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多一個老公,多多少家事?
2008.04.10
多一個老公,多多少家事?
密西根大學以美國家庭為範本所做的一份調查發現,女人多一個老公,每個禮拜平均得多做7個小時的家事工作;相反的,男人多一個老婆,每個禮拜可以少做1個小時的家事工作。 這份研究使用的是美國「收入動態追蹤調查」(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的資料,這份調查從1968年級開始進行,屬於長期追蹤的調查資料。研究人員檢視了1996年單身男性和女性的資料,這些參與者當時的年齡大約都是20餘歲,再根據他們2005年的資料,比較有結婚的人和維持單身的人從事家務工作的差異。研究人員也考量到結婚家庭裡小孩的人數和婚姻狀態,因為這也有可能影響家務分工。 結果發現男女雙方的家事工作在婚後會有重分配的現象。男性開始偏重於家庭外的工作與活動,而家事工作則幾乎都落到女性身上,在有了小孩之後,情況會更嚴重。在女性方面,20和30餘歲的單身女性做家事工作的時數最少(一個星期12時),60和70餘歲的結婚婦女最多(一個星期21時)。而男性所呈現的模型和女性不太一樣,花最多時間在家事工作上的反而是單身男性。女性若結婚且有3個以上的小孩的話,一個星期會花28小時在家事工作上,但是男性只會花10個小時。
+ read more
同志使用醫療服務之差異
2008.04.10
同志使用醫療服務之差異
一項包含將近35萬名同志(男、女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的研究報告指出,不同性傾向的人或族群在「醫療保健服務的使用情況」和「健康狀況的自我評估」上似乎會出現差異。這項調查的結果也再次確認同志的確有一些比較特殊的醫療保健需求。   這篇報告中主要的發現可整理如下: 精神衛生方面: 8%的男同性戀者曾尋求過心理醫師的協助,相較於異性戀男性的3%。在女同性戀者方面,有10%尋求過心理醫師的協助,女雙性戀者則有11%,相較於異性戀女性的4%。而有17%的雙性戀女性曾經尋求社工或心理諮商師的協助,比例大約是異性戀女性的三倍。   主要的醫療照顧者: 約有77%的女同性戀者在此調查研究進行前的一年內曾經向家庭醫師尋求醫療諮商,相較於異性戀女性的83%。在女性方面,19%的同性戀者與24%的雙性戀者沒有固定的諮詢醫師。而在異性戀女性方面,只有12%沒有固定諮詢的醫師。   子宮頸癌抹片檢查: 不到2/3的女同性戀者在過去的三年內曾做過子宮頸癌的檢查,然而在異性戀和雙性戀的族群中則有超過3/4的女性做過子宮頸癌抹片檢查。   總體健康狀況: 12%的雙性戀男性與16%的雙性戀女性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並不理想,而在異性戀族群中約只有8%的人認為自己健康狀況不理想。     資料來源:加拿大政府統計處的健康報告          
+ read more
「孕」動安全又有益!
2008.04.09
「孕」動安全又有益!
