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產婦立意良善  普及的公衛支持系統更佳!
2014.05.20
陪產婦立意良善 普及的公衛支持系統更佳!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陪產婦的存在具有價值,不論對媽媽或寶寶來說都有益處.不過,這裡所說的陪產婦並非指我們一般所說的助產師.差別在於,助產師是可以進行醫療處置的醫療專業人員;陪產婦(又常被稱做生產教練或生產同伴)則是提供在醫療處置以外生理、心理方面的支持與陪伴.研究發現,陪產婦對媽媽與寶寶最大的幫助在於產後母嬰關係的建立與哺餵母乳的狀況.根據觀察,有陪產婦的指導與協助,媽媽與嬰兒間的互動較為正向、嬰兒也較無壓力.獲得陪產婦幫助的母親哺餵母乳的狀況較好,其中有64%的女性哺餵母乳,而沒有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只有50%的人選擇哺餵母乳,同時,有陪產婦陪在身邊的女性持續哺餵母乳超過6週的人數比沒有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高出兩倍之多;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較不會提前餵食嬰兒固體食物.主持此項研究的Hans博士說明,這是因為陪產婦幫助媽媽理解寶寶的行為,並且讓媽媽學習從寶寶的角度看待事情.最後,此篇研究也發現,年紀越年輕且社經地位低的媽媽從陪產婦身上獲得的助益越明顯,特別是在陪產婦具有相同社經地位背景的狀況下,因此,研究團隊強調"社區陪產婦"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同時,陪產婦在產後訪視媽媽與嬰兒的時間持續得越久,所發揮的效果也越佳,Hans博士表示這將會是她接下來要發展的重點.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外聘雇陪產婦仍需要一筆為數不小的經費,折合新台幣大約3~5萬元不等,對不少人來說會是一項負擔.另一方面,在此篇研究中,陪產婦所提供的幫助其實跟台灣民間習俗"坐月子"期間女性長輩們會陪伴、照料並且給予新手媽媽建議非常相像.實質上都是一種女人共同經驗的傳承.因此,相較西方社會的經驗,在台灣家庭支持系統較為良好的情況下,雇請陪產婦的投資報酬率或許未必能如文中所描述.我們認為,比起推廣陪產婦,建構完善的公共衛生支持系統,訓練培養公衛護士派駐各縣市鄉鎮衛生所,更能有效、適切的為有相關需求的婦女提供幫助.
+ read more
今天做,明天就後悔 醫療專區加速台灣醫療崩壞
2014.04.29
今天做,明天就後悔 醫療專區加速台灣醫療崩壞
『民主,不是裝飾品,醫療更不是商品』,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於本週排定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逐條審查,並於昨日完成前四條審查,週三續審.然自經區條例之審查,行政與立法部門仍未從服務貿易協議審查過程中,學到『民主必須傾聽並回應人民的聲音』這堂課,在行政部門未作出整體衝擊評估報告與回應民間質疑前,立法部門隨即進行逐條審查,仍是程序不正義!民間監督健保聯盟、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公醫時代、台灣護理人員權益促進會、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與公衛學者等於今日(4月29日)上午,共同召開『今天做,明天就後悔--醫療專區加速台灣醫療崩壞』記者會,呼籲立院應先要求行政部門完成評估報告與衝擊配套之後,再進行條例審查,未避免台灣醫療加速崩壞,立法院應全面刪除國際醫療機構之條文.獨斷獨行,今天做明天就後悔自由經濟示範區對台灣之影響不亞於服務貿易協議,但政策決定過程卻與服貿如出一轍,一樣黑箱.立法院幾經民間團體要求,經朝野協商,承諾先辦理五場公聽會後,再進行條例審查,公聽會辦了,然而卻是政令宣導,對於民間的質疑與擔憂,政府一律採『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自由化開放是台灣生存唯一的路』、『利大於弊』、『我們審查很嚴格』等說法予以回應.