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是什麼造就開心的情侶和開心的家庭?
托爾斯泰於1878年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幕詞中寫道:「每個幸福的家庭都一樣;每個不幸的家庭則有各自不幸的方式。」。事實證明,這位俄國作家早就發現了一些端倪。
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也是研究的共同作者Ronald
Rogge說:「簡而言之,這項統合分析強調,在艱難和充滿挑戰的情況下保持有意識且情感上的彈性,不僅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還可以增強並豐富他們的親密關係。」
心理上的彈性與僵化性
心理彈性被定義為當人們面對困難或具有挑戰性的思想、感覺、情感或經歷時,使用的一套技能。這些技能包括:
*
對各種經驗(無論好的壞的)保持開放的態度,並接受它們,無論它們有多具挑戰性或困難
* 有意識地專注在日常生活中的當前時刻
* 體驗不同的想法和感覺,但不要太過執著
* 即使在困難的思想和感受中也能保持更開闊的思維
*
學會積極地與我們深層的價值觀接觸,無論每天有多麼充滿壓力或混亂
* 即使遇到困難和挫折,也要持續朝著目標邁進
相反的,心理僵化則會有六種特定的行為,包括:
* 積極地避免困難的想法、感受和體驗
* 漫不經心、毫不在乎地度過日常
* 深陷在困難的思想和感受中
*
將困難的想法和感受視為個人的寫照,因此為擁有這些想法而感到被受批判或可恥
*
在日常生活的壓力和混亂中遺忘了更深層的優先事項
*
容易受挫折或艱難的經歷阻撓,導致無法向更深層次的目標邁進。
心理學家認為,以僵化、不具彈性的方式面對困難或具有挑戰性的經歷是一種失調的現象,最終會導致、加劇一個人的精神病狀況。
彈性如何塑造互動
在家庭裡,各種形式的較高程度的父母心理彈性度與以下有關:
* 使用更多的適應性育兒策略
* 較少有馬虎、嚴厲和消極的育兒策略事件
* 較少感到育兒壓力或負擔
* 較強的家庭凝聚力
* 較少有兒童憂慮
在戀愛關係當中,各種形式的較高程度的心理僵化度則與以下有關:
* 對自己和伴侶的關係有較低的滿意度
* 較低的性滿足
* 較低的情緒支持度
*
較多的負面衝突、肢體攻擊、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
研究人員寫道,研究結果顯示,心理上的彈性度和僵化度可能在夫妻和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而型塑人們與最親近的人的互動方式。
這項統合分析驗證了研究作者Ronald
Rogge早期的研究結果。那是2013年的研究在測試夫婦一同看電影以及隨後談論電影的效果。在那項研究中,Rogge 和他的同事們呈現了夫妻可以透過電影引發有意義的戀愛關係討論,並將覺察的意識、同理心和彈性帶回到他們的戀愛關係中,從而帶來立即和長遠的好處。
Rogge 根據先前的研究說道:「研究結果表示,丈夫和妻子對自己在戀愛關係中做哪些事是對、哪些事是錯,都相當地了解。你可能不需要教他們太多技巧來降低離婚率,可能只需要讓他們思考他們目前的行為模式。」
研究如何進行
這是羅切斯特大學發表在《Journal of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的統合分析結果,該研究透過統計結合了174項獨立研究,而這些研究都有將接納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覺察(Mindfulness)和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納入考量。
研究人員的目的是想要釐清彈性與不注意、無意識和頑固的僵化性如何與家庭和戀愛關係的動態有所關連。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0.11.25)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6.14
心臟病男性沒了配偶死亡率高!
