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7
心臟病症狀男女有別?!
治療心臟病重要的原則是掌握黃金救援時間,因此及早辨識及精準地判別心臟病症狀非常關鍵,這關乎患者獲得治療的時機、方式還有預後。
過去研究指出,女性心臟病患者被誤診、未獲得完整醫療照護的比例高於男性,背後原因可能是未充分認識男女心臟病症狀的差異,因此無法辨識女性的心臟病。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指引指出女性患者比較容易出現「非典型症狀」,並強調認識這些差異能避免女性延誤就醫、被誤診及死亡率上升。
男女心臟病症狀的差異
男女心臟病發作時最常見的症狀的都是胸痛,但是男性比較容易經歷嚴重胸痛、左手臂疼痛,而女性則比較是胸部任意部位感到被擠壓,脖子、下顎、肩膀、上背及腹痛。而且女性比男性容易經歷呼吸短促、噁心、冒汗、不尋常的疲憊、心悸或頭暈目眩等。
新研究:男女心臟病症狀差異不大!
最近一份研究挑戰了女性心臟病症狀有「非典型」的觀念。
研究人員記錄2013年至2017年期間在愛丁堡皇家醫院掛急診的1,941位可能有心臟病人的症狀,並對他們進行了「肌鈣蛋白測試」血液檢測。該測試是測量心臟病發作期間受損心臟細胞釋放的蛋白質。
研究發現,在有心臟病的人當中胸痛是男女最常見的症狀,男女都有93%的人。男女有左手臂疼痛的比例也很相似(48%的男性和49%的女性)。此外,女性比男性容易有下顎或背痛,女性也更容易在沒有胸痛的情況下出現噁心(19%的男性和33%的女性)。
在胃食道逆流、背痛等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常發生(41%的男性和23%女性)。
研究人員認為,錯將女性標籤為較常出現非典型症狀,可能促使醫師和護士不對女性冠心病患者進行調查或開始治療。這份研究顯示,女性出現典型症狀時永遠都需要被視為心臟病的警訊,否則可能導致女性被誤診、延誤治療或者獲得較不積極的治療。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強調男女心臟病症狀的差異,目的是要打破心臟病屬於男性疾病的迷思。過去對女性心臟病的了解主要是參考男性心臟病,以致於當女性心臟病患者出現男性較少見的症狀時,她比較不會想到可能是心臟病或是被醫師辨識出來,長期下來形塑男性比較容易得心臟病的錯誤觀念。其實男女發生心臟病時可能經歷的症狀是相似的,只是發生率不一樣。重點是看見差異,才不會因此錯失挽救性命的機會!!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8.21)
* Amy V. Ferry et al. _Presenting Symptoms in Men and Women
Diagnos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Using Sex‐Specific Criteria_.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9;8:e0123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26
癌症治療後要小心心臟病!
美國大型研究曾指出,心臟病是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最近英國研究也指出,癌症倖存者心血管疾病的長期風險增加,需要有新的策略來預防和管理癌症倖存者的心臟和循環問題,包括提高家庭醫師對風險的意識。
研究進行及結果
新研究分析了超過631,756英國人的醫療記錄,其中包括108,205名20種癌症的倖存者。研究發現有18種癌症倖存者的靜脈血栓風險增加,其增加幅度介於2至10倍之間,例如:與未患癌症的人相比,前列腺癌倖存者風險是1.72倍、胰臟癌倖存者則是9.72倍。雖然風險會隨著時間而降低,但在癌症確診後5年風險是增加的。
此外,有10種癌症倖存者的心肌受損風險增加,即心肌病變和心臟衰竭。例如:白血病、食道癌、肺癌、腎癌和卵巢癌的倖存者心肌病變的風險是未罹患癌症的人的1.5倍。而一些癌症倖存者也被發現心律不整、心包膜炎、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等風險增加。
研究還發現,隨著癌症倖存者年齡增加,風險就越高。每年60歲以下的女性乳癌倖存者當中,每1000名有6例血栓,80歲以上則變成每1000名有12例。而每年60歲以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倖存者當中,每1000名有4例心臟衰竭,80歲以上則變成每1000名有21例。
這些風險主要被發現在接受化療的癌症倖存者當中。
研究人員強調,對於許多人來說,整體風險仍然很低,特別是年輕的癌症倖存者。不過,有鑑於近幾十年來癌症倖存者人數因為治療方法進步而不斷增加,研究發現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患者、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更加意識到這一群體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會增加,我們可以更早發現問題而能改善預後。目前協助醫師管理癌症倖存者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指導有限,並且還需要進一步證明常規監測或其他預防措施是否會使風險最高的人受益。
研究方法與限制
研究檢視了來自基層診所、醫院、癌症登記和死亡證明的匿名資料,女性佔53%,平均年齡為67歲。研究比較20種成人最常見癌症的倖存者與非癌症患者,整體心血管疾病的絕對和相對風險。研究考慮了心血管疾病的其他風險因子,如年齡較大、吸菸和身體質量指數(BMI)等。
研究限制包括無法確定患者接受的癌症治療方法。雖然研究可以掌握患者是否接受過化療、放射治療或手術,但沒有關於特定化療藥物、放射治療劑量或手術程序的詳細資訊。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8.20)
* Helen Strongman et al. _Medium and long-term risks of specif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survivors of 20 adult cancer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using multiple linked UK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databases_. The Lancet. Published : August 20, 201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24
高血壓女性比男性容易中風!