而自經區中最重要的推動業務之一國際醫療機構,無論公聽會召開之前、後,在從未正式作出負面衝擊評估,並對外說明的情形下,行政單位不但只聽醫院經營者的意見,更從不問血汗勞動基層醫護人員與消費者的聲音,對於為何自由化與資本化是強化醫療的仙丹,為何能加速引進先進醫療科技、增加醫師待遇與提升醫療品質的論述,更是欠缺具體證據,卻仍一意孤行!在國際醫療專區公聽會上及輿論,各方代表提出多項質疑下,昨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更竟已於審查條例草案中的第三條確認可設置國際醫療機構!無獨有偶,新聞亦報導,日前江院長在行政院會中,甚至進一步指示衛福部要加速推動國際醫療,在在顯示公聽會只是『表面工夫』,立法與行政部門並非想要瞭解人民與各界意見,只想要支持者的聲音,卻對損害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我們要說,一個悖離醫療價值的政策,欠缺負面影響評估與基層人員意見的國際醫療,必然是一個『今天做,明天就後悔』的政策,其所形成的負面影響,損害程度完全不可逆!國際醫療專區加速五大醫療崩壞自經區國際醫療機構的設立不但無助於改善既有問題,反而是協助政府免於承擔責任的遮羞布,將台灣崩壞中醫療的解藥寄託在"飲自由市場之鳩以止渴",然而,政府沒有告訴人民的是,國際醫療機構的大幅開放,其所宣稱的僅百餘億不確定產值,卻是奠基在以私有資本取代公共資本、以商品化取代公共化、以自費階級取代醫療平等的醫療崩壞上,國際醫療專區至少將加速五大醫療崩壞:一、醫學倫理喪失,醫師誓詞改寫:百年醫師誓詞告訴我們,醫師將不問貧富、階級與社會地位,本於良心與尊嚴維護病人健康,然而,醫療商品化與市場化,不但所有醫療都視病人的社會與經濟實力而定價,更將病人的健康與治療視為『交易』,付得起的才有機會活命,醫師被迫成為業務員,並失去專業自主性.自經區國際醫療機構的設置,將使台灣醫療變成『一國兩制』,當一方醫師被指示要替財團選病人賺大錢,另一方卻在不同醫療體系下,與弱勢病人苦苦支撐台灣珍貴的健保醫療體系,屆時,健保體系與偏遠地區醫療將更難發展,衛福部也帶頭讓"醫療成為一種服務病人的志業"越來越難,必須克服越來越多的收入落差,醫學教育與倫理如何維繫?二、醫療核心人力流失,血汗低薪惡化:根據研究顯示,營利化的醫院並不會提高醫事人員薪資,反而分配較多在管理階層,當然還有股東分紅.而依現行外貿協會與衛福部在五大機場航廈所制作之國際醫療文宣與開放項目(包含顱顏重建手術、活體肝臟移植、關節置換術與脊椎手術、心血管治療與人工生殖技術…等),顯然都必須從五大核心醫療取力,而此絕大多數資源在大型醫院,因此,國際醫療機構設置,將造成國內健保體系五大核心醫療人力的流失,讓基層醫護更加血汗.我們強調,作為醫療服務的提供者與消費者,絕不樂見醫師與護理等醫事人員待遇節節惡化,但也認為不應該透過剝病人的皮來實現勞動條件的改善;解決的"五大皆空"、"醫師外流"等勞動環境衍生的問題,應該從制定法規保障、健保體制調整以及限縮資本壓榨做起,"政府如果真的有心要留住優秀的醫事人才,第一件事就是研議如何合理保障醫護工作環境與制定合理工時!"三、資本五鬼搬運,醫療成財團私有財:財團法人醫院不是財團醫院!醫改會曾調查部份財團法人醫院對資本五鬼搬運,資料顯示:大部分醫院不會把盈餘分配給醫療人員來改善勞動環境或改善病人醫療品質.而台灣長期視醫療為非營利之公共財,自經區即使以社團法人經營,卻開放法人得以擔任社員股東與外國人得以擔任負責人,法人一向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在社員股東得以分配利潤的條件下,醫療將成財團的私有財,而在資金驅使與政策控制下,政府資金將逐步撤出公醫、健保體系與偏遠地區醫療,醫院財團化、醫療私有化是可預見的可怕結果.四、自費持續高漲,醫療階級權貴化:營利導向的醫療經營傷害國人基本健康照護權益,開放全自費項目,也激化醫療人員間的階層對立,即使政府企圖使用『就醫差異化』來美化『醫療階級化』,也不能否認所有大幅辦理國際醫療服務的國家,都帶動了國內醫療費用的高漲不退,並且越來越多本國人無力負擔,必須借錢才能看病,有些國家甚至出現到鄰近國家尋求醫療的現象.而因為大量的自費,所帶來的經濟收入,不但只進入少數經營者的口袋,而且包含醫療設備與醫師在內等,全國最好的醫療資源,也都湧向自費的權貴階級,直接衝擊到廣泛的全國民眾就醫權利.而其所宣稱可以購買更先進的醫療設備嘉惠病人的好處,更是荒謬,台灣現行體制之下,缺的不是先進醫療設備,而是『有效』的醫療服務,『夠新才是好』的迷思,在自費利潤的誘導下,也迫使民眾消費不必要又無效的醫療.