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ox.jpg)
2018.02.05
哺餵母乳期間適合打肉毒桿菌嗎?
肉毒桿菌注射被認為是安全的手術,但美國食藥局表示,肉毒桿菌對懷孕者或母乳哺育者的風險是未知的,因此鼓勵這些女性避免注射肉毒桿菌,也表示新生兒不應攝取可能帶有肉毒桿菌毒素的食物,如蜂蜜、玉米糖漿、乳酪等。
常見於醫美的肉毒桿菌注射,其實是細菌Clostridium
botulinum高度精粹後的神經毒素,它能暫時癱瘓注射部位的肌肉達到撫平皺紋的效果,效果為時約4-6個月。這種微創手術被政府認可使用於醫美,是因為曾有研究指出「毒素不會擴散至其他部位」,可避免其他身體部位癱瘓。
不過,2016年一份研究發現,肉毒桿菌毒素除了會作用於注射部位外,還可能透過與注射部位相連接的神經細胞或神經元而移動到其他身體部位。人們除了可能因注射肉毒桿菌毒素過量而中毒外,毒素擴散也可能增加中毒風險,如肌肉無力或癱瘓、吞嚥或呼吸困難等。
而肉毒桿菌對懷孕者的影響,目前雖然有研究指出肉毒桿菌毒素的分子太大以致無法通過胎盤,且至今也沒有出現肉毒桿菌經由母體傳給胎兒的案例,但美國食藥局表示,肉毒桿菌對懷孕者或母乳哺育者的風險是未知的,因此建議這些女性避免可能含有肉毒桿菌的事物或食物。再者,對於孕婦、新生兒、免疫力不足或對肉毒桿菌過敏者,一旦中毒後危及生命的風險尤其高。
對於需要或希望做肉毒桿菌注射的孕婦或母乳哺育者,還有其他可選擇的替代項目,如按摩、乳液、精油等產品,或透過防曬、保濕、保持皮膚清潔等生活習慣的保持來達到避免或撫平皺紋的效果。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01.26)
+ read more

2018.01.15
染髮劑過敏
染髮過去是因為去白髮,現在是時尚!隨著使用者的增加,過敏的問題也隨之浮現。
染髮劑過敏,大多是對其中一項化學物質過敏,而不是整個產品。最普遍的原因是PPD(para-phenylenediamine)。大多數商業製造的染髮劑都有PPD,一般把PPD和雙氧水混合改變頭髮的顏色。這個反應尚未完成時,PPD和皮膚接觸,容易造成過敏的反應。
商業性染髮劑中的PPD有不同的名稱,包括PPDA、
1,4-Benzenediamine
和Phenylenediame。染髮劑另外一個可能比PPD溫和些的化學成PTD(para-toluenediamine),但許多人仍有過敏反應。
指認PPD反應的困難之一,通常症狀在第二次使用產品時才會出現。第一次使用時,身體對過敏物品的侵入,產生敏感,再次暴露過敏原時,症狀會越來越明顯。
染髮劑敏感性, 但非過敏
有些皮膚對化學物質比較敏感,包括PPD。這類型的反應普遍發生在轉換不同成分的染髮劑品牌時。皮膚呈現乾燥,拉緊或裂痕;頭皮變緊,如灼燒。症狀或刺激性在大約48小時內出現,也有幾近立即反應的。
過敏症狀有哪些?
*
最普遍的是皮膚炎,皮膚紅腫處,包括頭皮,耳朵,鬍子或頸部;眼睛會癢,眼皮會腫。
* 起疹子,身體會有紅腫發癢的斑點。
*
有人可能會吞嚥困難,呼吸問題,如哮喘或打噴嚏。
* 全身過敏性休克。
如何避免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
* 染髮前做皮膚測試
根據使用的指示,將混合的染髮劑擦在耳後。任何刺激或不好的反應,就要避免這個產品。
* 使用染髮劑應戴著手套。
*
每個特定的染髮劑,應盡量依照其指示,避免因使用不當起反應。
*
大部分染髮劑的化學成分可以安全使用,但若留在頭皮上太久,超過推薦的時限,則可能對大部分人造成刺激。
*
使用永久性的染髮劑之後,要徹底清洗頭髮和頭皮。
使用染髮劑的人應該測試自己是否對某一種或多種化學物質過敏,若有任何潛在的刺激性反應,則應避免使用這樣的產品,是預防過敏反應再度發生的關鍵。
+ read more
/botox.jpg)
2018.01.12
肉毒桿菌毒素及皮膚填充物,差在哪?
