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22
更年期變胖的真相....
在女性進入40、50歲的階段時,體重會以每年約0.7公斤速度增加。這些增加的重量似乎主要集中在腹部,可能會增加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膽固醇等代謝問題,也大大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但更年期真的是女性體重增加的罪魁禍首嗎?也許是,但是與許多健康問題一樣,這很複雜。
更年期與老化過程密不可分
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更年期計畫主任Monica
Christmas博士表示,討論更年期的體重增加很難排除和老化有關,尤其是因為年紀漸長,久坐等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不再像過去那麼活躍。
另外,至少還有一個因素會讓女性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體重,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新陳代謝會變慢。2021年一項研究發現,在20歲到60歲之間,新陳代謝保持相當穩定,但隨後開始下降。
但這絕不是令人絕望的情況,Christmas博士說:「體重增加不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那些非常活躍、非常注意運動、非常有意識地選擇營養食物的人,可能只有很小的變化。」
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減緩中年發胖?Christmas博士給出了五項建議。
1.你的身體 你的聖殿
你要像對待銀行帳戶一樣地對待飲食:仔細考慮選擇吃進身體的東西以及如何消耗卡路里。
如果食物可以在自動販賣機中保存多年仍被認為是新鮮的,就不要食用。
不要吃太多肉、吃真正的食物,也不要吃太多。堅持植物性飲食,多吃抗發炎食物(如地中海飲食),避免食用含有鈉、糖和反式脂肪的高度加工食品,這是能給自己的最好禮物。
2.讓運動融入生活
在中高齡階段,「用進廢退」這句至理名言再正確不過了。運動除了能保持健康體重,更能對抗隨年齡增長而帶來的肌肉流失。
專家建議每週有兩天的肌肉強化訓練以及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Christmas博士說,她經常被問到最好的運動類型是什麼,她的回答都是一樣的:「你會去做的運動!」,例如:走路、瑜珈、騎自行車、健行、網球、游泳、階梯有氧、爵士舞、排舞、拳擊、舉重等。
重點是要有意識、找到你喜歡的、做得來的,帶上朋友,並且經常去參加。
3.節制或完全避免酒精
酒精除了給予多餘的熱量還可能干擾睡眠、加重或誘發抑鬱症狀,並經常降低人們的自制力。大多數人在飲酒時往往會吃更多東西,而且通常不是更多的蔬菜。
4.聽從睡眠之神的召喚
研究顯示,睡眠不足與體重增加有關。睡眠不足的人通常會吃更多的零食,並放縱自己去吃應該避免的高熱量食物。
5.照顧自己 愛自己!
更年期是生命的自然過程,雖然可能伴隨著體重增加等令人困擾的變化,但不要讓它澆熄生活的快樂。
有意識地定期運動並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然而,同樣重要的是建立自我照顧的空間。對某些人來說,更年期可能令人害怕,騰出時間做一些能帶來快樂與平靜的事情對健康和幸福很重要。
Christmas博士補充說,在進入更年期,悲傷、煩躁、焦慮和生活動力下降非常常見的。可以諮詢心理健康專家,在某些情況下,醫療介入可能也會有所幫助,特別是如果有抑鬱症症狀並導致暴食或缺乏運動時。
更多相關閱讀
研究顯示,女性停經後心臟健康狀況迅速下降
更年期不會體重增加,但是......有點複雜
當我們年紀越大我是否需要多吃蛋白質?
編譯來源:CNN NEWS(2024.3.10)
+ read more

