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荷爾蒙療法增加腎結石風險
2010.10.21
荷爾蒙療法增加腎結石風險
在50歲之前,男性罹患腎結石的比率較女性高的多;但在更年期之後,男女間有腎結石的比率差距會逐漸縮小,因此,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雌激素可能有保護作用。但是,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停經婦女使用雌激素療法(Estrogen therapy)似乎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這份研究的資料取自「美國婦女健康促進計畫」(WHI)中的兩項大型試驗,一項包括10,739位已切除子宮的停經婦女,研究追蹤了7.1年;另一項則包括16,608位沒有經過子宮切除術的婦女,平均追蹤了5.6年。這兩項研究都採隨機分組的方式,實驗組每天使用定量的荷爾蒙(一項研究使用雌激素,另一項研究使用雌激素加黃體素),對照組則用安慰劑。這兩項研究後來都提早結束了,因為研究者評估使用荷爾蒙對婦女的風險高過益處。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總共有335位婦女罹患腎結石、對照組則有284位。進一步統計與分析,使用雌激素的婦女罹患腎結石的比例約是萬分之39,使用安慰劑的婦女罹患率是萬分之34,相當於使用荷爾蒙的婦女罹患腎結石的風險是一般婦女的1.2倍。此外,研究也發現雌激素和黃體素(即「荷爾蒙療法」)同時使用也不影響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內科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少女三成不運動,骨鬆危險群
2010.10.19
少女三成不運動,骨鬆危險群
許多青少年經常飲用含糖飲料不喝牛奶,加上不運動,造成日後的骨質疏鬆。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有3成青少女不運動,5成青少女在過去3天內喝飲料,骨骼健康相當堪虞。 跟據國民健康局分別於民國96年與97年辦理的高中(職)、五專學生與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分析6,533位高中(職)、五專學生與4,856位國中學生資料發現,在含糖飲料與奶類製品的飲食習慣上,國中學生過去一週幾乎天天有喝含糖飲料的比例為22.7%、天天有吃奶(乳)類製品只有為18.6%,都沒有吃奶類製品的比例為16.9%。 高中(職)、五專學生喝含糖飲料平均每天1次或以上佔36.9%、吃奶類製品平均每天1次或以上只佔16.7%,都沒有吃奶類製品或只有1次的比例將近3成5,顯示國高中生攝取含糖飲料情形比攝取奶類製品多。 女學生平均一周3天內喝含糖飲料的比例高達49.6%,一周內3天沒吃乳製品的比例更高達45.9%,較男學生高出許多。 調查也發現,國中學生過去一週都沒有運動、或運動時間不到10分鐘的比例為7.5%,高中(職)、五專學生則增加到23.2%,尤以女生都不運動者高達31.1%。國中生及高中生運動項目以球類運動為主,分別佔43.4%、33.9%,跑步或健走的比例也不少,這些都是可促進骨質密度增加的負重式運動。所謂負重式運動,是指對抗地心引力或有阻力的運動,如跑步、健走、球類運動、健康操、爬樓梯等。 國民健康局表示,人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大約在20至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 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會增加中老年人發生骨鬆性骨折的機會,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風險。 10月20日為世界骨質疏鬆日,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也指出,青少年時期是骨骼大小與密度不斷增長的關鍵時期。在青少年時期多運動、多吃富含鈣質之食物,如奶類製品、小魚乾等,就可增加骨骼最大量的1成,更降低成人時期以後發生骨鬆性骨折風險的5成。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也表示,兒童或青少年鈣質攝取不足是全球普遍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含糖飲料對牛奶的替代效應,造成鈣質攝取減少。基金會呼籲家長,多鼓勵青少年子女運動以及攝取含鈣質的食物,才能為青少年存下日後的骨本。 資料來源:台灣立報    
+ read more
靠藥物助「性」有用嗎?
2010.10.06
靠藥物助「性」有用嗎?