醫美常見的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及皮膚填充物注射都不須進手術房開刀,兩種微創手術看似功能相似,但其實使用他們的用途、注射部位及風險有差異。
用途
肉毒桿菌毒素會阻擋肌肉的神經傳導素,藉此暫時地癱瘓注射部位的肌肉,緩和、減少或消除因肌肉牽動而產生的皺紋。皮膚填充物則是在表層皮膚下方注射物質來增加飽滿度,而隨著填充物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功能,常見填充物有骨頭中類礦物質的成分「烴基磷灰石鈣」或「玻尿酸」等。
注射部位及效期
肉毒桿菌毒素主要用於因肌肉牽動而產生的皺紋,如:抬頭紋、眉間紋及魚尾紋。其效期約3至4個月。若是希望能增加飽滿度或減緩因鬆弛而來的皺紋,可選擇使用皮膚填充物,常見使注射部位有嘴唇、臉頰、眼皮下方等。而隨著填充物不同,效期也不同,有些可持續6個月,有些可持續2年以上。
風險
依據注射部位不同,肉毒桿菌毒素常見的風險包括:眼皮或眉毛垂下;注射部位周圍肌肉無力;皮膚出現蕁麻疹、搔癢、疼痛、出血、瘀青;難以下嚥、說話或呼吸;視線模糊等。
而皮膚填充物的風險則包括:皮膚紅腫、瘀青、癢或有突起物;皺紋過度矯飾或不對稱;異物感、視覺問題等。
雖然肉毒桿菌毒素及皮膚填充物注射皆屬微創手術,但仍存在風險。為了達到滿意的結果,決定接受注射前應與醫師詢問、了解肉毒桿菌毒素及皮膚填充物可以達到的效果及討論需求及期待,避免因過度期待或忽視了潛在風險而得不償失。此外,民眾也應審慎地選擇執行注射的醫師,確保其有足夠的經驗及訓練來勝任這項工作。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18.01.06)
+ read more
/cosmetics-2116399_640.jpg)
2017.11.15
小心!試用化妝品會帶來泡疹與沙門菌
有人說在買化妝品前一定要試用,許多人也認為這沒什麼不好。但一位微生物學家Bashi博士提出警告,這樣做將會為你帶來泡疹與感染沙門菌的風險。
與其他人試用同一個唇膏試用品,意味著那唇膏可能已經沾上了有泡疹病毒的微量唾液。再者,無論是使用眼線液或睫毛膏棒的試用品,都可能會導致紅眼病(pink-eye)。其他共用化妝品的風險包括:感染沙門桿菌、大腸桿菌以及細菌感染。
Bashir博士表示,大部分的人不會與陌生人共用牙刷,然而她們卻會愉快地與他人共用化妝試用品,這真的會引起細菌感染及泡疹的風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有機體,而一個化妝試用品可能會有30-40個不同的個體試用,這會擴散感染的風險。
一位美國女士正在控告化妝品公司,宣稱她得到了會引起唇形泡疹的泡疹病毒。Bashir博士說,這是有可能發生的。泡疹病毒會導致嘴唇長水泡長達10天的時間,而唇膏與化妝刷會碰觸人們臉部這些部位,而這會將感染擴散到其他人身上,當然也會包括感染沙門桿菌、大腸桿菌。
去年針對67個化妝品所做的研究發現,有四分之三含有葡萄球菌。雖然這對皮膚無害,但這表示共用化妝品可能會傳染多重抗藥性葡萄球菌(MRSA);亦有43%的睫毛膏棒以及眼線液含有汙染物,許多共用化妝品的朋友都會感染紅眼症。
這所有的訊息都告訴我們一件事:不要在化妝品店使用試用品!也要避免與朋友共用化妝品。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1.04)
+ read more
/20170801120858_BREAST IMPLANT.jpg)
2017.11.13
研究再次確認隆乳與罕見癌症的關聯
今年3月及7月台灣女人健康網曾報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發佈義乳導致退化性大細胞淋巴瘤(BIA-ALCL
,Breast Implant-Associated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的警訊。英國、澳洲與紐西蘭等國亦提出病例報告,澳洲治療用品管理局並提出BIA-ALCL罹病風險約在1/1000-1/10000間。
美國賓州州立醫學院對BIA-ALCL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企圖釐清BIA-ALCL的發展、風險因素、診斷方式、治療方法與發病率等,日前,研究人員提出了研究報告。