2024.04.15
研究顯示,女性停經後心臟健康狀況迅速下降
研究顯示,更年/停經期會導致女性心臟健康迅速下降,使她們面臨與同齡男性相同的風險。
這項研究發現,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的下降會引發動脈中斑塊的形成。與男性相比,停經後女性的斑塊形成速度更快,讓許多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急劇上升。而史達汀類藥物似乎無法阻止這種斑塊的形成。
主要作者Ella
Ishaaya博士說:「停經後,女性的雌激素大大降低,並且睪固酮激素含量增加。這會影響你的身體儲存脂肪的方式、儲存脂肪的位置以及處理脂肪的方式;它甚至會影響您的血液凝固方式。所有這些都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研究強調,識別女性心臟病風險早期預警訊號的重要性,以及採取不同治療方法的必要性。
心臟病傳統上被認為是男性疾病,儘管在台灣女性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是婦癌的三倍。
男女冠狀動脈鈣化情況比較
研究人員對579名已服用史達汀類藥物以幫助控制膽固醇的停經後女性進行了研究。
他們接受了冠狀動脈鈣化掃描(CAC),以測量心臟動脈中脂肪、鈣和其他與心臟病相關物質的堆積情況。
兩次掃描相隔一年,CAC指數越高,心臟病發作或其他心臟事件的風險就越大。
加州
Harbour-UCLA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一開始將參與者分為三組,CAC等級分別為1-99、100-399和400或更高。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心臟掃描之間,CAC為1-99的女性平均上升了8個點,是同等男性中4個點的兩倍。
同樣,CAC得分中等的女性平均提高了31分,幾乎是男性16分的兩倍。
根據美國心臟學會年度科學會議上發表的研究結果,具有最高基線的性別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與男性相比,停經後女性的斑塊形成速度更快,這表明許多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急劇上升。
英國心臟基金會的Vijay
Kunadian教授說:「更年期會增加心臟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為它會導致可保護心臟的雌激素下降。
「更年期也會導致女性身體發生變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例如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腹部脂肪儲存增加,而這通常並不是女性本身的過錯。
這項研究強調,僅使用史達汀類藥物不足以幫助降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我們需要為女性提供工具和知識來掌控自己的健康,並向醫生尋求幫助,以保護她們免受未來心臟病的困擾。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04.02)、ACC(2024.04.02)
+ read more

2024.04.04
如何填補空白的中老年女性運動研究
女性在更年期後,因荷爾蒙下降等生理變化,面臨著骨質疏鬆、肌肉減少、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風險增加的健康問題,而這段時間可能佔生命的三分之一以上。荷爾蒙變化不僅影響女性的生活品質,還會影響她們參與運動的意願、運動能力以及對訓練的反應,但是相關研究卻極為不足。運動界向來被視為男性的天下,對女性的相關討論也少之又少。
最近一項英國研究提出,為了女性的整體健康,有必要加強對中老年女性在運動領域的研究。
研究人員對六份體育和運動科學期刊的研究進行了分析,在5261項研究中,女性僅佔參與者總數34%,專門針對女性的研究僅佔6%,其中對中老年女性的研究更是稀少。
根據統計數據,中老年女性僅佔研究參與者總數的9%,而對老年女性的研究僅占其中的16%。
研究人員強調,許多現有的相關研究存在著不足之處。例如,在描述更年期狀態時術語不一致、將更年期前/中/後的女性混合在一起研究,且沒有說明其他影響因子,例如是否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等,這些問題影響了中老年女性研究的使用和影響力。
就像在體育和運動科學領域的研究中,「典型的70公斤男性」被當成所有男性的代表一樣,在以女性為對象的研究中,似乎將年齡在18歲至40歲間,有自然月經週期的女性視為所有女性的代表。
為了改善在研究中性別失衡的情況,這份研究提出了幾項優先事項:探討更年期前後對參與運動、鍛煉和身體活動的影響;研究運動和飲食改變在管理症狀、改善健康和幸福感方面的作用,特別是在更年期及之後;以及更年期後和荷爾蒙替代療法對運動表現和訓練反應的影響。
研究人員呼籲,體育和運動科學研究領域應採取積極行動,消弭對中老年女性的數據和知識落差,才能更好地支持對女性和女性運動員。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4.2.6)、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4;58:180-181.
+ read more

2024.03.19
為什麼會有更年期呢?鯨魚的新研究提供了線索
更年期是女人特殊的生命經驗。地球上有有5,000多種哺乳動物,但已知只有人類、五種鯨魚和一些黑猩猩經歷了「生命的改變」。更年期是如何、為何演變的?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對鯨魚的新研究提供了一些線索!
這一切都與物種的生存有關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進化應有利於雌性繁殖直到生命結束,以最大限度地將其基因傳遞給後代。對於大多數物種來說,繁殖期後的生命很難解釋。
克羅夫特說:「那麼,為什麼人類和齒鯨會進化出更年期?這項新的研究顯示,更年期是由雌性進化而來的,它們延長了總壽命,但並沒有同時進化出更長的生殖期。」
事實證明,五種經歷更年期的雌性齒鯨—短鰭領航鯨、偽虎鯨、虎鯨、獨角鯨和白鯨—比其他體型相似的雌性鯨魚(如抹香鯨)壽命長約40年。
透過在不延長繁殖年限的情況下延長壽命,她們有更多的時間來幫助她們的子孫,而不會增加她們與女兒競爭生育和養育子女的「重疊」期。同一時間。當同一群體中的母親和女兒試圖同時繁殖時,就有可能發生資源衝突,因為她們都想優先為自己的後代分配資源。如果雌性繁殖時間更長,這種情況會加劇。如果雌性停止繁殖,就會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衝突。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現顯示,鯨魚和人類儘管相差9,000萬年的演化史,但它們的生活史卻非常相似,而且都是獨立進化的。
University of Exeter鯨魚研究中心執行董事 Darren
Croft教授說:「更年期的演變和漫長的後生殖壽命只能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發生。」
「首先,一個物種必須有一種社會結構,在這種結構中,雌性一生都與後代和孫輩密切接觸。」
「其次,女性必須有機會以提高家庭生存機會的方式提供幫助。例如,眾所周知,雌性齒鯨會分享食物,並在食物短缺時利用它們的知識指導群體尋找食物。」
「我們的研究提供證據顯示,更年期是透過延長女性壽命超過其生育年齡而演變的,而不是透過縮短生育壽命來實現的。」
此研究發表在 3月13日的《自然》雜誌。
編譯來源:Reuters(2024.03.14)、Health
Day(2024.03.14)、EurekAlert!(2024.03.13)、Nature(2024.03.13)
+ read more