與一般傳統認為孕婦應該盡量少動的觀念相反,美國的專家表示,「孕婦不但應該持續運動,甚至應該進行重量訓練」。 許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讓孕婦的體重按照一定的比例成長,預防懷孕期間可能產生的糖尿病與高血壓現象,並且可能幫助縮短分娩的時間長度。而透過溫和的、頻繁的運動,準媽媽們也能夠在不傷害自身與胎兒的前提下,維持自身的健康與體適能。 甚至一般直覺認為孕婦應該盡量少碰的重量訓練,研究也顯示對於孕婦幾乎沒有害處。美國運動醫學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的James Pivarnik博士建議準媽媽們可以將重量訓練的內容修正,進行重量較輕、次數較多的訓練計畫,每組動作之間的休息時間拉長,並在訓練時注意維持正常呼吸。進行訓練時,也務必請健康專業人員協助照看。 Pivarnik並強調,雖然運動對孕婦們基本上是有益的,運動內容仍應諮詢醫療照護人員,以確定運動的安全性,並針對每個準媽媽不同的體力限制和健康需求進行設計。準媽媽們運動時,需特別注意身體的變化,特別是陰道出血、抽痛、極端噁心、輕微暈眩、頭痛等,一旦有這些狀況發生,應該要立刻尋求醫師的協助。另外,某些特別容易產生撞擊的運動(例如滑水),準媽媽們還是要避免。 生產之後的媽媽們,可以依照懷孕期間運動的強度以及分娩時的強度來設計產後運動。一般來說,懷孕期間較常運動的媽媽,生產後很快地就可以恢復原有的運動量。然而如果媽媽們想要減去懷孕期間增加的體重,則必須繼續加強運動量並節制卡路里的攝取。
+ read more
男嬰的高死亡率是生理因素
2008.04.01
男嬰的高死亡率是生理因素
美國賓州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根據1751-2004年來自3大洲15個國家的數據發現,在已開發國家中男嬰的死亡率較女嬰高,而這個性別差異在1970年代時達到高峰,當時男嬰的死亡率比女嬰高出將近30%。   這個差距隨著如剖腹產、新生兒加護中心等醫學的進步而逐漸縮小。尤其新生兒加護中心所帶給男嬰的益處遠大於女嬰,因為研究發現男嬰早產的機率較女嬰高出60%,因此較容易受早產的併發症所苦。且男嬰的免疫系統較虛弱,容易受到感染。此外,由於男嬰的頭型和體型較大,死亡率和生產併發症的發生率也較高。而過去幾年來醫療科技與服務的進步,則大幅降低了這些因子對新生兒的影響。   這份研究的其中一位研究員Eileen Crimmins表示,許多數據皆指出各個年齡層的男性死亡率都較女性高,一般人將此歸因於行為因素。但是在嬰兒時期,行為尚不足以成為影響因子,因為初生嬰兒的行為還未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這也是這份研究的發現:男嬰的高死亡率其實是生理因素。     資料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read more
阿斯匹靈降低女性氣喘?
2008.03.25
阿斯匹靈降低女性氣喘?
過去有研究發現男性使用阿斯匹靈,能降低22%的氣喘風險。最近一份大型的研究則發現,女性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似乎可以降低氣喘的風險。 這份研究包含了將近4萬位健康的女性,追蹤了十年的時間。結果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25的話,會降低17%的氣喘風險,BMI值介於25-29.9的話,會降低20%,若BMI值大於30的話,則會微幅增加氣喘風險,但是並不顯著。 現在許多人服用阿斯匹靈是為了預防心臟病和中風,但是也有許多專家學者質疑阿斯匹靈的研究忽視了性別差異這一項重要的因素,因此,使用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究竟適不適用於女性仍有爭議。這份研究全部以女性為受試者,但是研究人員仍強調,若要將此視為阿斯匹靈的適應症,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 資料來源:胸腔醫學期刊(Thorax)
+ read more
醫師的性別偏見影響醫療決定
2008.03.19
醫師的性別偏見影響醫療決定
有關於醫療處置上的性別差異已討論多時,然而引起此性別差異的原因卻一直未有定論。最近一篇研究探討了,「性別」是否會影響醫師的治療建議或進行手術的意願。結果發現醫師對關節炎患者之診療,會受到患者的性別所影響。 在這篇報告裡,研究團隊以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為受試者,兩位皆為關節炎患者,且經評估後判定病況相等。這兩位受試者分別接受67位醫師(38位家醫科醫師,29位骨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評估,結果發現約有67%的醫師建議男性患者進行膝關節替換手術,但卻只有33%的醫師對女性患者提出相同的建議。 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醫師在看診時,其醫療決定會無意識地受到性別偏見或刻板印象的影響,也就是說對於目前存在於關節替換手術使用率上的性別差異,醫師們必須負部分的責任。這也是第一篇證實此說法的研究。此研究負責人Cornelia Borkhoff博士和參與此研究的James Wright博士表示:瞭解到「性別偏見(gender bias)會影響醫師的決策過程」,可說是確保婦女獲得完整醫療照護的第一步。接下來可以做的則是發展出一套比較創新的診療模式,來解決這些醫療照護方面的性別差異。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