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女人天生善妒?
2010.12.07
女人天生善妒?
去年六月,南卡羅來納州長與情婦自阿根廷幽會回國時,在機場被記者們當場逮到。當時他告訴美聯社記者說,他遇上了他的「心靈伴侶」。他的遣詞用字似乎暗示著他與情婦間心靈相通,好像也使他肉體上的出軌看起來不那麼地庸俗;但是,這位腳踏兩條船的州長沒搞清楚的是:對於大部分的女人而言,精神出軌比肉體出軌更糟!這或許可以解釋希拉蕊在柯林頓發生性醜聞後,為何仍願意待在他身邊,且似乎毫不在意先生與陸文斯基間的性出軌。 很多研究顯示,大多數的男性對肉體出軌的嫉妒比精神出軌更為強烈,而女性卻正好相反。這樣的性別差異可以用一個很普遍的理論來解釋它:男女在演化上的差異;也就是說男人自古以來學到對「性」產生高度警覺,因為他們總是無法確定自己是小孩的親生父親;但對女人來說,她們則更關注於找到一個可以忠心養家的伴侶。不過最近一份新的研究顯示,這類的差異更可能是因為個別人格特質差異所致,而每個人的人格特質則是建構在過去情感關係的經驗累積上,只是這樣的人格發展有可能正好落入性別角色的框架中。 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演化無法完全解釋這樣的現象,因為仍有一些男性和女性一樣無法接受精神背叛,因此他們推測這可能與情感關係中的信任感有關。不論是男性或女性,某些人會與別人建立起安穩的情感關係,而某些人則抗拒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強迫自己獨立的態度可能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避免與人建立深刻情感,就能避免自己受到傷害。因此,研究人員做了一項假設:自我防衛機制較強的人比較在意「性關係」,而非情感的親密程度。 他們訪問受試的男女,肉體出軌與精神出軌那一種較令他們痛心?並且對受試者在戀愛關係中的依附性進行一些評估。如同原先的假設,研究結果顯示自我防衛機制較強的受試者認為「性關係勝於承諾」,他們較無法忍受另一半肉體上的出軌。相反地,會安穩依附他人的受試者,不論男性、女性都較無法忍受精神上的出軌。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結果意味著:關於嫉妒的性別差異這件事,「心理」與「文化環境」的影響比以往所認知的佔有更重要的角色。此外,藉由促進伴侶間安穩的依附關係,或許將有助於降低某些因嫉妒所引發的家庭暴力。 資料來源: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    
+ read more
父親年齡與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有關
2010.11.04
父親年齡與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有關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精神疾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醫界一般認為精神分裂症發生的原因和基因與環境都有關係。一份丹麥的大型研究發現,男性在有第一個小孩時的年紀越大,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越高。 這份研究分析了超過兩百萬位在1955-1992年間於丹麥出生的小孩,研究人員在父親初次有小孩的年齡與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中找到相關性,但是父親的年齡對第二胎之後的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就沒有產生影響。數據發現:25-29歲父親的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比率為0.5%、30餘歲的比率為0.7%、40餘歲的比率為1.2%、50餘歲為2%。 過去有不少研究排除了母親年齡的因素,直指父親的年齡與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有關;大部分的研究人員推測,有可能是因為年紀較大的男性,精子中的基因出現異常的機率較高,因此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亦較可能出現異常。但是這份研究對這樣的說法提出質疑,因為如果這個理論成立的話,所有高齡男性的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都會提高,而不是只有第一胎小孩。因此,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的Liselotte Petersen教授,也是這份研究的負責人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支持另外一種理論:有先天淺在精神分裂症傾向、但本身沒有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男性傾向較晚有小孩,而其原因目前未明。 研究人員強調,絕大部分年紀較大的男性所生的小孩並不會罹患精神分裂症,這份研究只是幫助釐清父母親年齡與精神分裂症的相關性,以及試圖瞭解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資料來源: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 read more
Tamoxifen與部分抗憂鬱藥並用會提高死亡率
2010.02.11
Tamoxifen與部分抗憂鬱藥並用會提高死亡率