2024.01.30
骨質疏鬆提高憂鬱症風險!
根據最近一項研究,骨質疏鬆是憂鬱症的獨立危險因子。
研究共納入11,603名成年人,52.3%為男性、平均年齡為64.6±9.4歲。其中,5.2%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結果顯示,與沒有罹患骨質疏鬆症者相比,骨質疏鬆症患者出現憂鬱症狀的可能性高出1.73倍,出現可能憂鬱症的可能性高出1.91倍。
研究人員指出,許多骨質疏鬆症患者會因為害怕跌倒或骨折而避免中等至劇烈的體力活動。然而,缺乏體力活動、慢性疼痛和骨折風險會大大限制老年人的社交活動,使他們面臨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有必要評估和照顧患有骨質疏鬆症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以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並減輕疾病負擔。
全球骨質疏鬆盛行率正在上升。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50歲以上成年人的骨質疏鬆症年齡調整盛行率為12.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受影響,女性為19.6%,男性為4.4%。在台灣,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50歲以上民眾中12%的女性有骨質疏鬆,男性則為6.2%,且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並在65歲開始驟增。
研究如何進行
然而,我們並不清楚患有骨質疏鬆的人是否比未罹患者有更高的憂鬱症風險。
為了評估骨質疏鬆症患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否較高,作者使用了2005-2006年、2007-2008年、2009-2010年、2013-2014年和2017-2020年美國國家健康營養調查(NHANES)的數據。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是透過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測量髖部股骨頸的密度。憂鬱症則透過健康問卷進行評估。
結果顯示,與沒有罹患骨質疏鬆症者相比,骨質疏鬆症患者出現憂鬱症狀的可能性高出1.73倍,出現可能憂鬱症的可能性高出1.91倍。
這項研究的結果強調需要在臨床和初級衛生保健中評估骨質疏鬆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
編譯來源:Clinical Advisor(2024.1.19)、Public Health.(2024.1)
+ read more

2024.01.16
阿茲海默症中發現的不同生物變體
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研發一直未能有重要突破。既使近年來有核准的藥物,但是效果有限。
日前,荷蘭科學家發現了阿茲海默症有五種不同的生物變體所致,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先前測試過的藥物可能會錯誤地顯示為無效或僅有最低限度的效果。
眾所皆知,在阿茲海默症患者中,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會在大腦中聚集。科學家發現,除了這些團塊之外,其他生理過程,例如發炎和神經細胞生長也有關係。利用新技術,研究人員Betty
Tijms和Pieter Jelle
Visser檢查了419名阿茲海默症患者腦脊髓液中的1058種蛋白質。他們發現該組中有五種生物變體的亞型。
亞型1、是與神經元增生性相關的澱粉樣蛋白增生;
2、先天免疫激活亞型;
3、RNA失調的亞型;4、脈絡叢功能障礙的亞型和5、血腦屏障損傷的亞型。
這項發現對於藥物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意味著一種藥物只能對阿茲海默症的一種變體起作用。例如,抑制澱粉樣蛋白產生的藥物可能對澱粉樣蛋白產生增加的變異體有效,但對澱粉樣蛋白產生減少的變異可能有害。也有可能攜帶一種變異的患者出現副作用的風險較高,而攜帶其他變異的患者出現副作用的風險則低得多。
研究小組的下一步是證明阿茲海默症的變異確實對藥物有不同的反應,以便我們將來可以用適當的藥物治療每個人。
研究結果於1月9日發表在《Nature Aging》期刊_。_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1.09)、Nature Aging(2024.01.0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