五、衝擊健保資源分配,惡化健保醫療品質:健保資源不僅僅只有『健保給付』這項錢的議題,政府多次對外強調,並且許多自經區國際醫療機構的支持者,甚至立委,都說『不與健保特約,不使用健保費』,就對健保不會造成衝擊,但是健保資源豈只是『錢』,它還包含特約醫事人員、設施設備與病床等,自經區允許醫師可以兼職(以每週二十小時,等於每週至少50%時間兼職,以出診、會診、支援等形式至自經區提供服務),且開放相關醫療重症項目,執行者多為中大型醫院,特別是醫學中心與財團法人醫院所擅長的項目,當台灣大型醫院急診病人苦於壅塞等床時,政府卻要名醫支援國際醫療服務,這不是剝奪,什麼才是剝奪!如此剝奪,除了醫護過勞加劇外,更將形成健保體系醫療品質下降,使健保成為次級醫療,衝擊病人安全,挹注再多的健保捐也無法挽回!我們再次強調,若政府欲以經濟成長為誘因,引進中國等外國資本,將對醫療形成更難以撼動的利益結構,使醫療崩壞之沉痾更難解決,最終將病入膏肓,使被政府背棄的全體人民與崩壞之醫療陪葬.衛福部宣稱的各項管制措施,包含床數規模、辦理區域擴及各縣市、對健保體系的影響、自費現象的管理等等,都未能在自經區條例中具體規範,自經區條例與經營項目中有過多不當的空白行政授權,有模糊至極的『假條例、真闖關』,有價值不明的營運項目,一個空白授權的條例,如何說服社會大眾不會影響其健康權益?我們呼籲,政府資源應優先照顧台灣人民之健康,確保國人之健康權益,立法院應拒絕做行政院的立法局,籲請立法委員全面刪除自經區條例中關於國際醫療機構之條文,共同捍衛台灣百年立基的醫療體系,保障國人健康權.出席人員:督保盟召集人黃淑英、發言人滕西華、醫勞小組執行委員陳亮甫/陳帛威、陳宗延、公醫時代發言人黃致翰醫師/劉介修醫師、醫改會組長朱顯光、陽明公衛所黃嵩立教授
+ read more
保障女性生產風險  立專法有望?!
2014.04.28
保障女性生產風險 立專法有望?!
衛福部現正辦理中的"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即將於今年底屆滿,本月10日,立法院亦已決議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送草案,下個月與2012年吳宜臻立委所提之《生產風險補償條例》一同進行審查.昨天(27日),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於台大醫院兒童醫療大樓合作召開了"生產風險補償機制研討會",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設立生產風險補償專法之可行性.關於試辦計畫即將屆滿,未來該如何繼續保障婦女的生產安全,衛服部林奏延次長於開幕致詞中表示,除了將現行試辦計畫延長辦理,待《醫糾法》通過後與之接軌外;設立專法也是一個可能的做法.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試辦計畫進行的這段期間,她觀察到不少問題,礙於基金來源,不但未能保障到所有婦女,在完全未落實執行通報與除錯機制的狀況下,政府形同灑錢為醫院買單解決醫療糾紛,無助查明真相,未能真正有效改善醫療環境與品質.因此呼籲政府設立專法,強調補償與通報、除錯機制若有法源依據,這些問題都能獲得改善.立法委員吳宜臻也強調,立法的精神在保障婦女的生產權益,同時提升醫療品質、降低生產事故的發生.除了只要有符合要件的傷害發生就能申請,不以醫療疏失做為理賠要件的補償制度之外,草案中亦特別強調申請補償的調查資料一律不得挪做訴訟,希望能讓醫生安心說出事發經過、還原真相,以利醫界檢討改進生產流程與相關資料庫的建立.婦產科醫師葉光芃亦對試辦計畫未落實除錯機制提出質疑,直言事故真相未獲得釐清、連問題都不知道在哪裡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改善醫療品質.他也建議政府應考慮將除錯、究責與補償分開處理,更有利於促進醫療品質的提升.未來若要設立專法,基金的來源與分配亦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醫事司司長李偉強指出經費來源勢必需由政府、醫療提供者與使用者三方共同分擔才合理.他進一步說明國際上由政府全額負擔生產風險補償基金的多是北歐福利國家,與台灣的稅收與福利制度明顯有差異,難以比照辦理.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醫生表示,以目前試辦計畫辦理情形來看,一年一億元的經費並非無法負擔的天價,但是分擔的比例該如何計算才是爭議所在.本次研討會談論的除錯機制、不責難立法精神與基金來源在會後都引發與會來賓熱烈討論,這些議題也確是未來立法與辦理時的重點,期望這些來自各界的意見都能更有利於"生產風險補償機制"專法的制訂與推動.