最近研究指出,隨著高血壓的嚴重程度上升,女性中風風險增加的速度幾乎是男性兩倍。這項研究引起人們討論控制高血壓是否需要針對性別制定指引。
高血壓是中風最常見且可以控制的風險因子。
研究作者表示,雖然在60歲以下的人當中,女性的高血壓普遍程度低於男性,但老年女性則變得普遍。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較難控制血壓。而這份研究結果基本上指出,中風風險可能隨著高血壓升高而增加,女性更是如此。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檢視了26,461名美國人的髙血壓引起中風風險的性別和種族差異。超過一半的參與者是女性,40%是黑人,男性的平均年齡是66歲,而女性的平均年齡是64歲。
研究發現,血壓每增加10毫米汞柱,白人女性和男性之間的中風風險差距就會拉大。具體來說,隨著血壓上升,女性中風風險大約是男性的兩倍。然而,這些性別差異並不適用於黑人男女之間,儘管這一群體高血壓嚴重程度大於白人。
此外,研究還探討了一個人服用的高血壓藥物的數量如何影響他們的中風風險。他們發現控制血壓所需的藥物越多,患者的中風風險就越高。每增加一類藥物,這種風險增加了23%。對於男和女來說都是如此。
研究作者認為,男女之間的中風風險差距分明,代表需要更仔細地檢視男女高血壓的樣態,但是女性在臨床試驗中的代表性卻往往不足。因此,未來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臨床試驗來確認此研究結果,並探討給女性更嚴格的血壓控制是否有幫助。
而對於藥物增加中風風險的發現,研究作者表示這並不代表控制血壓的藥物會使風險上升,而是服用越多種藥物來維持血壓正常的人本身就有較高的中風風險,這是因為他們的血壓更難以控制或對治療產生抗藥性。
對於是否需要針對性別訂定指引仍無共識
美國心臟學會的指引撰寫委員會主席表示,在治療高血壓方面,目前沒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證據指出男女之間存在很大差異。雖然新研究的結果令他感到驚訝,但在做出任何結論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雖然目前對於是否需要針對性別來制定高血壓治療指引仍無共識,但研究作者認為,有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收集更多性別的資料。許多病程存在性別差異卻尚未被看見。即使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在治療高血壓時要考量性別,但也沒有資料顯示預防中風一體適用的做法是正確的。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8.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21
我們該少吃鹽嗎?答案在研究方法!
人體需要多少鹽才能正常運作?幾十年下來健康專家一直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許多結論相左的研究讓人們對減少食鹽量的重要性產生了懷疑。
不過,最新的研究發現這些混淆視聽的研究存在缺陷,並且指出食鹽量應該比目前的建議更減少。但是今天多數人的食鹽量過多,使全世界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加。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人們每天食鹽量少於5克,但全球平均每天吃10克鹽。食鹽過量會增加血壓,從而增加心臟病、心力衰竭和中風的風險。
許多研究顯示,食鹽量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線性關係:隨著食鹽量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早逝的風險也會增加。但其他研究指出,食鹽量與疾病之間的關係不是線性的,他們認為每天吃7.5克以下和12.5克以上的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早逝的風險。但是這些研究使用的方法存在缺陷。
黃金標準檢測 VS 單次尿液檢測
我們吃下肚的鹽有90%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而且我們每天的食鹽量變化很大,因此測量食鹽量的黃金標準檢測是至少收集不連續三天的尿液(three
non-consecutive 24-hour
periods)。雖然這是測量食鹽量最準確的方法,但它也是最昂貴的,對參與者和研究人員來說也代表更多的工作。
一些研究使用單次尿液測量(spot urine
measurements),而不是收集24小時尿液來估計食鹽量,因為這種方法比較容易、便宜,並且對參與者來說麻煩較少。參與者只需提供一個少量的尿液樣本,研究人員將使用它來計算每日食鹽量。
那些指出食鹽量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是非線性的研究,研究人員是使用單次尿液測量法。然而,這種測量方法並不準確,因為樣本只代表了非常短時間內的食鹽量,並且測出來的食鹽量還會受到參與者的飲水量和樣本收集時間的影響。因此,透過單次尿液測量來估計每日習慣的食鹽量是不可靠的。
此研究發現單次尿液測量法確實會改變食鹽量和死亡率之間的線性關係。但是,分析了「高血壓預防臨床試驗」的資料─使用的是黃金標準的檢測法,評估近3,000名患有高血壓前期的成年人的食鹽量,他們發現,食鹽量和死亡風險之間存在直接的線性關係,既使是每天。
這意味著研究會得出非線性關係的結果,可能是因為受到研究方法影響。
因此,可以確定的是,少吃鹽可以挽救生命。使用不精確方法來評估食鹽量的研究結果,不應該被用來破壞重要的公共衛生政策或轉移焦點。
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那樣,逐漸減少整個人口的食鹽量仍然是全世界預防心血管疾病和早逝的重要的策略。即使只是少吃一點鹽也會對人們的健康產生巨大的益處。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08.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14
媽媽罹患糖尿病 恐提高死胎風險
最近一項英國研究發現,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女性,腹中胎兒的死胎風險相較未罹病女性幾乎高了五倍。
糖尿病患者的死胎風險較高
第一型糖尿病是與遺傳相關的自身免疫疾病,而第二型糖尿病主要是與肥胖和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
研究人員在1998年4月至2016年6月間,追蹤了蘇格蘭3,847名患有糖尿病母親所生的5,392名嬰兒。相較於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死胎風險高三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死胎風險高了4.7倍。
研究人員表示,「高血糖」和「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關鍵因素,若能有效控制,將能降低死胎風險。
研究主持人Sharon
Mackin博士表示,我們必須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支持女性在育齡期間控制體重和血糖,以減少懷孕的不良後果。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應有警覺,就算沒有立即要懷孕,也需獲得適當的資訊與諮詢,一旦確認懷孕,應該立即與醫師諮詢,以獲得照護與支持
女胎更堅強?
