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6.11
父親年紀也會影響小孩健康風險
最近一篇研究初次檢視了父親年齡與成年小孩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的風險的相關性,結果發現胎兒的父親若年紀較大的話,小孩成年後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風險較高。
研究人員蒐集了將近11萬2千位加州婦女的資料,分析之後發現父親的年齡大於40歲的胎兒比父親年齡小於25歲的胎兒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風險高59%。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再次證實了父親的年齡也很可能在小孩的健康上造成重要的影響,過去也有研究發現父親年齡較大,小孩較容易罹患前列腺癌、乳癌或是某些血液相關的癌症。研究人員認為這有可能是因為男性年紀越大,生殖細胞突變的風險也越高,因此,將異常的細胞傳給下一代的風險也相對提高。
資料來源: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read more

2010.06.10
我國女性死亡原因統計
衛生署日前公布98年我國國人主要死因統計,整體來說,我國國人平均壽命持續增加,男性為75.9歲,女性為82.5歲,分別較去年增加0.4歲與0.5歲。男性死亡率為十萬分之748.6,較去年減少0.8%;女性死亡率為十萬分之481.9,較去年增加0.4%。
男性與女性主要死亡原因的前五名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四項(不按順序),男性另外包括事故傷害,女性則另外包括糖尿病。我國女性罹患糖尿病的情況嚴重,每年女性糖尿病的死亡率不斷上升,98年的死亡率較97年增加2%;此外,女性的惡性腫瘤、事故傷害、高血壓、肝病等的死亡率也較97年增加。
針對惡性腫瘤的部分,男性與女性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前五名包括:肺癌、肝癌、結直腸癌、胃癌四項(不按順序),男性另外包括口腔癌,女性則包括乳癌。整體來說,女性癌症的死亡率皆呈現上升的趨勢,其中結直腸癌增加的幅度最大,98年的死亡率較97年增加9.6%;而子宮頸癌則是唯一死亡率不斷下降的癌症,98年的死亡率較97年下降了8%。
98年我國女性主要死亡原因
No.
死因
死亡人數
死亡率
1
惡性腫瘤
14,633
127.8
2
心臟疾病
6,101
53.3
3
腦血管疾病
4,225
36.9
4
糖尿病
4,179
36.5
5
肺炎
3,118
27.2
6
事故傷害
2,004
17.5
7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1,899
16.6
8
高血壓性疾病
1,769
15.5
9
敗血症
1,652
14.4
10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1,441
12.6
※死亡率單位:每十萬分之一
98年我國女性主要癌症死亡原因
No.
原發部位
個案數
死亡率
1
氣管、肺癌
2,615
22.8
2
肝和肝內膽管癌
2,292
20.0
3
結腸、直腸
1,969
17.2
4
女性乳房癌
1,588
13.9
5
胃癌
825
7.2
6
子宮頸癌
657
5.7
7
胰臟癌
609
5.3
8
卵巢癌
435
3.8
9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372
3.2
10
白血病
353
3.1
※死亡率單位:每十萬分之一
+ read more

2010.06.04
矽膠填充義乳之相關管理規定
依據藥事法及醫療器材管理辦法之規定,矽膠充填之乳房彌補物產品係屬第三等級醫療器材,除按藥事法第40條規定,應由藥商向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申請查驗登記,經核准發給醫療器材許可證後,始得製造、輸入及販售外,其製造廠亦應符合醫療器材優良製造規範。
由於充填矽膠之乳房植入物安全性仍有疑慮,衛生署於81年9月9日公告規定禁止輸入、製造、販賣充填矽膠之乳房植入物。惟衛生署參酌現行產品技術發展情形及相關國際管理趨勢,業於97年10月3日公告開放凝聚性矽膠填充之乳房彌補物不受上開公告禁止使用之限制,但須個案申請查驗登記,以確保上市產品之安全有效性。
經查衛生署現已核發「曼陀矽膠填充義乳(衛署醫器輸字第019462號)」、「曼陀矽膠填充義乳(衛署醫器輸字第019590號)」、「娜琦麗矽膠乳房植入物(衛署醫器輸字第019946號)」等三張醫療器材許可證在案,核准效能均為「適用於婦女用來乳房重建手術,包含第一次重建來取代因為癌症或外傷移除的乳房組織。乳房重建也包含修復外科手術來修正或改良第一次乳房重建手術的結果」。
依據藥事法第84條規定,未經核准擅自製造或輸入醫療器材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十萬元以下罰金;明知為前項之醫療器材而販賣、供應、運送、寄藏、牙保、轉讓或意圖販賣而陳列者,依前項規定處罰之;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台幣五萬元以下罰金。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呼籲,相關業者及臨床操作人員均應選擇衛生署核准之醫療器材許可證產品,以免因違反上開規定而受罰,亦可保障使用民眾之健康及安全。
資料來源:衛生署新聞稿
延伸閱讀:
果凍矽膠隆乳
+ read more

