的防護仍然很重要,而這項研究主要可以告訴那些未提供子宮頸篩檢計畫的國家重視並提倡男性割包皮。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雜誌The Lancet
+ read more

2011.03.15
喝咖啡能降低女性中風風險
一篇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中風期刊(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urnal
Stroke)的瑞典研究發現,女性每天喝至少一杯咖啡可降低其罹患中風風險達25%。
該研究採樣三萬四千位49-83歲的女性,於研究之初詢問她們平日喝咖啡的習慣,她們的醫院則在之後記錄當中罹患中風者的數目,研究追蹤時間長達10.4年之久。
結果顯示,共有1,680位女性得到中風,其中包括205位沒有喝咖啡或每日飲用低於一杯咖啡的女性,而每日喝1-2杯、3-4杯與5杯以上咖啡的研究結果相近,皆比無喝或每日喝少於一杯咖啡的女性,得到中風的風險降低了22-25%。另外,研究團隊也強調,吸煙行為、BMI指數以及心血管風險因子都沒有影響到此研究的結果。
針對這項發現,美國明尼蘇達州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心臟病醫生Dr. Sharonne N.
Hayes提到,過去都認為咖啡會對心臟有壞處,但卻從未有研究能證實,而這項研究說明了,如果現在正在喝咖啡,這可能對你是有益的。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學會中風期刊(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urnal Stroke)
+ read more

2011.03.11
尿失禁女性須同時注意排便失禁問題
一篇刊登於停經期刊(Journal of
Menopause)的澳洲研究指出,多達20%的女性可能有排便控制失常的困擾。該研究以問卷方式進行,抽樣調查442位年齡介於26-82歲之間,有膀胱漏尿(leaking
bladders)問題的女性,發現其中部分女性同時也有排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的症狀。
研究結果顯示,有91位女性(約20%)有液體糞便洩漏、20位(約5%)有固體糞便失禁問題,而有液體糞便洩漏症狀的女性身上通常也伴隨有漏尿的問題,研究認為這可能是與影響兩種失禁的神經與細胞都相同有關。兩種排便失禁症狀多半較易在年長女性身上見到,研究中65-74歲的女性三分之一有該困擾,相較之下,45-54歲女性中只有七分之一。不過過去研究推斷懷孕生產會增加排便失禁的機率,在此研究中並無發現這項差別。
參與問卷研究的女性可能由於尿失禁主題與她們直接相關,所以願意主動加入研究,這使得研究結果呈現排便失禁與尿失禁具高度相關,因此本研究是否高估所有女性中患大便失禁者的數目受到質疑。但該研究表示,雖然20%的比例很高,卻可能並沒有脫離現實狀況,過去就是由於女性因為害羞不敢討論這個問題,才會使大家對此症狀缺乏認知。今後醫生應詢問有漏尿的病患是否她們也同時有排便失禁的症狀,而女性也可以透過多吃高纖維質的食物或運動來改善症狀。
資料來源:停經期刊(Journal of Menopause)
+ read more

2011.03.10
女性應注意靜脈血栓形成
美國血管疾病基金會(Vascular Disease
Foundation)特別提醒女性須注意發生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
當血凝塊在靜脈深處形成時,稱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簡稱DVT),通常發生在骨盤或腿部,以下兩種狀況可能有危險與不便,第一,當血凝塊從腿部靜脈轉移到肺部動脈,會形成另一種併發症稱肺動脈拴塞(pulmonary
embolism,簡稱,此病症每年在美國奪走10-18萬個生命。再者,血凝塊會對靜脈造成永久的傷害,多達半數的DVT患者身上出現長期性的腳痛或浮腫,導致行走不便、膚色改變或腳傷撕裂,此症稱為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會影響生活的品質。
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DVT,但有些風險因子特別是在女人身上見到,如:懷孕、生產後六至八週、服用避孕藥、使用停經後荷爾蒙療法,以及癌症與癌症治療。
而不論男女應注意的其他風險因子包括有重大外科手術如整形手術、外傷、DVT家族病史、年紀增長、長期臥床休息、吸煙與肥胖等。如果有以下症狀則應立即獲得照顧或尋求醫療,如:單隻腿部腫脹、腿部不明原因疼痛、膚色改變、皮膚紅燙(以上為DVT的症狀)、呼吸突然變得急促、吸入空氣時胸腔疼痛(以上為的症狀)。美國血管疾病基金會表示,民眾應增加對DVT與的認識,瞭解何謂血凝塊以及如何預防。
資料來源:美國血管疾病基金會(Vascular Disease
Foundation)
+ read more

2011.03.07
過胖及吸煙會增加停經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
近日有兩項美國研究分別指出,過胖與吸煙會使女性在停經後罹患乳癌之風險提高。
肥胖一般認為會使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增加,引發乳癌,但一項新的美國研究發現,停經後的肥胖可能也與一種跟雌激素不相關的乳癌類型-三陰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有關連。研究檢視了155,723位50-79歲女性的資料,發現停經後BMI值高於30的過胖女性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高出35%。原因可能是她們的肥胖提高發炎與胰島素濃度,以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這些都會增加乳癌腫瘤的繁殖,此研究證實了肥胖與癌症風險都不只是個雌激素問題。
另一項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由美國健康夥伴研究基金會(HealthPartners Research
Foundation)所做,八萬名50-79歲女性的調查研究,當中有3,250件浸潤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的案例。結果發現過去年輕時以及懷第一胎之前有吸煙習慣之女性,停經後罹患該乳癌的風險比未吸煙女性高出9%,現今正在吸煙的女性則風險高出16%。常吸二手煙也會增加罹癌風險,但仍須有進一步的研究以證實。
上述兩項研究最後都強調透過習慣改變與維持對於預防的重要性,保持適度的運動以及避免吸煙,都可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癌症流性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以及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

2011.03.03
心臟儀器臨床實驗中缺乏性別差異分析
1994年,美國醫療器械與輻射健康中心(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已制訂一FDA的政策,規定醫療設備的批准須符合—其上市前的臨床研究中須具有男女性別比例,以及該儀器在女性身上的安全性與作用結果的呈現。
一項發表於《血液循環:心血管品質與效果》期刊(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的研究顯示,儘管美國FDA已要求醫療儀器製造商,需將女性放入儀器上市前的臨床試驗中,但卻僅有少數做到。
該研究針對在2000至2007年間由FDA所批准通過的七十八種醫療儀器,分析這些儀器上市前所做的123個臨床試驗研究。結果發現僅有41%將性別差異呈現在它們的研究中,其中的94%以生理性別(sex)討論其研究結果,26%指出男女在儀器使用上的安全性與作用有差別。而在那些缺乏性別差異陳述的研究中,只有11%針對特定性別提出其研究結果或討論。
在這些通過核准的案例中,甚至發現某些研究會使用不正確的理論根據將女性排除,或低估女性心臟病患者的比例,更有的聲稱它們的性別比例與過去研究相同,卻無察覺過去研究裡過少的女性被納入參與其中。
美國舊金山加大的女性心血管服務機構(Women’s
Cardiovascular Services)主任兼該研究作者,Rita F.
Redberg教授指出,男女的心臟大小不同,還有出血傾向與其他原因,都會直接影響醫療儀器的運作,所以儀器對女性的好處與風險都將不同。因此政府應更強制的執行規定,同時女性在被建議使用醫療儀器時,應詢問該儀器的臨床試驗中女性的人數比例,以及對女性的試驗結果為何,不應將在男性身上的試驗結果推論到女性,這是不合理的錯誤假設。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