出乎意料地,這項研究中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女性的死胎中81%是男性。過去曾有研究指出,男胎在子宮內更容易受到傷害,比女胎死產風險高了約10%。這項新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女性的男性胎兒死產率是女胎的4倍,這可能是因為男胎在妊娠晚期有較高的代謝需求,加上男胎的胎盤較小所導致。
不過作者也提出警告,這還需要在不同人口種類中進行更多的觀察,才能有更精確的結果。
台灣女性的狀況?
根據國健署2017年的資料,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5%,女性盛行率10.3%,估計超過100萬名女性罹患糖尿病,人數正逐年攀升。
而台大醫院婦產部2018年的資料指出,近年來因為高齡產婦的增加及篩檢技術的進步,妊娠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原先沒有糖尿病,卻在懷孕時出現高血糖症狀的女性,這會提高胎兒過大以及未來肥胖的風險。而對媽媽來說,妊娠期糖尿病會增加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發生率從過去10年的5%至7%驟升至12%至15%。
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的發生率都在上升,對母親及胎兒都是健康上的風險,令人憂心。然而,目前國內並未對產檢女性進行全面的妊娠糖尿病篩檢。並且,根據一項2018年的研究,2014年與2015年妊娠糖尿病孕婦接受健保給付之妊娠糖尿病篩檢比例在42%左右,超過50%未接受。為避免錯過為糖尿病女性和有糖尿病風險的女性提供醫療保健的機會,並進一步掌握女性及嬰兒的健康情形,國家應將妊娠糖尿病檢測列為產檢常規項目,並進行相關統計及追蹤。
更多與懷孕及糖尿病有關的新聞
及早減重緩解第2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上升!
妊娠糖尿病者易有產後憂鬱症狀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7.29)、Eeurek Alert(2019.07.29)、BBC
NEWS(2019.07.3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07
五個對女性有偏見的醫療行為!
從藥物試驗只使用男性受試者到對心肺復甦術的錯誤觀念,醫藥領域的性別不平等可能是攸關生死的問題!
心臟病是男人的疾病?
上周一項研究指出,在澳洲,女人比男人較少接受建議使用治療心臟病的醫藥。在英國,心臟病被視為男人的疾病,也造成照護的不均等現象,在過去10年間,有超過8,000名女性死於這樣的性別不平等。
阿茲海默症檢測無法準確辨識女患者
使用於偵測阿茲海默症的語言記憶測驗對女性不利。2016年美國科學家發現,女性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在測驗中表現比男性患者要好,可是這樣的差異卻未被納入考慮,導致女性被確診罹患該疾病的時間被延遲,錯過早期接受治療的時機。
醫學臨床試驗招募受試者以男性為主
自有醫學臨床試驗以來,女人就被排除在受試者之外,導致藥物對她們比較不安全且無效。在美國,於1997-2001年間,8項藥物因在女性身上會發生無法被接受的風險,遭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下架。即使到了今天,醫學研究的代表性依舊偏向男性,並非所有藥物研究在分析結果時都會將性別納入考量。
心肺復甦術(CPR)訓練缺少以女性假人為對象
美國賓州大學2018年研究顯示,當發生心臟驟停時,女性比較少會被身旁路人施行心肺復甦術。目前一般心肺復甦術的訓練都只使用男性假人,如果訓練增加使用女性假人,將會降低擔心心肺復甦術會傷害女性患者、或誤認為女性胸部會阻礙執行心肺復甦術的恐懼。
子宮內膜異位症診斷遭延誤
每十名育齡女性中就有1位深受子宮內膜異位症所苦,但她們卻常晚了7年的時間才得到確診。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於女性經期發生嚴重疼痛的症狀常被醫師視為是正常自然的。英國子宮內膜異位症協會的執行長Cox表示,讓女人獲得及時診斷,她們才得以從長年的疼痛、悲傷及受苦中解脫。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7.28)
+ read more