+ read more
民主,不是裝飾品 醫療不是商品,自經區條例審查仍欠缺程序正義
2014.04.27
民主,不是裝飾品 醫療不是商品,自經區條例審查仍欠...
據悉明日(4月28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將排定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逐條審查,然自經區條例之審查,行政與立法部門仍未從服務貿易協議審查過程中,學到『民主必須傾聽並回應人民的聲音』這堂課,在行政部門未作出整體衝擊評估報告與回應民間質疑前,立法部門即進行逐條審查,仍是程序不正義!呼籲立院應先要求行政部門重做評估報告與衝擊配套之後,再進行條例審查.自由經濟示範區對台灣之影響不亞於服務貿易協議,其政策決定過程與服貿卻如出一轍,一樣黑箱.立法院幾經民間團體要求,經朝野協商,承諾先辦理五場公聽會後,再進行條例的審查,公聽會辦了,然而卻是政令宣導,對於民間的質疑與擔憂,政府一律採『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自由化開放是台灣生存唯一的路』、『利大於弊』等說法予以回應,卻從未正式作出負面衝擊評估對外正式說明.自經區中最重要的推動業務之一為國際醫療,對於為何自由化與資本化是醫療仙丹,為何能加速引進先進醫療科技、增加醫師待遇與提升醫療品質的論述,更是欠缺具體證據,即使公聽會召開之前、後,至今都未能具體回應外界質疑聲浪,亦只有調查意欲營利的醫院經營者意見,卻從不蒐集消費者與基層醫事人員的看法.據新聞報導,日前行政院會江院長甚至進一步指示衛福部要加速推動國際醫療,在在顯示公聽會只是『表面工夫』,並非想要瞭解人民與各界意見,只是想聽支持者的聲音,卻對損害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自經區條例與經營項目中有過多不當的行政授權,有模糊至極的『假條例、真闖關』,有價值不明的營運項目,『民主不是裝飾品』,我們呼籲立法院不要做行政院的立法局,應先要求行政院補正衝擊評估報告並回應人民聲音,經各界檢視及廣泛討論後,再行審查,制訂一個符合全民利益的經濟條例.
+ read more
免費提供避孕藥不會導致女性性氾濫
2014.03.24
免費提供避孕藥不會導致女性性氾濫
口服避孕藥在1960年發明之後,提供了女性多一種的避孕方式,提高女性的生育自主權,但也有反對避孕藥的一派會爭論說,避孕藥會使女人擺脫懷孕的威脅,而造成更多的性氾濫及性混亂問題.最近有一項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特別針對此問題進行分析,為瞭解提供女性免費的避孕藥是否會增加性伴侶數目與性行為頻率,這兩個項目是與懷孕與性病傳染具關連性的高風險性行為.研究資料是來自"避孕藥CHOICE計畫"的9,256位為非預期懷孕高風險的女性,年紀在14-45歲之間.過去針對該計畫的研究曾顯示提供免費的避孕方式給女人,則進行非預期懷孕及人工流產的數目會下降.研究團隊在第六個月與第十二個月時分別詢問參與者在過去一個月內的性伴侶數目與進行性行為的頻率,結果顯示,在研究開始、第六個月與第十二個月,有超過一位以上的男性性伴侶的比例,分別為5.2%、3.5%與3.3%.有70%的參與者在這一年內的時間性伴侶數目都沒有變化;13-14%數目下降;僅16%數目有增加.在有增加的部分,其中80%是從0個增加至1個.至於性行為頻率,從研究一開始的一個月4次,上升至第6個月與第12個月都是一個月6次.但是性行為頻率增加,並未提高性病的發生.研究結論表示,提供免費避孕藥並不代表就會提高女進行高風險性行為的機率,所以避孕藥並不會使女性比較容易發生性行為.資料來源:Obstetrics&Gynecology(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期刊)
+ read more
長照需要新思維──突破人力、服務、使用、空間障礙 建立「社區大家庭的整體照顧服務」,實踐「永續社區,自在老化」!