最近一份有關乳癌病人的大型世代研究發現,同時使用tamoxifen和抗憂鬱藥物paroxetine(商品名:Paxil)會明顯增加乳癌的死亡率。增加的風險會隨著同時使用這兩種藥物的時間長短不同而改變,最高會增加91%的風險。但是,女性如果和其他種抗憂鬱藥物(包括其他「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的藥物)同時使用,並不會增加乳癌的死亡率。 乳癌病人在服用tamoxifen之後,人體內的CYP2D6酵素(cytochrome P450 2D6)會將tamoxifen轉化為endoxifen;然而,paroxetine卻會抑制CYP2D6酵素,使轉化無法完成。Paroxetine並非唯一一個乳癌病人使用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藥物,但卻會抑制CYP2D6酵素。不過究竟抑制CYP2D6酵素會不會影響乳癌治療的結果目前則還不確定。 為了要釐清這個問題,研究人員蒐集了24,430位乳癌病人的用藥資料,病人的年齡為66歲以上,用藥期間為1993-2005年,其中有7,500位病人同時在使用抗憂鬱藥物。經過比對和篩選之後,研究人員將目標族群鎖定在2,430位同時使用tamoxifen和paroxetine的病人。研究平均追蹤了2.38年,最後有1,074位病人死亡,其中374位死於乳癌。 研究分析發現,所有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的藥物裡,只有paroxetine會增加乳癌的死亡率,且風險會隨著用藥時間而增加;在tamoxifen的療程中有25%、50%、75%的時間同時使用Paroxetine的話,乳癌的死亡率分別會增加24%、54%、91%。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的結果清楚、明確的顯示,使用tamoxifen的乳癌病人應該避免使用會抑制CYP2D6酵素的抗憂鬱藥物,例如:paroxetine、fluoxetine;醫師應該以其他藥物替代。已經在使用此類抗憂鬱藥物的病人,醫師應該考慮更換藥物;但突然中止使用抗憂鬱藥物也可能影響風險,因此,應該循序漸進的更換藥物。 資料來源:BMJ online    
+ read more
憂鬱症吃藥不見得比較好
2010.01.07
憂鬱症吃藥不見得比較好
過去有關抗憂鬱藥物的研究不少,但是研究結果分歧,使抗憂鬱藥物的爭議不斷。藥廠資助的試驗通常發現抗憂鬱藥物明顯的減緩症狀,但是,許多未經發表的研究卻發現抗憂鬱藥物的效益不比安慰劑好。最近有一份研究發現,抗憂鬱藥物只有在重度或是較嚴重的憂鬱症病人身上才能達到抒解的效果,對大部分的憂鬱症病人來說,抗憂鬱藥物的效果和安慰劑其實差不多。這份研究結果有可能使持續已久的爭議落幕。 這份研究是政府資助的研究案,研究人員利用文獻回顧的方法重新檢視六項大型的藥物試驗,總共包含728位男性和女性,其中重度和非重度憂鬱症的病人約各佔一半。研究人員使用漢氏憂鬱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DRS)來評估病人憂鬱症的程度。結果發現在重度憂鬱症(總分25分以上)病人身上,服藥可以明顯減緩症狀,但是對於總分25分以下的非重度憂鬱症病人,服藥則些微、甚至是沒有效益。 這項研究分析的兩項藥品是「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的藥物Paxil和三環抗憂鬱劑類藥物imipramine。雖然這份研究只針對這兩項藥品進行分析,但是研究人員認為其他亦常使用的SSRI憂鬱症藥物,例如:立普能(Lexapro)、百憂解(Prozac)也會發現相同的結果。 研究人員表示,許多醫師對於量表總分在14分以上的憂鬱症患者,就會考慮讓病人服用藥物,而這份研究是第一次針對輕、中度憂鬱症與藥物效益做出分析與結論。這份研究的結果並不表示抗憂鬱藥物是無用的,不少重度的憂鬱症病人服藥仍有其效益,但是輕、中度的憂鬱症病人和醫師都應該多考慮使用運動、心理諮商等替代療法。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 read more
荷爾蒙決定妳的行為?
2009.12.18
荷爾蒙決定妳的行為?
社會上不少人認為男性荷爾蒙-睪丸素是造成好鬥、具侵略性、本位主義、反社會等人格特質和行為的主因,過去也曾經有動物實驗發現:去勢的雄性老鼠較不具攻擊性。但是,最近一份人類行為研究的結果卻發現,在動物身上觀察到的現象,卻不見得適用在人類行為上,也因此推翻了這項迷思。 為了要瞭解荷爾蒙如何影響人類的社會行為,研究人員招募了120位女性受試者,並給予一半的受試者0.5毫克的睪丸素,其他受試者則給予安慰劑。這些受試者被安排參與一項行為實驗,受試者以兩人為一組,雙方必須協調分攤一定金額的報酬,分攤的方式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因此,協調的結果也可能雙方都接受或破局。研究人員預期接受睪丸素的受試者較容易不顧後果的使用較激進、冒險、利己的策略,但是研究結果卻不是如此。 研究發現睪丸素的迷思其實已經影響受試者的行為反應,因為認為自己接受睪丸素的受試者常表現出較激進、具侵略性的行為,即使她們接受的是安慰劑。此外,研究亦發現接受睪丸素的受試者通常會提出較公平的分攤方式,且即使分攤的金額不公平,她們也傾向於接受結果,而非讓協商破局。 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導致好鬥、反社會、侵略性、危險等行為的主因並不是荷爾蒙本身,而是社會對睪丸素的迷思。現今社會上,許多人將行為反應歸因於生理因素,進而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這份研究結果顯示:荷爾蒙是展現人類行為的基本要件,但是相較於社會文化,荷爾蒙恐怕不是影響人類行為決定的主要因素。 資料來源:自然期刊(Nature)    
+ read more
抗憂鬱藥物些微增加中風風險
2009.12.16
抗憂鬱藥物些微增加中風風險
最近一篇研究發現,年長的女性服用抗憂鬱藥物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和死亡率,增加的幅度不大,但是已達統計上顯著的意義。 這份研究將5,500位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與130,000位沒有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做比較;服藥的女性是美國婦女健康促進計畫(WHI)的參與者,自WHI研究之初即開始用藥,平均約有六年的用藥紀錄,年齡則介於50-79歲。研究結果發現,女性服用選擇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uptake inhibitors, SSRIs)抗憂鬱藥物會增加45%的中風風險與32%的中風死亡率;此外,三環類抗憂鬱藥物也發現相同的現象。而在其他的心臟疾病則沒有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該類藥物使中風的風險和死亡率增加,但若以個人風險為考量標準的話,中風發生和死亡的風險並不高。目前沒有使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中風的風險約是0.3%,而有使用抗憂鬱藥物女性的風險約是0.4-0.5%。治療憂鬱症的方式並不是只有藥物,另外還有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等精神治療的方式可參考,不過對重度憂鬱症的病患來說,藥物時常是治療的一部份,也因此醫師和病人評估使用藥物的風險和益處是很重要的。 資料來源:內科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