2010.05.17
疫苗反應也有性別差異
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異有可能是疫苗反應的重要指標。為了佐證這項理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行了一項研究計畫,檢視了多項過去發表過的疫苗臨床試驗,包括:黃熱病、流感、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肝炎、單純泡疹。研究結果發現「性別」是評估疫苗有效性的重要指標,但是,研究人員往往都忽略了「性別」的重要性,大部分的研究都沒有針對特定性別紀錄疫苗的反應和有效性。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表示,「性別」是影響發燒、疼痛、感染等疫苗副作用的頻率和嚴重度的重要指標。這份研究發現,通常女性施打疫苗後的防疫反應較男性好,在某些情況裡,女性只要使用較少的劑量就能達到和男性相同的防疫力;若能瞭解疫苗對男性和女性生理所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反應,在傳染病流行之際,疫苗的分配和使用就能更有效率且更安全
資料來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read more

2010.05.11
瞭解自己的骨質健康!婦女該問的五個問題
瞭解自己的骨質健康!婦女該問的五個問題
在美國,每兩位婦女就有一位會因為骨質疏鬆而骨折。但最近一篇研究指出,大部分的婦女都沒有獲得有關骨質健康的充足資訊,也沒有做過骨質密度檢測或治療骨質疏鬆。
研究主持人Ekman博士表示,骨折病患會尋求骨外科醫師的治療,骨外科醫師有很多機會教育骨折病患關於骨質健康的問題,從而避免未來可能的骨折;但不到10%的骨折病患有得到相關資訊,但這些病患其實是髖部、脊椎、手腕骨折的高危險群。許多民眾不知道髖骨骨折會帶來高死亡率,如果民眾懂得如何問問題、獲取更多骨質疏鬆的資訊,就可以節省時間、金錢以及伴隨骨折而來的疼痛。
Ekman博士建議,婦女看醫生的時候應該要問五個問題:
1.
我最近骨折了,我是不是有骨質疏鬆?我需要做骨質疏鬆的測試嗎?
2. 我一天需要攝取多少鈣質跟維他命D?
3. 我該如何預防跌倒?
4. 有什麼樣的藥可以強化我的骨頭?
5. 我現在吃的藥,有什麼會影響我的骨頭健康嗎?
一位骨外科醫師Cannada也認同婦女應主動瞭解骨質疏鬆,不要等到骨折或年紀大了才開始關心自己的骨質健康。Cannada醫師建議:婦女應多瞭解可能造成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吃富含鈣質的食物、一天攝取2,000個單位的維他命D、戒菸及適量飲酒、一週做三到四次負重運動,一次30分鐘、加強運動神經及改善居家環境以預防跌倒。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骨質疏鬆藥物導致嚴重副作用的新聞頻傳,婦女若有骨質疏鬆的疑慮應與醫師討論,充分瞭解服用藥物的效益及副作用,才能做出對自身健康最有利的判斷。
資料來源:骨外科醫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 read more

2010.05.07
糖尿病增加結腸直腸癌風險
由美國知名的醫療機構Mayo
Clinic的研究團隊所進行的研究發現,年長的女性若有糖尿病的話,罹患結腸直腸癌的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兩倍以上。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來自愛荷華女性健康研究計畫(Iowa
Women’s Health
Study),總共包含了37,695位55-69歲的女性,這些女性多在1986年參與這項計畫,至今仍持續在追蹤;其中有2,361位女性診斷出糖尿病、1,200位女性罹患結腸直腸癌。且為了瞭解結腸直腸癌與糖尿病的相關性,研究人員和整個地區的病理實驗室合作以取得參與者癌症組織的樣本,進一步將組織樣本做交互比對,以瞭解風險因子和致病機轉等。
研究人員發現,以罹患結腸直腸癌的女性而言,罹患糖尿病與三種不同的生物分子標記有強烈的相關性,包括: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CpG
island的甲基化陽性(methylation)和BRAF基因突變;也就是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罹患這幾種特定生物標記腫瘤的風險比一般女性高出兩倍多。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