此研究回顧了115篇文章與95位患者病例,幾乎所有病例都與絨毛義乳有關,再次確認BIA-ALCL與絨毛義乳的關聯性。並且,罹病人數呈上升趨勢,研究人員根據FDA的統計資料推估,每年在30,000名有義乳的女性中就有一人會罹患BIA-ALCL,大約是在義乳手術的10.7年後發生。雖然發病率仍然存在爭議,但醫師與想要進行手術的患者都應該對此病有所警覺。
絨毛義乳在90年代開始流行,它們的表面可以黏附在周圍的組織上,維持其在乳房中的位置。最普遍被使用的有Mentor
Memory Shape和Allergan Natrelle 410,皆在2013年得到核准。
BIA-ALCL的第一例報告出現在1997年,在使用絨毛義乳之前沒有任何病例報告,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兩者間存在因果關係。但研究報告強調,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一點。研究人員表示,BIA-ALCL病例的數量可能更高,因為醫學界尚未完全了解這種疾病。
使用義乳可分為隆乳與乳房重建兩種用途。乳房重建者多會定期檢查,較容易察覺病變。但隆乳者在進行手術後,通常不會定期做檢查,對疾病沒有警覺,可能延誤治療。
此份研究的主要意義在,進行隆乳或重建手術之前,外科醫師需向患者傳達BIA-ALCL的風險,並且需要特別強調與絨毛義乳的關聯。在進行手術後,患者要定期地接受追蹤。重要的是,所有義乳手術的醫生都必須對此病有所警覺,能夠識別初始症狀,以做後續追蹤與治療。
在台灣,使絨毛義乳的比例約佔八成,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建議植入義乳者要定期做檢查,保持對疾病的警覺。
編譯來源:JAMA Surgery(2017)、Daily Mail(2017.10.18)
延伸閱讀
FDA確認乳房填充物導致罕見癌症
多國提出警告 隆乳與罕見癌症有關
+ read more

2017.11.07
注射肉毒桿菌維持髮型?
台灣女人健康網於上週報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擴大肉毒桿菌的核准注射範圍,由原先的魚尾紋與皺眉紋,擴大至額前抬頭紋。除了消除皺紋,肉毒桿菌也被使用來維持髮型的乾爽,防止在運動時的出汗。皮膚科醫生甚至為此創造了一個專有名詞「Blotox」,以表達將神經蛋白質注入頭皮,透過抑制汗腺而達成效用。
根據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ASPS)的最新數據,每年約有700多萬美國人接受注射肉毒桿菌,花費約26億美元。除了臉部注射,也有腋下、頸部、胃部和頭皮等未經批准的注射,以處理許多症狀,包括過度出汗和頸部疼痛等。
Blotox係透過肉毒桿菌的注射,停止神經末梢和汗腺之間的所有溝通,結果導致汗腺長時間未得到流汗的信號。用於治療腋下、手、腳等身體部位或臉部的多汗症(過度出汗)時,會進行約15-20次注射。然而,頭皮的面積相對更大,在酒精消毒後,醫師會從頭皮的任何一處進行100-200次注射。
肉毒桿菌注射的潛在副作用包括:注射時的疼痛以及其後的發紅或瘙癢;注射後的噁心、頭痛和潮熱;身體的另一部分出現多汗以彌補治療區域,稱為補償性出汗;治療區域周圍肌肉無力等
紐約皮膚科醫生Michelle
Henry說,有一些病人因為不想破壞髮型,而選擇不去運動,Blotox對想要維持外型並獲得健康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改變。也大大減少頭髮毛躁的現象,不必頻繁地洗頭。Cindy
Bae醫師對雜誌表示:他們不會有過多出汗,所以他們的髮型會持續更長的時間,他們的頭髮也不會感覺或者看起來那麼油膩。
臨床主任David
Eccleston表示,大家都知道捲髮會因為潮濕而變得更糟,或是自然捲燙直後暴露在潮濕中,也會回到自然捲的狀態。水分會影響氫鍵,是直接控制個人頭髮的捲曲程度的主因。肉毒桿菌透過阻斷個體汗腺的神經衝動以停止出汗。使用在頭皮上時,減少了出汗,從而減少了被燙直的頭髮恢復到捲曲的狀態。可以說是延長髮型吹直的效果,除非那個人剛好被雨淋濕了!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0.3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