最新研究指出,一個人的心血管疾病存活率可能會受到性別和婚姻狀況的影響。換言之,當患有心臟衰竭、心房顫動或心臟病發作後,男女患者及不同婚姻狀態中的人們疾病死亡率存在明顯差異。
結婚提高心臟疾病存活率,對女性尤其如此
研究發現,心臟病發作的鰥夫比有同樣疾病的寡婦死亡風險高11%。在心臟衰竭及心房顫動方面,鰥夫的死亡率也比寡婦高。離婚男性若患有心房顫動,其死亡率比有同樣疾病的離婚女性高14%。
處於婚姻狀態中的男女若患有心房顫動,男性的死亡風險比女性高6%。
對於未婚人士來說情況完全不同。研究發現,相較於患有心力衰竭的單身女性,同樣罹患疾病的單身男性死亡風險少了13%。
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喪偶或離婚的男性和單身女性可能最需要支持,以減少他們的死亡風險。
你不需要獨自面對自己的心臟疾病
研究作者表示,無論你的婚姻狀況如何,無論你是男性還是女性,重要的是要知道你有很多支持。如果你不能請親友協助或這讓你感到不舒服,也可以向您的醫生尋求建議和支持。
了解婚姻狀況的差異如何影響男性和女性的存活率,不僅可以辨別需要額外支持的人,還有助於改善提供支持的方式。當談到幫助人們從危及生命的心臟病中康復時,僅僅關注他們的醫療問題並不一定能帶來最好的結果。重要的是我們要提供全面的護理並探索其他有助於個人健康的因素,例如他們的支持網絡。
這些性別差異可能是由於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程度的支持或尋求支持的意願。辨識哪些人群的結果最差,我們可以推動醫療專業人士鼓勵這些人參與團體治療,確保他們有足夠的支持網絡來應對這些嚴重的慢性疾病。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分析了1,816,230位在2000-2014年間因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或心房顫動而住院的人的資料。研究人員透過這些資料了解婚姻狀況或性別如何影響長期的死亡風險。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6.04)
+ read more
2015.10.15
性愛後憂鬱:一種很多女生都有的「病」?
有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在探討慾望、喚起性慾與性高潮等問題,不過,少有研究關注女性在性愛後的反應、感受,甚或性愛後焦躁症(postcoital
dysphoria, PCD)的問題。日前,學者Robert
Schweizer主持了一項研究,檢視女性依戀焦慮、迴避、自我分化與出現性愛後焦躁症之間的關係。
性愛後焦躁症指的是在性行為後出現易哭、感覺沮喪或憂鬱、焦慮、煩亂,甚或覺得遭受侵犯等特徵。在這份由230位女大學生參與的線上調查研究顯示,46%的參與者截至目前為止至少都有過一次性愛後焦躁的經驗;5.1%的參與者在過去4周內出現數次性愛後焦躁的症狀。
這樣的研究結果看起來似乎有很多女性都有性愛後焦躁症,但是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大家,這篇研究僅調查了女大學生,結果不一定適合推估到所有女性身上。同時邀請大家一起做些小反省:
為何性愛後焦躁症的研究只針對女性?難道男性在性事過後就不會有負面情緒出現嗎?
另一方面,這些負面情緒的出現是不是真的應該被視為一種病症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畢竟,在很多時候,男女對於性事的認知與期待是不一樣的。一方面,因為生理構造的差異,必須承擔懷孕風險的女性通常會較男性更在意後續關係的發展與穩定性;另一方面,社會文化的影響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素,諸如貞操、處女情節等許多加諸在女性身上的道德規範都會引起女性壓力與情緒。
其實,我們更希望這些問題能透過充分的溝通、互相了解體諒等良好的兩性互動方式解決,而不是以一個病症來看待。
資料來源:Wiley、Sexu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02.12
興趣或「性」趣?傻傻分不清
常常可以聽到女性表示她們為建立、維持友誼而示好的舉止常常被男性誤解為性挑逗;反之,男性也認為自己發出的性邀約信息往往被女性解讀為友誼友好的表現。就竟是不是真有其事?又是哪一方比較容易誤解一性的舉止呢?對此,挪威科技大學心理學系近日發表了它們的研究成果。
這份研究總共有308位異性戀者參與,平均年齡為18~30歲,59%為女性;其中有一半的女性與4成的男性並非單身。研究人員以面談、提問等方式蒐集資料;其所使用的問題與美國2003年所進行的類似研究相仿,如:
你是否遇到過對異性表達友善卻被誤解為對對方有「性趣」的狀況?你是否曾對異性表示「性趣」卻被誤以為在表示友善?若有,這種情形有多常發生?