2014.02.18
長照需要新思維──突破人力、服務、使用、空間障礙 建...
2014.02.18今年一月立院初審通過長照服務法,據悉此法係為"長照服務網"鋪路,將於民國105年銜接"長照保險法".但是,我們發現,行政院"長期照護服務網計畫(第一期)-102年至105年"核定本並不脫窒礙難行的現行長照制度架構.去年(2013)12月於立法院審議長照服務法草案時,普及照顧政策聯盟(以下簡稱"普照聯盟")曾發表聲明指出,行政院版草案有"僅是長照機構管理,何能滿足長照需求?"、"排除彈性與創新,新型服務將如何發展?"、"無視於基層照顧服務員的特性,如何擴展服務人力?"、"扼殺了地方自治與民主參與"等四大缺失,並主張長照政策之建構應重新思考"輕重兼顧、積極預防並縮減重度需求"、"長照與醫療二元分工"、"有生產性福利的新思維"、"應實踐在地民主與因地制宜,建立地方區域性的長照服務審議機制"等四個價值與目標.普照聯盟呼籲,為今之計,唯有藉著導入新思維,才有可能為長照燙手山芋找到解套良方.首先,我們應釐清問題所在.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國民健康訪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中近2成失能,在進食或穿脫衣服等日常活動無法自理,須照料時間女性平均7.2年、男性5.7年.這顯示國人活得老,卻不見得活得好,可見"預防失能發生、延緩失能惡化、提升生活品質,並減輕醫療與照顧負擔",應是我國長照的核心任務.依據衛福部的評估,各類服務中,以社區式長照服務最需要發展.然而,現行規定無法彈性因應各地社區規模、屬性及現有可用資源,資源分配過於偏重中重度失能老人,影響所及,人力、場所、設備設施等規範朝向專業化、單一化發展,形成惡性循環,只有失能越重者方有服務資源,而缺乏延緩失能的預防性服務可用.而從照顧工作者的角度看,從事長照服務意味著照顧重癱、臥床等重度失能老人的沉重工作,因而意願低落,導致長照服務高度外勞化,並進一步衍生外勞人權問題.本聯盟認為有需要提醒國人:如果我們因循苟且,不願尋求新思維、新作法,來日必將眼睜睜看著"重癱+外勞+健保"三合一現象拖垮親情和整套健保制度(俗話不是說"久病無孝子"嗎?廣用外勞不正驗證了這句俗話嗎?)普照聯盟認為,長照應導入預防性照顧的新思維,將重點放在縮減老人失能程度/時間,提升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力求減少長照體系因照顧重度失能而來的沈重負擔,使長照服務成為有以想像、能夠合理提供.如此,照顧服務將不再僅是沉重的工作,也不再皆須符合高度專業規格,社區現成人力即有能力因應大部分照顧需求,可望形成"自在老、輕鬆顧"的良性循環,讓各地社區有機會逐步整備符合其需求之長照服務類型及人才.具體作法上,普照聯盟建議,首先應依據被照顧者的需求與失能程度區分為"核心"與"外環"服務,讓便宜的外環服務發揮預防功能,壓縮與延緩昂貴的核心需求,並為社區居民創造在地工作機會、發展社區長照人力與長照服務能量.換言之,長照外環主要目的是延緩與預防被照顧者進一步失能、維持其身心自立,提供的服務類型與方式,參照日本、丹麥、瑞典等國成功經驗,應引進較多的社區型照顧服務.鑑於目前台灣各地社區需求、能力等均有不同,初期推動社區型長照服務應以"樂高積木、組合式、可多可少"的方式,因地制宜,逐步朝向整體性的方向發展,方有助於透過社區互助的力量長出適合在地的服務,此即我們所稱的"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詳見附件"民間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行動計畫").底下扼要說明之.建立"社區整體照顧服務",發展符合社區需求的服務類型從整體社區照顧的角度觀之,"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至少包含"健康與社交促進活動"、"到宅服務"(包含照顧服務與家庭支持服務)、"社區老人廚房"(送餐服務、定點共餐、買餐)、"日間托老"、"短期住宿"(喘息服務)、"夜間訪視"、以及合併辦理以上若干項服務之"小規模多機能照顧服務"等,並可進一步涵蓋社區失智症"團體家屋"與失能"老人照護之家"..