女性「性」趣缺缺真的是可以藉由藥物治療的嗎?還是這是藥廠賣藥的行銷手法?最近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中的一篇文章指出,藥廠為了創造市場需求,試圖將女性缺乏性慾轉變成為一種可以藉由藥物治療的疾病。 澳洲新堡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的講師Ray Moynihan也是這篇文章的作者指出,很多藥商試圖想要建立「女性缺乏性慾」的醫學證據,以作為將「缺乏性慾」醫療化的基礎;因此,藥商進行許多調查研究來支持這樣的論點,甚至發展出檢測方式和問卷來診斷缺乏性慾的症狀,最有名的就是Boehringer Ingelheim藥廠所研擬出來的「性慾降低篩檢表」(The Decreased Sexual Desire Screener, DSDS)。 1999年時有研究指出43%的女性有性功能障礙,後來發現那份研究的團隊中有兩位與藥廠有利益關係。2005年由輝瑞大藥廠(Pfizer,威而剛製造商)所贊助的一份研究指出南歐有三分之一的女性缺乏性慾,東南亞有40%的女性無法高潮;此外,Moynihan也指出藥廠會透過訓練課程教育醫師:美國不少醫師曾指稱63%的女性有性功能障礙,但透過睪丸素、sildenafil(威而剛)等藥物再加上行為治療就可以有效改善;而這些醫師都曾經接受瑞輝大藥廠所贊助的半天訓練課程。 在該篇文章後,另一篇由性心理(psychosexual)專家Sandy Goldbeck-Wood博士所寫的評論指出,缺乏性慾的確讓許多女性感到困擾,她們必須克服許多困難與障礙才敢找醫師諮商,在面對這些無助的女性時,醫師必須承擔很大的壓力,希望可以提供立即見效的方法幫助她們,因此,尋求藥物或貼片的方法就不令人意外了。其實女性缺乏性慾的原因很多,但這些原因中真正能藉由藥物解決的其實很少。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 read more
心臟瓣膜置換術的性別差異
2010.10.01
心臟瓣膜置換術的性別差異
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和男性相較之下,女性在接受心臟主動脈瓣膜置換術(aortic valve replacement)後,心室肥厚(ventricular hypertrophy)的狀況可以較快獲得改善。 這份研究總共包括53位女性和39位男性,這些病人都患有嚴重的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stenosis),且都已經安排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所有病人在術前一週和術後三天都接受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檢查。整體來說,女性的平均年齡較男性高(72歲與67歲)、腎臟功能較差、出現呼吸困難和甲狀腺失調的情形也較嚴重;但男性和女性術前的心射出率(ejection fractions)和左心室內徑(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s)大致是相同的。 在置換手術前,約有86%的女性和56%的男性出現左心室肥厚的現象。在接受瓣膜置換術的三天後,女性心室肥厚的比例下降至45%,男性則下降至36%;在統計上來看,女性心室肥厚的比例有顯著的下降,男性則沒有。 研究人員表示,從分子學研究來看,男性心室肥厚的狀況改善較慢有可能是因為男性的前纖維化基因(profibrotic genes)表現較明顯。瞭解心室肥厚的分子特徵(molecular signature)和性別差異,有助於醫界瞭解手術時分子變動與疾病的相關性,也才有可能發展出新的方法介入治療。   資料來源:Circul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加拿大乳癌發生率因停用HRT而下降
2010.09.29
加拿大乳癌發生率因停用HRT而下降
自從2002年美國婦女健康促進研究(WHI)發現荷爾蒙療法(HRT)對健康的風險大於益處之後,荷爾蒙療法的使用量在許多國家都大幅地下降,後續也有研究發現各國的乳癌發生率也跟著下降。最近一份加拿大的研究發現,近十年來加拿大停經婦女的乳癌發生率有下降的趨勢,正好與當初荷爾蒙療法的使用量大幅下降的時間點不謀而合。 這份研究分析了加拿大數個資料庫以及全國性的健康調查資料,特別針對荷爾蒙療法的使用、乳癌發生率、乳房攝影比率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50-69歲的婦女。結果發現加拿大在2002-2004年間荷爾蒙療法的使用率下降最劇,從12.7%降至4.9%,同時間,乳癌的發生率也下降了9.6%;直到2005年加拿大的乳癌發生率才又開始上升。 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回升可能是因為停止使用荷爾蒙只讓荷爾蒙敏感性腫瘤(hormone-sensitive tumors)的生長速度變慢,而不是讓腫瘤消失;也就是說荷爾蒙療法會助長腫瘤的發展,但可能不是造成乳癌的主因。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ead more
女性比男性更輕忽心臟病
2010.09.27
女性比男性更輕忽心臟病
  雖然男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為女性的2倍,但衛生署指出,在知道自己有心臟病的民眾中,女性較不會採取自我保健行為。衛生署呼籲女性心臟病患者加強自我照護工作。 衛生署指出,根據民國85至98年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國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快速上升。從85年每10萬人的39.2人上升至98年的79.8人,13年間增加為2倍。即使調整了人口老化因素,國人心肌梗塞發生率仍呈現大幅上升趨勢。而性別分析發現,男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為女性的2倍,但知道自己有心臟病的民眾中,女性較不會採取自我保健行為。 根據國民健康局最近完成的「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相較於沒有罹患心臟病者,自述經醫師診斷有心臟病的民眾,力行運動及體重控制之比率較一般人高,但吸菸率接近。在吸菸方面,一般人吸菸率為21.4%,心臟病人仍有20.9%在吸菸。女性方面,一般人吸菸率僅5.5%,心臟病女性的吸菸率高達9.1%,顯著高於一般女性。而在運動及體重控制的比率方面,男性心臟病患者有運動以及有控制體重的比率都顯著比一般男性高,但女性心臟病患者則與一般女性無顯著差異,可見女性心臟病患者採取自我保健的情況,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國民健康局強調,吸菸者在戒菸20分鐘後血壓降低,心跳減慢至正常的頻率;戒菸8小時血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濃度減半,氧氣濃度回到正常值。而戒菸2週至3個月心臟病危險性下降,肺功能開始改善。戒菸1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可減少一半,而戒菸5年後中風之機率甚至可降低至與不吸菸的人一樣,因此希望有心臟病的民眾開始展開戒菸行動。 衛生署指出,國民健康局目前已於各縣市特約有1千8百多家醫療院所提供門診戒菸服務,吸菸者可接受醫師的諮詢及戒治菸癮的藥物,如貼片以及嚼錠等,政府也補助每人每週250元的費用,需要的民眾可上網查詢提供服務的醫療院所,就近多加利用。 資料來源:立報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