研究人員分析參與者的回答後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將異性表達友善的舉止誤解為對自己有「性趣」;不過,若女性表現出「性趣」,男性解讀錯誤的機率則非常稀少,而且是否單身並不影響他們察覺女性傳遞「性訊息」的敏感度。
研究者Mons
Bendixen指出:讓人驚訝的是,即便挪威被視為是世界上性別平等、性自由度發展、落實最好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們研究結果竟然仍與美國於2003年的研究發現不謀而合。而美國的平等落實表現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排序為第20名。
Mons
Bendixen表示,若從演化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此次的研究,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讓人意外。演化心理學關注人類的心智如何隨著時間發展、適應,其中一項該領域學者關注的議題就是不同性別在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心理發展。
根據演化心理學的假設:一個男性的後代數量多寡代表著他的生殖健康。而這取決於他能夠讓多少女人懷孕。因此,男性是否能抓住每一個可能發生性關係的機會對於其生殖能力的展現就變得極為重要。
但是對女性而言,能夠同時與不同對象享受性愛的機會相較之下是具週期性且時間短的;伴隨著性愛而來的代價是懷孕、生產及養育後代,這個過程中也喪失了與其他對象繁殖的機會。因此,在面對性事時,女性心理狀態的演化傾向設定較高的擇偶標準、在考慮到發生性行為之前會比男性更須要看到清楚明確的信息。
最後,Mons
Bendixen說明:這樣的研究發現支持演化心理學的假設,且驗證其能夠超越不同文化中的社會性別角色。不過,我們仍可以做出更多努力,教導人們了解、尊重性別之間的差異。同時,這將有助於降低性騷擾事件發生。研究團隊現正針對更年輕的男女、造成性騷擾發生的可能性等,展開下一階段的研究。
資料來源:Evolutionary Psychology
+ read more
2015.01.16
誰罪無可赦?身體出軌或心靈出軌?
美國查普曼大學日前發表了一篇關於「出軌」的大型研究成果,證實男性/女性、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者面對不同出軌型態時所感受到的忌妒情緒是不一樣的。
這份研究總共有63,894位18-65歲(平均年齡為30歲左右)的受試者參加,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想像自己的父母與外人發生性關係(但沒有愛上對方)以及愛上別人(但沒有發生性關係)兩種情境,並且自我判斷並陳述哪一種狀況對他們而言較難以接受。
研究發現,異性戀男性較異性戀女性更容易因為伴侶生理上的不忠貞而感到煩惱、憂慮(54%男性與35%女性);而異性戀女性則較容易因為對方情感上的不忠而情緒不佳(46%男性與65%女性)。而在同性戀與雙性戀的群體中,男女性對於伴侶出軌的情緒反應則皆未有顯著差異。
研究主持人Frederick博士認為,從演化論的觀點來看,由於後代「血緣的不確性」是每一個男性註定會面對的問題,因此,會對於伴侶生理上的不忠展現強烈的反應。反之,女性就不會有「孩子究竟是不是我的?」這樣的疑慮。
而從社會文化面來看,一直以來男性多被教育要具備「陽剛特質」,其中包含性能力的展現。因此伴侶的身體出軌往往被視為是對其性能力的質疑與挑戰。反觀女性多半自小即被教導重視人際關係與情感,成為他人情感上的支持者與心靈力量的提供者,因此,當伴侶將情感寄託於他人時,往往會讓女性感到被否定。
過去相關研究的參與人數較少或對象鎖定在大學族群,因此皆未發現此種性別上的差異。Frederick博士也說明,每個人面對各種形式出軌時的反應受到環境與其他個人因素的影響,不過,此份研究所發現的性別差異是超越年齡、經濟階層、過去被背叛/背叛的經驗、關係類型與長度,以及,有無小孩等因素的。不過,年紀較輕的參與者確實有較易因伴侶身體出軌而憂鬱的傾向。
最後,研究者強調,任何形式的不忠都會對男性與女性造成傷害,包括心碎、關係結束得突然且痛苦(包含被拋棄)、暴力行為,以及,注意力與情感支持轉移至第三者等。Frederick博士表示,伴侶不忠激起的強烈妒意會使人無所不用其極地挽回,或做出對自己及伴侶具有傷害性的暴力行為,因此了解激起伴侶妒意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是重要的。
資料來源: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