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人工流產不會讓女性憂鬱
2008.08.22
人工流產不會讓女性憂鬱
許多人認為女性在人工流產後會經歷悲痛、難過、傷心等情緒,甚至出現臨床上的情緒失調,例如,沮喪、焦慮等;但是,美國精神科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一個專門小組(Task Force)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經歷一次選擇性的人工流產,會影響成年女性的心理健康。 這個專門小組從2006年開始,重新檢視有關人工流產的英文文獻,這些文獻是自1989年至今曾出版在期刊中的實證科學研究。專門小組比較了進行選擇性人工流產和沒有進行人工流產的女性心理健康狀態,並針對有進行人工流產的女性,調查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 專門小組的主席Brenda Major表示,若女性非預期懷孕,不論決定在前三個月進行人工流產或繼續懷孕,都不會影響女性的心裡健康。但是,多次人工流產與心理健康的關係較複雜,目前尚未有確定的科學論證。 影響女性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包括個人、社會、文化等各個面向,例如,家庭暴力、藥物、酒精濫用、經濟狀況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增加女性未預期懷孕的風險,也有可能影響懷孕後的心理健康。因此,有關「人工流產會影響女性健康」的說法其實是誤導社會大眾,與其說人工流產會影響女性心理健康,不如說影響女性的是人工流產的污名以及社會大眾與親友所帶來的壓力,例如必須向家人隱瞞等因素,才是影響的主因。
+ read more
HIV應擴大女性篩檢?
2008.08.15
HIV應擴大女性篩檢?
美國婦產科學院建議應擴大對女性篩檢,將HIV篩檢納入19-64歲的女性常規婦科照護中。 在一項正式的會議中,學院成員表示婦產科醫師應更積極推動HIV篩檢,這同時也是美國CDC的建議。他們認為,雖然「opt-out」(選擇性退出,意即除非病患特別拒絕篩檢,否則列入常規篩檢包裹處理)的篩檢模式可能會因為違反某些州的法律而無法全面施行,但仍然是最理想的篩檢模式。美國CDC的Denise Jamieson醫師表示,婦產科醫師應該傳達兩項基本認知:一、每個婦女都必須瞭解自己HIV的狀況;二、HIV篩檢只是一項簡單的檢查。 由於美國女性感染HIV人口快速增加,異性戀間危險性行為也成為更重要的危險因子,因此,學院成員建議針對以下高危險群女性應每年例行篩檢: 1. 以針頭注射毒品者。 2. 性伴侶中有與吸毒者或HIV感染者。 3. 以性交易方式取得毒品或金錢。 4. 經診斷患有其他性傳染疾病數年。 5. 有一個以上的性伴侶。 針對19-64歲以外的女性,若醫師知道他們的病患屬HIV高危險群,應鼓勵他們進行篩檢。快速HIV篩檢可由相同的診所得知檢驗結果,若檢驗結果為陰性,將不以面談方式通知,若檢驗結果為陽性,將由專業人士進行諮詢,解釋檢驗結果的意義,並告知將進行進一步篩檢。 會中另一項建議為,婦產科醫師及病人都必須認知,有色人種(尤其是非裔、西裔)女性感染HIV的比例及死亡率都占有相當高的比率。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未來無論是否擴大篩檢,篩檢前同意及諮詢仍是最重要的。HIV篩檢只是一項簡單的檢查,但不可否認的,在HIV/AIDS仍被污名化的狀況下,檢查結果對於受檢者的影響,並不如其他檢驗來得單純,接受篩檢者都有權利知道自己進行的是什麼檢查、及快速篩檢的準確度及後續為何。
+ read more
妊娠糖尿病增加糖尿病風險
2008.08.05
妊娠糖尿病增加糖尿病風險
「妊娠糖尿病」是指懷孕前沒有罹患糖尿病,在懷孕期間才出現糖尿病的症狀。最近一份由多倫多大學所做的研究則發現,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懷孕過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一般女性高出許多。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包括21,823位在懷孕期間曾出現妊娠糖尿病的婦女,研究人員後續追蹤了九年。結果發現有20%的婦女在生產完後的九年內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而一般沒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只有2%會在生產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此外,最多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時間點落在生產完的九個月內和第九年這兩段期間。 研究人員表示,有任娠糖尿病的婦女可以藉由一些預防性的介入方法,例如例行性的篩檢,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read more
妊娠糖尿病增加糖尿病風險
2008.08.05
妊娠糖尿病增加糖尿病風險
妊娠糖尿病增加糖尿病風險2008/8/5 「妊娠糖尿病」是指懷孕前沒有罹患糖尿病,在懷孕期間才出現糖尿病的症狀。最近一份由多倫多大學所做的研究則發現,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懷孕過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一般女性高出許多。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包括21,823位在懷孕期間曾出現妊娠糖尿病的婦女,研究人員後續追蹤了九年。結果發現有20%的婦女在生產完後的九年內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而一般沒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只有2%會在生產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此外,最多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時間點落在生產完的九個月內和第九年這兩段期間。 研究人員表示,有任娠糖尿病的婦女可以藉由一些預防性的介入方法,例如例行性的篩檢,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read more
感染HIV,還要餵母乳嗎?
2008.08.01
感染HIV,還要餵母乳嗎?
一般建議母親至少補餵四個月的全母乳,但是,哺餵母乳是否會增加HIV母子垂直感染的風險,一直是很具爭議性的問題。為了嬰兒的健康,過去都建議感染HIV的母親在嬰兒出生的前4-6個月哺餵母乳,之後便完全斷奶。哥倫比亞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也針對這個議題進行了研究。 這份研究包含了958位感染HIV的母親,研究人員比較了哺餵母乳4個月和16個月的嬰兒,結果發現4個月斷奶和繼續補餵母乳並不會影響4-24個月的嬰兒感染HIV的風險,也不會影響其存活率;也就是說斷不斷奶並不會對嬰兒產生顯著的正影響。但是,若嬰兒於斷奶前檢驗出陽性HIV反應的話,在4個月時斷奶的嬰兒死亡率為74%,較繼續餵母乳的嬰兒高(55%)。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
營養攝取,男女不同
2008.07.24
營養攝取,男女不同
飲食和我們的壽命、健康、生育力有很大的相關性,現在有科學家發現在攝取營養上也有性別差異,也就是說吃了對男性好的食物不見得對女性會有一樣的效果。 這份澳洲的研究發現對女性和對男性來說,食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的食物能使壽命的期限達到最長。但是若就生育力來說,飲食對女性和男性的影響就有很大的差異性,對男性來說,當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攝取比例達到八比一時,生育力是最好的;但是女性的攝取比例達到一比一時是最好的。不過,研究也發現,即使如此,女性和男性對食物的偏好是很類似的。 當我們在選擇食物時,必須要注意到每一個個體的特質,包括,性別、年齡等,在根據這些特質選擇適當的食物,例如,懷孕婦女和更年期婦女所需要攝取的營養素便不一樣。此外,也必須要留意到我們喜歡吃或想要吃的食物,並不一定就是對我們好的食物。  資料來源:近代生物學期刊(Current Bi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