社區整體照顧服務的建構,最需要彈性及因地制宜,因此應以社區需求為主,透過社區調查或其他民主機制,組合出當地最需要的長照類型,對於解決當地照顧問題、機構的永續經營、以及在地人力來源應該較有助益.此外,也有助於彈性組合不同類型服務(例如每週數次之日間托老或健康促進活動+到宅服務),吸引被照顧者走出家門至服務據點,以社會互動的方式延緩失能或失智.訓用合一,開發在地服務人力其次,社區整體照顧服務由於對象主要為衰老或輕、中度失能者,對服務提供者的照顧專業要求較低,正適合採"漏斗型"人力養成方式,亦即"各種學歷都歡迎、進入職場再加強",以擴大初階人力來源並逐步培訓長照進階人力.如此,社區內有從事照顧工作意願者,特別是不易於一般職場上就業的婚育離職女性與中高齡轉業者(尤其是女性),都可導入進入社區長照服務.衛福及勞政主管機關應依據"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計畫"各項服務類型(小規模多機能照顧服務、到宅服務、日間托老、失智症團屋與失能者之家等等),依其內涵分別訂定培訓課程綱要;各類型服務培訓課程綱要應具組合性質("樂高積木"的概念),依社區需求及其條件,採訓用合一方式,引導各地社區逐步整備社區長照服務人才.甚至應仿日本與北歐的作法,以技職教育與職訓體系等多元方式開發各年齡層有興趣者之人力,包括年輕人.空間法規解套辦法此外,我國現行法規對於社會福利機構建物的相關規範,一律採取最新版的建物相關規定,也就是所有法規一律"溯及既往",但日本的經驗是新規範不溯及既往(或政府會專案補助配合規範修改之改建成本).依照我國的作法,除非福利團體使用最新一批建物開辦服務,否則必然遭遇建物不合規定、必須修繕改裝以符合最新規範的難題.然而,新建物占各地區所有建物比例必然不高,於高齡人口比例偏高、長照服務需求孔急的老化社區尤然,導致能夠在合法空間開辦服務的機會更低.因此,較合理作法應是,各縣市政府組成跨局處輔導及協調小組,並由副市長擔任召集人,以評估縣市內可使用之空間,並規劃務實可行的改善方式以保障安全.唯有類此作為,方足以為不同地區的長照空間需求解套.預防性長照+在地福利與就業最後,社區整體照顧服務最重要的精神是將照顧視為社區的事務,故應設置縣市層級的社區整體照顧服務審議及推動委員會,並鼓勵設置社區層級的自治委員會,透過在地民主審議機制,達成共識及決策,包括:(1)讓各地社區以現有軟硬體條件,由辦理較簡易的長照服務項目開始,逐步累積社區長照人力及長照服務經驗與能量,以充分因應未來高齡化社會之需求;(2)落實在地服務、在地決定,提供符合在地需求、付得起、可靠的服務,實踐"在地人照顧在地人,服務不假外求";(3)發展社區預防性長照服務,落實基層生活中的"疾病、失能壓縮",減少重度照護需求;(4)帶動基層婦女在地充分就業.如此可望一舉解決"長照服務提供"與"女性與家庭貧窮"這兩個新世紀棘手難題.我國長照制度正面臨著人力、服務、空間、使用上的莫大障礙,長久以來無以突破.本聯盟集思廣益,並參考各國成功經驗,針對前述障礙提出解套方法,即本建言所稱的"社區整體照顧服務".本聯盟呼籲,政府和社會應立即著手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服務",積極地讓社區參與老人照顧的事務,同時達成社區整體照顧及促進在地就業,建立永續的社區生活/經濟網絡,實踐"社區大家庭的整體照顧服務"與"永續社區,自在老化".我們也呼籲,立法院及衛福部於長照服務法的協商與未來相關子法的研擬,以及規劃中的長照保險法,皆應納入社區型及預防性長照服務的相關規定,如此方足以安然面對人口高齡化的滔天巨浪!普及照顧政策聯盟:彭婉如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台灣勞工陣線、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婦女新知基金會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